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1|回复: 3

清初姚佺评选《诗源》的时代特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5-27 22: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初姚佺评选《诗源》的时代特色
    2014年05月27日 09:25 来源:《文学遗产》2013年6期 作者:陆林



      【内容提要】清初顺治年间姚佺编选评点的《诗源初集》,是清初人选清诗中较有特色的一种。编选者秉持遗民的政治视角,选入和评点了大量的表彰抗清志士、抨击新朝暴政的时人之作,同时能针砭或剖析贰臣作家的有关作品,细腻分析失节者的复杂心态,对晚明和南明的士风和朝政,亦不乏尖锐的批评。选集中的作者,多为选家友人。凡此,构成了选评《诗源》鲜明的时代特色,亦体现了清初人选清诗的独特风貌和价值。

      【关 键 词】姚佺/《诗源初集》/明遗民/贰臣/清初人选清诗/清诗总集

      【作者简介】陆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发表过论文《鲁迅、周作人论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之个案考察》等。


      上个世纪末年出版的谢正光、佘汝丰先生编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开启了当代学人对“清初人选清初诗”这一宏大课题的注意,近年来甚至已经扩展到整个“清人选清诗”研究。其实,不要说晚清要员徐世昌(1855—1939)民国时选《晚晴簃诗汇》已没有时人选时诗的在场意义,乾隆中期沈德潜选《国朝诗别裁集》也早已失去身临其境的当下效应。只有像姚佺《诗源初集》,邓汉仪《诗观》初、二、三集等顺康前期问世的有关诗选和诗评,才符合这一课题“时人选时诗”的独特内涵。金圣叹晚年写过《同姚山期滞雨虎丘八首》,同时有《同姚山期、阎牛叟、百诗乔梓滞雨虎丘甚久,廿三日既成别矣,忽张虞山、丘曙戒、季贞诸子连翩续至,命酒重上悟石轩,快饮达旦,绝句记之》七首。除了姚山期,所涉为张养重,阎修龄、若璩父子,丘象升、象随兄弟,记载的是旧友新朋于苏州名胜虎丘彻夜欢会的盛况,时间在顺治十八年二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晨①。后五位皆为江北淮安人士,此处专说《诗源初集》的编选者姚山期。

      一 姚佺生平概说

      姚山期名佺,不见于今人所编各类人名辞典。广收博采如钱仲联先生主编《清诗纪事》,于《明遗民》卷虽据《明诗综》录其佚诗《闻鹃》一首,然于其小传,亦仅言“字仙期,浙江秀水人”②;谢正光《明遗民传记索引》著录其字号籍贯为“仙期,辱庵,口山贞逸,山期,浙江绍兴”③。两家记载在今人著述中可谓填补空白,然均有可议之处。钱氏云云,当从朱彝尊(1629—1709)《静志居诗话》而来,唯略去“居于吴”三字④,则为不当。谢氏记载姚佺号为“口山贞逸”,源自佚名朝鲜人撰《皇明遗民传》⑤,而该书姚传全不出姚氏编选《诗源初集》“发凡”第五则及《静志居诗话》之外。据《诗源初集》自序落款印章,可知“口山贞逸”实乃“山贞逸民”之讹。至于籍贯绍兴之说,系沿卓尔堪《遗民诗》卷四作者小传之讹⑥,当为嘉兴之笔误⑦。近年出版以著录清人之丰而闻名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初版查无其人,再版于《乙编补编》中始有著录,记其籍贯误作江都⑧。下据有关史料,对其基本事迹予以勾勒:

      姚佺,“旧字仙期”,“一字佺期”,后改字山期⑨,号辱庵(《诗源初集》“吴一”卷一大题下署“吴越姚佺辱庵删定”),别署山贞逸民、石耳山人(《西轩纪年集》卷首有“石耳姚佺山期”序,《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例落款“石耳山人姚佺”)、耻斋子(《四杰诗选》凡例落款)。原籍嘉兴,寓居苏州虎丘山塘街,其评长洲郭兆骥《白堤十景》曰:“予家白堤之上,十景皆出宅之左右。……迩年田宅悉为人侵夺,予以出妻屏子,不暇营家,乃友朋深相不平。”⑩白堤,即虎丘山塘街,因白居易主持开辟而得名。他称长洲徐增为“余邑徐子能”(11),友朋径视之为长洲人、吴县人或苏州人。如宫伟镠(1611—?)著录其“字仙期,长洲人”(12),丘象随《春雨怀友》之二诗末小字注“姚山期佺,吴县人”(13),吴绮(1619—1694)亦有《赠吴门姚山期》诗(“吴二”)。看来是原籍嘉兴(秀水)县,而寓居苏州,遂又自称“吴越人”(《诗源初集》自序和各卷多署“吴越人姚佺”撰或删定),看来是把苏州和嘉兴都看作是自己的家乡了。此外,在《诗源初集》的“吴三”署“茶磨姚佺山期删定”、“秦十四”署“石湖姚佺辱庵删定”。石湖为苏州西南郊的著名风景,在盘门外十余里上方山东麓,茶磨山在其旁(14)。平湖沈季友(1652—1698)编《槜李诗系》,便著录其小传为“佺字山期,嘉兴庠生,居于吴”(15)。

        

