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96|回复: 0

中西融合见证 近代历史缩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29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西融合见证 近代历史缩影

    --汕头老街充满老西方的感觉

    南方日报 2011年4月16日

       
        建于1932年的南生公司旧址。


        引言:这是一座从来就不曾有城墙、城门和护城河的城市。这是一座带有鲜明海外融合风格的城市。这是一座浓缩潮人出洋、华侨建设故乡的传奇史的城市。而汕头老街,作为这座「百载商埠」不可替代的地标性建筑群,至今仍倔强地保持着活力。

        「来到汕头,我第一感觉是,中国没有更有欧洲色彩的一个地方!为何还有这么一个空间存在?」原籍东莞的美国华人姚颂庄这样描述自己的体验:「这感觉就好象去纽约旅游时,经过Chinatown(中国城),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置身其中时就好象不在纽约。」

        第一次在汕头的老城区游荡时,姚颂庄整整用了4个小时,终于踏遍中山纪念亭四周的大街小巷,拍下200多张照片。「我感觉下的理性告诉我,这不但是蛮有灵魂,更是一个富有历史的地方。就是为了要理解这个感觉与史实的关系,我选择了汕头老城区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也打开了对中国近代城市史了解的窍门。」从此,与夫婿常住韩国的姚颂庄多次踏访汕头,收集博士论文素材。

        汕头,这座在中国城市史上称得上神奇的城市,尤其以它的老市区小公园街区,成为汕头人的精神家园,也吸引着众多外地人和外国朋友。而对于那些在这片老街区的叫卖声中长大后来又远涉重洋的人来说,其魅力又更添了几分。

        尽管岁月如烟,连城市的建筑都显出老态,可寻访的足迹仍不远千里频繁而至。建于80多年前的标志性建筑、曾是「汕头第一高楼」的胡文虎大楼,就于2007年等来了著名侨领胡文虎的爱女胡仙。

        多年来,旧城区一直是归国华侨寻根的必访之地。上世纪60年代,住在汕头老市区的陈金永教授,现今任职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地理系。2008年,他回到故乡,没想到成片的旧城仍在,大为感动。

        「汕头旧城的民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外华侨所建,这样大规模的华侨民居(骑楼小洋房)和整个旧城在今天的中国沿海城市仍然能够存在,实在不多。」陈金永对记者说。

        百年沉淀,岁月变迁,一座城市从开埠、繁荣、衰老到新生,都记录在一条条街道的建筑标本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侨批博物馆馆长王炜中先生感慨道,汕头旧城的发展,有如树的年轮,圈圈分明。走进汕头老街,就好象走进了时光的隧道。

        这种描述,既是写意的,又是写实的。汕头的老街区结构,号称是世界上除了巴黎之外,唯一的放射状街区,「条条道路通罗马」,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撒向码头,目的是为了加快商业活动,让多个沿海码头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到达中心进行贸易。

        作为二战后开埠的港口城市,在20世纪二三十代,受海外华侨大量投资推动和城市的急剧发展影响,汕头的道路也爆发性增加,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十条大商业街构成放射性「蛛网」的主要网线。沿着这些放射线的方向,城市向外不断画圈,形成了城市的年轮。

        「汕头的小公园老街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意大利的小镇!」姚颂庄说,从小公园起步,沿着中山路往东朝汕头新城区走,可以强烈地感受这种穿越时间的感觉: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烙印分明。简直是一抹近代历史的缩影。而从高空俯瞰这一片区,汕头开埠的区域街道完全脱离中国明清城市的方格布局。

        □ 南生公司风靡半世纪  

        汕头市外事侨务局侨政科科长王少波说,汕头老街区的这些老房子,几乎都是侨房,每一个侨房的背后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如华侨富商陈慈黉家族在小公园一带就有400多间侨房。

        「中山纪念亭后面那栋拆了一半等待重修的大楼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生百货大楼了。」王少波和汕头市旧城改造办的工作人员指着一栋装饰着柱式窗花和浮雕、逐层收缩的宏伟大楼介绍,「它算是汕头小公园一带最具代表性一栋了。」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座七层的典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鲜明的巴洛克建筑特征,而上层缩小面积是考虑到地基的承受力,因为原本只打算建五层。

        上世纪20年代,因汕头市政建设的需要,汕头「旧市场」小公园片区开始拆建。正好在此时,创办于1911年的镇邦街南生公司的老板李柏桓从南洋集资回来,在回乡途中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怕业主抬高地价,便开始不动声色地进行收购。据南生公司的老职工黄修红、许乃、叶尖泉等回忆,李老板运用逐个击破的战术,暗中命手下以各自名义分散逐户进行买地。

        1932年元旦,南生百货公司正式开业,成为当时汕头市区名副其实的中心。大楼一二层经营日用百货,三四层开设中央酒楼,五至七层开办中央旅社,是当时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七楼还设有两排电灯柱,自置电机,并于每层骑楼设花架,种植时卉,一时间清香四溢,引得客人流连忘返。当时的南生公司每晚内外灯火辉煌,远望如繁星,璀璨夺目,大楼建成后生意愈发兴隆,夜夜莺歌,多元化经营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百货大楼风靡汕头达半个世纪。

        「南生公司」以及周边的胡文虎新楼、旧楼建筑群,共同组成了不可多得的风景线,历经时间考验,如今仍是海内外潮人的记忆,远近游客的看点。

        据资料记载,随着进入发展高峰期,当时汕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房租也水涨船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的房租价,在商业区域内,较繁盛者4方丈3层楼年租价约在千元以上,街巷住屋年租价则在300至500元间。

        □ 教会办学华洋杂处  

        汕头开埠后,外国人和见过世面的侨商云集,一时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折射出开放和兼容的特性。

