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6|回复: 3

姚琮:学亦有道,学亦有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7-14 15: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琮:学亦有道,学亦有术
    2011-04-16 13:58 来源:温州晚报

    ——《史迻》与温州精神琐谈





      姚琮 (1891~1977)





      《史迻》封面与扉页





      《史迻》自序



      □肖伊绯

      温州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很活跃,活跃到似乎有点令人手足无措。这种活跃绝非赶趟似的追随潮流,手脚快一点的就作得先锋的。这种活跃之所以能令人手足无措,无外乎其中有明确的逆潮而动、自兴潮流的文化基因使然。

      温州人,除了生意场上的精明与胆魄,让亦步亦趋的各地商界人士自愧弗如之外,即使在文场上的表现,也颇令当时代及后世的学人们津津乐道。以陈介石、陈怀、林损为代表的“温州学派”,一直让当时高擎新文化运动大旗的胡适头痛不已,在新旧学问之争论、中西文化之争辩、古今文体之争执上,“温州学派”的坚持与决然俨然亦是另一种“潮流”。

      这种“潮流”的源头,当然可以追溯到“温州学派”鼻祖孙诒让那里。孙诒让(1848~1908),字仲颂,别号籀庼,温州瑞安人。学人盛赞其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不单单是博古通今、著作等身一系列大学者应有的天赋与苦功,更因为其勤学致用,身逢衰微末世,仍将精深学力倾心于社会实践。经过种种强国救亡之探索的孙诒让,深感清帝国政治已无可救药,遂从忠君救国的改良维新,转为同情反清革命,甚至多方营救包括秋瑾在内的革命党人。

      作为学界泰斗且为国学大师的孙诒让,如果说其学说创新上的胆魄与智慧让章太炎也赞叹其“三百年绝等”已足以代表所谓“温州精神”的话,那么他后来冒死营救革命党人,复又致力实业、开矿办厂等“豪举”则一反文人做派,颇有点“文武双全”的味道了。1891年,44岁的孙诒让正值学术盛年时期,他可能不会想到,瑞安诞生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武士”,他就是日后长期活跃于国民党军政核心地带、官至陆军中将的姚琮。

      姚琮(1891~1977) ,字味辛,温州瑞安人,1891年生于瑞安县马屿乡上京村。早年入江上村养正学校,1907年考入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1908年5月,61岁的孙诒让因猝患中风而逝之际,17岁的同乡人姚琮正在刻苦军训,并于同年12月毕业。于1909年3月至浙江陆军混成协(协统萧星垣)司令部任见习官,后任浙江新军第二十一镇(统制吕本元,萧星垣)第四十一协(协统杨善德)第八十二标(统带周承炎)排长、浙江新军军官教育团(团长蒋尊簋、萧星垣)教官等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20岁的姚琮第一次身临真刀真枪的大战,他毅然参加光复杭州之役,任浙江新军起义军总司令(周承炎)部参谋。参加了光复杭州之战的姚琮,并没有以开国元勋自居,不固步自封、善于学习探索的“温州精神”再次闪现。他于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在学期间,也非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教科书式学习,他又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秘密军事活动。这一切,让20岁出头的姚琮意识到,军事与学术不但可以相互促进,学术眼界的提升正是军事战略的高度体现。

      1916年从北京陆军大学毕业后,姚琮在返回浙江陆军任团副之后,这位25岁的年青军官随部赴闽参加护法作战。正是在率部驻闽期间,结识援闽粤军作战部主任的蒋介石,受蒋委托劝说温籍赴闽浙军师长潘国纲支持援闽粤军未遂。虽然这是一次以失败告终的军事行动,但从此姚琮进入蒋介石的视线,蒋介石也由此成为姚琮进入国民党军政核心地带的引路人。

      1925年应蒋介石书招,姚琮于次年南下广州,聘任为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军事教官,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1926年7月北伐誓师后,姚琮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部副官长,随军参加北伐时期湘浙赣苏等省战事。从此,35岁的姚琮作为蒋介石的副官,成为名符其实的左右手,他对蒋氏的忠心耿耿与精心辅佐,伴随一生。

      史料证明,在1937年8月13日淞沪大会战之前,第一个向蒋介石以非正式方式提议的正是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的姚琮。而1938年5月21日,时任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的姚琮又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决开黄河堤岸、水阻日军的建议。虽然这两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建议于后世史家看来毁誉参半,可姚琮忠于职守、果敢坚决的军人风骨由此亦可见一斑。

