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4|回复: 3

舜裔缘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8
  • 签到天数: 298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9 17: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8-9 17:24 编辑

    舜帝始祖

    舜—東方的聖人
    錄自《泉州重華舜帝紀念堂——壁畫》
    前言
    虞舜被尊為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之一帝,是一位英明的聖君,傑出的賢仁。舜少年時代充滿苦難,父、繼母及弟同謀屢要殺害他,他仍以孝梯為心,至孝篤親,感化了父親及弟分,被孟子稱為大孝。帝堯試舜才德,考驗他的勇氣和治理能力,認為舜是位聖人,能擔當天下重任,遂先讓他攝政,繼而禪位於舜。舜攝政和繼位後,行大道天下為公,舉賢任能,強化分工,驅除腐惡,償罰分明;命禹治水,大功告成;教民耕耘,發展生產;施民教化,制定律令,興辦教育,躬行禮樂,廣開言路,講信修睦,實現天下長治久安,政治清明,物質豐富,人民康樂,被後人推崇為“虞舜盛世”。九嶷山的舜帝陵也因此而歷代享受祭祀。舜是一位永垂史冊的偉人,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傑出代表。

    一、生於姚墟
    舜生於姚墟,亦叫姚城,以姚為姓。當地有桃園,姚城因產桃而得名,古時姚字與桃字相通,並以桃為圖騰。
    舜,又稱虞舜,有虞氏,亦名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於今五尺三寸)。

    二、孝悌為心
    舜父瞽叟,生母握登早喪。父更娶妻而生象,瞽叟愛少子象,象性傲慢。父、繼母及弟合謀欲殺舜。舜知仍舊以孝悌為心,勤謹孝敬父母,友愛少弟。舜二十歲就以孝聞名。三十歲時帝堯聞舜賢,將二個女兒配給舜為妻。舜父、繼母、弟羞怒交加,心思殺舜更切。舜仍是逆來順受,思慕父母,盡恭敬心。到了六十一歲,舜代堯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親,和悅恭敬。終於感化了父親,服厥了弟弟。就封弟象為諸侯。

    三、歷山耕田
    舜原來一個平民。歷代的農民互爭地界,發生糾紛。舜便前往耕田一年,在他的帶領下,糾紛平息,界限分明。他早起貪黑,全力耕種,糧食獲取豐收,農業因之發展。那裡的農民也受到感化,所以彼此讓畔而耕。
    四、雷澤捕魚
    當舜前往雷澤(亦稱雷水)捕魚時,那裡的漁民互爭漁場。舜讓年長者佔有好場地,並傳授捕魚新知識,使漁業生產獲得發展。那裡的漁戶也生起互助之心,將自己的茅廬讓給他人居住。
    五、河濱製陶
    東夷人製陶質量不過關,甚為粗陋。舜便帶頭於河濱築陶窯,燒製陶器。他攻克質量不過關的難題,一年光景,終於使所製陶器變得甚為精緻,便於人用。
    六、帝堯試賢
    舜三十歲時,帝堯聞舜賢,“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主要是他試的品行。既後又“納於百揆(相當於後世的冢宰),賓於四門(接待四方來的賢士於國都的四門)”,再試他的才幹。“堯試之百方,每事謀於二女”。結果證明舜是才德兼優的好青年。

    七、納於大麓
    堯既要試舜的才德,又要考驗他的勇氣。叫舜“納於大麓”(到虎狼出沒的大山林裡去)。舜在茫茫大森裡,老虎碰上他不傷害,毒蛇碰上他也不咬。在狂風暴雨中行走也不迷路,結果證明,舜智勇雙全。堯很驚奇,認為舜是位聖人,堪擔天下重任。
    八、舜踐帝位
    帝堯七十三年正月初一日,舉行遜位典禮,五十歲的舜代堯攝政。堯指天向舜說,上天所安排的人民元首就是你。帝堯於十一年後崩,六十一歲的舜雖受堯攝政,欲將位給堯的兒子丹朱。但那時,天下臣民不歸丹朱而歸舜。舜承民意而踐帝位。都於蒲(亦稱虞都城),國號虞。

    九、舉賢任能
    舜既攝政,對於國事,重新整理,他舉用八愷(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以整理農工商事。又舉用八元(即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以整理法律教育。舜又詢“四岳”,“咨十二牧、命九官”。即命禹為宰相、棄為農官、契為司徒(教育官)、皋陶為司官、垂為工官、益為虞官(掌握山川草木等)、伯夷為禮官、夔為樂官,晏尤為訥言(傳達官)。構造了中國國家的最初模型。