        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既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和外国教会办的学校,可谓华洋杂处。如基督教美国浸信宣道会建立的耶士摩天道学校,校址在汕头礐石,有教员7人,学生36人。还有由美国驻汕浸信会建立,校址在新马路庆华里的真光学校,由基督教长老会和日本人协会分别成立的汕头福音国民学校和福音国民学校等十多个教会学校。

        当时很多学校都有外文教员,1900年由丘逢甲倡办的岭东同文学堂,就聘有日本籍教员。汕头现代高级英文学校的教员中,既有毕业于欧洲商科专校的,也有毕业于香港大学的,还有一些历任知名洋行职员,英文造诣高超,也有美国传教士任职专门的英文会话教师。

        汕头较早创办的学校聿怀中学也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的,其早期靠一帮海外华侨捐资支撑,抗战期间概不例外。

        □ 西式骑楼占九成 巴洛克式最流行

       
        1909年汕头地图

        2006年,一位教英国文学的先生到汕头旅行,在汕头老城区,颇具特色的建筑令他惊讶。按耐不住兴奋的他告诉妻子,你简直无法相信,汕头竟令人强烈地感受到,19世纪旧西方的感觉!

        这位在韩国高校工作、名叫Jaro Czarnechi的男子,正是姚颂庄的丈夫。这也是她最终将「汕头城市发展史(1850-1945)」定作研究主题的原因。

        确实,汕头旧城建筑群在中国城市中,算得上是异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林琳教授在其著作《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中,用中式骑楼、西式骑楼和中西合璧式骑楼来作样式分类。其中,西式骑楼又分为仿古罗马式、仿哥特式、仿文艺复兴式、仿巴洛伐克式和仿古典主义式。而中西合璧式骑楼则又分为南洋式和粤东式。

        汕头老街上的骑楼绝大多数属于西洋式骑楼,其中最流行的又是仿巴洛伐克式骑楼。相反,中式骑楼在汕头较少,即使是少量的传统民居式骑楼,也在立面上增加西洋式的风格。

        据林琳教授的统计,汕头传统民居式骑楼占所有骑楼总数的近三成,如果把糅合中西建筑特点的粤东式也算作西式骑楼的话,则汕头西式骑楼占到所有骑楼的七成以上。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揭东人彭伟洲在小公园周边街区调研也发现,骑楼建筑最集中、典型的这一带,西式骑楼可能占到九成以上。在林琳的统计中,汕头西式骑楼中仿巴洛克的占到西式骑楼的七成,另外三成为仿文艺复兴式。

        「关于仿巴洛克式骑楼在汕头盛行的原因,可能跟汕头处于沿海,既是通商口岸又是著名侨乡有关。汕头在开埠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侨出入国口岸之一,华侨出境人数在中国各口岸中高居第一位。」彭伟洲认为,汕头的这种特殊情况使它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能更多地受到国外建筑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华侨依据从侨居国带回的建筑图纸甚至明信片加以模仿和学习,最终得以建造出一大批西式骑楼。而这个大量移民时期,正是西方国家巴洛克建筑风靡的时期,从而引发汕头这样的侨乡仿巴洛克式建筑的盛行。另一方面,由于巴洛克建筑本身有炫富、追求新奇、表达情感等特征,而这又正好契合了归国华侨炫耀财富以及当时人们追求新奇的心态来看待西方建筑和文化的心理,所以也导致仿巴洛克在当时十分流行。

        □ 洋人觊觎良港汕头被动开埠

        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教授陈春声告诉记者,1860年代初期,由于《天津条约》的签订,位于韩江入海口的汕头成为通商口岸,随着机器轮船业的发展,汕头在几十年间迅速成为「中国通商第四口岸」。

        当时汕头的外海汽船,西南可至香港西贡、暹罗、新加坡、欧洲,民国初期的《中国地理全志》在论及广东的沿海港口时,把汕头置于香港等港口之上,列为首个介绍的港口。

        汕头开埠前,西方国家的轮船、帆船已窜到南澳和妈屿岛海面进行探险,从事倾销鸦片和掠贩劳工人口的活动。清咸丰八年(1858年)1月,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致美国国务卿加斯的函件中描述,汕头「进行着大量的鸦片贸易……香港定期刊登汕头的船期」。一个英国商人在致英国对华全权大使额尔金爵士的信中写道:「一个未经条约承认的非常重要的港口就是汕头港。除条约(指《南京条约》)中已列举的口岸以外,汕头为常有沿海船只开来的唯一口岸。」

        1858年11月18日,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称:由于开放5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它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进行甚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

        □ 仁和街老房曾是日本净土真宗本部  

        穿过汕头商平路,有一条毫不起眼小街道,叫仁和街,其中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建筑物,在100多年前,竟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在中国的本部。1904年,日本僧人高田栖岸来潮汕传教,他选择设总堂的地方便在汕头的仁和街。

        1908年,这里来了一个叫智因的潮州开元寺学问僧,并在这里陪伴了高田栖岸很久。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个法名「智因」的年轻人,真正身份是清政府安插的间谍。而他其实在更早的1905年,就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党。

        当时,为方便布道,外国传教士进入汕头后,买地建了很多教堂。现在外马路与民权路交界处还有一座竹脚礼拜堂(锡安堂),外马路崎碌有博德利教堂(恩典堂),中山路有客语堂,镇邦街有美国传教士耶士摩倡建的基督教普益社。与锡安堂相邻的天主堂建于1918年,为法国天主教粤东教区主教居住地,是汕头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

        位于小礐石山坡上的基督教礐石堂,则是可容千人的中国传统重檐宫殿顶建筑,奇特的是,它的屋顶盖着棕色琉璃瓦,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这些带着异域色彩的房子,成为汕头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5:10 , Processed in 0.1036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