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2|回复: 3

寻根探源,“姓”从何处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7 1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8-7 10:03 编辑

    寻根探源,“姓”从何处来?
    2014年08月06日 17:29:43  来源: 新华网重庆频道综合

        孩子随母姓,奖励1000元,成为安徽省长丰县的新鲜事。我国传统观念中只有男性才可以传承姓氏,延续香火,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取名字基本都会随父亲的姓氏。安徽试点投下了一颗石子,搅动了“姓氏革命”的争议。姓氏是表明家族的字。数千年来,国人的姓氏不断在演变,有的逐渐消失,而新的姓氏又不断出现......
    图片来自网络
        姓氏的由来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不同的婚姻集团,便有了姓。其中一些主要的姓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同姓的不断出现,为了区别家族的地位、出身,才产生了氏,最早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朝开始的。氏的本义为“支”、“歧”,目的是用来区别子孙的出处,同一姓可以衍分为许多不同的氏。随着“支”、“歧”的不断产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国名或地名、官职、动植物、数字、方位等为姓的;有以爵位、国号、官职、居住地、封地、职业等为氏的。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在不断演变。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元明清时期,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其姓氏也成为了华夏诸多姓氏中的一部分。北魏的拓跋氏是鲜卑人,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改革,加快鲜卑人“汉化”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他率先将姓氏改为“元”。北魏分裂以后,执掌西魏大权的宇文泰下令,将包括宇文、独孤、达溪、贺拔、贺若等鲜卑姓氏在内的36个大姓99个小姓都改为长安人,使其融入到汉人中间;隋唐时期融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在长安区至今还有汉化的辽朝耶律人后裔,元朝散居在全国各地的蒙古人多改用了汉人的姓和名。同样,清朝结束以后,许多满族人也都改用了汉人的姓名,如今北京地区的安、金、关等姓氏中就有不少人是满族后裔。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的祖先哈勒就是13世纪初随从元朝征战的将领,明初朱元璋又因其后人“剪除敌对势力有功”,特赐姓“翦”,并使之世居于湖南省桃源县。

        封建帝王往往给一些有功的大臣“赐姓”。汉初的娄敬,因为建议建都长安之功,被赐以“刘”姓;汉武帝有一位大臣金日磾,是匈奴休屠国的王太子,入汉以后,汉武帝因休屠人崇拜金人故赐日磾姓金,如今江西省仍有其后代繁衍生息,类似的现象几乎历朝都有。唐初名将徐世绩战功卓著,被封为英国公,唐太宗还特赐其姓李;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也冒用刘姓,其理由是汉朝时有不少公主嫁到匈奴和番,他自认为是她们的后代。隋炀帝特别喜欢垂柳,专门赐其以杨姓,在位皇帝给树木赐姓,这在历史上别无仅有。

        改变姓氏者也屡见不鲜,有的是迫于无奈,有的是顺其自然。春秋时期,陈国内乱,公子陈完逃到齐国遂改姓田,自此陈、田两姓为一家;兴平望族马姓是在秦统一后迁入关中的赵国贵族,当年名将赵奢曾因功封马服君,其后代便以马为姓;同为赵国后代的还有主父或主姓,因为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他死后其部分后人便以主父为姓氏,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主姓;史圣司马迁去世后,家人害怕受到牵连,将“司”、“马”两字分开,一部分人在“司”字左边加一撇改姓“同”,另一部分人则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在韩城冯、同两姓共同祭一个祖先,这在国内绝无仅有;石敬瑭在位时期,敬姓人为了避皇帝的名讳被迫改为苟姓,前些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内许多苟姓人终于恢复了敬姓。

        一个姓氏可以衍分出许多不同的姓氏,这也是国人姓氏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大多都是由繁到简的改变,多取截音,如将公孙改为“公”和“孙”,将欧阳改为“欧”和“阳”。或是仅取一个字,如将东郭改为“郭”等。其他改姓氏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入赘男子改女家姓的,母亲改嫁子女随继父姓的,父母离异改变子女姓氏,女子出嫁后随夫家姓,将父母双方的姓氏合在一起作为子女姓氏的。另外,作家、艺术家的笔名、艺名,因工作需要改用假名的不属于更改姓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0: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分布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姓氏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新百家姓

        李 王 张 刘 陈 杨 黄 赵 周 吴 徐 孙 朱 马 胡 郭 林 何 高 梁

        郑 罗 宋 谢 唐 韩 曹 许 邓 萧 冯 曾 程 蔡 彭 潘 袁 于 董 余

        苏 叶 吕 魏 蒋 田 杜 丁 沈 姜 范 江 傅 钟 卢 汪 戴 崔 任 陆

        廖 姚 方 金 邱 夏 谭 韦 贾 邹 石 熊 孟 秦 阎 薛 侯 雷 白 龙

        殷 郝 孔 邵 史 毛 常 万 顾 赖 武 康 贺 严 尹 钱 施 牛 洪 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姓氏的由来

        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来源和我们中国有些姓氏来源相类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有的来自统治地的地名。但当时成为“氏”,一个贵族集团就是一个“氏”,一般他们是和天皇有血缘关系的部族。当时的日本四大家是:源、平、藤原、橘。后来,这些部族,又继续发展他们的下线,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以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我们的爵位。有部分流传到了现在,比如“织田”、“藤原”、“佐藤”、“铃木”、“北条”。不过,长期以来,寻常百姓都是有名无姓的。

        后来到了明治天皇,一心学习西方的他,推动了若干维新举措。为了方便对国民的管理,征税征役方便,推出了户籍制度。如果没有姓,非常不方便,一进村口叫一声一郎,可能出来7、8个。这才召大家都取姓,颁布《平民苗字许可令》称“凡国民,均可起姓”(苗字:日文念MYOUJI,意为姓氏)以便区别。可是由于人们长期居住偏僻,民风淳朴,也都习惯了“行就一名,绝不起姓”现状。为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强制命令“凡国民,必须取姓”(《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这时候,人们才匆忙相应了起来,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行不改名,坐地起姓”的热潮,这年有史可考,正是明治八年(1875年)。从那时起,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家外四面农田包围的就叫“田中”,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有水的就叫“川口”。于是青木、三木、山田、日光、北风、前部、上方,这些上回书说的“无论何时何地”的姓顷刻间涌现出来了。从后来的一个统计,就不难看到那个命令的威力,现在日本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汉字分别是:田、藤、山、野、川、木、井、村、本,基本可以从中断定,大家都喜欢就地取材:地名、田名、身世、家系、职业、住所、屋号、工具,乃至动植物名称都成了选作姓氏的依据。日本的姓氏,大体可分14类型,十三万余种姓氏:地名姓、国名姓、古姓、译音姓、氏姓、职业姓、特别称谓姓、略姓、信仰姓、佳称姓、复姓、间接称呼姓、外来姓及其他(器物、用具、建造、天体、屋号、商业、抽象用语等)。

        文字来源于网络、《西安晚报》、《长江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4 11:48 , Processed in 0.1104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