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86|回复: 0

姚以恩:(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19 16: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以恩:(图)2013-12-08 10:36:00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 



      姚以恩年轻时和妻子的合影。

    人物

    名片

    姚以恩,1928年生于扬州,毕业于上海俄专(上海外国语大学)后留校任教,著名翻译家,《列宁全集》60卷本定稿人之一。曾任上海翻译家协会首任秘书长,中国译协第二届理事,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等,专门研究翻译犹太文豪肖洛姆·阿莱汉姆的作品,现任《咬文嚼字》、《世纪》终审编委。

    初冬的上海,已略有寒意,茅台路高层建筑上的那豆灯火,远远望去,有一种温暖的向往。满头银丝,笑容亲和,85岁的姚以恩,说起话来,总是停不下来。正如他所致力翻译的肖洛姆·阿莱汉姆笔下的“领唱人佩西的儿子莫吐儿”一样,絮絮叨叨的话语中,总是饱含着快乐的元素。

    1

    生在锦衣玉食之乡

    少时经历颠沛流离

    熟识姚以恩的人都知道,若是和他在一起吃饭,蔬菜之类的最好别点,肉食则是多多益善。已过耄耋之年的姚以恩,养生之法似乎异于常人,鱼肉尽管穿肠过,可若是多吃了绿叶蔬菜,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

    这样的饮食习惯,是从幼年起就养成的。从记事开始,姚以恩的生活堪称“锦衣玉食”,姚家是盐商之后,哪怕祖父、父亲都没有工作,还是不愁吃喝。家里也有长辈在东台开了盐业公司,支持过新四军的革命事业。作为长房长孙的姚以恩,又是极受呵护,顿顿都是食不厌精。“归雁鸣鵽,黄稻鲜鱼。”《南都赋》中的“鵽”,可是姚以恩儿时餐桌上的至尊美味。野外打猎的野鸭,秋季熬制的蟹油,寻常人家难得品尝的稀罕食材,在姚以恩看来都是平常。

    姚以恩至今还记得,家里宅院深深,房屋足有百间之多。长辈们出门,专门有两辆黄包车候着。两位车夫,分别叫做小谢和福子。姚以恩最快乐的玩乐,就是坐在黄包车上,用脚蹬踏车上的铃铛,一路清脆,招摇过市。家宅附近有间百货公司,调皮的姚以恩曾骑着脚踏车,一下子撞碎了店面玻璃橱窗,百货公司的经理闻声而出,吓得连忙抱起他:“小少爷,吓着了没有?”

    生活极尽奢华,却没有让姚以恩沾上富家子弟的恶习。相反,在学业上,他一直都是非常勤勉。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功课向来很好,他还拿出一份中学时所写的《国学笔记》,上面毛笔写成的蝇头小楷,工整有序,字迹清秀,姚以恩至今保存,还笑称这是一份“传家宝”。

    可惜,随着日军的铁蹄踏上中国大地,童年的美好时光戛然而止。时局动荡,家里也从原来的打铜巷,搬到了糙米巷,家中的日用开支,也是一落千丈。因为长辈们没有工作,加快了坐吃山空的速度。16岁那年,姚以恩就只身来到上海“讨生活”。

    经人介绍,姚以恩进了一家小型银行做练习生,生活当然没有那么讲究了,甚至连晚上睡觉的床铺,都是在营业厅里支起一张钢丝床将就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时候的中国,安放不下一张酣然入睡的床铺。青少年时期的姚以恩,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上海的银行关闭了,就去了蚌埠、南京等地,四处谋职,只为一口饭吃。解放之后,他才又回到了上海。

    2

    生活艰苦不忘求学

    参加国庆五周年国宴

    就算是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姚以恩也没有放弃过求学之心。在各地工作时,只要是有些闲暇的时间,他都会捧本书在手,只有将目光和心情都沉积在字里行间,才能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

    当初报考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时,姚以恩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命运轨迹的决定。对于当时的姚以恩来说,报考这所大学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其实就是有地儿睡,有饭吃,有学上,足矣。

    学校里根据学员们的俄文基础,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在此之前,姚以恩并没有学习过俄文,但是天资聪颖的他,对于语言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天赋,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他就能用俄文写日记了,很快就从初级班,晋升进入速成班。

    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件让姚以恩特别难忘的事情。1954年,他被派到北京俄语学院进修。因为中文底子好,主攻俄译中。也就是那一年,姚以恩和同学们,被授以光荣任务—在9月29日的国庆晚宴上承担翻译工作。当天,他们穿着制服,来到了北京饭店大宴会厅门口,远远就看到周恩来总理已经等在那里迎宾了。

    好不容易见到敬爱的周总理,学生们特别激动,都想冲上去和周总理握手。但有人关照他们说:周总理接待外宾忙不过来,大家不要和周总理握手。于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崇敬地向总理点头示意,依次走进宴会厅内。当姚以恩走到周恩来跟前时,听到周总理说:“你们可以陪外宾跳跳舞嘛!”姚以恩停下了脚步,回了一句:“我不会”,周总理笑道:“小鬼,还不会跳舞?”