      姚佺存世著述不算少,时人与之唱和的诗作亦时有可见。但是比较奇怪的是,在这些文字中很少能看到对姚佺家世和年辈的介绍。姚佺天启年间从吴县周顺昌(1584—1626)学,丘氏《春雨怀友》之二第五句“气节自存周吏部”注曰:“山期为忠介公弟子。”《诗源初集》“吴一”周茂兰(1605—1686)《泾南小筑》诗末,姚佺评曰:“此吾师周忠介公筑也。”周顺昌(茂兰为其长子)天启初官吏部员外郎,二年(1622)即告假南归,因忤魏忠贤,于六年(1626)逮京被杀,后谥忠介。既为顺昌弟子,其时当在周氏自吏部乞假归休之后(如果姚佺当时年约二十岁,其生也就在1602—1605前后)。《诗源初集》“豫章三”,首选南昌黎元宽(1596—1675)诗,评语落款均为“门人姚佺识”。黎氏崇祯六年至九年(1633—1636)任浙江提学副使,姚佺自称门人,可能由其拔为诸生(16)。“滇九”禄丰王锡衮(1598—1647)二诗评语亦落款“门人姚佺识”,此人崇祯五年(1632)由翰林检讨任南京国子监司业(17),十年十二月为南国子监祭酒(十三年四月升礼部右侍郎)(18)。由此判断姚佺或曾入南国子监,只是屡试不第,至明末已收徒为塾师。曾编选《天咫楼会课》,崇祯十六年探花陈名夏为之序云:“乃者欲进其文于古人,则以学使者之法,绳其弟子,而兼以自惧。月之朔,集弟子于庭,相向长揖,姚子居上坐,弟子各以序相向而坐。姚子先拟《论》、《孟》诸题,置竹筒中,临期掣一签,令一人为巡,乃宣言曰某题。题既列,诸弟子各伏几案研思,罔敢出声息,有回视侧坐者皆罚。”(19)题目为小题文,所教习者当为童生或秀才。

      姚佺崇祯时入复社,朱彝尊云其为“复社旧人”(20);入清为遗民,“以振兴风雅为己任”(21),从事诗歌编选出版之业。在苏州、扬州等地广结文社,如顺治七年为评选明代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四杰诗”,“自春徂冬,一载告竣”,期间与姜埰等一百七十六人“联社邮筒往来”讨论,并与陈于鼎等十九人结“文游社”,与郑锷等十四人结“康山宝田社”(22)。同时对拉帮结派、彼此交攻的清初江南文坛风气颇为不满,在为友人作序时指出:“若过江以南,凡筑坛坫者,水行火流,林木相栅,蛮氏触氏战于牛角之上,每血地数千里。”(23)序言是要公开发表的,还有所含蓄;在致仁和徐士俊(1602—1681)的私函中,则明言矛头所向:“稔知东南之间,蛮氏触氏战于牛角,血地数千里,其旌旗蔽天,皆书‘慎交’、‘同声’二字。吾老矣,姑岂年少,吾岂可以入其军中?若老成大雅如徐先生者,吾为之执鞭,所欣慕也。……恃吾党素心,愈少愈贵耳。”(24)徐士俊《雁楼集》顺治十一年(1654)序刻本有姚佺序,可参定此函的写作时间。姚佺平生性格孤傲疏狂,自云:“弟于一生甚孤,道心独往,如獐独跳,不顾后群。然世间怨诽,亦不无忧心悄悄。今者荆吴延访,阑入风雅之林,似有起而助我者,庶不畏庸流之詈我、恨我而欲杀我矣!吾道其不孤乎!”(25)即陈名夏所谓“性固喜豪上,又时以多言犯人之怨怒”。如《诗源》“吴一”评徐增《读李太白清平调词书此》,姚佺同情患有软脚病的作者“天笃其疾”,为其缺乏“相赏识者”鸣不平,竟然一语抹倒自己寓居之地苏州城内的众多豪门士绅:“金阊十万朱门,并无有好事载酒而过者,俗哉!”后来江都吴绮《赠吴门姚山期》以“鼓声犹记汉时挝”(26)的狂士祢衡形容之,可见姚佺的疾恶如仇、放言无忌。

      在政治上,姚佺入清后不甘明亡,借出家为掩护,以遗民而逃禅,暗中参与反清事业。即便从事选评,亦往往有着强烈的臧否指向,如顺治中期,与张永贞“同评文文山、谢皋羽《忠孝集》”(27)。他对苏州慎交、同声社的鄙夷不屑、出语尖酸,或源于“吾性简放”(28)的疏狂个性,或与两社中人多热心功名富贵、热衷门户恩怨者有关。徐增顺治九年(1652)咏“姚仙期佺”有云:“义重当年鲁仲连,子房桥上石公编。”诗注云:“弃家披缁,客淮扬、金陵间,世称‘姚和尚’,近选诗。”(29)吴绮《赠吴门姚山期》以“谢翱老去空怀国,张俭名成已破家”概括其思想举止;明遗民余怀(1616—1696)《酬姚仙期》尾联云“莫叹相逢毛发改,荒鸡犹自叫刘琨”(30)。史称鲁仲连“义不帝秦”,黄石公于圯桥授张良兵书抗秦兴汉,东汉名士张俭弹劾宦官而遭朝廷通缉,闻鸡起舞的西晋义士刘琨志在报国,南宋谢翱入元不忘故国为著名遗民……从用典和诗注来看,姚佺在清初乃借僧而隐,四处逃难(31),并似有谋划反清之举。难怪友人评价有关诗作为“要离烈士,伯鸾清高,往往相近。乃至此诗,非独赞‘逸’也”(32)。梁鸿(字伯鸾)入《后汉书·逸民列传》,后借指隐逸不仕之人;要离为春秋吴国刺客,为阖闾刺杀欲伐吴的庆忌。两人并提却侧重在“烈士”义举,可见知者并不只是将姚佺视为不事科举、避居山林的隐士逸民(遗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22: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诗源初集》选评的时代内容