    十、驅處腐惡
    是時京都有“四凶”作亂。即黃帝之後渾沌,少昊氏之後窮奇,顓頊氏之後檮杌,縉雲氏之後饕餮,天下之人稱他們為“四凶”。舜放逐他們到邊荒地方去。又有不仁的世官族共工氏、堯時司徒歡兜、三苗國君,及治水不盡職的鯀。治了四個人的罪。那時天下人見他如此善良、除腐惡,都佩服他。

    十一、施民教化
    舜施民以法律、教育。命司徒教民以種種倫理,俾在家庭父子有愛、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在社會上朋友有信;在國家元首及各長官要知大義、各勤其職。興教育,辦太學、小學。所以人民知禮義,天下信服,教化大行。連邊界的蠻夷人也相率求學於中國。
    十二、命禹治水
    當帝堯時,洪水四處橫流,散漫於天下。舜就命大禹繼父業,治理水患。禹吸收鯀“功之不成”的教訓,採用“疏川導滯,鐘水豐物”的方法。在契、后稷、皋陶、伯益等的協助下,經十三年,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水患既平,舜又命后稷教民耕耘,種植五穀,使民豐衣足食。

    十三、身體力行
    舜的治國之道,主要是身教和德行,他貴為天子,仍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帶領部下掘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織漁網、燒除林莽,驅除毒蛇猛獸,與庶民一樣耕種漁獵。
    十四、始倡養老
    舜在中國首倡養老。當時共分四種:一、三老五更(有正直、剛柔、三德者、有貌、言、視、聽、思五事可為教者)舜帝以父兄之禮養之;二、子孫死國事者,養其祖父;三、致仕之老者;四、庶人之老者,有功於國者,養於上庠,平民之老養於下庠。

    十五、長於音樂
    舜不僅有高度的行政管理才能,還有藝術天賦,相傳他親作五弦琴,還作簫,又創有六律五聲八音。命質修製《九韶》、《六列》、《雲英》等樂音。舜還與夔合作,創作雅典大韶和嘯韶。可以使“百獸率舞,鳳凰來儀”。
    十六、賦詩作歌
    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舜又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是幾”。“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時天上景星出,卿雲興,百工相和而歌。帝乃唱曰:“卿雲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十七、禪位於禹

    舜早就預見其子商均不能繼承他的帝位。而禹治水有功,功德甚大。於是仿堯之例,“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棄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
    十八、崩於蒼梧
    舜為追擊一些不肯歸順的三苗、帶娥皇、女英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即湖南省寧遠縣東南九嶷山),葬於山陽,山南有舜廟,附近有舜峰,女英峰,簫韶峰,旁有娥皇峰,下有舜池。漢武帝曾祭禮虞舜於九嶷山。
    後語
    四千多年來,虞舜恩澤百餘代。虞舜子孫是炎黃子孫中的望族,枝榮葉茂,蕃衍昌盛,遍佈四海五洲,英才輩出。自舜帝至今,舜裔成為全國性政治、軍事、文化、藝術、教育、科技、醫學、工商、婦女等名人,層出不窮,猶如璀璨明星;地方性的傑出人物遍佈四方。他們的事跡青史留芳。他們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文明進步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從仁愛、謙讓、勤勞的舜帝,經一百五十多代繁衍,到近代遍及海內外的舜裔足跡,無不閃爍著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靈光。因此,虞舜歷史文化研究便成了一門綿延千古的課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現在,深入研究和宏揚虞舜及舜裔的歷史文化,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興建“舜帝紀念堂”的目的也在於此。我們要認真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研究和弘揚虞舜及舜裔的優秀文化傳統,緬懷聖祖博大風範,啟迪後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發展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做出貢獻。



