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2|回复: 0

南方布达拉宫 苗侗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1
  • 签到天数: 33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19 15: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布达拉宫 苗侗精神家园
    飞山文化旅游主题探析
    [ 来源:红网 | 发布日期:2013-12-11 |
      每当靖州接待远方客人的时候,人们总是异口同声地推荐到飞山去看看;每当谈到靖州的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人们总是眉飞色舞地讲起飞山的传说故事;每当研究靖州旅游发展的时候,人们的思路总是出奇的一致:开发飞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靖州人的飞山情结,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湘黔桂鄂渝边界地区苗乡侗寨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景仰飞山、情系飞山、朝圣飞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奇观。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飞山不仅是一座景观山,更是一座政治山、文化山、宗教山、精神山,堪称“南方布达拉宫,苗侗精神家园”。揭开飞山文化的神秘面纱,全面打造飞山文化旅游,已经时不我待。
      一、飞山,作为景观区位地标,山形险峻奇特,雄踞荆楚黔桂要腹,联通江南两大水系,堪称南疆奇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凡声名远播的名山大川,有自然的壮美,更有人文的积淀。飞山为何在云贵高原东部、雪峰山脉西南的万山之中一枝独秀?
      首先在于它的景色。飞山以“忽一峰飞至”而得名,传说由玉皇大帝华盖吹落而来,又说由南岳祝融峰峦飞越而来。飞山于万亩良田平野中拔地而起,巉岩壁立,四面陡绝,顶复平旷,如钟似鼎,再异峰突起,直刺云天,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雄居峰巅。其中头宝鼎居飞山之首,名号“绝顶”,三面巉岩,有一石伸出峭壁之外,上刻“凌云”二字,俗称“舍身岩”,宋元丰年间建峰顶庵寺,为青石结构,拱形屋顶;二宝鼎比头宝鼎地势略低,是登头宝鼎的必经之路,古为屯兵之处,尚有米穴,其米黑而成石,人称“乌米”,现仍有黑米粒可寻;三宝鼎规模虽小,但全为石料建成,结构严谨,玲珑精致。三个宝鼎之下,呈一平旷阔地,有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方广寺,又名飞山大殿。殿前正南有青石砌成高约丈许的南天门,门额上书斗大四字“南天胜景”,两边精镌八洞神仙图。殿前还有半仙亭、小天门寺、大天门寺和磨针庵等。殿后有三清寺、灵宫殿、望虚亭等。飞山山腰为绝壁,多岩洞,有白云洞、白牛洞、莲花洞、飞珠岩、宝珠岩等,洞壁光滑,山泉沿壁而下,水珠飞溅,洞内楹舍精美。山间还有天池、瀑布、奇石、古道、屯寨、营垒等,处处皆景。登临飞山,可尽收田园山川于眼底,赏清风明月于云端。宋代有石刻对联曰:“北极无双苑,南湘第一峰”,堪与布达拉宫的雄奇险峻媲美。
      其次在于它的区位。飞山位于武陵五溪地区腹地,东进湘中,北抵湘西、渝东、鄂南,西出黔东南,南达桂林、柳州。飞山地处长江水系沅水流域和珠江水系柳江流域的过渡区,沿渠水上下均可通江达海。飞山扼荆楚黔桂咽喉要道,历为兵家争夺要塞。飞山脚下的靖州,宋代以来均为历代王朝的军事重镇。北宋崇宁二年(1103),朝廷改诚州为靖州,辖今黎平、锦屏、天柱、会同、绥宁、通道等地。元初至元十二年(1275),朝廷在靖州设立安抚司,翌年改为靖州路总管府,戌兵及屯兵达两万余人。明初太祖乙已年(1365),在靖州设军民安抚司,重兵屯集。洪武十八年(1385),设靖州卫、五开卫(今黎平)、铜鼓卫(今锦屏),皆隶于靖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设参将一员,领兵驻防靖州。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成立“靖州协”,分别在绥宁、会同、通道三县设“营”。
      第三在于它的风物。飞山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条件不仅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更适合各类物种的培育。五千年前,古神农就在飞山脚下培植水稻,尝百草、撒五谷,奠定了南方农耕文明的基础。靖州斗篷坡文化、洪江高庙文化、常德城头山文化,证明了古农业文明沿沅水从山岭盆地走向广阔平原的脉络。五千年后,“当代神农”袁隆平在飞山脚下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四年有余,取得重大突破,使靖州成为杂交水稻的孕育成功地之一。名扬天下的靖州木洞杨梅离开故土就会变异。从澳洲引进的桉树唯独在靖州开花结果,种子每公斤价格上万元。飞山脚下的靖州茯苓不仅产销量全国第一,而且一直是全国茯苓种植的主要育种基地。飞山不愧为物种的天堂,农业文明的摇篮福地。
      二、飞山,作为古老政权地标,首创南方民族区域自治,堪称维护华夏一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飞山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战国后期,形成以苗侗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峒款军事联盟部落。唐末五代时期,建立以飞山为中心的十峒古邑(历史上称为“飞山蛮”),飞山如布达拉宫成为苗侗少数民族的政治山。
