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月圆 于 2014-6-4 13:07 编辑
《论语智慧》第一部分关于《论语》有一个经典美谈,即“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学术价值当然重要,但这里彰显了《论语》巨大的实践与实用价值,而此中的智慧值得关注并发掘。 《论语》的精蕴与价值篇一: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宝典,其高耸的标杆让一代代人仰之弥高,其深蕴的智慧使人钻之弥深。 《论语》短短的两万字还不到,但是阐发、演绎、翻译其书的却是不知其数。 《论语》通俗得可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是艰深得可以让无数学者为之竞相折腰。 《论语》说道理如对坐絮谈,明白即晓,但奥义足以治大业,甚至半部即可治天下。 孔子与《论语》:平凡?伟大?神圣 两千五百年,岁月绵延,孔子穿越时空,其人永垂不朽;蔓延流布,化身万千,《论语》传播世界,其书不朽永垂! 《论语》短短的一万三千字还不到,但是阐发、演绎、翻译其书的却是不知其数。 《论语》通俗得可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是艰深得可以让无数学者为之竞相折腰。 《论语》说道理如对坐絮谈,明白即晓,但其奥义足以治大业,甚至半部即可治天下。 《论语》记下了机趣美妙之言,洋溢着真切纯厚之情,道出了鞭辟入里之理。 《论语》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更是神圣的! 从《论语》里走来的孔子,大约是最为真实的孔子了,如此自然、敞开、深邃;既是凡人,又是哲人,且是圣人。 我曾读到过唐君毅的《孔子与人格世界》(载《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他把孔子与“一般人所崇拜之人格”进行比较,再体会孔子之“人格与思想之路向”。先看唐君毅列举出的六种人格类型。 1.纯粹之学者、纯粹之事业家型 此指一种尽量用一种人为的工夫,以穷究真理,或成就一理想的事业者。这一种人之所以为人所佩服,主要由于其一生只念兹在兹于一种目的,而将全部之精力与智慧,用于此一目的之成就与达到。如康德、斯宾诺萨、苏格拉底、牛顿等,此种人物的崇拜者甚多。 2.天才型 此指文学、艺术、哲学上之天才,天才恒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因而是不可学的。如贝多芬、莎士比亚、歌德、李白等,学李白者定非李白,学莎士比亚者定非莎士比亚,学歌德者定非歌德。因此李白之后更无李白,莎士比亚、歌德以后,亦无莎士比亚与歌德。 3.英雄型 此可谓一种在政治上、军事上创业之天才,如刘邦、唐太宗、亚历山大、拿破仑等。此种有天才性之英雄人物,其格之高下,依其气概盛之外,运于其光采与风姿中之机,是否常灵。机不灵,则气中有硬质。纯气盘旋,则机必灵。机灵乃豁达大度,真豁达大度,则能以肝胆照人,使风云际会。机灵则能举重若轻,当撒手时,便当撒手。 4.豪杰型 这就如孟子所说的“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原文指一种圣人)。如屈原、墨子、玄奘、鲁仲连、荆轲、张良、曹操、诸葛亮、慧能、韩愈、朱子、王阳明、马丁?路德等。豪杰则必自有一番真性情。豪杰者,个人之自作主宰之精神,突破社会与外在之阻碍、压力、闭塞与机械化,以使社会之客观精神重露生机,如春雷一动,使天地变化草木蕃者也。豪杰之士,则常忘世俗之毁誉得失,初无功名之心,而只是一独行其是,此孔孟所谓狂狷。 5.超越的圣贤型 如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甘地、武训等。圣贤则平下一切矜持之气而忘我,使真性情平铺呈露,由此而显一往平等之理性。只要有同一之真觉悟,圣贤亦为人人所能学,不似天才英雄之为少数人所专利,英雄豪杰之待时势以逼成。此即圣贤之道之至广大。圣贤中之两格,首为超越的圣贤,即宗教性之人格,谓为超越者,指重“天”言,大皆崇拜上帝。而另一种即是下文所说的圆满的圣贤型,则天人之真合一。
