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2|回复: 2

论语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2-17 07:14
  • 签到天数: 514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5-25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智慧   
                                                                                            作者: 姚淦铭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自200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其讲学,他作了有关王国维、老子文化的系列学术讲演,收视率高,反响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国学研究名家姚淦铭教授讲读《论语》智慧的新著:《论语》虽然极其简短,仅约12700字,但是可以说处处有金,比比皆宝。读此经典也许不用淘金,便可以获得哲思之真金;不用采玉,便可以撷取睿智之宝玉。这些金玉良言可以治身、治家、治事、治国、治天下,因为《论语》教诲你为人、处世、从政、管理、学习、言说、交友、交往、财富、教育、伦理等智慧。

      当今社会出现了众多的问题,譬如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经济危机等,然而回眸这部经典,也许可以为今人提供济世的良知、良能、良策、良谋、良药。我想,现代人如果带着种种困惑、诸多的“问题意识”,真心实意地叩问《论语》,那么真的可以从《论语》里读出许多鲜活的现代智慧来。


    目录

      前言

      篇一《论语》的精蕴与价值

      孔子与《论语》:平凡伟大神圣

      精蕴:发现在表层后面的内存与深层

      价值与启示:半部《论语》治天下

      价值再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历史风云:孔子儒学论语

      《论语》智慧:融取创新批判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读法之举隅

      篇二《论语》的生命学问与智慧

      孔子:人生的艺术与智慧

      生命学问:三戒三非命戒惜

      涵养:气质气度气局气象

      人生之智:精进不懈与仕止久速

      生命流年:层次境界智慧

      一生: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孔子:命天命命运

      反思:李康《运命论》

      篇三《论语》的处世智慧

      处世警惕“六言六蔽”

      孔子的“持盈”智慧

      世事之智:知人鉴人品人

      孔子品鉴评论人物之睿智

      《论语》的人际交往智慧

      处世成功的一条高效通道

      曾国藩与《论语》的处世智慧

      篇四《论语》言行枢机之智慧

      枢机:谨言慎行三缄其口

      孔子阐述的言论智慧

      交往:法语与巽言三愆与二失

      言行:时势世事五谏

      孔子:雅言辞达修辞

      面面观:言说性情机趣多彩

      九事:不可忽视的办事之智

      篇五《论语》政治、管理、法制智慧

      为政与管理:“五美四恶”之智

      孔子的惠民理念与智慧

      辩证智慧:宽猛相济与政通人和

      政治与管理的十则要诀

      《论语》之智:听讼法制法治

      孔子兵学理念与智慧

      为政:民心民主变革小康大同

      企业管理:《论语》加算盘士魂商才

      篇六《论语》经济与财富智慧

      义利:经济与财富之关注点

      智与辨:“义”与“利”之关系

      财富品质:人心操守修炼

      孔子智慧:庶富均富富教

      财政智慧:节用节财积累

      民富国富:反聚敛薄赋敛

      魁奈:欧洲的孔子重农学派领袖

      篇七《论语》伦理道德与现代智慧

      仁:儒家精髓人格创新

      仁:妙义纷披与精神境界

      再透视:仁之精蕴与文化脉络

      《论语》礼之智慧的现代汲取

      达德之说:爱知爱智讲勇

      信、忠、孝、悌、恕之智

      《论语》伦理道德传统拓展

      篇八《论语》教育智慧

      孔子卓越的办学理念

      课程智慧:六艺四教功效

      孔子施教的六大经典智慧

      孔子师生关系之建构

      孔子审美与美育之智慧

      孔子的“耻育”智慧

      孔子的“丑育”智慧

      诗教:剖析孔子的教育智慧

      篇九《论语》孔门弟子风采与智慧

      颜回颜乐孔颜乐处

      子路:人才难得难能可贵

      子贡卓越的人生智慧

      闵子骞的孝行与才智

      冉耕、冉雍、冉有之“三哲”

      宰予、子游、子夏之“三哲”