      1、飞山曾是唐末五代时期苗侗等少数民族的政治中心。由秦统一华夏直至隋唐时期,飞山所在的靖州一带远离当时的中央王朝,被称作“蛮”地,开始属“武陵蛮”,后来属“五溪蛮”。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天下纷争。靖州一带少数民族在首领潘金盛、杨承磊的带领下逐渐兴盛,形成了一个以靖州飞山为大本营,影响湘黔桂渝边界区域的少数民族政治集团—“飞山蛮”,有潘金盛、杨承磊、昌师益、杨再思四大款首。据《湖南通志》记载:因潘金盛“恃其所居深险,数扰楚边”,楚王马殷“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入飞山峒袭潘金盛,擒至武冈斩之”。“飞山蛮”另一首领杨承磊战死。楚军撤离后,潘、杨所属“峒蛮”子民慕杨再思威名贤德,拥戴他为新首领。昌师益子和辰州蛮攻楚失败后,所属“峒蛮”逐步归顺了杨再思。至此,杨再思以飞山为政治中心再次兴盛,众奉为“十峒首领”,势力范围覆盖今怀化市、湘西州、邵阳市西南及黔东南、渝东、桂北地区。
      2、飞山成功开创南方民族区域自治之先河。《宋史·蛮夷二》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据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杨再思在政治上服从中央、高度自治。对外实行积极防御和灵活的“外交”策略。西南诸藩多次入侵,均被击溃,后慕杨再思威名德治,纷纷归顺。楚王马殷闻杨再思神勇功德,与之联姻修好。以飞山为中心的十峒古邑自治范围不断扩大,在原十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6都寨,覆盖整个武陵五溪地区。对内实行仁政,轻瑶薄赋,休养生息,善待各地迁入的流民和当地苗侗民族群众,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加速民族融合。管理上以“款”为基本法,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命其十二子分镇湘、黔、桂边境各地,以字派“再、政、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以吴、石、龙、潘等大姓头领为“僚属峒官”,结束部落纷争,推动了湘黔桂渝鄂边界少数民族地区由各自为阵的部落制社会向封建领土制社会迅速过渡。境内各民族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创了五代十国诸侯混战的乱世中少有太平盛世,至今仍为人们景仰称颂。《直隶靖州志》载:“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皆因杨氏之功”。
      3、飞山堪称始终维护华夏一统之典范。在天下大乱的时代,杨再思一直坚持维护国家一统,不独立,不称王,奉唐正朔,沿用唐昭宗天佑年号,反对藩镇割据、国家分裂。唐天佑七年(911),为表示忠诚于唐,诚心固守,杨再思改叙州为诚州,开辟王化,宣仁布义,消除民族歧视,引进先进的汉文化和农耕技术,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通婚、相互融合,提高苗侗等少数民族对华夏一统的民族认同,推动了治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神宗》中评论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时写道:“澧、沅、辰、靖之闲,蛮不内扰,而安化、靖州等州县,迄今为文治之邑,与湖、湘诸郡县齿”。公元979年,在宋统一全国时,杨再思子孙遵其遗愿,主动纳土归宋,维护统一,被宋太宗正式封为诚州刺史。在飞山正统思想的感召下,历史上,武陵五溪人民虽多次起义反抗朝廷暴政,但从未脱离中央王朝寻求独立,而且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当地人民总是挺身而出,无私地投身抵御外辱、维护华夏的民族大义中,先后在明朝抗倭、清朝抗法、民国抗日、新中国抗美援朝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很多烩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
      三、飞山,作为千年人文地标,汇集武陵五溪文化融合之大成,堪称文化圣山
      飞山见证了武陵五溪地区文化大融合的历史,积淀了靖州千年州府的厚重文化,是和布达拉宫一样的文化圣山。在这里,苗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主流文化碰撞融合,交相辉映。在这里,释、道、儒各家文化和谐汇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里,古老的农耕文化与中原商道文化相得益彰,共创辉煌。
      1、飞山是释道儒文化和谐共存共荣的象征。飞山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成为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派别传经授道的福地,既有万人赶庙会的盛况,又有“隔林钟打晚烟开”的世外桃源般的宁静。飞山鼎盛时期建有各种寺院宫观等人文景观40余处,至今尚存的古迹名胜有飞山庙、方广寺、元帝祠、磨针庵、三清殿、灵官殿等,古建筑和古遗址有松林禅云、飞山天池等。飞山脚下,魏了翁开创了儒家文化的重要分支——鹤山学派,首开湘黔桂边区历史上教育之先河,为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魏了翁号鹤山,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文学家,曾任宋工部侍郎、礼部尚书,宝庆元年(1225)远谪靖州。魏了翁见靖州地处边陲,文化落后,便在州治之北创办鹤山书院,亲自开门授徒,倡导教化之风。靖州及周边各民族子弟仰慕其才德,不久便学子云集,甚至有江浙子弟,不远千里,负笈前来鹤山书院求学,堪称盛况,千年不衰。其时,鹤山书院与岳麓、濂溪、石鼓并称为湖湘四大书院。魏了翁在长期的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