    十姓源流

    中華姓氏的起源
    中華民族約有新生命誕生;家庭中的長輩,便為這個新生命的誕生,賜予姓,讓其某個族群添丁並作為婚姻之用。
    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男子稱為〈氏〉,婦女稱為〈姓〉。以〈氏〉來分別貴賤,富貴的有氏,貧賤的有名無氏所以性可以當氏,《氏》卻不可為〈姓〉。
    因為要用〈姓〉分別婚姻,所以有同姓,異姓與庶姓的分別。三代以後,〈姓〉和〈氏〉合而為一,都是以作為婚姻之別,而以她望來分別富貴和貧賤,由於都是由女性而為姓,所以古代的〈姓〉字多數是〈女〉的偏旁。(見〈通志氏族略〉)。
    〈氏〉是用作分別富貴與貧賤的,〈姓〉是用作通婚姻的,上古的時候,因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到了戰國以後,多數以〈氏〉為〈姓〉,於是〈姓〉和〈氏〉逐漸合而為一;到了漢代就統統稱之〈姓〉,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姓。
    明朝洪武初年,吳沈撰寫一本千家姓,收集了一千九百六十八個姓。又有陳士元撰寫《姓觴》一書,共分十卷,共收集單姓和複姓計三千六百二十五個姓。
    華人姓氏的取向,有的是以〈國〉為氏或姓;有的是以〈郡〉為氏;有的是以〈邑〉為氏或姓;有的是以〈地名〉為氏或姓;有的是以山或部落為氏;有的是以官位或爵位為氏或姓;有的是以〈職業〉為氏或姓;有的是以〈對號〉或〈排次〉為氏;有的因父親當過王;就以王為氏;有的以〈器銘〉為姓;有的以〈獸名〉為姓等等;還有因各種情況和境遇而更改姓氏的,也隨時可見,有的是皇帝賜姓;有的是〈出宗〉的;有的是〈避諱〉的;可見姓氏的紛亂到了極點;就以舜裔而言,也因為枝葉並茂,瓜瓞綿綿,而有四十八姓;而到了今天仍保留下來的姓,則有陳、胡、袁、姚、虞、王、陸、孫、田、車共十姓。

    姚姓的歷史源流
    姚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約形成於公元前二十二世紀,如今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姓氏中,居於第六十四位。
    《新唐書·宰相世系》云:“姚姓,虞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陳胡公裔孫敬仲仕齊為田氏,其後居魯,至田豐,王莽封為代睦侯,以奉舜後。子恢避莽亂,過江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世孫敷,復改姓姚,居吳興武康。舜因以為姓的出生地姚墟,而姚墟在今天的河南范縣南、山東鄄城一帶。舜在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於媯汭,其子孫有的以水命名,就姓媯。西周初,舜的後裔媯滿受封建立陳國,因為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故史稱陳胡公。公元前六七二年,姚、媯二姓為同宗,曾經互用。所以,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說:“姚與媯二姓可通。”
    姚姓氏族的播遷
    姚姓來源最早的一支始於帝舜,係以地名為姓,即今河南范縣南、山東鄄城北;另一支係由田姓所改,形成於東漢時期,出自今江蘇蘇州、浙江德清。
    春秋時,鄭國(河南新鄭)有大夫姚句耳、姚般。
    十六國時,南安赤亭人姚弋仲,世為羌族首領,自稱其祖先是帝舜的後代。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有中原姚姓將佐隨從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至宋代,姚氏不僅分布於福建的仙游、蒲城、福安、寧化等許多地方,而且還分出廣東梅州、海陽、潮州、大埔等支派;同時,姚氏在今安徽合肥、上海嘉定、山東曹縣、河北盧龍、內蒙古包頭、遼寧朝陽等地也都有聚居點。從清朝初期開始,閩、粵、姚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姚姓氏族的功名
    唐初有史學家姚思廉,為今陝西西安市人,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南)人姚崇,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是一位政績卓著的賢相;其玄孫姚合,官祕書少監,為唐代詩人。元代有翰林學士承旨姚樞,文學家姚燧。《永樂大典》纂修官姚廣孝,畫家姚綬,民間抗倭英雄姚長子,清代學者姚際恒、姚文田,文學家姚瑩、姚燮,古文大學姚鼐??

    虞姓的歷史源流
    虞氏出現於距今大約四千兩百年前的山西平陸縣虞城這個地方。當時,虞舜剛剛把天下禪讓給夏禹,夏禹就把虞舜的兒子商均封於此地,號為虞國,而商均的子孫,不久以後就〈以國為氏〉而姓了虞。公元前二二五五年舜受堯禪為天子,是有虞氏,為朝代名。

    虞姓氏族的播遷
    南北朝時浙江餘杭,有聲譽卓著的虞姓望族,根據學者的考證,中國南方各地的虞姓人家,有很多便是從餘杭播遷過去的,依據浙依點可以說明,虞姓氏族的播遷,主要是向南方發展。