      作为职业选家,姚佺的著述皆为评选编纂之作,传世者有“笺阅”唐人别集《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四卷,编选明人“丛编”《四杰诗选》二十四卷,编选清初总集《诗源初集》十七卷(33)。徐增顺治十三年(1656)撰《柬姚辱庵》有云“选诗常作故人思”(34),指的就是自顺治八年“近选诗”选评的《诗源初集》。因入选皆为明末至清顺治时人之作,作者以明遗民居多,且不乏交往甚密的友人;作品直咏明末清初时事者甚夥,即所谓“著述多沧桑之感”(35)。故该书不仅文网严锢之乾隆朝被列入禁毁之列(36),即在问世之初便已遭宵小攻讦,险遭不测。所选《四杰诗选》在当时却无多少反响,“人罕有宗之者”(37)。
      《诗源》选诗对象为明末清初之作。姚佺在顺治七年,就介绍自己“有《诗源》之役”,选评目的是“惧诗之流而忘其源也”(38)。书以“诗源”作为书名,即是以孔子删诗之法对当时诗歌创作进行正本清源,从《诗经》和汉魏盛唐的经典之作中,寻求诗歌创作的“众源之源”。他认为创作诗歌当是“声源”、“化源”、“教源”这三个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触感而兴”的“声源”是诗人情感的起因;“化源”则是“审则宜类,以制六志”,从而达到“审声以出治,而制其杀淫涤滥”,即通过情感的分类而达到净化的效果;而“教源”,则是“本孝弟,正人心”、“明风俗”、“考阴阳而判内外”(39),即对诗歌思想的规定(40)。他曾归纳自己选评《诗源》的标准是“或登高作赋,或涉江拟骚,或铭巾罍,或叙节概,或述盛典、纪灾变,有关风雅颂者,然后收之;若寻常宴会,作酒肉账簿,及折柳折杨、无端赠别,则不胜选也”,即强调的是内容而非艺术的标准;分类方法是按地域分而非按诗体,即“诗分十五国风(吴、越、豫章、楚、闽、蜀、粤东、粤西、滇、黔、豫、齐鲁、晋、秦、燕——引者按),以考俗之贞淫奢俭,叙地而不叙诗”。有别于当时其他总集“必集五言、七言而后定也”,并预告“期以辛卯春卒业”(41),即预计成书于顺治八年(1651)。
      站在清廷的角度论,该书的确是十恶不赦。不说在形式上避南明讳(如松江作嵩江),录诗涉及明帝,多上空一字,姚佺评语称崇祯为“先帝”,自称为“臣佺”(42),还选录了许多与抗清死难密切相关的诗作。如“蜀六”严锡命《闻卢督师贾庄战死》颈联“空膏原野魂犹碧,未灭匈奴首不南”,“吴一”吴天放《哭史道邻相公》、吴遵晦《战城东》“哭麻子孟璿也”、张廷昭《赋得半世文章百世人,次尾绝命词》,所咏分别为卢象升(1600—1638)、史可法(1601—1645)、麻三衡(?—1645)、吴应箕(1594—1645),皆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死难的忠臣义士。如宣城诸生麻三衡,乙酉南都破后:
      三衡同诸生共起,力竭被执。北帅以其貌魁硕,欲降之。三衡毅曰:“生明日不如死今日!”袖中出绝命词一律,曰:“吴越连沙漠,天心不可留。欲存千尺发,笑弃百年头。若水心犹裂,平原志未酬。清风吹宛句,朝暮五湖秋。”与项志亨、沈寿嶤、钱士骧、士翱同日死。(43)
      对张廷昭歌颂吴次尾的诗作,姚佺评曰:“临刑之视死如归,他人视之以为极难,忠臣孝子视之真末耳。”此外如宜春袁继咸(1593—1646),明末以进士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江西、应天等处军务。南明时抗清被俘拒降,押京囚禁,顺治三年六月就义。袁继咸慕文天祥为人,自号袁山。“豫章三”破例在卷首正文前“附袁山袁继咸公诗”,由姚佺与友人王猷定(1598—1662)、张自烈(1597—1673)“共索其绝命之词,刻之如左”,故特地说明是据“袁公燕都寄归手迹”。其后有评语一段:
      姚佺曰:……今袁山公幽闭燕台,绝粒断水,复何等时?而乃云诗“不能多录”,则作之多矣!人情适意当前,则思如泉涌;志迫神沮,则意若死灰。况生死之际,长歌曼声,沛然有余,真所谓齐生死、一旦暮,塞乎天地者矣!
      在《诗源初集》中,姚佺所下的评语很多,都是以姚佺期、姚山期、姚辱庵等字号相署,只有对老师和同宗长辈才以名相称。此处自称名,表达了对编诗之时正被清廷关押的袁继咸正气塞乎天地、视死如归的景仰。
      “豫章三”还选录了抚州傅鼎铨诗十首,如《辛卯四月八日被执崇安张村》:“浴佛传名日,孤臣竭节时。荆棘颠彩凤,猰狗获灵麒。断首玉宁碎,剖心山不移。争留巾履在,聊示汉官威。”《誓舌》:“顾影萧然衣栉凉,孤臣力竭告先皇:只存三寸常山舌,扪向章江骂犬羊。”都不乏直接辱骂满族权贵的字眼。傅鼎铨(1610—1651)字维源,号复庵。崇祯十三年进士,南明朝参加抗清,永历时任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顺治八年(1651)为清军所俘,从容赴死。这十首诗均写于被捕后,姚佺评曰:“予选诗,存其存者;其亡者,有待留以为一代之选也。今复庵必死矣,乃今犹未死也。乘未死梓之,犹曰存则人耳。”他接着将故友傅鼎铨之死与姻亲顾所受之死予以比较:
      复庵之死迟矣……死之最早者,莫过予姻顾东吴先生。先生当乙酉五月,不见一骑、未下发程之时,屹然独持《春秋》大义,作诗一首,沉于泮池,方巾布袍,挺立不仆而死。生儒百姓三万人,哭之擗踊踣地,皆不愿生。……今七八年,复庵殿焉,空谷足音久矣!虽然,安仁之战,虽无成功,然即博浪、伏桥之志也。犹幸一战而胜,此所以鸷伏于七八年之久。……乃是顾传(傅?)二公者,一死最先,一死最后;一为予睦姻,一为予故友。亲亲,仁也;笃友,义也。仁义立,人心不朽!予之志也夫!
