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变通智慧,源于丰厚的知识、务实的风格和达观的气度。他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好学不倦,写文章行云流水,援笔立成;做事情简捷干练,效率超群。最初在兵部任职时,边境发生战乱,他分析战局,梳理战况,把一场复杂的军事斗争搞得透彻简明,“太后甚奇之”。他3度为相,同时又兼兵部尚书,边境所有的军事部署,器械钱粮,都装在脑袋里,如同字典,随时备查。皇帝遇事,总是先听他的意见,“同僚唯喏而已”。某次,因儿子病故,他请假数日,政务堆积如山。另一宰相不善处置,心内惶恐,姚先生假满归来,三下两下,便悉数处理完毕。因为这种超群之才,武则天发现了他,让他一路晋升直至宰相。睿宗刚上台,就迫不及 待地把他从外调回,位居百官之首。玄宗更是排除干挠,支持他在相位锐意变通。 变通是一种弹性武器 权力是个怪物,总要催生派系,彼此斗来斗去,没完没了。这种情况,唐初尤甚。从武后直至玄宗,各种势力纷纷登台,一会儿皇后掌权,一会儿幸臣得势,有时公主也嚣张。与政敌共事其实很难,如果战斗,生死难料;如果妥协,反倒成了同伙。姚先生的办法仍然是变通,不轻易出手,不单个作战,有限度地抗衡,以求削弱对手,保护好自己。在他那里,变通已成了另类武器,充满弹性。他也如同武功绝伦的高人,手无一物,别人却奈何他不得。 武后时期,张易之兄弟得宠,许多人忙着巴结,也有官员与之势不两立。姚崇走的是中间路线,灵活相处,表面上凑合,有时也强硬。某次,张易之有事要办,求到姚先生门下,老姚没帮忙,好说歹说也不给面子。不久后,司刑少卿桓彦范等5大臣联手,决定向张氏兄弟下手。姚先生喜欢借助外力,积极参与谋划。事成后,武则天让位,中宗掌权,功臣们兴高彩列,个个升官晋爵。姚先生虽有功,却为武则天退位而双泪横流,有人看不惯,将老姚贬为刺史。传统认为,此次被贬,是老姚预先看到了危险,以流泪的方式,求得自保。此说并非没有道理,以当时的局势论,虽然二张死了,武则天退了,但武三思还在,存在着强力反弹的可能。事实也正是这样,不久后,5位功臣遭武三思陷害,唯有姚先生提前退场,免掉一劫。睿宗登基之后,太平公主得势。公主是武则天女儿,也是皇帝亲妹,立过大功,懂点儿政治。凭借这些资本,她插手朝政,有时甚至撇开皇帝,遇事自己拍板。她的亲信遍及各个角落,7位在职宰相,5位专听她的吆喝。姚崇知道自己搞不过人家,还是沿用老办法,不正面交手,而是左剥右削,有限度地弱化公主特权。他曾建议皇帝,让公主去外地享受荣华富贵。事儿虽没办成,老姚也没伤筋动骨,只是去了外地就任刺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