    虞姓氏族的功名
    虞姓氏族,代有賢能。春秋時期,在楚莊王的時候,有虞丘子者,擔任楚國令尹,豐功偉績,曾被楚庄王親口贊譽為。“子輔寡人,寡人得以長虞中國,令行於于絕域,遂霸諸侯”。後來他年紀大了,就把賢能的孫叔敖推給莊王以自代,並說出了下面的一番置之千古皆準的大道理。“久固祿位者、貪也,不進賢達能者,誣也,不讓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為臣”。這一番話,的確是很能發然深省,虞丘子在二三千年前就能提出了這樣的主張,尤其令人衷心敬服。真是每一個虞姓的光采。
    戰國時期的虞卿,更是大名鼎鼎,他所著的《虞氏春秋》,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
    自虞丘子及虞卿之後,虞氏的表現,更是光芒四射,像漢代的虞初、虞俊、虞翊,三國時期的虞翻,以及唐代的虞世南等人,一個個立功立言,備受後人的敬仰。
    虞初,據說是中國小說家的始祖,對於傳統文學的貢獻,極為重大。
    虞俊,則是西漢末年王莽專政時,〈原為漢鬼,不能仕兩姓〉的一代名臣。為後世的忠君愛國之士塑立了不朽的典範。
    東漢安帝永初年間的虞翊,出任武督太守的時候,羌人進犯河南陳留,虞翊卻以〈增灶〉之計大破來犯的羌族,揚名不朽。
    三國時期的虞翻,是一位才氣極高的著名學者,精於易經,在東吳的朝廷上高官厚祿。唐代初年的虞世南,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和書翰,曾被唐太宗譽稱為〈五絕〉。其餘虞氏具有功名表現的歷代名臣尚多,可說是人才輩出。


    陳姓的歷史源流
    依據〈姓纂〉的記載,中國的陳姓最早出自媯姓,也就是大舜的後代。陳,最初是一個稱為宛丘的地方,周武王起兵伐紂(公元前的一○五一年)統一天下,為追念和尊敬先朝聖君,找到舜帝後裔虞閼父,當時閼父和他的兒子〈滿〉在媯水沿岸從事製陶業,武王便封閼父為周朝的陶正官,還把女兒太姬嫁給他的兒子〈滿〉為妻,封在陳地,賜為侯,並立廟以奉舜祀。
    滿食采於陳,是陳的始祖。當時,〈媯滿〉所擁有的陳地,大致是現在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徽亳縣以北,都是宛丘,即現在的河南淮陽縣,這塊地方應該是陳姓漢族的最早發源地。
    滿本支所繁衍的陳國,傳了二十五世,到媯建的時候,被秦始皇所滅。媯建生了升、桓、軫三個兒子,在國亡之後,桓改姓為王,軫則跑到楚國,後來還做了楚國的丞相,封為潁州侯,並且搬到河南潁川地方,改姓為陳──這一支,被普遍採認為陳姓華人的共同祖先。

    陳姓氏族的播遷
    陳氏為福建和台灣的大姓,其祖先又是什麼時候從發源的河南遷移到南方的呢?考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在建興年間,西晉太尉陳伯珍渡江,住在曲阿(今江蘇省丹陽縣)新豐湖。他的孫子陳世達,做了長城(今浙江長興縣)的地方官,於是遷居到浙江,陳世達的後代陳霸先,後來還在江南建立了陳朝,顯赫一時。自後,陳姓的支派繁衍,遍布在長江到粵江之間的一大片地方。
    到了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的時候,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迢出鎮泉州和潮州之間的漳州,於是就在閩粵定居下來,成了這兩地的陳姓開基祖。
    據省文獻會記述,唐代的安祿山之變,中原動蕩,許多留居河南的陳氏,又紛紛隨王朝入閩,福建陳姓的陣容為之一壯。後來宋朝的靖康之亂,跑到福建避難的陳氏也越來越多。就這樣,一批跟著一批而來,福建的陳姓族群自然也就一天比一天強大了。

    陳姓氏族的功名
    在中國歷史上,陳姓名士輩出,首以陳為姓,後又改姓為田的那個陳完,也是頭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大出風頭的陳氏人物,太史公在《史記》上,對他有過詳盡的敘述。據說,他在齊國改姓為田之後,子孫世代都是齊國的大官,傳到田和的時候,進一步列為諸侯,到了田和的兒子田平時,乾脆拼掉齊國,這就是戰國時代的〈田齊〉。
    漢朝的陳平,在中國民間所享的盛名,實際上並不在高祖劉邦之下。陳平做了劉家三代丞相,使得劉家基業得以高枕無憂。像這樣的忠臣,正是中國人所最激賞的。此後,陳姓出的人才就更多,像三國時誅呂布有功的下邳人伏波將軍陳登;晉代撰〈三國志〉的陳壽,南朝建立陳國,並自立為武帝的吳興人陳霸先;宋朝以上〈中興五論〉知名的一代奇才陳亮;元末跟朱元璋平分秋色的陳有諒,以及明代畫家陳洪綬,都是中國人熟知的人物。到了清末民初,陳姓又出了兩位了不起的偉大人物──陳英士和陳天華。陳英士早年跟隨孫中山先生獻身革命,曾在上海攻克江南製造局,成為滬軍的都督,民國五年,在上海遇刺去世。陳天華鼓吹革命,憑藉手中一枝筆,他所著的《猛回頭》、《警世鐘》、《獅子吼》等書,對當時民間的革命思想,產生了十分大的鼓吹力量。後來,陳天華還殉道於革命思想,投海自盡。在近代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還有陳毅元帥。