      顾所受,字性之,号东吴,长洲诸生,弘光元年五月南都破,既而江南尽降,闻讯“晨起盥漱毕,洋洋如平时,旋整衣帻,至学宫肃谒文庙,拜且泣,跃入泮池而死,时为五月二十七日。检遗帨,有‘身是明朝老蠹鱼,眼看时事不胜嘘’之句”(44)。姚佺对故友和姻亲的表彰,所期盼的“人心不朽”,无疑是包含着对不与新朝合作的提倡。正是在对傅鼎铨诗的评语中,他表明自己还有另外一部收录入清死难者临难诗的专集《续间气集》:“故以绝命词多,如黄石斋先生诗,不入集中,俟专行一刻。而芝山周盛际、斗门张艾陵所贮录殉难诸臣甲科一百六十人,可谓表表矣!其绝命辞亦多不能具载,悉刻入《续间气》中。”这样的作者、这样的诗歌,这样的评价,被那些“猰狗”、“犬羊”及其爪牙看到,当然会“将发大难”的;至清中叶而被禁毁,亦丝毫令人不出意外。
      作为“要离烈士,伯鸾清高”兼而有之的诗选家,姚佺选入并赞扬上述之作,并不奇怪。今人黄裳(1919—2012)题解此书云:“余旧藏《吴越诗选》,清初冠山堂刻,系魏雪窦、钱允武等选,所存明末遗民之作甚富,此亦其类也。当并储之。凡此类选本,多附评注,所存故实最多,甲乙之际史事,往往藉此以存,虽选本,实乙部之别支也。”(45)所谓“乙部”,强调的是其史部的纪事特点。所存遗民之作甚富固然是事实之一,书中同时选入一些入清为官的明臣之作及相关评价,对研究清初政坛和文坛复杂性,对把握贰臣与遗民关系,同样具有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如“吴一”收入歙县汪作霖撰《陈太史复辟暑仁寿寺赋诗言别》:“不分朝市与山林,小大须同此隐心。金马犹讥名啸傲,终南未免迹浮沉。公余暂息娑婆地,别后相思萝薜岑。兹日惟君能却热,荫人清冷树千寻。”汪作霖,字雨若,徽州歙县人,晚明入复社,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后于顺治十一年任江南蒙城教谕(46);陈太史指陈名夏(1601—1654),字百史,江南溧阳人。晚明翰林修撰,南明因附李自成入从贼案。降清复原官,仕至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一年为宁完我所劾,以揽权市恩欺罔罪绞死。陈名夏曾参与《诗源》的评点,如“吴一”王仕云《清晨搽扫以观其气》诗,便有其评语。汪作霖“赋诗言别”之作,称名夏为“太史”,或写于顺治三年至五年间,陈氏时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作霖当时极可能因谋求选官而在京,结句甚至寄寓了希望得到荫庇的想法。有意思的是,选入汪诗,并不表明赞同此诗。姚佺评曰:
      相勉以止足义,爱甚厚,不愧当年之一拜(47)。但钟鼎、山林,截然两境,遽欲薜衮一致,难矣、难矣!杳然朱户若丧,邈然赤松可接,如韦逍遥公者(48),能有几人?雨若失辞矣!虽云尚书郎,不及田野人。百史倘遇我于道上,我以拳枣啖之,当如齐君房忽然悔悟,向我抱头泣耳。
      拳枣指“枣大如拳”,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49)。姚佺借此表达了希望故人陈名夏能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同时对当年同社之友(50)、入清热衷仕途却侈谈隐逸的汪作霖直下贬语:“雨若失辞矣!”只是,无论是希望还是批评,不过是明遗民的一厢情愿而已。
      同卷评龚鼎孳《张庄节公祠庙松风阁用陶公饮酒韵三章赠令子浊民》(51)“贞松不尘处”和“志士爱沟壑”二首曰:
      孝公佼佼自好者,不幸失足,为浮沉之士,乃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以效魏公子所为,非其质也。而世之残客,不原其心,方日借其名衔,奔走当路:所不得志,则借其名;其稍得志,则又狎之;狎而不能大得志,又狺狺私吠之,如蝇袭腥,散而复聚,可慨也。阅此二诗,则所谓“祝、宗祈死”者(52),其愧心、畏心、厌心、悔心,亦数灭而数起矣!
