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台相机、二万余张照片、二十年的坚持……69岁的姚剑湘女士用镜头记录下南通的老街旧巷。本月,她在市文化馆大成殿举办“城市记忆”摄影展,让很多人在她的光影世界里,寻回了往日的光阴。
官地街里寻人家
28日一早,天气微凉,穿过弯弯曲曲的里弄,记者在市区官地街一座小院里,见到了姚剑湘。老人面容清癯,笑意盈盈,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雅致,院内一盆荷花含苞欲放。姚剑湘出生在北京,1964年插队到南通,成为紫琅照相馆的一名员工,直至1996年退休。
姚剑湘在这座院子里一住就是50多年。她说她舍不得搬,因为她爱这样的老街,这是老南通的符号。
“这里每一个门堂,甚至每一片瓦,都有自己的故事”。姚剑湘从书房里捧出几大本影集,这是她二十多年心血的汇总,所有照片都一一归类,分成街区、老宅、门庭、砖雕、木雕、瓦当、屋脊、老井等不同类别加以集纳。老人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张张照片,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过去的大门。
老照片中看往昔
“这个屋檐最前面的圆形瓦叫作瓦当,是用来排水的,也会刻上不同的图案和文字进行装饰。老宅的瓦当通常都很讲究,比如这三块瓦上的‘福’字就各不相同”,姚剑湘指着“瓦当”版块的一张照片娓娓道来。照片拍的是三块相邻瓦当的特写,三个“福”字以篆、楷、草三种字体写就,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每个“福”字左侧刻有一块银锭,上搁一支毛笔,“福”字右侧刻着铜钱图案。整个瓦当上的图文联系起来解读,谐音即为“必定有钱有福”。
“砖雕”版块里有一张狮子滚绣球的砖雕照片,是姚剑湘的得意之作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姚剑湘无意中发现一块明清时期的旧砖雕,附近人说由于文革时担心遭到破坏,砖雕表面被人为涂满泥巴。虽然砖雕得以保存,却早已面目全非。由于担心破坏原样,姚剑湘卸下一根笤帚柄作工具,小心翼翼地捣碎泥巴;笤帚柄力不能逮的地方,她折下几根小树枝一点点剔除……大半天忙活下来,一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狮子滚绣球雕刻终于重见天日。姚剑湘说她当时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大成殿上听心声
举办“城市记忆”摄影展的市文化馆大成殿,离姚剑湘家不远。短短一段路,姚剑湘依然带着相机,她说她出门“相机不离身”,看到美好的事物都要拍下来。“我一共拍了3万多张照片,保存下来的有两万多张。这次影展上展出的,是我从中精心挑选的200多张。”姚剑湘介绍。展厅请专人设计布置,既有浓缩岁月的老南通风情,也有流光溢彩的新南通景象。50多岁的管女士抱着3岁的小孙子前来观摩,管女士说她是个老南通,照片里很多物件她都见过,但不经过姚剑湘的解说,她还不知道南通原来还有这么多宝贝。
“我喜欢拍这些老物件,搞摄影的应该关注自己的身边事,何况这些都是家乡的无价之宝。”姚剑湘如今身体已不如前,出去采风的次数少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整理自己的老照片。她计划将所有照片都配上一段说明,让大家不仅欣赏到老物件的美,更能了解到老物件背后的小故事。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姚剑湘说她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姚剑湘家中的书桌上有两块木制镇纸,上刻“妙手留影”“古邑遗韵”八个篆体大字,这是她一位精通雕刻的老友相赠。她笑说这全是朋友抬举,她对老街的摄影只是单纯的喜欢。对这些古迹的保护,还需所有人一起努力。
记者 徐望 图片由姚剑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