      2、飞山是苗侗民族和苗侗文化的象征。人们一提到苗侗民族、提到苗侗文化,就会自然地想到飞山。千百年来,飞山周围的苗侗同胞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文化,拥有苗族歌鼟、侗族大歌、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苗侗四十八寨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侗芦笙节、侗族琵琶歌、苗绣、雕花蜜饯等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腌鱼腌肉、苗侗油茶等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文化。由于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人文环境,苗侗同胞仍然保留和传承着自己较为独特的民俗文化,他们不仅操本民族语言,还能苗、侗、汉三语互通;他们崇尚礼仪、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和喜庆之事,都要以歌相贺、以舞相庆,“饭养身、歌宽心”的传统贯穿在他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服饰、建筑、饮食、婚恋、节庆、宗教、生产劳动、组织管理等习俗都独具魅力,体现了古老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飞山是湘黔桂边界区域古城商道文化的象征。五代时期杨再思子杨正岩开始筑城于飞山脚下的渠水东岸,后人称为杨氏城。宋崇宁元年(1102),荆州知府舒亶在今址建诚州新城。次年,杨晟臻(杨再思六世孙)纳贡,朝廷以“靖安”之意改诚州为靖州,隶荆州湖北路。靖州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通要冲,水路沿渠水而上,可经通道至广西三江,连通珠江水域;沿渠水而下,可经洪江直达常德、汉口,联通长江水域。较为有利的区位交通条件,使靖州成为接边地区农副土特产品输出和日用生产生活用品输入的贸易集散中心,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商道文化。《靖州直隶州志》载:宋元丰年间(1078—1085),诚州州治所在地渠阳县城“兵民屯居,商贸出入,金钱盐币,贸易不绝”。崇宁二年(1103),靖州城“环城西南为市井”,商业渐兴。元、明两代,靖州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商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乾隆“改土归流”以后,江西、福建、两广、贵州、永州、长沙、衡阳、宝庆等“五省八帮”的商人陆续来靖州开设店铺会馆,分行划市,开始了“八邦会靖”的商业鼎盛时期。清同治年间,靖州城已是商贾云集、摊贩连营、百业俱兴。民国抗战时期,由于大量工厂、商号迁入,靖州更是商贸异常繁荣。建国后,209国道、枝柳铁路相继通车,便捷的水陆交通更加巩固了靖州作为湘黔桂边界区域18县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
      4、飞山是武陵五溪地区诗词歌赋文化的代表。千年飞山,人文荟萃。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登临飞山,抒发情怀,留下大量诗词歌赋及书法佳作,代表了武陵五溪地区诗词歌赋文化的特色。相传,诗仙李白云游夜郎时,曾在飞山邀友结社,所以飞山又称白社山。飞山的诗词首推边塞诗词。如清代云南巡抚彭而述《靖州战场歌》,诗云:“誓取金印大如斗,重来痛饮靖州酒”。又云:“飞山峥嵘秋气清,双峰似戟列边城”。歌咏飞山景色的诗篇最多,如“借问兹山,飞到何年?双尖拔出,其高划天。芝魇奈苑,掩映林泉。钟声骤起,暮色苍然”。又如:“胜甲渠阳势最雄,氤氲霁色霭晴虹。残露晚射天根赤,落日西街屋顶红。万锦分披烟嶂里,五云缥缈画图中。山头信有精灵护,日放豪光掠碧空”。除诗词外,还有不少游记歌赋。著名的有明代湖广恤刑姚履素的“游飞山记”,州人廪生李仕标的《飞山赋》等。飞山还存有珍贵的碑记墨刻。如明代抗倭名将邓子龙《登飞山》手迹石碑刻;民国行政院长谭延闿登飞山题字碑刻;明代靖州参将金章《飞山神祠碑记》;明代国子监倪镇《重修飞山神祠碑记》等。今人登上飞山,也多有抒怀佳作。如中科院院士叶大年《登飞山》:“楚南绝顶览三省,人流物流聚四方。再思恩威往日事,喜盼渠阳胜郴阳”。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登临飞山感怀:“南湘有奇峰,圣境生慈云。不登飞山顶,羞为五溪人”等。