      并于第一首末句“沉饮非养生,庶于意不违”处夹批曰:“责躬自咎之旨。”合肥龚鼎孳(1616—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十二年任兵部给事中,十七年李自成攻陷京师,受职直指使。“每谓人曰:‘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小妾者,所娶秦淮娼顾媚也。”(53)成为笑谈。顺治元年降清,顺治十年由太常寺少卿升刑部右侍郎,次年改户部左侍郎、左都御史,顺治十三年四月,因与冯铨等北党争门户,“以原任左都御史龚鼎孳为上林苑监蕃育署署丞”(54)。作为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的诗人,被下放京郊去负责饲养鸡鸭鹅,可谓极大耻辱。这就是批语感慨所发的缘由或背景。姚佺对鼎革之际降李、降清者皆极为鄙视,如曾讽刺在李自成政权中为官者曰:“不能死,受伪署,毕竟贪心所发。猥云‘没奈何降贼’。一部仕籍,将题曰《无可奈何集》耶?但贼亦甚无谓,官家别用一番人,何苦旧窠寻兔?”(55)此处对龚鼎孳却独有理解之同情,未必是因为彼此在顺治六年有一面之缘的缘故(56),更多的可能是眼见龚府许多门下客的蝇营狗苟的行为,甚至不乏以遗民的身份行秋风之实者。“残客”一词,典出《梁书·张缵传》,指剩余门客,义含“趋炎附势”的针砭,用法犀利!他评价陈名夏为新贵能“据鼎不尝,一无所得,百史亦可谓能自砥矣;又生平无欲害人之心,所识穷乏者,皆经纪优赡,亦有志于学者也,谓之有隐心亦宜”,固然不乏对因与对头宁完我议论“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而死于非命的清初“南党”领袖的原宥之词,亦体现了明遗民期待身居高位的贰臣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和人品。无论是肯定陈名夏经纪优赡落魄者的为人,还是归纳龚鼎孳“爱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的复杂意绪,对研究清初贰臣与遗民的文人心态,均可谓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点评。
      此外,姚佺对明末士风世态及南明朝政亦有反思。如“豫十一”评侯方域《咏怀诗》“羌本名家子”云:“崇祯之末,士以鲜怒为豪举,不知龙豹韬为何物。状似苻坚之良家羽林、少年都统,安得不败?此必指此而言也。”只知鲜衣怒马、不谙兵法韬略的公子范儿,必然是于事无补,空谈误国。如江都郑元勋(1604—1645),字超宗,为扬州影园主人,以评选咏影园黄牡丹诗,“一时传为美谈,故有过广陵而不识郑超宗先生者,人以为俗不可医:当是时文章声气之盛如此”(57),崇祯十六年进士,次年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因调解当地士民与驻扎扬州城外的四镇之一高杰的矛盾,触怒百姓而被剁杀。“厥后清师入,卒屠城”,开封孟观撰《挽郑超宗枢部》“拭泪纪此”。诗中歌颂“超宗冰鉴拟凤雏,交游豪俊天下俱。淮之南,江之北,英姿磊落间代无。扪虱有时谈时务,击碎琉璃玉唾壶。丈夫襟况皎如月,昂藏宁惜七尺躯?腕中有鬼舌吐锋,睥睨一世之小儒。……”(58),均为积极正面的描述。可是对郑元勋这一“本意解纷息穴斗,哪虞右袒遂狂图”的悲剧人物,姚佺的读后感却是:
      先辈云“英气最害事”。描写超宗一段志大才疏、力小任重痴态,真吴道子笔也。而上讥王公,下讥卿大夫逮士庶人,又婉而尽,竟是诗史矣!
      要知道对于郑元勋的惨死,多数人皆持悲伤惋惜的态度,如冒襄(1611—1693)便撰有《挽郑超宗职方》七律四首(59);孟观诗序中所谓“时遇冢君掌和于槜李道院”之超宗长子郑掌和,原名星(?—1664)(60),亦为姚佺友人,编选《诗娱》,见《四杰诗选》凡例,可能就是与之共同“删定”编辑《诗源》齐鲁、晋诗之“郑履声掌和”。姚佺痛定思痛,敢与时论唱反调,且下笔尖锐,可见直言不讳性格之一斑和对世相人情体会之深刻。“吴一”选宣城沈寿民七古长诗《江上行》,有句云:“我生不及全盛时,攘攘欃枪天步危。屠城掠邑义士死,日月无光天地悲。此行不为饥所驱,亦不为寒所逐。天涯鸿雁久离群,把臂沧波尽一哭。一哭还一哭,泪枯血尽眼光绿。河山偌大不开颜,曾无寸土容吾足!”入清后被誉为“海内三遗民”之一的沈寿民(1607—1675),诗中痛心疾首的是南明时的家国沦亡。姚佺评曰:“忧思泣血,无言而不痛疾,可配《小雅·雨无正》等篇。”《雨无正》刺周幽王昏暴、诸臣自私误国,政令如雨之多而皆苛虐。姚佺借此诗题旨,批评南明小朝廷的昏愦。由《挽郑超宗枢部》和《江上行》两诗的评点可以看出,姚佺有时会跳出原作的创作主旨和阅读导向,去借题发挥地发抒自身对时事人情的独特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2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姚佺卒年及其他
      姚佺平生交游满天下(选家多是如此)。金圣叹诗《同姚山期、阎牛叟、百诗乔梓滞雨虎丘甚久,廿三日既成别矣,忽张虞山、丘曙戒、季贞诸子连翩续至……》,丘象随顺治十八年撰《泛虎丘》五言古诗,亦记其事:“是时送家兄曙戒,同张虞山道经虎丘,阎再彭、百诗寓焉,访之。即邀同姚山期、金圣叹、僧闻善,泛舟山下;达旦,复携妓镜怜再泛。”(61)所涉山阳诸人,皆姚佺旧友:《诗源初集》“吴一”收张养重(1617—1684)、阎修龄(1617—1687)诗各二首;与丘氏兄弟不仅是多年至交,《西轩纪年集·癸巳集》已有《送姚辱庵之中州》等诗三首,时在顺治十年(1653)。在文学事业上,彼此亦是相互帮助,姚氏曾为象随《西轩纪年集》、《淮安诗城》撰序,象升(1629—1689)、象随(1631—1701)在《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中分别参与卷一“同评”、卷三“辩注”和卷一、卷四的“辩注”,并刊行其书。至于姚佺与金圣叹的关系,两人既同城而居,又皆为选业名家,必相识已久;友情之深,可从金氏《同姚山期滞雨虎丘八首之一》窥其崖略:“不因风雨滞连朝,岂有星辰聚此宵。方悟毛诗真妙笔,篇篇风雨说萧萧。”(62)因为能与好友彻夜聚首,那原本是令人心烦意乱的潇潇风雨,也成了恰符心愿的天作之合了。