    求学过程中,时任学校校长的姜椿芳,很快就注意到了姚以恩这位聪慧勤勉的学生,《文汇报》有一份《俄语周刊》,姜校长就让姚以恩代他去编,锻炼他的俄语水平。姜椿芳平时授课不多,但是他所上的翻译课,必定是学生们争抢着来听的。每当姜椿芳授课,都有一位女学生前来,就坐在姚以恩的同桌。她叫张茜,是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夫人。

    没过多长时间,姜椿芳就被调往北京,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在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姜椿芳每次来到上海,都要找姚以恩陪同他去访问《全书》的编委和作者,甚至将办事处设在姚以恩家中。姜椿芳在北京筹建了中国译协,他授权姚以恩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翻译家协会,由姚以恩担任首任秘书长。

    “在我年轻的时候,很幸运能遇见姜椿芳老师,他对于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做学问一定要精确客观,待人接物则要仔细周到,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姚以恩感叹道。

    3

    《汉俄字典》让苏联人购买

    定稿《列宁全集》编列宁家谱

    毕业之后,姚以恩留校任教。除了正常上课,他还参与了很多重要文献的编译工作。编纂《汉俄字典》是一个耗时多年的文化工程,姚以恩参与其中,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文革”发生后,姚以恩被下放到安徽凤阳干校劳动。因为身患冠心病,所以也没让他做过重的劳作。有一天,他忽然被从上海来的工宣队员接回了上海,也不说是为什么。到了上海才知道,是要他看《汉俄字典》的校样,因为他对于文字的认真考究,那是出了名的。

    1977年,《汉俄字典》正式出版。因为质量上乘,前苏联就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汉俄字典》。

    姚以恩所做的另一项重要编译工作,就是参与定稿60卷本《列宁全集》。和《汉俄字典》相比,这份工作更需要加倍的耐心。比如在列宁的很多书信中,人名并没有写出全称来,这就需要姚以恩大量阅读,分析信件内容,来确定收信人的确切信息。为此,姚以恩特地编写了《列宁家谱》,这对于研究列宁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在外文中,一些亲属都用一个单词来概括,如舅舅、伯伯、叔叔、姨夫,都是一个“uncle”。如果这样翻译,对于很注重家族关系的中国读者来说,必定是一头雾水。姚以恩就用《列宁家谱》理清了列宁的家族关系。

    4

    翻译肖洛姆·阿莱汉姆作品

    被称犹太作家的中国知音

    在翻译界,姚以恩被称为“犹太作家的中国知音”,这和他长年以来,一直研究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肖洛姆·阿莱汉姆是乌克兰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小说和契诃夫、马克·吐温齐名。而在中国,首先研究肖洛姆·阿莱汉姆作品的,就是姚以恩。

    早在50多年前,姚以恩收到翻译家李俍民的信,邀他翻译《莫吐儿》。当时的姚以恩,从未听说过这部小说,对于“肖洛姆·阿莱汉姆”这个名字也感到特别陌生。然而,当他一口气读完该书的俄文版后,立刻被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打动。读完小说之后,姚以恩立刻开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自己常常被文中的语言逗笑,有时又会伤感落泪,忽笑忽泣,不能自已。中文版《莫吐儿》出版后,立刻在国内引起了一股热潮,很多读者都被故事中的“莫吐儿”所吸引,来信纷至沓来,让姚以恩深受感动。

    然而,姚以恩对于肖洛姆·阿莱汉姆的研究并非止步于此,在1994年举行的“犹太人在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姚以恩就以自己对肖洛姆·阿莱汉姆的研究作了精彩演讲。此后,很多犹太人都知道了姚以恩,不断有犹太人来到上海,想要和他见面。在这些来访的犹太友人中,最让姚以恩难忘的就是肖洛姆·阿莱汉姆的外孙女贝尔·考夫曼。她也是一位作家,来到上海后,她紧紧握住姚以恩的手,感谢他在宣传自己外祖父作品上所作的贡献。而姚以恩自己也曾出访过乌克兰、波兰、加拿大、美国等地,都是为了探访肖洛姆·阿莱汉姆当年走过的足迹。

    去年5月,国内首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挂牌成立,姚以恩出任中心主任。在成立仪式上,姚以恩感慨万千,这是他半辈子的夙愿,如今终于得偿所愿,个中滋味,说与谁听。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巴金钱钟书茅盾等人

    姚以恩一直认为,若是说他把《莫吐儿》介绍给中国读者,不如说《莫吐儿》让他结缘了很多朋友。其中,就不乏丰子恺、萧乾、钱钟书这样的大家。其中,和一代文豪茅盾的交往,也是始于《莫吐儿》。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姚以恩在徐家汇藏书楼查阅那些灰尘蒙面的旧报刊。他忽然在一份报纸的副刊上,看到一则百余字的报道。报道中写道:“现代犹太小说家阿尔秦,被人称为‘犹太的马托温’。这个阿尔秦的作品和马托温一样,思想也相像。”报道末尾署名为“P生”。报道中的“阿尔秦”和“马托温”,其实就是肖洛姆·阿莱汉姆和马克·吐温,这让姚以恩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可能是中国最早介绍肖洛姆·阿莱汉姆的文字。

    这段文字究竟是谁写的呢?姚以恩多年寻访,始终都没能搞清,但是他通过一些猜测,认为“P生”可能是茅盾先生。他尝试着给茅盾先生写信请教,茅盾回信才得以证实:“信上提到的‘P生’就是我。”至此,真相终于大白。

    在姚以恩的治学生涯中,和很多大家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交往。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他的话来说,他和每个人的故事,都能写上一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5 15:21 , Processed in 0.1017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