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2|回复: 0

【西部地理】名将邓愈,为何成了和政城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8 08: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部地理】名将邓愈,为何成了和政城隍
    作者: 王文元 稿源: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2013-10-19 09:18





    名将邓愈,为何成了和政城隍
    邓愈塑像。
    和政城隍庙内的廊桥。
    城隍庙大殿。
    山顶保存的古城墙。
    武顺王匾额高悬。
      城隍,自古被人们视为一座城市的守护神。一方城隍,往往是一方大地走出的英豪,他们或救灾救难,或慷慨赴死,或教化百姓,由人而成神。
      名将邓愈,家在安徽,为明初开国名将,他为何成了和政城隍呢?
      1 山顶隍庙
      距离兰州不远的和政县,在古代被人们称为宁河。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也是通往高原和内地的咽喉要地。初秋时节,我们来到和政寻访邓愈留下的传奇。
      和政县城依山傍河而建,出城区,就上山了,山路坡大路陡,而隍庙就在山路那一头。山路在村落蜿蜒而行,走不远就到了村中的丁字路口。停住脚步,询问乡亲。听说,我们是来寻访城隍庙的,乡亲们热情地指点路径,穿过村落,就到了城隍庙边上。严格说,这里不仅有城隍庙,还有文昌阁等建筑,算是一个建筑群。从地形看,这里已经是山顶了,而城区在山下河川中,古人似乎不大可能把城隍庙修建在山顶上。显然,这些建筑并不是以前就有的。
      穿过大门,城隍庙就在前面不远处。城隍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说文解字》中说:“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因此城隍一词有城墙之意。到了明初,明政府分封了各地城隍,就有都城隍、府城隍和县城隍的区别。实际上,人们对城隍的祭祀可以追溯到周朝,人们祭祀的8位神灵中,就有水(即隍)和庸(即城)等。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是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可见,城隍是历史悠久的神祇之一了。
      一路前行,来到一座长的廊桥式建筑前,廊桥的一头写着“佑护黎民”。穿过下面的门洞,我们就看到一组建筑,白墙青砖,斗拱飞檐,大门上方悬挂一块大匾,上书“武顺王”。这就是和政城隍庙的大殿了。
      这里已经是山顶了,隍庙边上,我们将山下的县城一览无余。今天人们已经看不到山下古城的形状了。不过按照遗留下的资料记载,宁河古城修建别具特色。这座古城是洪武八年修筑的,修建者充分考虑了地理条件,将城址选择山河之间。这里面临牙塘河、大小南岔河三条河流,背靠大山。修建了依山面水,居高临下的古城。因而,修建了半山半川的宁河古城。尤其是,城墙修建得非常有意思,至少在我们所寻访过的古城中绝对是与众不同的。宁河古城的北城墙沿后山的山顶修筑,东西两面的城墙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只有南城墙修建在平地上。这是一座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50米的古城,在东南西三面城墙上开门,担负着守护一方的重任。
      有人说,古城就是邓愈命人修建的。邓愈是怎么到和政的呢?
      2 名将邓愈
      邓愈是明初的开国名将。明初大封功臣时,被封为卫国公,其位置在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之后,却在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之前。而唐初的名将李靖,也被封为卫国公。可见,在将星云集的明初,邓愈不弱于任何人。
      邓愈是安徽泗县人,原名叫邓友德,18岁投奔朱元璋后,赐名邓愈,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是如何到甘肃的呢?原来,洪武元年,徐达等人率军平定甘肃,先后攻占了兰州、临洮等地,洪武二年,常遇春病故,军中主将赶回南京祭奠。元军残余势力在王保保等人率领下,展开反攻,就连兰州城也被围困达4月之久。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人继续经略西北。这样,邓愈来到了甘肃。
      洪武三年夏四月,徐达率师在定西城外的沈儿峪同王保保对峙,邓愈以左副将的身份率军参战,他先立栅逼迫王保保,使其退屯车道岘,结果明军乘机进攻,元军残余主力被灭,王保保仅率十几人逃走。随即,诸将分兵经略各地。邓愈从临洮进克河州,在此招降了大批游牧部族,又率军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因此而受封为卫国公。
      当时,西北经历长期战乱,人烟稀少。明初时兰州人口才一万人,而河州更是城邑空虚,城内“人骨山积”。见此情景,有将士建议放弃河州,但邓愈率军坚持了下来。史书中说他“攻克河州,驻筑宁河,转战西北数千里,立下赫赫战功。”
      可见,宁河古城就是在邓愈率人开始整修扩建的。洪武九年十一月,一些部族阻挠向朝廷进贡的使者,卫国公邓愈为征西将军,都督沐英为副将军,受命征讨,第二年他们从西番,兵分三路,追之昆仑山而还。
      想必,这次邓愈也是从和政经过,这里正是进入青藏高原的咽喉。元代,探寻黄河源头的队伍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据说邓愈四子邓钦曾以总兵之职驻守洮(州)、岷(州)、河(州)、湟(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如今和政有不少的邓氏后裔。
      令人惋惜的是,这次出征班师回朝时,邓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病故,年仅41岁。朱元璋亲自为他选墓,进行国葬,追封宁河王,谥号“武顺”。“宁河”二字就指和政。
      3 宁河之王
      活着为英豪,死后为神灵,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在洮岷地区、在河州,徐达、常遇春等人都在这方大地供奉。人们不经意中就能和明初的开国名将不期而遇。
      在和政我们听到一个故事,邓氏家族祠堂号宁河堂,堂号是从邓愈的宁河王封号而来。然而,一些邓氏后裔并不清楚,宁河在何处。去年,邓氏后裔在和政祭祖后,他们才明白其中的缘由。和政整块,前凉设为金剑县,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设置了宁河县,直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才撤宁河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这里再次设县,定名和政。邓愈被封宁河王,就是为纪念他曾经的功勋,他死后,自然就成守护宁河一方的城隍。
      明朝洪武年间的城隍庙是和政最早的城隍庙,位置在香子城内。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香子城废,到乾隆丙戍年间,人们在宁河城新建了城隍庙,同治年间城隍庙被毁。光绪年间,人们又重新修建了城隍庙,一直延续到1958年。当时,和政城隍庙占地面积达6亩,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大门外有一对灯杆,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照壁。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照壁是用青砖修建,宽约2丈,高达丈余,雕有松鼠葡萄、梅花喜鹊、墨龙三显等图案;中院北侧则是戏台,台下能容纳千余观众,后院东西两侧绘着十殿阎罗和阴曹地府等壁画,大殿前的两根紫色柱子上面塑有彩色金龙,远远望去栩栩如生。
      眼前的这座城隍庙就有点“寒酸”。来到大殿门口向里看,邓愈端坐,三缕长髯,面色祥和。据说城隍庙被毁时,邓氏后裔将塑像背回家中供奉,一直到新庙落成。
      朋友说,当地在城隍庙的祭祀庙会上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庙会中购物的人必须是当地的姚氏族人,而后勤则必须是党氏族人。据说,党氏祖先为邓愈的厨师,姚氏祖先则是“押粮官”。几百年来,他们依旧恪守着当年先祖的职责。
      这便是这方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血脉了。
      文/图 首席记者王文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17:25 , Processed in 0.1109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