    胡姓的歷史源流
    胡姓是安定的望族,根據〈姓纂〉的考證,是這樣的:“帝舜的三十二代孫虞閼父的兒子〈媯滿〉受封侯於陳邑,其後子孫以謚為姓,是胡姓的始祖。”換言之,胡姓也跟陳姓一樣,是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他們的始祖,都可以追溯到三千一百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侯的胡公滿,血脈完全相同,只是一個封邑的地名為氏,一個以老祖宗的諡號為姓罷了。胡、陳二姓的始祖胡公滿,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實際上在中國的民族發展史上,胡公滿也是一位極為重要的人物,他的後代子孫,曾經繁衍成為中國的好幾個姓氏家族,包括本文所討論的胡姓,以及族大人眾的陳姓,和據有光輝家世的田姓,乃至兩個字的複姓胡母氏等等。因此,如果認真的追本溯源,胡氏的兄弟姐妹可以說非常之多的。

    胡姓氏族的播遷
    胡姓自中原地區渡江南遷,是在五胡入侵中原大亂的時期,據載:“胡公滿之後,古代世居於陳。西晉之末,五胡亂華,乃與林、黃、鄭、詹、邱、何等八族入閩,居晉安郡。至唐,有胡竦者,登進士第,官中議大夫,是即閩中胡姓第一世祖。迨至宋末,避元入粵,舟析居於閩南各縣,今閩中胡民俱其後裔。”如上所述,胡氏是在西晉末年便以播遷到了福建。

    胡姓氏族的功名
    秦朝時有一位歷史上著名的太史令胡母敬,稍後的西漢也有一位以精研《公羊》而著稱的博士胡母生,東漢也有一位名登史冊的胡班。此後,以“胡母”兩個字為姓氏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漢朝的胡安和胡烈,他們的事跡,足以光耀後人,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經在白鹿山聚徒授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了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的時候,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胡廣是漢代的〈六朝元老〉,歷事安、順、沖、質、桓、靈六帝,名氣響亮異常,根據史載,他練達事體而明解朝章,當時曾被譽為〈萬事不理問伯始(胡廣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三國時期的東吳,有胡綜、胡沖父子,大名鼎鼎,胡綜官拜偏將軍,寫得一手好文章,據說,吳大帝朝廷上的一切文誥策命乃至鄰國書符,都由他一手包辦,他的兒子胡沖,以文翰官至中書令,使得胡氏聲名,響徹江左。晉朝時父子俱以清慎著聞的胡質、胡盛以及南北朝時貴為北魏的皇親國戚,以好學雅尚清儉而倍受贊仰的胡國珍等等,都是為胡氏家族創造榮譽的好子弟。
    滿清末年,胡氏忠意滿門,胡瑛在湖北奔走革命,並於武昌革命成功後出任外交部長,以及胡漢民的功在中華民國,不但是胡氏之光,更是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光榮。


    田姓的歷史源流
    田姓還可以把自己跟上古聖君虞舜的淵源關係,追溯得一清二楚。依照《姓纂》的考證,周朝初年被武王封為陳侯的媯滿,是虞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孫,春秋時代奔齊的田姓始祖公子完,是媯滿的第十代孫,而頭一個以田為姓的,卻是公子完的第七代孫,由此可知,田姓的始祖應該是虞舜的第五十四代後裔,真是脈絡分明。田氏與虞舜的這一段密切淵源,《姓纂》是這樣記載的:“陳,出自媯姓,虞帝之後,夏禹封商均於虞城(今山西永濟縣東南),三十二代孫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為太姬,封之宛丘(今河南淮陽縣)為陳侯,以奉舜後,是為胡公滿,九代孫厲公佗,生了完,字敬仲,奔齊為工正,以國為氏。五代孫陳桓子,字無宇,孫成子陳常,又以所食邑為田姓氏。
    發源於齊國的田氏,的確一開始便出人頭地。根據歷史記載,自從陳完奔齊之後,他的世代子孫,都是齊國顯貴的卿大夫,傳到田和的時候,便被周安王封為諸侯,到了田和的兒子田午,乾脆把原來屬於姜姓的齊國,改為田姓的齊國,在往後漫長的戰國時期,齊國的主人已經是虞舜之後的田氏,而不復是太公的後人了。