      作为1936年即获授陆军中将衔的少壮派军官,时年45岁的姚琮仍然固守着“温州精神”,戒骄戒躁、乐于学习。繁忙的军事行动与政治活动之间隙,先贤的经典,姚琮还是手不释卷、颇为认真地研读过的。直到抗战胜利前夕的陪都重庆,姚琮仍然在寓所内批阅《资治通鉴》,每每对国家兴亡、君臣政论之史事沉思良久。

      可能是联想温州先贤孙诒让之故,也可能是希望对读史通今有一个总结,他将数年来读《资治通鉴》所作的摘要合辑,命名为《史迻》。当然,这是一册完全无法以“学术”相较于孙诒让的著作,之所以让人易于联想到孙氏,当然是因为孙氏的那部训诂名著《札迻》。

      1893年,46岁的孙诒让开始整理自己的读书心得,将三十余年间阅读与校勘的七十八种古籍加以品评判研,辑为十二卷读书笔记,冠名《札迻》。《札迻》一书,系孙诒让把自己三十年来阅读周秦汉魏以迄齐梁的七十八种古籍所作的笔记,与他家见解互相参证,藉以校勘文字,诠释疑义,订正讹误的校雠名著。其考释精审,学者交相赞誉。

      虽然同为读书笔记,且冠名中同有这个“迻”字,且二人同为温州瑞安同乡,迻录也罢、迻译也罢,无论是专业程度还是质量与数量,《史迻》仍然无法与《札迻》相提并论。或许,这部两卷本的《史迻》,压根算不得一种学术著作,充其量,仅代表着姚琮本人作为一名军人的阅读心得,但于其间所折射的“温州精神”仍然让我们由衷叹服。

      在这两本一套,用普通竹纸印就的小32开《史迻》之上,铅排的小字让我们感受不到惯常的学术经典的那种派头。没有考究的用纸,没有高开的天头地脚,没有精致庄重的刻版,没有卷帙浩繁的广征博引,我们还在这样的小册子末看到一张长长的勘误表,标注着多达三十九处的误排或漏排,甚至还在“勘误表”上继续“勘误”(用红色铅字或直接毛笔涂改)足令观者哑然。

      《史迻》一书前后,没有任何学者名士、达官显贵的序跋题词,这也颇令人意外,似乎又在意料之中。意外的是以姚琮这样一位身为中将的军政要人,居然没有附庸风雅邀朋唤友来为其著捧场;意料之中的却是这符合一位真格军人的做派,也符合所谓的“温州精神”罢。

      姚琮本人为此书写有一篇极简短的序言,序言中提到:


      鉴古知今,惟宜读史。史之所含至广,苟能融会贯通,则立德、立言、立功皆有所准绳,发扬而光大之,存乎其人。琮早岁从戎,鲜读史书。民国二十三年于役南昌,退公读《资治通鉴》,摘要成帙,名之曰《史迻》。年余卒业,始知从政者读书之不易。特师昔贤晋呈《贞观政要》之美举,钞呈委员长蒋公钧览,期补万一。无何,中日战事起,此册想亦散失。复念袍泽中有同好者,爰付梓人,俾易观摩,则所得倘相类,或较胜之,是亦善与人同之意也已。

      乙酉秋日,姚琮序于重庆。


      从序言中我们得知,姚琮自1934年开始研读《资治通鉴》,花了一年的时间基本读完,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他将这些笔记汇辑成册,其基本目的并非是为了训诂或者教学以及别的纯学术目的。而是“特师昔贤晋呈贞观政要之美,举钞呈委员长蒋公钧览,期补万一。”时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厅中将副厅长兼任副官处处长的姚琮,惟一挂怀的是竭尽全力为蒋委员长出谋划策,读《资治通鉴》也无非为此党国大业而已。作为军人的姚琮自读《资治通鉴》,“始知从政者读书之不易”,为此,也特别在《史迻》的编选上颇费心思。

      在此书“凡例”中,姚琮特别说明:

      一、每段皆因其性质标明二字或四字,虽未能概括,聊以醒目。

      二、每段中有将原文削减,注略字或未注,以求阅者节省时间。

      三、每段均按资治通鉴之先后编列故不主分类。

      四、原文仅记官爵则加注。

      五、原文仅记名字者则添其姓。

      这个特别的姚氏“凡例”中,从“醒目”、“削减”、“节省时间”、“不主分类”、“加注”、“添姓”等种种举措中可以看到,姚琮所编著的这部《史迻》,实际上是一本便于国民党军政高官们阅读的简易《资治通鉴》。

