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燕和丈夫的合影。記者王翮 翻拍
“臨終關懷師”袁曉燕的工作細節,她身邊許多至親都不清楚。而唯一全程了解和陪伴袁曉燕的,是她的丈夫姚勝凱。
“護養中心,我經常去。”逢到夜裡有急事加班,姚勝凱總會送袁曉燕去省榮軍醫院,他也因此對袁曉燕的辛苦和難處感同身受。盡管如此,看到報道中的細節,他還是不禁感慨:“她們都不容易,真虧了她們啊!”
自己創業的姚勝凱,有足夠的能力讓袁曉燕衣食無憂,當全職太太。但袁曉燕選擇了這份事業,他卻始終在背后默默支持著。他也因此跟袁曉燕開玩笑:“按說,我也算得上是個好人吧。”
“我開公司,她工作不為錢”
年過四十的姚勝凱,目前經營著一家人才公司。“我的員工都比我愛人工資高。”他笑著說。
在姚勝凱看來,袁曉燕一直從事醫務工作,到榮軍醫院正好發揮自己所長。“雖然我有能力讓她在家做全職太太,但我一直覺得,女人應該有份工作,不能與社會脫節。我們沒有生活的壓力,她也不必有錢方面的顧慮。”
記得袁曉燕最開始做這份工作不到一周,因為太苦太累太臟,她萌生放棄的念頭,姚勝凱也曾在背后鼓勵她:“每份工作都不容易。如果想圖清閑,到我公司來做個辦公室主任最清閑。但那有什麼意義呢?正如你們主任說的,讓老人在最后的時光有尊嚴,感覺到溫暖,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何不多適應一段時間再做決定。”
丈夫的話,成為袁曉燕決心留守的定心丸。
“盡管如此,那麼臟那麼累的活兒,她真的能夠堅持至今,我依然為她感到驕傲。”姚勝凱對記者說。
“她性子直,特坦蕩”
在姚勝凱眼中,妻子袁曉燕很直爽,甚至有些傻乎乎。
“她特別坦蕩,沒有什麼藏著掖著的,有什麼說什麼。”姚勝凱回憶,剛剛結婚那會的妻子脾氣更加耿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不僅如此,姚勝凱印象中,過去的袁曉燕還大大咧咧,甚至有些不拘小節。
“但來到武漢,做這份工作以后,她變化特別大,越來越細心,越來越有耐心。”姚勝凱說。
有時候遇上委屈和煩心事,袁曉燕總會回家跟丈夫說。“她和別人沒法談。我能理解她,因為我們倆都特別喜歡老人。”
“失去親人,讓我們更惜緣”
袁曉燕曾說,婆婆是她最大的遺憾。
在婆婆患病手術之時,她因為工作走不開,竟沒有在婆婆身邊陪伴,這讓她至今回想起來,還忍不住淚流滿面。
“這同樣是我的遺憾,也讓我一直很愧疚。”姚勝凱說,失去親人的痛,讓他和袁曉燕有了共同的感受:要珍惜身邊的人,特別是老人。
“人海茫茫,我們能遇到這些老人,就是緣分。更何況,他們都是無兒無女的孤老,尤其是到了老年很孤單,想想就可憐,我們能幫就多幫幫他們。”
對於袁曉燕的工作,姚勝凱給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兩口子互相影響。“半夜開車送她去上班﹔幫她和老人拍照﹔我很少穿的衣服,她也都拿給老人穿去了。”
“她忙,我幫她搭把手”
婆婆去世后,公公重新找了個老伴,回到黃梅居住。
袁曉燕一家三口扎根武漢。孩子還在讀書,兩口子都忙,每天的生活都像打仗。
姚勝凱說,平時,袁曉燕上白班時,她會6點半爬起來,把當天的中飯做好,自己打包帶一份,孩子和老公中午吃一份。5點下班后再趕回家做晚飯。
逢上夜班,得從下午5點忙到第二天早上9點,她就會下午4點將晚飯做好。
“周末我在家,就誰有空誰做飯。如果她平時要加班,就我下班回家再做飯。反正她忙,我就搭把手。”兩口子互相幫襯著,日子也過得恩愛和美。
在魯巷中學讀書的兒子,也每每都考班上第一名。
“陽光照到她頭上來了”
妻子的孝順、善良,丈夫看在眼裡。“都說婆媳容易不和,在我們家,她和我媽媽感情特別好。”
如今,袁曉燕的父母和姐姐、弟弟都在深圳定居,黃岡老家還住著袁曉燕的外婆。兩口子每年要回家探望外公外婆很多次,每次都大包小包朝家裡提,還經常給錢,也算幫父母盡孝道。“沾她的光,我在她的親戚圈中間,名聲也挺好的。”姚勝凱笑說。
袁曉燕也曾對未來有過迷茫,對前途有過擔憂。“她過去在鄂州的同事,好多人做了院長、副院長﹔有的同學創業開診所,也做得不錯。她心裡有點波動也難免。我還是鼓勵她,她的所長,在護養中心最有用武之地,這應該都是命運的安排。”
但姚勝凱知道,妻子心裡,即便不求名利,但終究是盼望著一份世人的理解。“她不想每個人聽到她的工作就皺起眉頭直搖頭,希望別人能明白臨終關懷的意義何在,盼望著有一天,別人能明白她堅守的苦心。”
“這不,陽光照到她頭上來了吧!”拿到本報的報道,姚勝凱感慨妻子工作不易的同時,更替她感到高興。(記者劉元聰 通訊員周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