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5|回复: 0

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15 22: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景中国【天津台】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2013-10-09 11:42:35  来源:华语广播网  编辑:陈豪


    全景中国20131004tj

      提到中国传统的民居大院,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具代表性的可能会是北京的四合院,但殊不知,在天津老城厢里的“四合套”,无论从建筑风格、艺术还是人文内涵都不逊于北京,并带有独特的“天津味儿”。
      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最早要追述到明代,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不过,那时城里主要修建的是衙署和军士驻地,一般民宅少。直到清朝初年,天津卫改州升府,城市功能得到提升,辖区范围扩大,城内住宅建设逐步进入全盛期,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风格才由此形成。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介绍说:
      天津这个民居跟北京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特色,首先北京的四合院都比较宽大,一进去看大门也比较宽,天津的感觉很窄很小。这跟古代对于修房子、住房子的等级制度有关。叫法,北京天津不太一样。天津叫大院,什么什么大院,大门儿,华家大门儿。四合院叫四合套。北京叫宅门,叫大宅门,四合院叫四合房。
      天津老城里的民居大院,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为基本单位,在平面布局、结构和装修方面,颇具天津地方特色。如果您听老天津人夸赞自己的住宅,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我过去住的那房子,可是四梁八柱,好着呢!”这话要如今的年轻人听来可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这 “四梁八柱”到底是什么样的房子呢?天津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说:
      天津人说的这个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上面有四棵梁,八柱是指有八棵柱子,八棵柱子的排法呢,就是前面四棵,后面四棵。这四棵柱子呢,两棵柱子之间算一间。就等于三间了。四梁,上面都有梁。这从建筑体量上来讲是符合庶民的最大体量了。
      原来,依照明清时代的旧制,每一品级的官员要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度修建住宅。明代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九品则是三间七架,且不许再宅前后左右多占地。”北京是皇城,皇城根儿下的四合院里,不乏达官显贵,他们修建的四合院便可以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而天津的粮商、盐商虽是富户,但却没有品级,宅邸之豪华在“轻商”的社会氛围下被束缚。但是聪明的天津人却也自有一套变通的手段。当时政府对民宅的规定是——“庶民不过三间五架”,于是乎富有的天津盐商就建起了“四合套院”,跨院一道接一道,有的房舍多达一二百间,占地面积依旧可令人侧目。另有规定"庶民不许用斗拱、饰色彩",于是漂亮的木雕隔扇艺术就在天津的大院子里一展骄妍。魏克晶说:
      你说不许用斗拱我就不用斗拱,不许用彩画,我就不彩画,我就刻砖,砖雕木刻,从这方面下工夫。这弄起来以后不比你的彩画次。所以天津的木刻和砖刻很多,可以看见门口的雕花非常好,非常漂亮的。木刻呢,里面的装修是木雕的,隔扇很漂亮的,不比你北京的次。天津是这样一个特点。
      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津的洗礼,天津老城中的一些公用和民用建筑几乎毁于一旦,但民居大院的规制却幸运地保留了下来,静静地为我们讲述着600年来天津人在这片土地上用岁月织就的故事。
      有人统计过,如今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津老城里,够得上规模的、有特色的四合院少说也有二三十座。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面对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民居大院,看着那院落里的木刻砖雕,你才真正感叹:这才是“建筑音乐”中最美妙动人的。近代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先生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处。华家的先祖经营盐业致富,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华家的宅院又被称为“华家大门”,提起老城厢“高台阶华家”,在天津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也是从小生长在老城里华家大门内,他回忆说:
      我出生在东门里华家大院。谈起我们华家大院,黑漆大门,在左右抱鼓石下面,有九阶台阶,所以人们一提到华家就是高台阶华家,这已经成了他的符号。据老人讲,周恩来也经常到老城里来活动,也曾经穿梭于这几个大院,因为他在这里有好几个同学。周恩来他们无论是革命活动也好,和同学之间也好,和天津老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城中的文人名士华世奎一样,孟氏家族也是个庞大的家族,孟宪宁先生就是孟家当时闻名津门的书法家孟广慧先生的侄孙,而他的老伴儿,正是在天津本地当时赫赫有名的"鼓楼东姚家"的千金。孟宪宁先生说:
      我们姚家的这位八爷,姚惜云,在天津曲艺界挺有名的。他后来给京剧团说戏去。他们姚家的老一辈人,都是玩家,戏剧、曲艺没有不通的。门匾“世进士第”,从明朝就在这儿。李叔同在姚家大院长起来的。他们是亲戚。
      孟宪宁还给我们简述了一段周恩来总理赴法勤工前,曾随姚家六爷姚启进先生学习法语的故事。
      他说,姚启进曾在南开校父严范孙介绍下给周恩来总理教授过法语。他是老法汉中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二十一中学毕业的,法文学得相当好,毕业后即留校任教法文。由于姚、严二家早有交往,后来还成为儿女亲家,严范孙开了口,姚启进先生自然全力以赴。其实姚先生只比总理大三岁,但总理对他却尊敬有加,学习一段时间后,总理掌握了一些基本法文知识和对话,为他到法国勤工俭学确实提供了一些方便。
      周、姚分手后,始终不曾谋面,总理为革命事业奔走,姚先生则终生服务于教育,直到1959年,姚先生沉疴在床,有人向姚先生提出,不妨给总理去一信,以表渴望之情。姚先生才发去一信,那时总理正出国公务,但没过几天国务院秘书处发函天津南开区委,区委立即派人到姚家慰问,并有陪同医生给姚先生诊病,姚家老小甚为感动,对周总理不忘故交久久不能忘怀。
      600年历史积淀的老城厢,不仅走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以及书法家华世奎、孟广慧,还居住过很多风云叱诧的人物,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介绍说:
      天津市我记忆当中,除了华家大院、有姚家大院、卞家大院、王家大院、徐家大院、柳家大院。另外老城里有好多历史名人,比方说,除了华世奎,从老城里走出了王襄先生和孟广慧先生是首先发现甲骨文的文化名人、书法家、考古学家。有些作家,像刘云若,像戏剧家焦菊隐,还有李叔同、包括近代的周恩来、邓颖超,也是老城的常客。
      天津的老城,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尽管城市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但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却如这座城市凝固的记忆,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今,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天津,想领略一下天津老城厢大院的风采,不妨到位于鼓楼东侧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去走一走。这座博物馆的所在地正是在2003年老城整体搬迁改造后保留下的一座比较完整的民居院落——徐家大院。虽然这里规模并不大,但它的精致程度独树一帜。徐家大院原是英商麦家利洋行买办徐朴庵的家宅,在这里,天津独有的“四合套”里特色的砖雕、精美的木雕都保留了下来。漫步院中,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宁静,一种安逸,一种凝重的文化气息,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在这里,人们可以用心灵去触摸、感应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可以用激情去畅想、设计着它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7 09:35 , Processed in 0.1029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