      于《资治通鉴》本身,姚琮本人或并未大加针砭褒扬,亦并未指摘大旨明言其大道,只是通过一种简略缩编的技术手段,提供给当时征战无暇的蒋委员长及军政高官们一种便捷的读书方式而已。可以看到,这是一套既无明确出版机构,又无明确出版日期,没有公开售价的内部印本,其开本之便携式、其印制错讹之多,亦侧面反映着抗战时局的急迫与紧张。

      《史迻》卷一的第一条,姚琮摘选了“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冠名为“纳言”。姚琮的苦心昭然若揭,不但希望蒋委员长能够广纳谏言,当然还希冀党国同仁齐心协力、出谋划策。第二条冠以“骄盈”,摘选内容为魏太子与田子方论骄人;第三条冠以“贪妄”,摘选内容为智伯求地于韩、魏、赵三国事。或许是凑巧,或许是别有用意,《史迻》卷一的第一页正好由这三条构成全篇。或许,整部《资治通鉴》的意义,在姚琮看来,即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统治王朝的兴亡史而已,广纳同进者兴,骄盈贪妄者亡。

      返观温州学派之肇始,孙诒让在学术上的精深独到与时潮中的力挽狂澜,令人钦佩。而作为旧时代文人所不齿的一介武夫,又复为近代军政高官的姚琮,一部《史迻》或许不足以令其学术建树,甚至于其仓促的编著、不够精准的选辑本身就足以让人诟病。而无论是朴学大师孙诒让的《札迻》之精深学术,还是军政显达姚琮的《史迻》之便捷实用,那种既不固步自封又不随波逐流,那种既朴实为用又敢为人先;学亦有道,学亦有术——不正是那个难以完整表达却时常为世人所称奇不已的“温州精神”之精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5: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7-14 15:59 编辑


     姚琮(1889-1977) 字味辛,陆军中将,1891年6月5日(清光绪十七年四月廿九日)生于浙江省瑞安县马屿乡上京村,早年入江上村养正学校,1907年考入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习马科,与蒋介石同学。毕业后任陆军第二十一镇第八十二标排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任连长、教练官、浙江陆军讲武堂教官,1915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后任浙江督军公署参谋。

    任职经历

    姚琮


      1918年任浙江陆军暂编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中校团附,1920年9月3日暂编浙江第一师(师长潘国纲)第一旅第一团上校团长,后兼海门要塞司令。在一师任团长时,蒋介石受孙中山指派曾来浙进行地下活动,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暗予支持,因此后来深得蒋的倚重。1924年离职。1926年1月去广东,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上校军事教官,6月任校长(校长蒋介石)办公厅主任,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司令蒋介石)副官长,同年任警备师师长,国民政府成立后,兼南京要塞司令。8月,参加龙潭战役,击败军阀孙传芳。1928年任南京特别市公安局局长,4月13日任首都警察厅厅长,12月26日兼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31年,蒋介石命去日本考察警政,旅日约半年,写有《日本警政考察记》一书。1932年4月13日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副官处处长,1933年11月兼任温州警备司令,1934年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厅中将副厅长兼任副官处处长,1936年1月1日授予四等宝鼎勋章,1月23日叙任陆军中将,7月9日授予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管理部副部长、代部长、后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1943年任内蒙古宣慰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复员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任制宪国大代表。1947年,回乡参加竞选活动,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9月15日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中将委员。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去台湾。
      1952年10月22日退役,改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后任温州旅台同乡会会长。 1977年10月5日在台北病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6: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功名薄 堂前色笑稀——记国民党中将姚琮


    姚琮(1889—1997),原名味辛,瑞安马屿上京村人。幼年从同乡石井朱鲁泉为启蒙老师,后毕业于江上养正学校,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校,与蒋介石同学。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教练官,旋又任讲武堂教官;又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4期,毕业后任督军部上校参谋、团长、南京警备师师长、南京警察厅厅长等职。

      姚琮仕途上的显达,跟蒋介石有一定关系。他俩不仅是同学,还有一段因缘:当姚琮在潘鉴宗师长下任团长时,部队驻在宁波,并兼任海门要塞司令。那时,孙中山先生已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蒋介石受孙先生派遣来江浙作地下活动。姚琮在政治和经济上暗中给以蒋支援和帮助。后来,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即电召姚琮任军校总教官,兼校长办公厅主任,与周恩来、郭沫若等共事。

