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5|回复: 0

修家谱,是传承文化还是复古倒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5-21 08: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家谱,是传承文化还是复古倒退
    2014-05-05 09:13   来源: 华夏谱志   作者:秩 名
    核心提示:《家谱,穿越时空的平民记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家谱的话题讨论也愈加深入。在承认家谱的文化传承意义的同时,也有一些读者发问:在现代社会,传统家谱还有什么作用?当下重修家谱热是不是一种封建思想的回潮?就这些话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家谱

    《家谱,穿越时空的平民记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家谱的话题讨论也愈加深入。在承认家谱的文化传承意义的同时,也有一些读者发问:在现代社会,传统家谱还有什么作用?当下重修家谱热是不是一种封建思想的回潮?就这些话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在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比如西周,国王和诸侯王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继承财产,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临死前有遗言:非刘姓而封王的,天下共击之。到了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制度盛行,名门望族的子弟做官、联姻甚至社会交往,都讲究门第,人们对表明身份的家谱更为重视。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教授说,魏晋至唐中期的700年,史书上的重要人物基本出自13个姓的17个家庭。那时的家谱,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结构,属于国家大事,因此主要是官府修谱。
      宋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家谱也变得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晟教授表示,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徐忆农表示,国家史(如二十四史)、地方史(各种地方志)、家族史(以家谱为代表)和个人史(如个人传记)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近日,对“曹操墓”人骨的身份鉴定,就利用了家谱来探寻曹姓的分布与迁徙,结合尖端的DNA技术试图破解墓主身份。
      当然,当下修谱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例如攀龙附凤,有强烈的功利性,靠傍名人“摆谱”,姓赵的总想攀上赵匡胤,姓王的总想认上王羲之,姓孔的都想成为孔子多少代孙。早在1919年,胡适先生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为绩溪旺川曹氏撰写的谱序中发问:“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老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有些地方官员在牵头修家谱时,利用职务之便,动用社会资源为自己光宗耀祖,有人借修谱编织关系网,强化家族势力,张扬大户威严,有的甚至借修谱四处集资敛财,中饱私囊。但这些问题说白了不是由修家谱引起的,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在修谱中得以了体现。从总体上看,修家谱仍是一种凝聚人心、寻求文化认同的做法,我们要警惕的是不能变修谱为“摆谱”,更不能“离谱”,剔除浮华,深耕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0 10:17 , Processed in 0.0960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