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0|回复: 0

姚奠中登高诗歌赏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5-26 08: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奠中登高诗歌赏析
    登   高

    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娇。
    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



    赏会:
    山,或以其巍峨壮丽、连绵不断,或以其高耸入云、峻峭秀美,或以其移步换形、清幽深邃打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如横河沙砾,何啻千万。象杜甫写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象苏东坡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象杨万里写群山:莫道下岭便无难,赚的行人错喜欢。正在万山圈子里,这山放出那山拦。王之涣写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是写山,但其意境与杜甫的泰山诗一样,都是说要有大视野有大格局必须再向上攀登。他们的诗,短短几句话,不但将山形山貌山声山曲写出,并且富含人生哲理,才能够传颂千古。
    而姚奠中先生这首诗写山,在唐宋大家写山的基础上,又有新意,亦足以千古传颂。
    此诗前两句写景: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娇。极目远望重重山峦象海潮一般,没有去过云贵川高原,没有走遍山西崇山峻岭中的人,很难想象出这样的山景。气魄非常宏大。而奔腾汹涌的黄河远远望去在火红的夕阳下只有一线,山、河、娇红的夕阳,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
    至此,诗人笔锋一转: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
    这两句既是写北武当山,又是对记忆中所有山的概括。既是写景更是写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埋头爬山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达到的高度,当站起身来擦汗时,突然间听到风啸雷动,好像也能感受到黄河在山下的咆哮,方才知道自己站在了高高的危峰之上。
    难怪人们坐在一起,长时间的咀嚼回味这首诗,越读越有味,越读感慨,越读越奋发。不仅是诗人超凡绝俗的胸怀跃然纸上,更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弥漫其间,让人读来不禁拍案击节、荡气回肠。
    书法本是寂寞之道,临摹古帖,遥追古人,书家独自在静谧的书斋中思接千载自得其乐。寄情山水则是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层面,怀素“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黄庭坚“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这助。”山水无语处处玄机,无不滋养着艺术家的性灵。姚先生登临北武当山倍觉心旷神怡,书家用跌宕苍劲的笔触写道“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骄。”,“峦”字如峰起云涌,“潮”字似波浪翻滚,前两句运笔自如,拙朴醇雅。“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诗人遐想神游,萧然忘羁,觉风雷撼动,踏危峰脚底,“撼”字刻画出振奋的心灵,“峰”字书写出山峦的多姿。自有心胸甲天下,袖中藏得诗卷归。峥嵘的山水气象开启了书家心灵的通道,获得了一种激荡的生命体验。《登高》一作拙朴古茂,而豪气干云,苍郁厚重而奇韵迭出。谈到书法的境界,姚先生有一段精僻的论述,他说:“昔日刘彦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要把个人投入到山水中去,再高一层,则如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物化’就是个人与自然溶为一体。这样说,似乎太玄了,其实并非不可捉摸,而是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不特绘画如此,书法也一样,当文字脱离直接的象形,经过了书体演变,成为名家的法书以后,法书就形成了各自的具体形象。所以对具体形象和对具体事物一样,通过观察,通过分析综合和形象思维,体味其神理,融会贯通,然后传之笔墨,不在于一笔一画像古人,而在于传其精神。不如此,只能是书工,不能算工书。”这段话讲的通俗易懂而道理深刻,元气淋漓的《登高》之作是“物化”后的妙迹,是先生得山水之气,极风云大观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3 19:48 , Processed in 0.0994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