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6|回复: 0

追忆一条消失的街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23 19: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忆一条消失的街道(上)来源:云南日报
    □陶师舜
      美国著名学者马歇尔・伯曼说:“街道的主要目的是社交性,这赋予其特色:人们来到这里观察别人,也被别人观察……”出色的街道,通常是既能沿途驱车又可以步行其中的公共场所,不过步行是这里的主流。
      商业繁盛的街
      昆明的人民中路,从前称武成路,因武庙的武成门而得名。从明代洪武年间筑昆明城起,它就是昆明一条重要的街道。
      在老昆明人的印象里,从前的武成路确乎算得上一条保存最完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老街。这条街,元代就已初具规模。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昆明始建砖城,武成路遂被围入城内。清光绪后,武成路与土主庙街、城隍庙街、武庙街、小西门正街连接,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统称为武成路,全长800多米,成为昆明的一条繁华街道。
      从前的武成路,人们常常可以在街道中间行走。笔者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居住在武成路,走遍了这里的街街巷巷。
      旧时的武成路,路面均用青条石铺成,与今天的人民中路相比,狭窄得多,车道仅宽8米,两边铺檐下人行道仅宽2米。雨天,青石街道被雨水洗得干干净净,有月光的晚上,路面闪闪发亮似银河。
      记得街边两廊的铺房,全为上铺板的青瓦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为防火,每隔三五间铺面,必有一道覆瓦的厚实封火砖墙高高耸起。铺房门面,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律漆成红褐色,与青石街路相配,极为古朴素雅。1935年,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到昆明,蒋夫人见到这座边疆省会的街道和建筑,不禁感叹:“昆明城的街道十分干净整洁,建筑物都是同一色彩,和我们在其它地方见到的那些杂乱的建筑相比,使人感到更舒服。”(宋美龄《蒋夫人言论汇编》)
      武成路从街头到街尾,两廊各类大小商铺鳞次栉比,多得数不清。有土杂铺、百货铺、纸品铺、文具铺、眼镜铺、钟表铺、毛笔铺、书铺;有茶馆、理发铺、浴室、租碗铺、瓦盆铺;有布庄、成衣铺、裁缝铺、中药铺、医馆、客栈;有饭庄、羊肉馆、牛菜馆、饺面馆、甜浆馆、豆花米线铺、糕饼铺……
      靠近大富春街、洪化桥与武成路相交的十字路口,有清代光绪年间就开设的老字号“福元堂”中药铺,坐堂医生都是有名气的老中医,记得常有姚氏家族的医生坐堂把脉,其医德医术之高,至今犹令老昆明人赞不绝口。
      在中和巷与武成路正街相交处的街口,还有一家在民国年间就已存在的租碗铺。从前很多昆明人家自办宴席,都会上门租用餐具。铺面里是长长的深色柜台,宽宽的台面抹得光亮。柜台后,靠墙竖立的高大黑漆木柜,一直排到铺子的深处。木柜内,一台台分门别类地收藏着景德镇出产的各式碗、盘、碟、杯、盏、壶及大小勺具。各类酒席需要的器皿,这里差不多都有。这些瓷器的制作年代,从清代至民国的都有。若是现在这些东西还存留人间,随便拿出一件,恐怕都算得上是精美珍贵的文物吧。
      武成路中段,江西人张学成开的毛笔铺、江苏浴室、国际理发室,也都很有名气。
      记忆中的美食与茶馆
