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003/结识新友姚书铭 2007-11-02 星期五 | |
| |
上午一打开电脑,便看见姚家楼子(姚书铭)给我发的纸条:邀我为“好友”,我随即点了“接受”。随后,将我的博客更新了一下,一是将《日记002》贴了上去,主要是让姚总书铭兄先看的;二是贴了五六条博友留言上去,其中:姚家楼子三条,章静怡、吴晓来各一条,另外还有我一条。这些留言都是蛮有价值的,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让她们躲在那不显眼的角落,使人们不易看到。此前,我还贴上去了几条,其中有致老朋友方英文、周知、丁德文、韩万胜的,也有新博友章静怡的留言。 下午上班后,姚总又打来电话,说要我去他那儿一趟,面谈“开栏”的一些具体事情,他说:“开栏”是很累人的,并且文风要保持一致;他在电话中还简要谈了对我《日记002》的感觉,并说已经在博客里给我留了言。而今天下午五六点我还有晚上将要播出的新闻稿子要处理,明天早上我又要去乡里行情,大约在这两三天之内我是没有时间的。我只有在电话上给他直说:等到下周再说。晚上睡在床上,我将“开栏”的事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把握。因为,一、虽然我在80年代搞了整整十年创作,但在那十年里我是刚写“诗”不写“文”的;此后,我就远离了诗,远离了文学——彻底“洗手”了;二、按照姚总“开栏”的体会:得有五篇以上的作品“储备”;而我目前是一篇都没有。
这两天,姚总之所以对我的东西特别热心,我想这可能纯粹是出于他个人的某种偏爱;据我所知,他读我的东西不过两三篇,就是最近的两篇“博客日记”和在他报纸上发的一篇东西。我与他的交往其实并不深,相互的接触也非常少。我2002年调入新闻单位后,虽然我的单位与我的上级业务部门相距不远,直线距离也不过五六百米,但一直以来我却与我的上级同行们少有来往;这没有其他原因,只是由于我这人不爱走动,不喜张扬,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常常感到非常拘谨。但对于姚总,自从认识他以来我在心里却是非常的敬重,而这个“敬重”却并不是因为他的“总编辑”头衔。
姚总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2004年的全市广播电视创优作品评稿会上,当时每看过一部片子评委们都要点评,点评结束后才开始投票;而他每次的点评不但精辟、独到,而且常常是非常公正,对于瑕疵又总是不留情面——这是我第一次聆听他,也是我第一次“正式”认识他。与他第一次单独面对面相坐,是在去年的大约秋冬之际,那天我有了点闲时间,便和我单位的一位同事去了他的办公室;他当时正在学着中央台《百家讲坛》的样子在策划《商洛讲坛》,我们之间的话题自然也就集中到了这个《讲坛》的选题上;可惜的是,后来播出的《商洛讲坛》我一期都没看。与他接触相对多一点是源于一本书的校对,也是最近这20天的事;那是国庆长假刚过,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说准备出一部个人作品集,要我帮忙校对;我即刻去了他的办公室,见到的是一部名叫《拾到蓝里都是菜》的书稿清样,约400码20多万字,那天他主要谈了一些那本书的情况及出版设想;一周后,当我将校样送到他办公室时,与他谈话的主题则主要集中在出版的印务方面,当时他还将版式策划与印务方面的事情决定交给我;这次我还知道了他也开了一个名叫《姚家楼子》的博客,而且很长时间了。 与姚总电话渐多并有网上的交流则是源于一篇稿子的发表。那是上周四,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即:能否将我发在博客上的《商州政协的进步》在报纸上发一下;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秦广播电视报(商洛版)》,于是就给报纸编辑苏智华打了个电话,苏说报纸主编张晓鸣正好在,张接了电话后要我将稿子发到报纸的邮箱。我即刻发了过去。姚总和晓鸣看了之后,当即打电话过来,提了很具体的修改意见,我听了之后感觉非常在点子上;遵此意见,我在周六利用了一点时间,对那篇东西作了修改和加工,并将题目改为《一个新的起点》。结果这篇东西很快就在这周三的最新一期报纸上发了出来。——姚总要为我“开栏”的想法大约就源于这篇稿子吧。 在这里我还记起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在2005年初,我读“第一任贾办主任”丹萌新出的《贾平凹透视》时,里面有一章叫《漫步在商州山地》。“第一任贾办主任”在这一章里用了较大的篇幅详写了他在80年代初和贾平凹乘柴排漂丹江、游白浪的情形,当时陪同的是商南文化馆的一位名叫“姚书铭”的文学干部。我当时想:此“姚书铭”是否彼“姚书铭”?——这个疑问在我心里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有一回在路上见到姚总,我问他,他说:“是的,但没看到丹萌的那本书。”这简单的对话使我知道他也曾是一个弄文的人,我也从这简短的一问一答中感觉到:他与我一样——淡出文坛久矣,远离文圈也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