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51|回复: 1

中国梦·追梦故事:“农民教授”姚富坤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13 0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video.xinhua08.com/a/20140612/1341459.shtml

    中国梦·追梦故事:“农民教授”姚富坤
    视频介绍

    旧衬衣外套一件发皱的西装,松垮的裤腿罩着一双满是尘土的皮鞋,干瘦的面庞透出常年被阳光照晒的褐色,行走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老人就是姚富坤,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09: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距上海市中心100公里,距苏州50公里的太湖南岸有一个曾经默默无闻如今却因费孝通蜚声海外的小村子——开弦弓村,或者叫“江村”。

    这个小村子是吴江下辖众多小村庄之一,坐落在两个与太湖相通的水荡之间,村边的小清河弯弯的,像一张拉紧了弦的弓,不知什么时候起这里就被形象地赋予了“开弦弓村”这个名字。1910年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与他感情最好的姐姐费达生一直在故乡附近生活、工作。1929年初,费达生开始帮助开弦弓村农民创办机械缫丝厂,与当地村民结下了友谊。1935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结为伉俪,同年获得公费留学资格。这对新婚的年轻人趁出国前的空余时间赴广西进行调查。当时山林中树木茂密人烟稀少,费孝通不幸落入捕虎的机关,身受重伤。王同惠奋力将他救出之后独自摸索出山求救,却坠入山涧身亡。费孝通则被当地群众救出转到广州治疗。费达生看到悲恸万分的费孝通后决定接他到家乡休养。她考虑到费孝通是学社会学的,他一直要求到纯粹的农村去看看,而开弦弓村保持着江南农村的自然经济和民风民俗,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安排他到开弦弓村。当时的费孝通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术生命将和这个江南小村发生深刻的联系。

    在村里人眼里,这个年轻的学生有点与众不同,不好好养伤,却拄着双拐到田头、工厂,到农民家中一家家串门访问,还不时在笔记上做着记录。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看到了很多鲜活的东西,对农民生活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正是那时的所见所闻让费孝通明确了自己一生的目标,那就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依靠自己观察的最可靠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随后,在去英国留学的轮船上,他“趁记忆犹新,把开弦弓调查的资料整理成篇,并为该村起了个学名叫江村”。这份稿子就是后来费孝通博士论文的雏形。现代人类社会学奠基者之一的布?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曾赞誉道:“这篇论著将被列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个小村子变成“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而名扬海外。半个世纪以来,中外人类社会学学者无不受到这一论著的启发和影响,开弦弓村或者“江村”,也随之闻名于世。

    费孝通一生26次前往开弦弓村调查,和村民感情极好。他在《重访江村》中写了自己和姐姐费达生一起再次来村里时的情景:“我们的船刚进村栅,两岸已经传开了我们到达的消息。许多许多老婆婆在岸上叫着我姊姊的名字,和她打招呼。船一靠岸,都聚拢了来,握着她的手……有些老年人也还记着我,笑着说,‘你一个人来,我们不会认识了,你发福了。’乡亲们这样亲切,使我们感动得眼睛发酸。”直到今天村民们还记得费孝通最爱吃红烧肉,最爱喝这里的青豆茶。曾任吴江县县长、吴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于孟达老人现为吴江市费孝通研究会名誉会长。他告诉笔者一些费老的往事:“1981年10月,我陪他到村民家里,他一边有滋有味地品尝熏豆茶,一边和农民话家常。老乡告诉他,村里的缫丝厂、蚕桑、运输等副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人均收入从100多元增加到了300多元,翻了一番。费老听了很高兴,说自己几十年前设想的事情,终于在这里实现了——三访江村,是他最兴奋、最高兴的一次。”三访江村后的十几年里,费老走遍了吴江23个乡镇,结交了大批各行各业的朋友。“有一次在开弦弓村,一个原来相识的农民请他吃饭。农民家离村比较远,而且要坐船,时间安排又紧,我就劝他不要去了,可他坚持要去。那天他和农民围桌而坐,问寒问暖,亲密无间,看到农民盖了楼房、日子好起来了,他开心得不得了。”