      武成路上段,华山巷(土主庙巷)对面的“玉珍园”牛菜馆,店主姓马,他家的粉蒸牛、羊肉,颇得市民青睐。劝业场(城隍庙街)南口的“燕鸿居”,专营肠旺米线、焖鸡米线、鳝鱼米线;大众茶馆(实验剧场)斜对面的一家甜浆馆,专营豆浆、油条、包心汤圆、凉饺。所谓凉饺,即是用糯米面制皮,蒸熟放凉后,以甜豆沙为馅,做成形似水饺而较大者,表面染上几点绿色和红色,故又称五彩凉饺。凉饺颇获昆明人青睐,尤其是夏日炎炎的午后,买一个吃着,甜蜜清凉,十分爽口。据罗养儒《纪我所知集》记载,凉饺早在清光绪末叶就已是昆明常见的民间特色小吃。此外,武成路铁局巷口的“锅魁”,三一圣堂斜对门的汆肉米线、火巴肉米线,武成路下段(小西门正街)的豆花米线、凉卷粉、凉豌豆粉……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吃,至今回想还让人垂涎。
      整条武成路从街头的劝业场,至街尾的洪化桥和小西门正街,大小茶铺少说也有30多家。这些茶铺绝大多数属乱弹茶铺,除喝茶外,还有说评书、唱滇戏京戏、弹三弦拉二胡的。
      五一电影院一带原是城隍庙,庙门外两侧边各有一茶馆,里面有艺人说书,日夜都坐满了人。辛亥革命后,这一带茶馆和小吃摊日益增多,十分热闹,人称城隍庙街。民国二年(1913年),城隍庙改为公祠,后又在原址建电影院(今五一电影院处),并在两廊建了砖木结构的两层青瓦铺房百余间,有茶铺、饭铺、小吃铺、书铺、阅览室、杂货铺,直达十字街口。这一段街区,又称劝业场。1941年4月9日,27架日机空袭昆明,城隍庙街的街前街后各中一弹,全街毁于一炬。1942年8月,劝业场开始重建。一年后,劝业场的大众茶馆又飘荡起说书声和滇戏声……
      有些茶铺,其实就是在民居住家的天井里或四合院里,摆上几张方木桌、几条长木櫈。本地老茶客围桌而坐,每位茶客面前放一杯盖碗茶。茶客们谈天说地,有时,在烟雾氤氲的茶铺里,有茶客一时兴起,吼出一段滇戏或京戏,引来一阵叫好声……
      我最难忘的是劝业场北口那个大众茶馆,里面竟有个小戏台,戏台下是一排排木靠背椅,可坐八九十人,算是一个可以边喝茶边看戏的小小戏院。每天午夜两场演戏,由于票价不高,演员又演得相当认真,且又是讲本地方言土语的老滇戏,故场场客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有个姨妈在武成路与劝业场交叉的十字街口附近,开了个土杂铺,我经常跟着外婆去姨妈家,姨妈总是买了戏票,让外婆和我去看戏。看戏的人,多是附近城乡居民,大多数文化不高,甚至还有不少文盲(如我的外婆),但他们却能从传统戏曲里,学到些忠孝节义,识得清忠奸,辨得明好坏,为英雄落泪,对奸人瞪眼。
      武成路上的三座大庙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昆明城中的寺观庵堂有近百座。武成路老街则更是一街数庙。从街头到街尾,著名的古庙就有土主庙、城隍庙、武庙。
      街上段的土主庙(后为华山小学,今是某中学分部),建于唐(南诏),原名大灵庙,元末改为土主庙,志书称其为昆明城“最古之庙”,内供三头六臂骑白牛的大黑天神。院内有一株名贵奇异的菩提树,传闻乃南诏大又法师自西天竺(印度)携带之念珠丸子种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滇时,曾“过土主庙,入其观菩提树”。清顺治年间,该树枯死,清康熙丙午年被大风连根拔去。笔者翻阅史料得知,昆明自古多风,三月常有狂风。如史料记载:“明弘治十六年,昆明大风,贡院腾蛟、起凤坊额吹去十余里”,“清道光七年,昆明三月,大风拔木。”可知大风将土主庙中菩提树连根拔去之说,并非虚妄之词。
      20世纪初,在土主庙开设昆明市立第五小学,约上世纪四十年代又改为华山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随当教师的母亲在里面住过一段时期。虽已为学校,但寺庙的建筑格局没有改变,仍为三进院落。第一进,据说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被夷为平地,后成为学校操场。第二进,一座大殿巍然雄踞于高高的石级之上,殿内神像早已荡然无存,变成学校的礼堂。1942年5月,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于此礼堂内,举办过为抗日劳军募捐义卖的画展。石级下的院落十分宽敞,院内还矗立着一座四面四级石头阶梯的塔式四方碑柱,听说碑文是云南著名教育家龚自知先生撰写的。第三进院落里面,有一座二重檐歇山屋顶的老楼,有之字形木楼梯曲折而上,光线十分黝暗。老楼两厢,各有二层青瓦木楼三五间。此院落比起第二进院落,窄小了很多,却花木扶疏,环境清幽。此地,据说过去是长老居住、会客、兼坐坛讲经之处,后来成了教师宿舍。
