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8|回复: 0

姚建萍:用银针和丝线演绎艺术理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16 11: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4-16 11:38 编辑

      
       
    姚建萍:用银针和丝线演绎艺术理想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jpg
          
          
      图为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在上海美术馆首展盛况。
      她第一次用苏绣艺术完美再现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合璧卷
      她第一次把刺绣作品带进国家一级美术馆主展厅举办个人大展
      她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要把苏绣绝活从“工艺”提升为“艺术”
      就在两岸三地文化人士努力在为分藏于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努力奔走的时候,有一支由苏州绣娘组成的团队,也在为《富春山居图》合璧卷的光彩再现而飞针走线日夜忙碌。这支团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领衔,38位绣娘齐上阵,耗时365个日日夜夜,终于在2月25日大功告成,完成了苏绣巨作《富春山居图》合璧卷。 6月16日,这幅苏绣巨作首次亮相就登上了国家一级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的展台。同时展出的还有姚建萍及其团队20年来创作的80幅苏绣精品。姚建萍,这位从苏州镇湖八千绣娘队伍中走出来的非遗传承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崇高的艺术追求,被人们称为“针尖上的舞者”、“苏绣皇后”。她用20多年的辛勤探索,用一根根毫针和一缕缕丝线,为苏绣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添上了一笔炫目的华彩。
      用银针和丝线还原旷世奇作
      再现650年前国画大师风采
      6月16日,上海美术馆人头攒动,大型刺绣艺术作品《富春山居图》合璧卷首展暨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在这里隆重举行。在美术馆的陈列橱窗里,精美的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就像一位绝代佳人,静静地躺在那儿,默默等待着专家学者和成千上万观众的检阅。绣作全长11.32米,以原画1∶1比例绣制而成。画理和绣理的完美契合,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原作里富春江两岸数十座山、数百棵树,一山一形态,一树一神采。让一贯挑剔的专家,都惊叹于姚建萍丰富的苏绣针法与元代画家黄公望披麻皴画法之间美妙的“无缝对接”。
      “真是巧夺天工!和真画一样!”“太美了,简直不可思议!”接踵而来的参观者一边欣赏着苏绣版《富春山居图》,一边连连发出由衷的赞叹。姚建萍介绍,之所以想到要绣制这幅作品,是因为去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的一句话。当时温总理希望把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分藏于两岸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合在一起,总理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深深地打动了姚建萍的心。为此,姚建萍和她的团队当即放下了手中其他的重要订单,日夜创作,耗时整整一年,终于完成了这幅刺绣巨制。今年2月5日,作品即将封针,总理办公室闻讯还专门来电祝贺。
      作为苏绣传人,姚建萍清楚地知道合璧《富春山居图》的难度。为了再现作品650年前的辉煌,让更多的人感受这幅旷世奇作的魅力,姚建萍和她的主创团队开始了各方面的精心准备,他们先后3次重走富春江,踏上了重温当年黄公望创作历程的道路,收集绘制了大量创作素材,把沿富春江两岸陆路、水路上以不同视觉看到的美景,与原作山水进行对比,运用散点透视勾画出奇妙的境界,跨越650年与原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沟通”,为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绣制过程中,姚建萍摒弃了简单的临摹复制,通过苏绣丰富的表现技法,首次运用乱针法和“压光绣”,使作品在二度创作中,实现了神形兼备的完美表现。“表面看上去是单色线,但在绣制过程中却选配了上百种颜色,强调古朴是主色调,以丰富的配色绣出层次感和韵味。在线条的分丝上也十分讲究,要注重粗细线条的搭配运用,在墨浓的地方用1/32丝线绣,墨淡的地方用1/64丝线绣,层层叠加,精微显现。”姚建萍说,在《富春山居图》的绣制中也曾遇到了很多技术障碍,“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处理丝线光泽在作品中的反光。”由于丝线的光彩很亮,导致作品绣成后会大面积反光,破坏了原作的古朴风格。姚建萍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反复摸索和无数次试验,创造出新型的“压光绣”,这一套针法也成为姚建萍传承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针迹上也突破常规,全部使用细乱针法,在整个画面中山体部分的针脚最长部分也不超过3毫米,山上的草丛、树的针脚长度甚至不超过1毫米。