      有若与子张智慧之评说

      宓子贱与巫马施的启示

      父子同门:曾点与曾子的智慧

      孔子择婿:公冶长与南宫适

      《论语》弟子各具智慧色彩

      《论语》孔子弟子之谜

      篇十《论语》宗教历史哲学思辨

      孔子之智:鬼神祭祀宗教

      儒教:非宗教宗教境界

      孔子:历史文化哲学之智慧

      《论语》的意象思维智慧

      鉴赏意象思维的千古妙文

      正名智慧:逻辑思维价值哲学

      类的智慧:孔子比较分类类比

      思维之智:叩其两端之法

      孔子的“无”与“毋”之智

      辩证法:中庸时中流动哲学

      篇十一《论语》历史之谜

      《论语》之谜:书名作者年代

      再说《论语》之谜:篇章编次

      汉代孔安国《古文论语训解》之谜

      三国之“最”:何晏《论语集解》

      南北朝之“最”:《论语集解义疏》

      邢之“最”:宋代的《论语注疏》

      朱熹之“最”与《论语集注》

      清代之“最”:刘宝楠与《论语正义》

      康有为与《论语注》

      近代《论语集释》之“最”

      文物考古与《论语》之谜

      篇十二《论语》智囊:名言成语典故

      采撷之一:学而篇为政篇

      采撷之二:八佾篇里仁篇

      采撷之三:公冶长篇雍也篇

      采撷之四:述而篇泰伯篇

      采撷之五:子罕篇乡党篇

      采撷之六:先进篇颜渊篇

      采撷之七:子路篇宪问篇

      采撷之八:卫灵公篇季氏篇

      采撷之九:阳货篇微子篇

      采撷之十:子张篇尧曰篇

      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2-17 07:14
  • 签到天数: 514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1)
    前言《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杰作之一。它既居于儒家《十三经》之中,又位列《四书》之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杆高耸的载体、一种玲珑剔透的智慧结晶。《论语》在历史上曾经是千家万户诵读的一部书,属于必读的启蒙教材,又为科举考试必备之书。《论语》之经典影响至大、名言警句流传至广、理念潜入人心至深,真是难以言表尽之。历史上人们对孔子与《论语》的评说,既是每抒己见,可谓琳琅满目;又是各有所识,多见反差悬殊。此仅稍加列举。古代如司马迁《孔子世家》里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此足见这位史学家敬仰推崇之隆。唐代韩愈曾在《论语笔解》赞扬《论语》的内涵丰富深刻,难以穷尽,有云:“习之深乎哉,吾今乃知仲尼之言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不可(概)窥其极。”(《述而第七》,《四库全书》本)又如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此成为经典名言流传古今。当代如毛泽东曾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又说:“现在的社会主义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一个在三年内增产百分之六十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按语)这些话是值得我们体会的。鲁迅曾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如他在《南腔北调集》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里写道:“‘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如此等等,这是他眼里的孔子,也可引发今人的再思考。
    前言(2)

     西方学者评论孔子与《论语》,有褒者,也或有贬者。其实,即使是贬抑、批评、批判,也完全是正常的事,且还有助于从他们反对的角度去研究《论语》。当然关键还得自己读了孔子与《论语》后能作出判断,究竟是耶非耶。比如黑格尔曾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这里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其实笔者看来,此说并非正确,因为那里不仅深蕴普世的道德教育之智慧,也有睿智的哲学思辨之宝藏。

      孔子曾设想过“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这是他设计过的人生归途,乘坐竹筏、木筏之类,漂浮于海外。虽然孔子生前没有实行,但是孔子与《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早已漂洋过海,流布全球,且声誉益隆,影响日大。孔子及《论语》与大千世界相遇之后,其花絮纷扬,争奇斗艳,芬芳馨香,蔚为古今之大观。

      确实,《论语》经典虽然极简短仅约12700字,但或可以说比比皆宝,处处是金。你一旦深入《论语》的智库,那么也许不用淘金,便可获得智慧之真金;也许不用觅宝,便可采撷到人生之珍宝。《论语》教你如何为人、处世、从政、管理、学习、言说、交友、交往、财富、教育、伦理等等智慧。

      毋庸置疑,如有识之士指出,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经济危机等,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然而人们回首经典,便会发现古代的儒学依旧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济世的良策、良谋、良药。我想,现代人如果带着种种困惑、诸多的“问题意识”,真心实意地去叩问《论语》,那么真的可以从《论语》里读出许多鲜活的现代智慧来。

      《论语》在历史的悠长岁月里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从时间上看则绵延了数千年,从研读者来说则不知其数,从著述来计则浩瀚难尽,从地域来论则全球拥有孔子与《论语》的爱好者无数。