全诗典出《诗经·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元朱公迁评此三章“喜幸之意,反复道之”(63),清方玉润认为全诗题旨是“怀友也”(64)。同题之诗,一气呵成八首,其中饱含了多少情意在!姚佺与圣叹的崇拜者徐增亦为毕生挚友。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徐增就有《送姚仙期之江右》“郁郁过中秋,终日望把晤……久别又远行,特送金阊渡”(65)。姚佺评徐增《读李太白清平调词书此》,对作者“逸秀翩翩”却身患软脚疾的贫寒境遇深表同情:“岂天笃其疾,使之益工诗耶?古今诗人,病者甚多……后世所谓补天之缺陷,有不在相赏识者耶?”(“吴一”)为徐增赋集作序云:“吾性简放,过子能犹自颓然轰饮。子能不我秽,时时就近,分我五脏,出濯清光中。”(66)徐增亦不忘对好友的扬誉,如序嵇永仁(1637—1676)诗集,云嵇“所至辄友,其人之贤者,若圣叹、山期,皆其莫逆友也”(67),将金采与姚佺相提并论,推举为一时之“贤者”。
      关于姚佺的卒年,有学者认为“当在顺治十六年或以前”,根据是孙枝蔚(1620—1687)《箧中偶检得亡友姚山期〈闻鹃〉一绝读之泫然有作》“系己亥,即顺治十六年(1659)也”(68)。可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曾灿《赠周子佩》“故人生死各云天”句注云:“己亥子佩同姚佺期送别文德桥,而佺期遂死。”(69)只是一旦发现金诗《同姚山期滞雨虎丘八首》等撰于顺治十八年二月,孙枝蔚诗系于己亥就不足为据了,同时说明其诗编年未可尽信。孙枝蔚另有《挽姚山期》二首,是“辛丑”年所写三十一题“五言律诗”的最后一题;然前一题为《哭王于一》,据陆莘行《秋思草堂遗集·老父云游始末》,王猷定卒于康熙元年(1662)壬寅春二月;挽诗前第五题已经是《岁暮遣怀》“冉冉入残年”、“含情爆竹边”,后一题则写于壬寅年二月中旬寒食节(70)。故从《寒食对酒有怀兄弟》始注“壬寅”看,姚佺卒于顺治十八年辛丑;从《哭王于一》以下三首诗的排列顺序看,姚佺卒于康熙元年壬寅春(71)。因此,仅据孙枝蔚诗集,无法确定死于何年。魏禧《与丘季贞》尺牍云:
      弟于仲连先生许得知足下名字,中夏买舟奉访。及抵维扬,乃闻足下出白门纪姚仙期丧。天下朋友一道,不绝如线。平居相欺,不必其当患难;觌面相负,不必其异生死。而足下顾走七百里外,以急死友。弟行李因人,不能久须。然足下此行,正慊弟数千里命驾之意。虽不见面,何恨!(72)
      从此封信中,可以看出姚佺卒于某年五月之前。仲连先生指沈光裕,顺天府大兴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晚明官赣州推官。由魏禧《辛丑五月寓新城塔下寺奉怀沈仲连先生在旴》(73),可知顺治十八年五月沈、魏不在一地;《与丘季贞》信中的仲夏五月,魏、沈相晤,故必不在辛丑。再看康熙五年四月,魏禧在写给晚明曾官江西学政、将自己拔为诸生的益阳郭都贤(1599—1672)的信中,对自己入清以来行迹的汇报:
      不二年而有甲申之祸,驯至乙、丙,东南益烈。禧亦遂弃帖括,窜伏草土,与同志十许人筑室金精之第一峰,讲《易》读史,盖二十年于兹矣……壬、癸之际,私念闭户自封,不可以广己造大。于是毁形急装,南涉江、淮,东逾吴、浙,庶几交天下之奇士。(74)
      壬、癸之际,即康熙元年壬寅至二年癸卯之间。魏禧入清不应科举,隐居宁都城郊金精山翠微峰近二十年,至康熙元年始走出大山。对于由隐居到出游的这个时间节点,魏禧记忆十分清晰,他在“日录”中亦曾说过:“余壬寅、癸卯出游吴、越,或病其涉世小拘。曰:居山须炼得出门人情,出游须留得还山面目。”(75)故其仲夏乘舟欲访丘象随的时间,只能是康熙元年,即姚佺卒于该年春。徐增《寄丘季贞》“鲁仲轻财宁暇计,侯嬴浅土未闻登”注曰“葬仙期”(76),诗写于康熙元年秋;钱塘胡介(1616—1664)该年秋因读丘象随诗“姚佺无葬地,胡介少生谋”而感叹丘氏不负亡友:“则其千里相存、谊笃生死,岂漫然于山水朋友之间者耶?”(77)亦可间接证明姚佺的死亡时间。
      对于姚佺的逝世,挚友在悲伤之余,皆庆幸其能得善终:
      已矣朱弦绝,伤哉白马稀。雠人翻有恨,狂士幸全归。架剩残书卷,棺藏破衲衣。无由说疏阔,松下但嘘唏。(孙枝蔚《溉堂集》前集卷五《挽姚山期》之一)
      天意爱姚佺,经今死数年。才名犹惹妒,心血竟生燃。李白身终保,祢衡赋尚传。独零千古泪,为汝哭秋烟。(丘象随《西轩纪年集》“甲辰集”《哭姚辱庵》)
      有关挽诗,不言姚佺死因(如是否病死),却同时强调“幸全归”和“身终保”,尤其是用李白参加永王幕府而被肃宗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的典故,暗示了姚佺因编选《诗源》褒贬世事太过(“几人求月旦,满世畏阳秋”(78),遭人举报,可能在死前曾短暂入狱,所幸书版已毁,查无实据,被释生还。丘象随自注颔联曰“山期有《诗源》一选,为时辈所疾,将发大难。余劝姚氏毁其板,祸始寝”,可为佐证。
      金圣叹、姚辱庵这两位清初著名选家,在顺治十八年二月与淮安友人“滞雨虎丘……快饮达旦”的彻夜欢会后,很快一冤死于当年七月的哭庙案,一侥幸于次年春天贫困而亡;身后数百年间,一名满天下,一湮灭无闻。两人如远离政治,做识时务的俊杰,固然在当世或许会有较好的境遇,只是如无《诗源初集》的编纂,至少姚佺是不会为后人所关注的。《诗源初集》卷首列其“即出”之“选订书目”:《诗源二集》、《嘉隆七才子诗》、《唐诗纲》、《晚唐诗选》、《宋元诗选》。看来,他是有着一个完整的历代诗歌评选系列计划的。方志云其著述有“历代诗选及国朝诗古文源”(79),其实因为编选者的遽然逝世,这些计划从此失去了付之实施的机会。同样,随着姚佺这样刚毅坚贞的遗民选家的相继去世,随着文字狱的严厉打击接踵而至(80),随着历史进入了统治更加稳固的康熙时代,清初人选清诗的编选活动虽然仍在继续,却不再有像《诗源初集》这样充满着悲怆愤懑的时代情绪的作品问世了,无论从入选诗作还是所施评语来看,都是如此。即便是“足纪时变之极而臻一代之伟观”(81)的鸿篇巨制《诗观》三集,亦伴随着康熙盛世的到来,而展现出迥异于《诗源初集》的别样风姿。姚佺及其《诗源》,只能属于那短暂的清朝与南明并存、人心向背大势未定、新朝文网酷而不密的顺治时代。其本人“出妻屏子”、出家为僧的了无挂碍,身死无葬、书残衲破的潦倒穷愁,当亦是宵小之徒无利可图、无意举报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几乎同时问世的南浔富户庄廷《明史辑略》稍后酿成惊天巨案,便是一个可供比照的相反例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2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①参见陆林《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欢会——金圣叹晚期事迹探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转载。