这便是这幅苏绣力作之所以能真实再现作品原貌和韵味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刺绣工作都是由单人完成小件刺绣品,而这幅巨作就像一曲交响乐,需要一个指挥家掌控全局。”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如是说。他认为,姚建萍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再次表现出大师风范,她不仅操主针控制全局,还专门成立不同的阵法组、前期设计组,不断地研讨,最终将整幅作品山水布置的疏密、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得淋漓尽致。用针线将失散多年、分藏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连接、用苏绣合璧再现这幅让总理和两岸同胞寄以深情的传世之作,强烈抒发了华夏儿女的款款深情。
      独创苏绣“姚氏针法”
      艺成8000绣娘典范
      姚建萍出生在苏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街道的一个刺绣世家。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刺绣之乡,八千绣娘名动四方。相传,这里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绣女成群,上至古稀阿婆,下至青春少女,没有一个不会描龙绣凤的。如今,这里依旧承袭和保持了“户户有棚架,家家会刺绣”的特有风貌。耳濡目染的她8岁就跟随母亲拿起细小的银针开始学习刺绣。从入门到独立完成第一件作品,姚建萍花了5年时间。如今她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件作品是一条绣花领带,刺绣的图案是一只凤凰。之后,姚建萍对刺绣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从1986 年开始,姚建萍苦练基本功,每天坚持工作学习15小时,她向艺术名师、专家请教,不断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大胆采用美学中的素描、光影、透视与色彩的变化方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苏绣艺术的技艺与内容。姚建萍不断追求刺绣技艺,经过多年的钻研,花卉、动物、风景等题材无所不通,更擅长人物肖像绣。
      “猫的眼睛不够灵活,我拆了重来;别人指出我不足的地方,我虚心接受、及时改正;每件作品都要做到最好,绝不粗制滥造。慢慢地,刺绣在我心里已不再是一门手艺,而是艺术。”姚建萍说,又经过长达6年的苦心钻研,姚建萍在刺绣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3年,苏州木渎镇党委政府作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决定,让出老镇区6亩黄金宝地,斥资400万元,为一名叫姚建萍的绣娘建一座以她个人名字命名的刺绣艺术馆。按常理,由政府出资建个人艺术馆,除非此人对当地有杰出贡献。之前,当地政府刚刚花巨资修复清末“刺绣皇后”沈寿故居。而争议更大的在于,新建的这座刺绣艺术馆主人,还不是土生土长的木渎镇人。一年后,在争议声中,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如期开馆。“事实证明当初我们的决策是成功的。”回忆起当初建馆争议,原木渎镇分管旅游的副镇长周菊英很是欣慰。她说:“姚建萍用她对苏绣的热爱和智慧,以及灵巧的双手,不仅让苏绣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了发扬光大,也让木渎名声远扬。”
      1996年,姚建萍的《敬爱的周总理》肖像绣品在镇湖刺绣业内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之后该作品又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有同行清楚记得,她倾尽心血绣制的《周恩来》大幅绣像,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画面上的周恩来身着水灰色中山装,面容清癯,安详地侧坐在紫红色沙发里,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跃然于丝帛之上。从动针到作品完成,姚建萍的体重骤降七公斤。
      于一般人而言,苏绣中最难的便是人物肖像,而姚建萍却称拿手。传统刺绣讲究一个“细”字,多少绣娘包括一些颇有成就的刺绣大师都是在“细”字上下功夫,力求做到针脚齐,做工细。爱动脑筋的姚建萍渐渐感到这种绣法似乎欠缺些什么。她四处拜师学艺,大胆创新,博采众长,为处理好画面更具中国画的神韵,她反复研究国画和油画中有关人物、肖像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鉴其素描关系、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的表现手法与苏绣艺术巧妙融合,灵活运用到刺绣中去,使传统苏绣有了质的飞跃。
      姚建萍介绍,要将人物绣好,四大关键缺一不可。人物的结构需要仔细解剖,人物各部分合理运用色彩,合理运用针法以及合理运用丝理。丝理意同一般绘画中的肌理,也就是线的走向,线条的方向等。“结构处理不好,人物就根本不能看了;色彩过渡不好,肖像的细节之处就会生硬、刻板;不同的部位要用不同的针法。”她所绣的《泰国活佛》、《史湘云》、《杨澜》、《董建华》、《何厚铧》、《马哈蒂尔》等人物绣像深受大众喜爱,被多国政府和艺术机构收藏。毛泽东、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日本皇妃、董建华、何厚铧等中外名人的风采神韵,在她的一针一线中化作永恒,不少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海内外的知名人士。