      四、飞山,作为民族宗教地标,影响遍及中西部七省区市及东南亚,堪称苗乡侗寨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1、飞山崇拜声名远播。杨再思文治武功,保境安民,开创了武陵五溪地区的盛世和谐,受到境内苗、侗、汉、土家、瑶等各民族的广泛尊崇。杨再思去世后三年起,百姓发自内心感恩怀德,各峒、都、寨开始建庙祭祀,名曰“飞山庙”、“飞山宫”。杨再思由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少数民族的著名首领,演变成苗、侗、汉等各族民众祭祀的神灵,人称“飞山爷爷”,民间盛传祭拜可以避祸消灾保安,可以化旱为雨润物,这成为飞山文化的神秘所在。宋代以后,随着人口流动和民族迁徙,民众建飞山庙、飞山宫祭祀飞山神的活动向华中、华南和东南亚广大区域广泛传播,堪称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现象。当地群众每逢疑难之事,就入庙求拜。每到杨再思生辰忌日,则要集体入庙朝拜。有的地方还抬着杨再思神像到各处祈福,名曰“抬太公”。据《中国苗族通史》载:“武陵五溪地区每寨都有飞山庙一座”。《靖州乡土志》也记载:“各寨皆立飞山庙”。据考,鼎盛时期各地建大小飞山庙、宫、祠、殿数千处,遍及湘、黔、桂、川、滇、鄂、渝、粤、闽等省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2、飞山精神历代推崇。杨再思偏安乱世,维护一统,不称王、不称霸,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和睦、融合发展,得到历代中央政权的推崇,先后被后唐庄宗封为尚书左仆射,宋朝六次追封其为侯,元朝两次追封其为王,明王朝两次改扩建飞山大庙。清同治十年(1868),奉朝廷旨意,杨再思祭祀活动纳入官方典礼,由靖州知州带领各路官员朝祭,成为地方盛典。近十年来,怀化、洪江、靖州、广西三江、贵州黎平等地方政府都为杨再思雕塑了石像,并树碑立传,永示纪念。历朝历代,名人荟萃,能为民间立庙广为祭祀者鲜见,能为后世王朝屡屡加封乃至官方公祭者更少,可见杨再思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3、飞山庙会千年不衰。相传农历六月初六、十月二十六日分别为飞山神的生辰和祭日。每逢此日,各地信众幡旗鼓乐,吹吹打打,抬着“飞山太公”神像游行,然后集中行祭祀礼,祈求“太公”保佑风调雨顺、消灾驱邪。为寻根溯源,散居各地的杨氏子孙和飞山神信众,相约前往靖州飞山脚下的大庙行礼祭祀。六月初六只算拉开了飞山庙会的序幕,到了六月十八,前来飞山进香游玩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多达十余万人,尤如盛大节日。飞山庙会不用官方组织,纯属民间活动,是千百年来民众自发形成并流传下来的,而且活动相当有序,让参与其中的人们真切感受到活动的温馨和民间的力量。“飞山庙会”既是苗乡侗寨各族群众寻根祭祖、祈福祭祀的法会,更是世界各地各界民众体验民族风情的盛会。人们既是在祭拜飞山庙、祭祀“飞山太公”,更是在祭拜飞山,找到精神的家园,得到心灵的寄托和依靠。
      五、飞山,作为民族精神家园,我们将按照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标准,把它打造成为更多人的梦想之地
      文化实力决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恒久竞争力。以特色文化为灵魂的旅游业,对于提升地方形象、扩大地方影响、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就是打造地方社会形象,就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就是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靖州文化的特色在飞山,靖州旅游发展的支撑在飞山,靖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仍在飞山。飞山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文化、深远的精神崇拜,堪与西藏布达拉宫比肩,毫不逊色于华夏五岳。为了让这座沉睡千年的母亲山自然醒来,我们将为她精心梳洗打扮,让她体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更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一要明确飞山主题。精心举办“2013中国.飞山文化旅游节”,邀请国内知名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把脉飞山文化,确定飞山主题,策划飞山旅游,让飞山更富有文化气质,更显神韵,更有魅力。二要加强规划建设。之前,飞山处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军寨营垒、古道街巷,一派繁荣景象;现在,飞山的历史建筑一部分还保存至今,一部分还有遗迹,一部分仍保留在苗侗各族群众的心中;今后,我们要按照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目标,围绕飞山主题,进行飞山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要集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寻求有战略眼光的合作者,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开发建设,让她再现辉煌。三要广泛宣传营销。要请策划大师对飞山进行形象策划、营销策划、宣传策划,为她精心包装,让她更加声名远播。要请新闻媒体和旅游摄影的朋友帮助宣传,开展市场营销和形象推介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飞山,认识飞山,喜爱飞山。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飞山将作为中华名山之一,巍然耸立在湘黔桂边界地区,成为标志性的风景名胜,光耀四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6 02:17 , Processed in 0.1060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