    田姓氏族的播遷
    田完之後,田和自立為田齊,後為秦所併。漢初族人初遷陽陵,後遷北京,故以〈北京〉為其邵號。唐代宗時,傳至田丞嗣,封雁門郡王,其後子孫便以封他們為郡薶,以雁門為郡號。
    未田希聖是田氏閩、粵的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傳至田衍,遷居福建長汀;芝英遷廣東興寧。由滋茅子松崗,於宋末遷入廣東海陽(今潮安),後遷大埔,為大埔開基始祖,傳至田文長,兄弟五人俱移廣東程鄉(今梅縣),文長次子法聰,三子法盛移居廣東惠來。

    田姓氏族的功名
    發源於齊國的田氏,顯赫異常自從陳完奔齊之後,他的世代子孫,都是齊國顯赫的卿大夫,傳到田和的時候,更被封為諸侯。
    田氏成為齊國的主人之後,表現出色極了,以火牛車復國的田單,〈四公子〉之首的孟嘗君田文,以及事績壯烈感人的田橫,便是名垂史冊千秋共仰的田氏好子弟。
    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相信國人都能耳熟能詳。他在戰國末年齊國的公族,論起輩分是齊威王的孫子,他父親田嬰,曾經相齊十餘年,也是先秦時期聲譽響亮的歷史人物。孟嘗君本人,則一生多采多姿,《史記》上對於他們的事跡有很多精彩的記述文字,不過後來他繼承其父田嬰,食采於薛,所以他後代子孫有許多沒有以田為姓,反而〈以田為氏〉而姓了薛。
    田橫和他五百壯士的事跡,更加壯烈感人。田橫也是齊國的公侯,是齊王田榮的弟弟,田榮死後,田橫代領其眾,擊項羽,收復齊地,並且迎立田榮子田廣為齊王,自任相國,後來田廣被漢將軍韓信所擄,他就自立為齊王,並於劉邦取得天下之後率領五百人亡入海島。


    袁姓的歷史源流
    許多有關姓氏的古籍,對於袁氏的來龍去脈的記述,內容也差不多一致。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媯姓,舜後陳胡公的後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孫〈庄爰〉,〈伯諸〉生〈濤〉,〈濤〉以王父的字為〈爰〉氏,代為上卿。爰或轅其實是同一個字。
    《唐書宰相世系表》,“胡公滿裔孫諸,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王父字為氏。”《通地氏族略》:“袁氏、媯氏,舜後。”〈袁樞年譜〉:“袁通爰、轅、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異。”
    《姓氏考略》:“望出陳郡、汝南、彭城。”〈明方九靈序四明姓氏譜圖〉:“袁蓋舜之後也。周封其裔孫胡公滿於陳,滿之十一世孫諸伯爰,子孫以為氏。望出陳郡,汝南、彭城。

    袁姓氏族的播遷
    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對於袁氏之姓袁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他們是上古聖君大舜的後裔,被周武王封為陳侯的媯滿公,傳到了十三世孫濤的時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為姓,並且世代都是陳國的上卿。同時,由於〈爰〉字和袁、榬、轅、援等字的古意是通用的,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這就是〈袁樞年譜〉上所謂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而媯滿公的這十支後代繁衍到後來,算起來要以袁為姓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輝煌。
    媯滿公,是中國陳姓的始祖,而袁姓亦源自媯滿公的弟十三世孫,則讓真推溯起來,陳袁兩氏在千年前豈非本是一家人。同時,陳姓的最初發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現在河南省的淮陽縣一帶,則袁姓人士的最早來處,當然也就是這個地方了。不過,袁姓繁衍到後來,卻成為了陳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後全國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從這三個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為神氣。從兩千年以前,便一直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袁姓氏族的功名
    東漢的汝南袁家,四世三公,一門的顯耀和權勢綿延不斷,一直被後世研究中國門閥政治的學者,當作最典型的研究對象,從光前裕後的〈袁安〉開始,乃至漢末三國初期叱吒風雲的袁紹等等,都是中國人所熟悉的人物,當然,〈袁〉這個姓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就變成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大姓。
    頭一個揚名於史籍的袁姓傑出人物,是《史記》與《漢書》兩大史書都有詳盡的〈袁盎〉,他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曾因平〈七國之亂〉有功,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
    漢和帝時,惟一能與當時飛揚跋扈的外戚竇氏相抗衡的名臣是袁安。據史載,袁安公正不阿,彈劾不避權貴,當時的天子大臣,都恃賴於他,真可以說是國之棟樑。
    江西的宜春地方,有一座袁山,隋、宋、元、明、清等朝,都有袁州之設,這座袁山的得名,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淵源。原來,袁安有一個兒子叫做袁京的,少年時無意仕途,隱居江西的一座山中,想來大概是由於當時袁氏的聲譽正如日之中天,大家就把這座山命名為袁山,當時的豫章太守並曾為袁京立高士坊;由此可見袁氏的子弟想要隱居不求聞達於世,也是不太可能的呢!後來,袁京還是出了山,曾經做到〈侍中〉。袁京的兒子袁賀,也曾出人頭地,官拜澎城令,後來袁氏在江蘇彭城為望族,跟袁賀不無關係。袁賀的兒子袁閎,更以孝行與高節見稱於世,曾經被贊譽為〈隱不諱親,貞不絕俗,可謂至賢矣!〉
    三國的核心人物袁紹,也是汝南袁家的人,算起來是袁安的玄孫,憑著優厚的家世,從年輕時就愛士養民,使當時有名望的人士都願意與他折節相交,在漢靈帝的時候,並官至左軍校尉,所享權勢不亞於其祖,後來他起兵攻伐當時作威作福的董卓,諸州響應,共推他為盟主,真可以脫是威風八面,不可一世。袁紹的從弟袁朮,也是三國演義上的一名重要角色,他甚至曾僭稱帝號,(根據三國志是“自稱仲氏”。不過袁朮的名望不及袁紹響亮。


