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良书写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孝老诗篇,用真心奏响一曲曲令人钦佩的爱亲乐章。河北省文安县唐头村的姚玉花几十年如一日照顾身边每一位亲人,无怨,无悔。
和谐小家 美丽憧憬
1987年,文安县大柳河镇唐头村的姚玉花嫁给了同村的王德江。王德江父亲早亡,母亲拉扯大三个孩子,姐姐已出嫁,哥哥也结了婚自己单过,只有一间半婚房和一个年迈的母亲留给了王德江夫妻俩。
婚后,姚玉花辛勤打工挣钱,为的就是盖一所自己的新房。那时,婆婆虽然身体不好,但只是一些小毛病,生活还能自理。
1993年,村里分给了她家一处房基地,夫妻俩开始筹划着盖新房,然后生个孩子,过上幸福甜美的生活。姚玉花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她每天都憧憬着,盼望着……
天降灾难 坚强承受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王德江在给别人打工时,不慎左眼受伤,眼球破裂,家里花光了准备盖新房的钱也没能保住他的左眼,落下终身残疾。姚玉花背地里不知哭了多少回,但在丈夫面前,她总是笑脸相伴。
当年底,姚玉花的大伯哥又离婚了,留下一儿一女,女儿9岁,儿子才3岁,还患有脑偏瘫。那时,婆婆已无力照顾孙子孙女。从此,姚玉花开始学着当妈妈,对侄女生活和学习处处关心;对侄子更别说了,每天喂饭喂药,还要洗一大堆的尿布,扶他练习走路,教他学说话。直到两年后,姚玉花才生育了自己的儿子。
2000年,大伯哥又不幸出车祸身亡,婆婆一时着急,突发脑溢血,卧病在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处理完大伯哥的丧事,把婆婆从医院接回家,姚玉花这次真犯了难,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婆婆,一边是上中学的侄女和未上学的儿子,还有一个连走路都困难的侄子。面对生活和经济的压力,姚玉花第一次向政府伸出求助之手。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脑偏瘫的侄子住进了镇敬老院,可她还是时时惦念着这个傻侄子,隔三差五地去看他。侄女倒是乖巧懂事,时常帮婶婶料理家务,姚玉花对侄女比对自己儿子还亲,侄女找对象时她更是挑了又挑,出嫁时还备了一份嫁妆,她要让侄女在婆家抬起头。
自从婆婆得脑溢血卧床以来,始终就没能再站起来。十三年来,姚玉花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对婆婆照顾得细致入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82岁的婆婆被她服侍得白白胖胖,精神焕发。
任劳任怨 让爱放大
婚后二十六年,姚玉花付出的辛勤和汗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但她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她总是笑着说:“我妈妈养了我大伯、叔叔和奶奶三位老人都毫无怨言,我只养一个婆婆,一定要让她比别的老人更快乐更开心。”原来,姚玉花的母亲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媳,姚玉花正是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
姚玉花用自己所有的心血,辛勤操持着整个家,将无尽的爱根植于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子女绵长的呵护和对丈夫深深的爱与情中。相较一位普通的母亲和妻子,她将这种爱放大了许多倍,并通过日常生活这块画布,朴实无华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富有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特色的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