6.圆满的圣贤型 如孔子及孔子教化下之圣贤。由孔子之圣贤境界,一方面可超越一切学问家、事业家、天才、英雄、豪杰之境界;一方面亦知一切事业家、学问家、天才、英雄、豪杰之努力,与才情、志愿,无不赖一番真诚在其中,直接间接皆依于性情。一切宗教的上帝,只创造自然之万物;而中国圣人之道,则以赞天地化育之心,兼持载人文世界、人格世界之一切人生。中国圣人之精神,不仅是超越地涵盖宇宙人生人格与文化,而且是以赞天地化育之心,对此一切加以持载。故不仅有高明一面,而且有博厚一面。若在孔子,则兼有博厚与高明,至卑至谦,而高明亦不可及。夫孔子之精神,即绝对之至诚恻怛(,诚恳、恳切),也即超越的涵盖持载精神。 当然,此说或不一定很确切,但是历数中外学问家、事业家、杰出人物,环比诸多的天才、英雄、豪杰,让我们在一个更加广阔且高端层次的平台上来认识孔子,这或许可以提供我们再思考的某种路径。 价值与启示: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论语》有一个经典美谈,即“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学术价值当然重要,但这里彰显了《论语》巨大的实践与实用价值,而此中的智慧值得关注并发掘。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要说到宋代赵普(922~992),宋幽州蓟县人,后迁河南洛阳,字则平。他是宋代的开国元勋、政治家,为一代名相。他与《论语》有一段很深的渊源。 后周时,赵普为赵匡胤的亲信幕僚,任掌书记。公元960年,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天子。赵普参与并策划了“陈桥兵变”,并显示了才能。 北宋建立后,赵普历任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枢密使、检校太保等职,因为屡建其功,后来提升为宰相。从乾德二年至开宝六年(964~973)做了近十年的宰相,皇上视为左右手,事务不分大小,悉与其商量决定。在宋太祖晚年,对他的宠爱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又曾两次入相。他经历了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三十多年,前后为宰相约十四年。他对于宋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宋史?赵普列传》),因此宋太祖在提拔赵普为宰相时,“常劝以读书”。赵普便去读书,甚至于“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赵普在读书时,是关上门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的。这书也很奇怪,不放在书架上、书桌上,而是每次要读的时候便从箱子里拿出来,读完了又放回箱子里去了。 赵普还有趣闻,朝廷上能处理的政事,他随即处理了;处理不了的便带回家,研读《论语》,思考怎样处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作出的决断居然就像流水那样,有描述说“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宋史》)。 然而,当时流传着赵普“所读止《论语》”,有人就向当宋太宗提意见,让赵普当宰相甚为不妥。宋太宗有一次特地当面问赵普这件事,赵普也没有隐瞒,很诚实地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此在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记载。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典,又称为“一部《论语》治天下”,还简称为“半部《论语》”。 奇怪的是,赵普家里的人也不了解真情,只是“家人见其断国大议,闭门观书,取决方册”(《宋史》)。赵普活着的时候,别人是不能进他的屋子的。赵普死了,打开他的藏书的箱子,发现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原来确是如此! 当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最早出自南宋史籍,如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黄震的《黄氏日钞分类》、林的《古今源流至论》等,但是也遭到学者的怀疑,认为不可信。最近数十年来,于此说也曾颇有聚论,如著名学者洪业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辨》之文,而邓拓则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个读书少而精的例子加以推崇。其实我认为,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已成为一种美谈、一个典故。我们如果撇开那些待解的谜不去纠缠细节,也许可以从中发觉不少智慧的启示。 1.《论语》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实用价值 赵普运用于治天下,其实可以运用于各个方面,如修身的、行政的、教育的、经商的、交友的、处事的等等,这在本书下文有详说。2.《论语》智慧的实用,不管文化水平高低均可以做到 赵普之所以选择《论语》就是一种智慧:《论语》篇幅短小,文句精炼,名言警句易读易懂易用。