      “论语学”,其名称始创者为国学大师梁启超。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三章里首次提出了“论语学”的名称:“论语学在汉有齐、鲁、古三家,自张禹合齐于鲁,郑康成复合齐、鲁于古,师法不可复辨。”此后在20世纪30年代,周予同著《群经概论》又专门论述了“论语学”的沿革,“论语学”的名称也渐用渐著。

      说到“论语学”,至此又记起孔子之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己”,是指先要求自己明道、修身、立德,然后再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人”则与之相反,不顾自身的修炼,而先汲汲于向外追求名誉、地位、功利。《觉觉录》有云:“万里澄澈,则一心愈精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愈流。”读《论语》就是可以让人们由澄澈而愈精愈谨,且愈通愈流,就像儒家所指出的那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

      宋代米芾曾有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是唯一的,中国文化里如果缺了孔子之魂,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了!

      我也联想到《论语》是否也可以依据此模式推演为:“《论语》、《论语》,大哉《论语》!《论语》以前,既无《论语》。《论语》以后,更无《论语》。《论语》、《论语》,大哉《论语》!”《论语》不也是唯一的吗?中国典籍里如果缺了《论语》之经典,谁知道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作者

      2011年2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2-17 07:14
  • 签到天数: 514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2: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月圆 于 2014-6-4 13:07 编辑

    《论语智慧》第一部分

    关于《论语》有一个经典美谈,即“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学术价值当然重要,但这里彰显了《论语》巨大的实践与实用价值,而此中的智慧值得关注并发掘。

    《论语》的精蕴与价值

    篇一: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宝典,其高耸的标杆让一代代人仰之弥高,其深蕴的智慧使人钻之弥深。

      《论语》短短的两万字还不到,但是阐发、演绎、翻译其书的却是不知其数。

      《论语》通俗得可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是艰深得可以让无数学者为之竞相折腰。

      《论语》说道理如对坐絮谈,明白即晓,但奥义足以治大业,甚至半部即可治天下。

      孔子与《论语》:平凡?伟大?神圣

      两千五百年,岁月绵延,孔子穿越时空,其人永垂不朽;蔓延流布,化身万千,《论语》传播世界,其书不朽永垂!

      《论语》短短的一万三千字还不到,但是阐发、演绎、翻译其书的却是不知其数。

      《论语》通俗得可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是艰深得可以让无数学者为之竞相折腰。

      《论语》说道理如对坐絮谈,明白即晓,但其奥义足以治大业,甚至半部即可治天下。

      《论语》记下了机趣美妙之言,洋溢着真切纯厚之情,道出了鞭辟入里之理。

      《论语》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更是神圣的!

      从《论语》里走来的孔子,大约是最为真实的孔子了,如此自然、敞开、深邃;既是凡人,又是哲人,且是圣人。

      我曾读到过唐君毅的《孔子与人格世界》(载《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他把孔子与“一般人所崇拜之人格”进行比较,再体会孔子之“人格与思想之路向”。先看唐君毅列举出的六种人格类型。

      1.纯粹之学者、纯粹之事业家型

      此指一种尽量用一种人为的工夫,以穷究真理,或成就一理想的事业者。这一种人之所以为人所佩服,主要由于其一生只念兹在兹于一种目的,而将全部之精力与智慧,用于此一目的之成就与达到。如康德、斯宾诺萨、苏格拉底、牛顿等,此种人物的崇拜者甚多。

    2.天才型

      此指文学、艺术、哲学上之天才,天才恒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因而是不可学的。如贝多芬、莎士比亚、歌德、李白等,学李白者定非李白,学莎士比亚者定非莎士比亚,学歌德者定非歌德。因此李白之后更无李白,莎士比亚、歌德以后,亦无莎士比亚与歌德。

      3.英雄型

      此可谓一种在政治上、军事上创业之天才,如刘邦、唐太宗、亚历山大、拿破仑等。此种有天才性之英雄人物,其格之高下,依其气概盛之外,运于其光采与风姿中之机,是否常灵。机不灵,则气中有硬质。纯气盘旋,则机必灵。机灵乃豁达大度,真豁达大度,则能以肝胆照人,使风云际会。机灵则能举重若轻,当撒手时,便当撒手。

      4.豪杰型

      这就如孟子所说的“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原文指一种圣人)。如屈原、墨子、玄奘、鲁仲连、荆轲、张良、曹操、诸葛亮、慧能、韩愈、朱子、王阳明、马丁?路德等。豪杰则必自有一番真性情。豪杰者,个人之自作主宰之精神,突破社会与外在之阻碍、压力、闭塞与机械化,以使社会之客观精神重露生机,如春雷一动,使天地变化草木蕃者也。豪杰之士,则常忘世俗之毁誉得失,初无功名之心,而只是一独行其是,此孔孟所谓狂狷。