      北伐期间,姚琮晋警备第一师师长兼南京要塞司令,该师在装备和待遇上,均优于其他部队。打败孙传芳军阀后,姚琮兼首都警察厅、南昌行营总办公厅主任(期间曾荐其启蒙师朱鲁泉任江西省靖安县知事)。1931年离职,蒋介石派他去日本考察警政,旅日6个月,写出《日本警政考察记》一书。1933年,蔡廷锴在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蒋介石为对付这种局面,调姚琮为温州警备司令。嗣后,姚琮相继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官处处长、第三厅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姚琮任复员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他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蒋介石搞假民主,姚琮曾回乡活动,竞选文成县“国大代表”。1948年,姚琮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已是吃“空头份”的官了。这年,他返里为其父安葬,预感到解放大军势不可挡,曾告诫家人:“三个铜钱的田不要买,三百铜钱的棉袄不要卖”。

      姚琮在军旅生涯中,还爱好诗词、书法,著有《飞云杂记》、《味笋斋诗文钞》(收诗文500余篇(首),由程潜题签)等书。《味笋斋诗文钞》的第一首是五绝《稻草人》:“风鹤频传惊,人禽共此情。老农精物理,陇上设款宾”。在另一首诗中有:“马上功名薄,堂前色笑稀”之句,可见他很讲孝道。

      1949年,在南京解放前夕,姚琮跟蒋介石去了台湾,最后任“国大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长期带中将衔赋闲。退休后,他被举为台北市温州同乡会第一任会长,长达20多年。1977年10月5日去世。

      姚琮已成历史人物,可他在南京任职期间为乃父编印的墓志铭石印本,于1994年瑞安旧城拆建中,从虹桥头项家阁楼内被发现。这本藏蓝色封皮的线装纪念集共27页,首页由武进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题签《瑞安姚雁秋先生墓志铭、家庙记、言行述略合刊》,继而有余杭章炳麟撰并篆书的《瑞安姚氏家庙记》600个字(撰于1932年冬)。章氏篆书、行草笔力遒劲,功底不凡,特别是篆书,自认为是得意之作,文后特加注小楷行书:“此篆本多用古文,斟酌数次,方成定本,幸勿轻视之”。最后是由姚琮用隶体书写的《先严言行述略》1800个字,以记述姚父生平事迹为主,也涉及姚琮本人某些经历。石印本尚完好,字迹清晰。

      姚琮写《述略》,成于民国23年(1934)十月廿五日。当时石印成册,分赠送过奠仪的亲友。本集的发现,对文字学、书法艺术与地方文史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悉,当时任国民党陆军中将的姚琮,以银圆2000元酬谢章炳麟。在南京由名匠遵章的原稿手笔精工刻凿成碑,运回瑞安马屿上京村,立于其父坟头。蒋介石也曾为其父题写墓碑,蒋碑已于数10年前在农民猪舍下出土,字迹尚清晰,现被瑞安市文物馆收存。

      姚琮旅居美国的子孙,如得知纪念祖先的石碑、石印本在故乡发现,当会感到欣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6: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历光复南京行动 曾任讨袁军参谋长
    www.66ruian.com2011年11月21日来源:瑞安日报

