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箕村志》的编撰者之一韩桂棠,在杨箕村生活了整整78年,见证了这里的沧海桑田。 杨箕涌边好风光 他记得村西北边那条浅浅的杨箕涌还是河滩时候的样子。每当涨潮,溢出的河水就会冲进村里。为了防止水浸,村里人集资从澳门买来水泥筑了条堤坝,葡萄牙人的头发是红色的,村民于是就叫它“红毛泥基”。 那时候的杨箕涌,河水很深,有乌篷船在河面上来来往往。河水很清,每当水涨,小鱼儿成群结队地随潮水涌入,村民们就在河涌两岸结网打鱼。韩桂棠和小伙伴们喜欢在河里游泳,透过清澈见底的河水,河底的小鱼小虾小螃蟹清晰可见,扎个猛子潜下去,就可以将它们逮个正着。 河涌两岸生长着高大的古榕树,绿阴覆盖着整条河堤,炎热的夏天,劳作的村民会依靠在古榕树下纳凉。西约附近的河涌旁,有民国时期种下的二三十棵杨桃树,丰收时节,树枝上就挂满紫红色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花香…… 祠堂前池塘处处 村外是一派绿树成阴、池塘处处的景象,村里面的阡陌纵横是另外一番景色。 韩桂棠在前面带路,我们在后面跟着。杨箕村楼与楼的间距非常狭小,宽敞的地方可以容一人通过,狭窄的地方就只有半个巴掌大。“这家做着饭,发现没有酱油了,喊一声,隔壁就可以从窗户上递一瓶过来。” 在狭窄而潮湿的街巷里行走,路过一间间简陋的发廊、小饭馆和低矮的民居,路过一只看似凶恶的大黑狗、路过几只在巷子里溜达的蟑螂,拐角处,一个古朴的祠堂突然出现了。 祠堂的大门紧锁,我们只能透过院落里一丛丛绿色的植物,隐隐约约看到它的身形。虽然明显是后代的“仿制品”,可是在一片片“火柴盒”之中,它的存在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韩桂棠告诉我们,在他小时候,村中姚李秦梁四大姓氏,每家都有这样属于自己的宗族祠堂。那个时候,祠堂前是一片开阔的池塘,池塘中还有鸭鹅嬉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