    姚富坤和费孝通也很有缘,他的外号“农民教授”还和费老有关呢。姚富坤第一次见到费孝通是在费老二访江村的时候:“费老第二次来村里的时候,我父亲就见过他,还和他握手、留影了呢,我父亲夸他一点都没有架子。我也记得费老当时说话时微笑的样子,人很随和。此后每次费老来,我都要接待他。费老每次一进村里就讲方言,让村民感到非常亲切。而且从那个时候起,作为村干部,我开始负责记录费老在村里的活动。”随着费孝通调研的开展,各地的社会学专家学者纷纷到开弦弓村来走访,甚至包括很多老外。“费老来过后的几十年间,经常可以在村子里看到不同肤色的外国学生、老师出入,村里人已经习以为常了。”在与费老以及专家学者的多次接触中,只有初中文化的姚富坤,也开始自学社会学,观察家乡的各种变化,渐渐的,他被村里叫作“江村经济”的“农民教授”。现在,为了方便做研究,他还把各种数据输入了电脑,这样一来,开弦弓村的发展通过数据对比变得一目了然。笔者看到的数据表明,从1978年到2009年该村的人均收入不仅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增幅非常可观。1978年村人均收入为114元,折合成大米是824斤,2009年村人均收入为14336元,折合成大米是8960斤!姚富坤说:“费老和我们村有缘!”他整理了一份《费孝通教授江村访问记事》,把费老历次走访开弦弓村的情况以及发表的重要文章和讲话梳理得清清楚楚。比如“第十一访”中写道:“1986年5月费孝通与他邀请前来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根千枝,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巴乃特到开弦弓作了第十一次访问……他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作了题为《江村五十年》的演讲,回顾江村半个世纪所走过的道路,认为:‘历史的巨轮是不会停止的。上述的江村在过去五十年中的变化,很可能是更大更富有意义的变化的前奏。’”回忆起多年来开弦弓村的变化时,姚富坤心情仍然非常激动:“中国解放,让开弦弓村的农民都脱离了苦海,而费孝通则让全村人都成为了富人。”

    现任开弦弓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书记王建明说:“志在富民是费老一生的追求。费老不仅带领大家奔富裕,而且给了大家精神力量。村民富起来后与别的村不同,江村人不愿让孩子过早辍学跟大人学生意经。即使是最有钱的人家,也要让孩子上大学、读研究生……费孝通给江村带来的知识和财富,我们永远都受用不尽。”费老逝世后,来开弦弓村的访问者不但没有减少,而且突破了社会学界的范围,引起了新闻、出版、文化、共青团等各方面的关注。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慕名前来,开弦弓村设想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设施,逐步增加村级收入的同时让这里纯朴的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名广布。

    开弦弓小清河两边的老房子很有特色,现在村里希望把这一特色保护起来,整修小清河两边的驳岸,让来访者能够在水边散步欣赏风景。东庄荡和西庄荡这两个荡水面开阔,水质较好,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应该是个不错的思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我们村的区位优势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来访的人很多,村里在考虑开发民居旅馆用来接待。目前我们也在请教专家,其中也有费老的学生,他们来过我们村,对我们村很熟悉。我们这里虽然离同里很近,但我们开发旅游定位不同,我们应当打好我们自己的文化牌。因为有了费达生和费孝通姐弟,开弦弓才闻名世界。他们一位是现代黄道婆,一位是著名的社会学者,都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留下的成果”,王建明说。

    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中国江村文化园”于今年建成开放,可以说是开弦弓村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个重大项目。文化园由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费达生江村陈列馆和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组成。其中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综合采用了图文、实物、置景和多媒体等多种展陈方式,重点展现费老的光辉一生,突出展示费老二十六访江村的历程及其成果。费孝通的女儿费宗惠女士告诉笔者,开弦弓村的乡亲们是连连开夜车才把纪念馆布置完备的,她非常感动。费达生的养女张凤珍和女婿黄杨如今也已经上了年纪,他们坚持赶来看纪念馆开馆,他们说:“两位老人的物品我们捐了一卡车,现在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东西,想到他们为大家做的事情,我们作为晚辈也非常开心。”她和丈夫一直和费达生生活在一起,感受到什么叫“姐弟深情”。“她想弟弟的时候就会问我,‘孝通怎么还不来?’后来年纪大了,眼睛看不见,但她会伸手摸摸费孝通的头,拍拍他的背,然后很开心很放心地笑起来”,费宗惠女士对笔者说,“我对江村很熟悉,这里我来了20多次,村子的面貌一直在变,村民的生活一直在进步,不变的是大家的情谊。爸爸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我和丈夫来过,发现村民自发地在祭奠,而且还烧了爸爸生前爱吃的菜,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我来到这里感觉就是回到了家里。我最大的快乐是看到江村的新变化。最大的遗憾是该感谢的人未能好好地一个个去谢谢他们。”

    开弦弓村是长江三角洲上一个极其普通的乡村,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却成为世界人类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案例。开弦弓村有另一个名字——江村,这个名字联系着许多往事,又维系着无限可能的将来。1988年村里投资5万元,在小清河中段建了一座“江村桥”,方便南北两村村民往来。22年过去了,小桥依然伴随着村民的生活,见证着开弦弓村的变化。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50759/2010_11_07_50761.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5 14:34 , Processed in 0.1100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