确实,《论语》不像《尚书》那样艰深难读,也不像《周易》、《老子》那样抽象深奥。另外《论语》涉及了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智慧的含金量极高,熟读深思,必资启发,足以发挥。 3.运用《论语》智慧,有具体的操作路线 赵普启示我们,要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读《论语》,即是为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去读其中有关的内容,进而汲取其中的智慧来解决具体问题。如此轮回反复的操作,时间一长,真会越来越有效益,越读越爱读的,也许就像赵普一样“爱不释手”了。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论语》智慧之学习与运用,也有不同的效应 谁对社会与人生越有丰富深刻的体验与经验,谁越是喜欢思考,谁便越能深入领会《论语》的内蕴、智慧与精华。试看,北宋初期这么多的重大方针政策,比如罢宿卫、节镇兵权、让文人知州;还有诸州置转运使,设置通判,以此来集中行政权和财政权;再如先南后北、先难后易的统一战略,以及对契丹采取守势等谋略,如此等等,都有赵普参与其间。这些或许都可以视为他将丰富的实际经验与读《论语》的智慧融合在一起的结果。 如果从赵普那里能深思一番,定能豁然开朗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义,也会猛然醒悟《论语》实践、实用价值之不可估量。 再顺便一说,宋代还有一位贤相李沆(947~1004),宋真宗时由副宰相升为正宰相,也常常读《论语》。有人问其缘故,李沆回答说:“沆为宰相,《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终身诵之,可也。”这也可以体会一番宋代官员们的某些《论语》情结,他们不仅常读《论语》,且活用《论语》的智慧来治天下。价值再思:一言兴邦 一言丧邦 再说《论语》的价值,我又想起“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典事。鲁国定公(鲁哀公的父亲)曾向孔子提出两个治国问题,孔子回答得深具旨趣。 一、一言兴邦之典事 鲁定公问:“一言(一句话)而可以兴(振兴)邦,有诸?”孔子回答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几’字指必期望其效,此句指话说得不可以这样绝对)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几’指接近,与上一个‘几’义不同)乎一言而兴邦乎?”(《论语 子路》13.15) 确实,如果真知道“为君之难”、“为臣不易”,那么君臣上下都能兢兢业业,砥砺发愤,图强不息,不敢有一念之放肆,不敢有一事之疏忽,政事日治,上下一体,民心凝聚,邦国之兴旺,必能期望。这不就是“一言兴邦”? 二、一言而丧邦 鲁定公再问:“一言而丧(丧失)邦,有诸?”孔子回答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我做国君没有其他的快乐),唯其言而莫予违(只是没有人违抗我说的话)也。’如其善(指说话能善、正确)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确实,如果国君说出来的话是正确的,有益于国事民生,都照着去做,那么没有人违抗,不就是好事吗?如果说出来的是错误的,有害于国事民生,还要求照着去做,没有人敢于违抗,不就接近于丧邦的大灾祸了吗?孔子之说深邃! 三、活用:“一言兴”与“一言丧”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其实可以灵活地变换、替换、改换,譬如一言兴省、一言兴市、一言兴县、一言兴镇、一言兴乡、一言兴企、一言兴校、一言兴家,如此等等,孔子所阐发的深刻道理实在可以流转无碍,加以活观活用,从政的、从商的、搞管理的几乎都可以体会其中的智慧。反之,“一言丧邦”亦然如此。 圣人毕竟是圣人,孔子就能从当时一些普普通通的话里升华出如此高超的智慧!由此更加可以看到《论语》里会聚的、集成的智慧,具有何等沉甸甸的分量!其中有些话语的价值与作用,也许就能够由“一言兴”,或由“一言丧”! 当我们再去体味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便会多了一种认同感了。如果再回到今天的时代,那么我们又会欣喜地发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论语》的价值了。因为孔子的教诲里包含着许多可以使人类复兴、振兴、兴盛、长兴的种种智慧!这就是孔子与《论语》当世与来世的巨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