      土主庙门口,是一条青石路面的宽巷,清代叫土主庙巷,民国后改称华山巷。巷口的正街,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称土主庙街,后为武成路上段。土主庙巷的两旁,十分热闹。那里有卖蟋蟀和屎克螂的,有租小人书的,卖“洋画”的,看“西洋景”的,有玩打转盘赌赢沙糕寿星和糖人武将的,还有卖油炸洋芋粑粑和鸡蛋米浆粑粑的,成了我少年时最爱逗留的地方。
      城隍庙位于武成路中上段,大门正对十字街口,后殿至翠湖边的荩忠寺坡。庙门前有一个大戏台。民国年间在这一带建起劝业场,即后来的五一电影院一带。
      在武成路中下段,是供奉关帝的武庙。1923年,武庙改建成小学校,即今武成小学。
      三一圣堂与普天寺
      武庙东侧,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起一座基督教堂,名曰“三一圣堂”。
      “文革”前夕的一个傍晚,我从武成路下段的住家,去单位参加每晚必有的“政治学习”。路经三一圣堂,只见这座中式大屋顶的双檐三层砖木结构的教堂,大门紧闭,二层的六扇窗口,除两个窗内透出一点昏黄的灯光外,其余皆黑漆漆地无一点亮光。底层的礼拜大厅内,竟传来钢琴的演奏声,弹的是一首我不知道的基督教圣歌。我因要参加“政治学习”,没敢多停留,便快速离开了教堂。等我从单位学习回来,已是夜里11点半。经过教堂时,却惊讶地发现里面的钢琴声并未停息。我站在教堂门外听了一小会儿,琴声的节奏很快,超乎寻常。就在那天半夜,教堂突然失火。消防车的尖啸惊醒了一街居民。我从楼上推窗东望,见教堂二楼三楼的所有窗口,都冒出了红红的火舌。经消防队员奋力扑救,大火终于扑灭。失火的原因,至今仍是难解之谜。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才又拨款修复了这座古老的教堂。
      武成路中下段的静安里巷内,有一座不知建于何代的普天寺,后改为丝竹会馆,内有戏台,主要唱滇戏。20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改为新滇电影院,巷名也改叫新滇巷。新滇电影院专门放映过期的电影。如果错过新影片,在这家小影院都可以补看到,故其生意比放映新片的大影院还红火。放映厅除正厅以外,还有仅有五六排座位的矮小的木楼厅,并连着左右两厢极其逼仄的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厢楼。厢楼上也设数排座椅,每排三至四座。厢楼及正楼下,均有几根细木柱撑着。全场最多只能容纳400多个观众,虽属公私合营,却更像私人开设的小型戏院。原丝竹会馆的老戏台还在,银幕就挂在戏台里壁,故第一排的观众距离银幕也并不觉得近,还挺合适。记得我在新滇电影院看过的影片有:《天仙配》《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徐秋影案件》《羊城暗哨》《智取华山》《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地下航线》《列宁在1918》《攻克柏林》《两亩地》等,至今回想这些老电影,仍印象很深。
      (作者地址:昆明市前卫西路中段世纪半岛茶溪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19:15 , Processed in 0.1045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