    孫姓的歷史源流
    孫姓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姓氏,歷代的偉人名士輩出。在一百年前出了一位耀史冊的偉人,就是孫中山先生。除了孫中山先生外,歷代還有許多姓孫的偉人。像以兵法十三篇著名環宇的孫武,減灶滅敵的孫臏,埋兩頭蛇的孫叔敖、漱石枕流的孫楚、映雪讀書的孫康,以及〈有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等等,都是孫姓的好弟子。
    據唐宰相世係表:“戰國時的齊國陳旡宇之子陳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後來其子孫孫武因亂奔吳,為吳國立為大將。

    孫姓氏族的播遷
    孫中山先生是廣東省中山縣翠亨村人,他的先世本來是中原的世族,孫氏家族的南遷,也是在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移〉的五胡亂華時期。
    根據羅香林教授所著《國父家世源流考》的考證,孫氏家族南遷的始祖,是唐朝末年河南陳留地方的孫謻,是於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八七六年)時,由於黃巢之亂奉派為丞宣史,引兵在閩越之間,與黃巢周旋,他的屯兵地點是在虔化縣(今江西省寧都縣)。由於他在戰事之餘,還把地方上治理的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所以後來地方上的父老遮道請留,孫俐一家人也就在虔化縣定居下來,成為了孫氏南遷的始祖。
    孫謻的子孫,後來散居於江西南部、福建南部,以及廣東北部。首先遷居到福建汀州府的是他的四世孫孫承事。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叫孫又松的人,從福建遷居廣東東江上流紫金縣的忠埧,據羅香林教授考證,孫又松就事孫中山的上代入粵的始祖。到了明清之際,孫先生的十一世祖孫孫鼎標追隨鍾丁先起義抗清,以勇敢善戰深受鍾氏的器重,曾經在一日之間連升三級,所以當時的人就稱孫鼎標所居住的公館為〈連陛館〉。
    孫姓氏族的功名
    三國時代的孫權,威震江東,叱吒風雲數十年。滿清雍正年間所問世的一部《尚友錄》,相當於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歷代名人錄,上面所列的歷代孫姓名人就洋洋灑灑,占有極多的篇幅。可見姓孫的中國人,在中國歷史上是有著何其重要的地位。


    陸姓的歷史源流
    陸姓源自虞舜,《唐書》的《宰相世系表》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出媯姓,田完裔孫齊宣王少子通,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因以為氏。”《唐書世系表》的望出平原,河內,吳郡。
    在四千多年前,虞舜把帝位禪讓給夏禹之後,他的兒子商均,就被夏禹封於虞城,也就是現在山西省永濟縣南方的地方,並且以〈媯〉作為整個家族的姓氏,因為根據《史記陳杞世家》所記載:“舜為庶人,堯妻之二女,居為媯汭,後因為氏”,就可以明顯看出媯水和虞舜一家人的深切淵源。當時虞舜所居的媯水在隈曲之處,而媯水又稱為水,位置就在山西省永濟縣的南方,是黃河的支流之一。虞舜受到唐堯的器重之後,舉家居於這個地方,後來他把帝位禪讓給夏禹,他的兒子商均又被封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他們跟陳、田二姓,根本就是一父所出,具有十分接近的血緣關係。