      ②钱仲联《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8页。
      ③谢正光《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二,黄君坦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5页。
      ⑤有民国二十五年北京大学影抄本。据魏建功(1901—1980)跋,书约成于“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五年间”。
      ⑥卓尔堪《明遗民诗》卷一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468页。
      ⑦秀水县旧与嘉兴县同城而治(人民国并入嘉禾县,又改嘉兴县,今为市名),故旧时秀水人或可泛称为嘉兴籍。
      ⑧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8页。按:此当据《明遗民诗》卷一二“姚佺,字仙期,绍兴人,江都籍”。
      ⑨姚佺《诗源初集》凡例,顺治抱经楼刻本。
      ⑩姚佺《诗源初集》“吴一”郭兆骥《白堤十景》“鸭脚名泉”。
      (11)姚佺《徐子能赋序》,《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第二十三道,康熙抄本。
      (12)宫伟镠《春雨草堂别集》卷一九,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13)丘象随《西轩纪年集·戊戌集》,清抄本。
      (14)莫震《石湖志》,明刻本。按:《诗源初集》“吴二”下卷署“樌坞姚佺山期删定”,樌坞,地点待考。
      (15)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二三,《四库全书》本。
      (16)光绪《嘉兴县志》卷二五《文苑》云姚佺“籍嘉庠,高才博学,籍甚一时”。
      (17)卢上铭《辟雍纪事》十五,崇祯刻本。
      (18)谈迁《国榷》卷九六、九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95、5862页。
      (19)陈名夏《石云居文集》卷三《天咫楼会课序》,顺治刻本。按:序文撰于陈名夏游苏州时,当在甲申、乙酉间,即南明福王因名夏降李自成而定其入从贼案之时,历时约一年,参卷一《凌二吉制义序》。
      (20)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二,第695页。
      (21)卓尔堪《明遗民诗》卷一二,第468页。
      (22)姚佺《四杰诗选》卷首“凡例”、“姓氏”,顺治刻本。
      (23)姚佺《淮安诗城序》,丘象随辑《淮安诗城》卷首,顺治刻本。
      (24)(25)姚佺《寄徐野君》,李渔《尺牍初征》卷六,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26)姚佺《诗源初集》“吴一”。按:《四库全书》本《林蕙堂全集》无此诗。
      (27)姚佺《四杰诗选》卷首“评诗姓氏”,顺治刻本。
      (28)姚佺《徐子能赋序》,《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第二十三道,康熙抄本。
      (29)徐增《九诰堂集》诗卷一、卷五,康熙抄本。
      (30)陈维崧辑《箧衍集》卷一○,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31)徐增《怀感诗》亦云姚佺“只今南北身流浪”,吴绮《赠吴门姚山期》言其“补将布衲走天涯”。
      (32)吴绮《赠吴门姚山期》“黄坤吾曰”,姚佺《诗源初集》“吴二”卷下。
      (33)顾廷龙主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520、1595页。
      (34)徐增《九诰堂集》诗卷一○,康熙抄本。
      (35)卓尔堪《遗民诗》卷四,康熙刻本。按:姚佺诗及小传,中华书局1961年排印本《明遗民诗》见卷一二,无此句。
      (3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页。
      (37)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二,第695页。
      (38)(41)姚佺《四杰诗选》卷首“凡例”,顺治刻本。
      (39)姚佺《诗源自序》,《诗源初集》卷首。
      (40)参见邓晓东《清初清诗选本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7—8页。
      (42)姚佺《诗源初集》“吴一”吴伟业《琵琶行》。
      (43)查继佐《鲁春秋》,民国《适园丛书》本。
      (44)邹漪《启祯野乘二集》卷五《顾秀才传》,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
      (45)黄裳《来燕榭读书记》下册《诗源初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46)民国《蒙城县志》卷七《秩官志名宦》,后升江西德化知县。