      5.超越的圣贤型

      如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甘地、武训等。圣贤则平下一切矜持之气而忘我,使真性情平铺呈露,由此而显一往平等之理性。只要有同一之真觉悟,圣贤亦为人人所能学,不似天才英雄之为少数人所专利,英雄豪杰之待时势以逼成。此即圣贤之道之至广大。圣贤中之两格,首为超越的圣贤,即宗教性之人格,谓为超越者,指重“天”言,大皆崇拜上帝。而另一种即是下文所说的圆满的圣贤型,则天人之真合一。


    6.圆满的圣贤型

      如孔子及孔子教化下之圣贤。由孔子之圣贤境界,一方面可超越一切学问家、事业家、天才、英雄、豪杰之境界;一方面亦知一切事业家、学问家、天才、英雄、豪杰之努力,与才情、志愿,无不赖一番真诚在其中,直接间接皆依于性情。一切宗教的上帝,只创造自然之万物;而中国圣人之道,则以赞天地化育之心,兼持载人文世界、人格世界之一切人生。中国圣人之精神,不仅是超越地涵盖宇宙人生人格与文化,而且是以赞天地化育之心,对此一切加以持载。故不仅有高明一面,而且有博厚一面。若在孔子,则兼有博厚与高明,至卑至谦,而高明亦不可及。夫孔子之精神,即绝对之至诚恻怛(,诚恳、恳切),也即超越的涵盖持载精神。

      当然,此说或不一定很确切,但是历数中外学问家、事业家、杰出人物,环比诸多的天才、英雄、豪杰,让我们在一个更加广阔且高端层次的平台上来认识孔子,这或许可以提供我们再思考的某种路径。

      价值与启示: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论语》有一个经典美谈,即“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学术价值当然重要,但这里彰显了《论语》巨大的实践与实用价值,而此中的智慧值得关注并发掘。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要说到宋代赵普(922~992),宋幽州蓟县人,后迁河南洛阳,字则平。他是宋代的开国元勋、政治家,为一代名相。他与《论语》有一段很深的渊源。

      后周时,赵普为赵匡胤的亲信幕僚,任掌书记。公元960年,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天子。赵普参与并策划了“陈桥兵变”,并显示了才能。

      北宋建立后,赵普历任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枢密使、检校太保等职,因为屡建其功,后来提升为宰相。从乾德二年至开宝六年(964~973)做了近十年的宰相,皇上视为左右手,事务不分大小,悉与其商量决定。在宋太祖晚年,对他的宠爱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又曾两次入相。他经历了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三十多年,前后为宰相约十四年。他对于宋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宋史?赵普列传》),因此宋太祖在提拔赵普为宰相时,“常劝以读书”。赵普便去读书,甚至于“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赵普在读书时,是关上门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的。这书也很奇怪,不放在书架上、书桌上,而是每次要读的时候便从箱子里拿出来,读完了又放回箱子里去了。

      赵普还有趣闻,朝廷上能处理的政事,他随即处理了;处理不了的便带回家,研读《论语》,思考怎样处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作出的决断居然就像流水那样,有描述说“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宋史》)。

      然而,当时流传着赵普“所读止《论语》”,有人就向当宋太宗提意见,让赵普当宰相甚为不妥。宋太宗有一次特地当面问赵普这件事,赵普也没有隐瞒,很诚实地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此在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记载。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典,又称为“一部《论语》治天下”,还简称为“半部《论语》”。

      奇怪的是,赵普家里的人也不了解真情,只是“家人见其断国大议,闭门观书,取决方册”(《宋史》)。赵普活着的时候,别人是不能进他的屋子的。赵普死了,打开他的藏书的箱子,发现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原来确是如此!