      2005年,原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苏州专程参观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看到了姚建萍的诸多佳作大为赞叹:“好一个‘苏绣皇后’,果然名不虚传!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将苏绣表现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她在继承苏绣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对于刺绣对象、艺术内涵的了解,无论是在色彩、光影、透视等方面都有着准确的把握和规划。”
      苏绣传人勇担“形象大使”
      豪情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
      纵观姚建萍苏绣艺术,《姑苏繁华图》被列入苏州城市景观永久收藏,《我爱中华》搭乘第20颗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环绕地球286圈,行程超过1200万公里;《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留给了奥林匹克博物馆,大型原创苏绣《江山如此多娇》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后捐赠给南京博物馆永久收藏;此次跨越650年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合璧了……更是苏绣传人姚建萍向世人交出的满意答卷。
      回首20多年的艰辛路程,苏绣让姚建萍倾心着迷,为之努力奋斗,从一位太湖边的普通绣娘逐渐成长为苏绣传承人、民族瑰宝的发扬者。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前,作为当代苏绣传承人,姚建萍代表苏州市,向奥运会赠送了一幅2.9米×1.1米的巨幅苏绣作品《和谐》。这是姚建萍花了三年时间,精心创作的苏绣原创作品。作品构思巧妙,色彩应用得当,针法细腻,为众多艺术家所推崇,先后两次在奥运会重要场合展示。姚建萍说:“向国人、向世界推广苏绣艺术,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每天要求自己,一定要以最好的状态,展示我们的苏绣艺术。”她作为刺绣艺术的代表,被江苏省选拔坐镇江苏“祥云小屋”,向世界友人讲述“中国故事”。整个奥运会期间,姚建萍成了苏绣艺术的形象大使,她除了在“祥云小屋”现场表演,还经常出席各种活动,向世界友人介绍苏绣艺术的魅力。奥运会一结束,《和谐》即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去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姚建萍再度代表江苏民间艺术传人坐镇江苏馆现场,面向世界介绍苏绣艺术。“我由衷感到,苏绣已经融入到我的血脉甚至灵魂之中。我甚至认为,我就是为苏绣而生,为苏绣而存在的。苏绣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我来说,也是人生的大学校、大舞台。”姚建萍感慨万千。
      这位“苏绣皇后”有着太多的传奇:1997年,姚建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的艺术成就引起海内外关注,先后应邀赴澳大利亚、荷兰等展出盛况空前。2002年11月,姚建萍创作绣制的人物肖像《和平》(江泽民主席与安南秘书长握手)引起了联合国TIPS执行主席巴雷斯的关注,他专程赶到苏州参加其封针仪式。2002 年8月,姚建萍还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赴荷兰举办刺绣艺术展。一项又一项的光环涌向姚建萍,国内外客户的订单纷至沓来。苏绣通过姚建萍的巧手重新找到了广阔的市场,走向了世界。
      姚建萍宛如一位“针尖上的舞者”,她用一根根银针,用一缕缕细线,用极其有限的手段绣制了一幅幅富有人文精神和充满感情的画面,犹如一位出色的舞蹈艺术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向人们施展自己的优美舞姿。邵大箴先生说,姚建萍充分利用针、线和刺绣的可能去进行富有特色的艺术创造,她的作品不仅予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予人以精神境界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在全国“双学双比”成果展上,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姚建萍的亲切交谈中,赞美苏绣是“民族的瑰宝”。
      有理由期待,作为苏绣艺术杰出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姚建萍一定能够将这一民族瑰宝带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秋萍 流沙
      本版图片由姚建萍工作室提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5:47 , Processed in 0.1075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