      (47)陈名夏《石云居文集》卷一《汪雨若虎丘近义序》“汪子雨若自新安来于吴之虎丘……予游于吴,见而定交”;另两人同为复社旧人,“当年之一拜”或即指此。如是,“不愧”则暗含讽意矣。
      (48)《北史·韦夐传》载北周韦夐志尚夷简,淡于荣利。明帝敕有司,日给河东酒一斗,号之曰逍遥公。
      (49)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洛阳香山寺鉴空传》,《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513页。按:鉴空俗姓齐,名君房。
      (50)两人不仅同为复社旧人,姚佺顺治七年“庚寅联社,邮筒往来,评论《四杰诗》者”,亦有其名,见《四杰诗选》卷首“评诗姓氏”。
      (51)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卷一收入此诗,题为《张瑶星招集松风阁用陶公饮酒韵》,共四首,姚佺所选为中间两首。按:庄节乃明季死难左都督张可大的谥号。诗题文字在他人选集和自家别集中的差异,颇有意味。
      (52)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成公十七年:“晋范文子反自鄢陵,使其祝、宗祈死,曰:‘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1页)
      (53)冯梦龙《甲申纪事》卷二,南明弘光元年(1645)刻本。
      (54)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二十六,光绪十年(1884)刻本。
      (55)姚佺《诗源初集》“秦十四”东荫商《述怀》评语。
      (56)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卷二○《前岁人日客广陵,赵友沂、姚仙期、白仲调、吴园次、刘玉少、宗定九诸子过饮,三用杜韵寄怀》。按:据友生裴喆告知,“前岁”指顺治六年(1649),宗元鼎《芙蓉集》卷五《己丑人日同白仲调、姚仙期、赵友沂、吴园次、家鹤问,集太常龚孝升先生寓园,限韵四首》可证。
      (57)郑熙绩《含英阁诗草》卷八《读影园瑶华集有感得十二韵有序》,康熙刻本。
      (58)孟观《挽郑超宗枢部》,《诗源初集》“豫十一”。
      (59)冒襄《巢民诗集》卷四,康熙刻本。
      (60)据郑元勋《先妣张太夫人行述》,其子“为星、为昭”(《扬州休园志》卷六)。掌和当是郑星的字号,履声或是其改名。邹祗谟《倚声初集》卷四记载“郑星,掌和,江都人,有《树梦堂词》”;方文《作嵞山续集后编》卷三甲辰撰《岁暮哭友》之五为“郑掌和太学”:“若翁蒙难后,门户费撑持。老不善生息,贫翻甚昔时。才华虽有异,口过亦难辞。近日江南北,争传戏谑诗。”
      (61)丘象随《西轩纪年集·辛丑集》,康熙三十三年(1694)抄稿本。
      (62)金圣叹《沉吟楼诗选》卷四,《金圣叹全集》第2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7页。
      (63)朱公迁《诗经疏义》卷四,《四库全书》本。
      (64)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五,同治十年(1871)刻本。
      (65)徐增《九诰堂集》诗卷一,康熙抄本。按:徐增中秋不见姚佺而郁闷,是因为此日是姚生日,参宫伟缪《春雨草堂集》卷五《仙期姚开士中秋日初度诗》。姚入清为僧,“开士”是对和尚的尊称。
      (66)姚佺《徐子能赋序》,《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
      (67)徐增《葭秋堂五言律诗序》,嵇永仁《抱犊山房集》卷四《杂诗》之首,雍正刻本。
      (68)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69)曾灿《曾青藜诗集》卷六,清抄本。按:子佩指周茂兰,文德桥在南京秦淮河上。
      (70)孙枝蔚《溉堂集》前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第276—277页。
      (71)孙枝蔚《溉堂集》前集卷二《阎百诗自淮至邗上,哭亡友王于一,兼经营归榇,感其古谊,赠以诗》即写于壬寅。
      (72)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18页。
      (73)魏禧《魏叔子诗集》卷七,《魏叔子文集》,第1352页。
      (74)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六《上郭天门老师书》,第266页。
      (75)魏禧《魏叔子日录》卷一,《魏叔子文集》,第1087页。按: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门人弟子,魏禧的一再解释,都是想说:出门是为了学问修养的历练,而与节操的改变无关。可见真正的遗民对出行的慎重,因为足迹“不入城市”的确是此类人的一大象征。
      (76)徐增《九诰堂集》诗卷一九,康熙抄本。按:侯嬴,战国隐士,为信陵君客,荐门客朱亥击杀魏将晋鄙,夺得兵权,退秦救赵。
      (77)胡介《旅堂诗文集》卷二《张丘同调集序》,康熙刻本。
      (78)孙枝蔚《溉堂集》前集卷五《挽姚山期》之二。
      (79)光绪《嘉兴县志》卷二五《列传·文苑》。按:姚佺曾着手编选《文源》,《寄徐野君》云:“急欲往云间、武林二处一征,便速竣《文源》之事。”
      (80)如康熙二年(1663)庄廷《明史》案,康熙六年(1667)莱州黄培逆诗案。
      (81)邓汉仪《诗观初集自序》,《诗观初集》卷首,康熙慎墨堂刻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7 09:32 , Processed in 0.1485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