      当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最早出自南宋史籍,如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黄震的《黄氏日钞分类》、林的《古今源流至论》等,但是也遭到学者的怀疑,认为不可信。最近数十年来,于此说也曾颇有聚论,如著名学者洪业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辨》之文,而邓拓则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个读书少而精的例子加以推崇。其实我认为,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已成为一种美谈、一个典故。我们如果撇开那些待解的谜不去纠缠细节,也许可以从中发觉不少智慧的启示。

      1.《论语》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实用价值

      赵普运用于治天下,其实可以运用于各个方面,如修身的、行政的、教育的、经商的、交友的、处事的等等,这在本书下文有详说。2.《论语》智慧的实用,不管文化水平高低均可以做到

      赵普之所以选择《论语》就是一种智慧:《论语》篇幅短小,文句精炼,名言警句易读易懂易用。确实,《论语》不像《尚书》那样艰深难读,也不像《周易》、《老子》那样抽象深奥。另外《论语》涉及了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智慧的含金量极高,熟读深思,必资启发,足以发挥。

      3.运用《论语》智慧,有具体的操作路线

      赵普启示我们,要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读《论语》,即是为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去读其中有关的内容,进而汲取其中的智慧来解决具体问题。如此轮回反复的操作,时间一长,真会越来越有效益,越读越爱读的,也许就像赵普一样“爱不释手”了。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论语》智慧之学习与运用,也有不同的效应

      谁对社会与人生越有丰富深刻的体验与经验,谁越是喜欢思考,谁便越能深入领会《论语》的内蕴、智慧与精华。试看,北宋初期这么多的重大方针政策,比如罢宿卫、节镇兵权、让文人知州;还有诸州置转运使,设置通判,以此来集中行政权和财政权;再如先南后北、先难后易的统一战略,以及对契丹采取守势等谋略,如此等等,都有赵普参与其间。这些或许都可以视为他将丰富的实际经验与读《论语》的智慧融合在一起的结果。

      如果从赵普那里能深思一番,定能豁然开朗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义,也会猛然醒悟《论语》实践、实用价值之不可估量。

      再顺便一说,宋代还有一位贤相李沆(947~1004),宋真宗时由副宰相升为正宰相,也常常读《论语》。有人问其缘故,李沆回答说:“沆为宰相,《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终身诵之,可也。”这也可以体会一番宋代官员们的某些《论语》情结,他们不仅常读《论语》,且活用《论语》的智慧来治天下。价值再思:一言兴邦 一言丧邦

      再说《论语》的价值,我又想起“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典事。鲁国定公(鲁哀公的父亲)曾向孔子提出两个治国问题,孔子回答得深具旨趣。

      一、一言兴邦之典事

      鲁定公问:“一言(一句话)而可以兴(振兴)邦,有诸?”孔子回答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几’字指必期望其效,此句指话说得不可以这样绝对)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几’指接近,与上一个‘几’义不同)乎一言而兴邦乎?”(《论语 子路》13.15)

      确实,如果真知道“为君之难”、“为臣不易”,那么君臣上下都能兢兢业业,砥砺发愤,图强不息,不敢有一念之放肆,不敢有一事之疏忽,政事日治,上下一体,民心凝聚,邦国之兴旺,必能期望。这不就是“一言兴邦”?

      二、一言而丧邦

      鲁定公再问:“一言而丧(丧失)邦,有诸?”孔子回答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我做国君没有其他的快乐),唯其言而莫予违(只是没有人违抗我说的话)也。’如其善(指说话能善、正确)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确实,如果国君说出来的话是正确的,有益于国事民生,都照着去做,那么没有人违抗,不就是好事吗?如果说出来的是错误的,有害于国事民生,还要求照着去做,没有人敢于违抗,不就接近于丧邦的大灾祸了吗?孔子之说深邃!

      三、活用:“一言兴”与“一言丧”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其实可以灵活地变换、替换、改换,譬如一言兴省、一言兴市、一言兴县、一言兴镇、一言兴乡、一言兴企、一言兴校、一言兴家,如此等等,孔子所阐发的深刻道理实在可以流转无碍,加以活观活用,从政的、从商的、搞管理的几乎都可以体会其中的智慧。反之,“一言丧邦”亦然如此。

      圣人毕竟是圣人,孔子就能从当时一些普普通通的话里升华出如此高超的智慧!由此更加可以看到《论语》里会聚的、集成的智慧,具有何等沉甸甸的分量!其中有些话语的价值与作用,也许就能够由“一言兴”,或由“一言丧”!

      当我们再去体味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便会多了一种认同感了。如果再回到今天的时代,那么我们又会欣喜地发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论语》的价值了。因为孔子的教诲里包含着许多可以使人类复兴、振兴、兴盛、长兴的种种智慧!这就是孔子与《论语》当世与来世的巨大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3 20:03 , Processed in 0.1233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