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北京西四白塔寺往西历代帝王庙旁有个胡同叫姚家胡同,其中3号院至今犹存。这里曾居住过清末有名的维新政治家、诗人陈三立和他的儿子——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三立(1853-1937)是清末民初知名度极高的人物,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人。进士出身,官吏部主事,参加过戊戌变法,又是清末民初诗文宗伯。盛名之下,后学请教颇多。但他无架子,极平易近人,对后学每每循循善诱。但对权贵,陈三立却不无啸傲。1932年9月,陈三立在庐山松门别墅过八十大寿,门生故旧毕至,正在牯岭避暑的蒋介石闻讯派人持寿金来贺,却被陈三立严拒。
陈三立1933年迁京一直到1937年逝世皆居于此院,共住四年。他初到北京时,一向被视为遗老,但他为人颇正直,恪守道德,特别注重民族气节。他初到北京时,谒见他年轻时的座师陈宝琛(宣统帝溥仪的师傅),时年陈宝琛87岁,陈三立也已82岁,白发盈耳,但不顾别人劝阻,仍行叩拜之礼以尽弟子之仪。观者都为这“白头师弟”的一幕而感动(《一士类稿》)。当时在场的郑孝胥、罗振玉看他如此遗老风度,便拉拢他去伪满洲国追随故主“排班”,但陈三立却以此为汉奸行径而凛然拒绝。
“七·七”事变后,日伪当局以他名望,意欲诱使其出任伪职。老人坚不理睬,日伪竟在姚家胡同宅前布下侦探监视与威胁。老人知之大怒,令仆人持帚驱赶。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倭寇凶焰,老人情绪低沉,纵有儿辈劝慰,亦忧愤难平。病卧后逢来探望者,辄询问:“时局究竟如何,国军能胜否?”偶传中国军队胜利,老人必详问是否确切。尝有悲观者云中国非可敌日本,必弃平津而之全国,老人怒目而斥:“中国人岂狗彘不若,将帖然任人屠割耶?”言毕不再进食及药,誓以死明志。平津沦陷,老人闻后伤绝悲号:“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邪!”绝食五日后,于1937年9月14日气绝而逝。终年85岁。
陈三立在《清史稿》中无传,但陈三立与他的父亲陈宝箴,两个儿子陈衡恪、陈寅恪皆入《辞海》,祖孙三代四人,可谓史无前例。
陈三立除有诗集外,其子陈隆恪编辑有《散原精舍文集》。陈三立的书法亦颇可观,其取法黄山谷,参以北碑,而自写胸襟。尝自称“字第一,文第二,诗第三”。但就是这与“乌、方、光”之“馆阁体”迥异的书法使他在丙戌科殿试上“楷法不中律,格于廷试,退而学书”,三年后再次来京补己丑科殿试才过关。今天北京成贤街文庙里的进士题名碑上,还有陈三立的名字。所以,时人不仅仰慕陈三立的诗文,来到姚家胡同吁求其墨宝者也很多。另外,鉴于陈三立父子的名望,姚家胡同实在是一个名流沙龙,来此拜访的名人可以排成一长串名单。陈三立逝世一个月后,陈寅恪一家携妻女及佣人于1937年11月3日,离开姚家胡同3号,向长沙逃亡。80年白驹过隙,这座名居不再诗声朗朗、人流不息,它已经变成一座大杂院了。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