      在百年前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运动中,有一位亲身经历杭州起义、光复南京军事行动,为推翻清朝封建王朝作出特殊贡献的瑞安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前陆军中将姚琮。
      火烧抚衙 生擒抚台
      姚琮,字味辛,瑞安来安乡(今马屿上京)人,父雁秋,名德著于乡里。他幼时就读于本乡养正学堂,“少精敏,尝到从孙仲容征君诒让游学”,深受孙诒让晚年维新救国思想的熏陶。1907年,考入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与邑人黄菊裳、奉化蒋介石同学,次年12月毕业。由蒋介石通过黄郛介绍回到浙江,在浙江陆军混成协协统箫星垣手下担任见习官,后在第四十一协(协统杨善德)八十二标统带周承炎部下当排长。
      在滇南张维翰撰写的姚味辛先生墓志铭中有如下一段简略的记载:
      “越三年,为浙江陆军第八十二标排长。辛亥九月十五日夜半,火督署,擒巡抚增韫,守之凡七日。”
      当时浙江辛亥起事的领导核心主要由浙江陆军的革命力量组成,代表人物有浙江陆军小学堂的中队长周亚卫和区队长葛敬恩,浙军八十一标的标统朱瑞和管带俞炜,浙军八十二标一营管带傅孟和吴思豫,宪兵队的童保喧、炮兵队的徐士镳、工程营的队官来伟良,还有浙江咨议局咨议许行彬和光复会员诸辅成、青帮会员顾乃斌等其他方面的代表。起义军临时司令部设在城站。总司令为八十二标统带周承炎。
      1911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傍晚,据说巡抚增韫把褚辅成骗进抚台衙门加以软禁,司令部为了应变,决定立即起义。由朱瑞直接通知工程营的来伟良,约他起事后立即率部占领电话局,打开艮山门和铁路城门,并守护宝善桥,防止敌人袭击。规定起义士兵臂系白布为记号。22时许,周亚卫和葛敬恩带领学生队占领了城站火车站。
      24时,来伟良带领工程营的士兵打开艮山门,放驻笕桥的陆军第八十一标及马炮队入城,协同工程营往攻军械局。驻南星桥的陆军第八十二标则从铁道城门进城,进驻城站,建立了总司令部。
      姚琮在箫星桓手下当见习官时,曾被派去浙江军官教育团(前身为浙江武备学堂,萧兼任团长)当教官,学校礼堂的柱上有一幅老校长伍元芝撰写的对联:“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千载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母忘寇盗满中原。”使他深受启发和感动,更加坚定了推翻清朝、投身民主革命的决心。
      这时,已经身为司令部参谋的姚琮,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与八十二标一营队官傅孟、二营管带徐卓一起,担负起率部进攻抚台衙门的艰巨任务。当夜,他们会同上海和杭州的敢死队向这个浙江封建堡垒发起最后的攻击。
      因有抚辕东首步哨的内应,抚辕的东便门很快便打开,八十二标的官兵便轻易地包围了抚衙。这时月已西沉,灯光暗淡,四周寂静无声。敢死队在队长王金发和周琮带领下,迅速冲进卫队室,开枪打死两个企图反抗的顽固分子,随即向大堂冲击。霎时间枪声、炸弹声和呐喊声大作,整个抚署很快就被起义部队占领。起义官兵解救了被软禁的诸辅成,逮捕了巡抚增韫,又缴获了印信。根据上级的意见,姚琮派卫队用轿子把增韫一家送去福建会馆看管起来。这时,留在抚衙的士兵便将客厅里的桌椅搬到暖阁里,浇上火油放起火来。
      外面的部队看西南方火光冲天,知道攻打抚署得手,便集中力量进攻最顽固的旗营。
      天亮后,总司令部派陆军小学的学生队接管了抚署,姚琮又随八十二标的一、二营赶去增援攻打旗营的部队,并调炮队在城隍山脚的环翠楼架炮,对准旗营射击。下午,旗营统领贵林插出白旗,开门投降。至此,光复杭州之役胜利结束。
      在攻下旗营后,姚琮见有的部下顺手抢夺财物背在身上,就集中部队,申明纪律,晓以大义,命令交出所有抢掠财物,当众予以烧毁,于是军威大震。
      驰援南京,讨袁护国,军功卓著
      杭州光复后,南京尚在清兵手里,率兵镇守南京的是新任江南提督张勋。为了尽快光复南京,浙江抽调朱瑞的八十一标和周承炎的八十二标一个营,外加巡防营二个营和少数骑兵、炮兵,组成浙江攻宁支队,驰援南京。朱瑞兼任支队司令,于农历九月十九日傍晚出征。姚琮此时已升任连长,即随队赴行。当时,新成立的联军兵力不足,浙军成为进攻南京的主力。姚琮所在的八十二标官兵经上海抵镇江后,部队停下来进行休整补充,九月三十日,继续向南京挺进。
      南京是所谓龙盘虎踞的石头城,易守难攻,张勋的兵力号称四十营,敌众我寡。但武昌形势紧急,南京的得失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姚琮等中下级军官积极主张乘胜前进,速战速决,经支队长朱瑞请示联军总指挥徐绍桢,浙军以乳犊不怕虎的气势,首战攻克幕府山,紧接激战孝卫陵,乘胜占领天保城,于十月十二日清晨进入南京城,守城的张勋和铁良等清朝大员早已弃城逃跑,南京遂告光复。
      浙江班师回杭后,姚琮有感浙军内部意见分岐,派系林立。决意进陆军大学深造。
      姚琮墓志铭上是这样记载的:“旋下南京,进宿州,电请其师清军段芝泉(注6)统制率部反正。意切辞严,段语人曰:姚生殊有胆识,时年方二十有一也。”
      1914年,姚琮如愿以偿进入北京陆军大学。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蔡锷等在云南发动讨袁护国运动,姚琮返浙就任讨袁军参谋长,率兵北上。旋即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反对声中被迫退位,姚琮以军功擢升浙军步兵第二团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9:47 , Processed in 0.1136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