    陸姓氏族的播遷
    在先秦時期接連出現的兩支陸氏,雖然分別發祥於現在的山東和河南境地,但其子孫的往南方播遷,卻是既速且廣的,其後的一、兩千年,陸氏便稱盛於吳、越之地,在歷史上揚名顯親的陸姓傑出人物,使絕大多數是江、浙一帶的人氏。

    陸姓氏族的功名
    陸氏很早便稱盛於江、浙一帶,具體的例子不勝枚舉,就三國鼎立時期位於江左的東吳來說,陸氏門中人才輩出,孫權麾下那位〈定計克荊州,敗劉備於夷陵,破曹休於皖城〉的大將陸遜,他的兒子陸抗,兩個孫陸機和陸雲,就無一不是歷史上的響叮噹的名字。
    五胡亂華的南北朝分立時期,江南各地的陸姓很明顯的是越來越旺盛了,以往居江南的南朝而言,在劉宋之時,就有一位吳邵人陸探微,以一手精彩的畫藝而名傳千古,據說,陸探微工於人物,山水及草木之畫,有〈色前孕後古今獨立〉之稱。
    天下一統之後的隋、唐兩朝,江南陸家的表現更加的不得了,江蘇吳縣的陸德明,陸龜蒙,浙江嘉興的陸贄,都是歷史上聲名響亮的人物。陸德明,是唐高祖時的一位善合名理的了不起學者,他注解諸經音讀,撰成《經史釋文》三十卷,千百年來為後世治經者所宗,對於傳統經學的貢獻,堪稱不朽。
    中國是一個喝茶的民族,也可說是茶的知音,把飲茶之道奉具一種崇高的人生藝術,因此茶有茶神,由從事業者祀奉,香火歷千里而不絕。充滿了詩情畫意的中國茶神,姓陸名羽,是唐朝時的湖北竟陸(今天門縣)人。據說他是一位放蕩不羈行為怪誕的奇士,本來的姓名已不傳,而取〈泓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的意思,為自定名為〈陸羽〉。陸羽之所以被後世奉為茶神,主要是因為他著有《茶經》三篇,詳細說明茶之源,茶之法,以及茶之具,使得天下自此尚茶成風,不但陸羽被供為茶神,大名垂為不朽,更使得中華民族成為了一個喝茶的民族,揚名全球。


    車姓的歷史源流
    車氏在兩千年前是由田氏分出來的,田氏是自虞舜之後的陳氏。則車、田、陳三氏是同出一源的的兄弟姐妹。
    車氏來自田氏,歷來有關的古籍都記得十分清楚,據《姓纂》指出:“漢武帝時,有稱相田千秋,出身於戰國時期在齊國神氣非凡的田家。秦、漢之際,他的祖先離開了山東的老家,遷徒到陝西咸陽的東方(在長陵城)繼續繁衍成長,到了漢武帝時,官拜高寢郎,並於戾太子被江充所譖拜之際,挺身而出為太子訟平反冤屈,受到漢武帝的器賞,拜他為大鴻臚,不久,又封他為民侯,及漢武帝駕崩,戾太子繼位為昭帝,由於田千秋年事已高,步行朝見不便,漢昭帝乃特准這位大恩人坐著小車出入宮殿,因而贏得了(車丞相)的響亮名號,也是空前的殊榮,因此,田千秋的子孫就此改以車為氏,使這份殊榮隨著家族的繁衍,而千秋萬世流傳下來。”

    車姓氏族的播遷
    車姓氏族發源於山東,發跡於陝西長陵,後來又往回走,而在老家山東,以及湖南、淮南等地繁衍開來,成為當地的望族。
    車姓的南遷,為時甚早,宋代著名的學者若水,便是當時的浙江黃岩人。這段時期,中國最南方的福建及廣東,也已經有了姓車的人家。

    車姓氏族的功名
    車姓族人的功名自漢成帝時,即有田千秋官拜高寢郎大鴻臚、富民吼侯,至漢昭帝時並獲特准坐著車出入宮殿,顯貴當朝。
    晉朝時的車胤、滿腹經論,遠近知名,官拜吏部尚書,並被封為臨湘侯,揚名顯親。又晉穆帝永和年間的今城令車齊據說他當今城令時,城為石季龍的大將麻秋所陷,引兵逼他投降,他卻說了:“吾雖才非龐德而受任同之,身可殺志不移”的一番話後,伏劍萬死,當時不但連麻秋也為其忠節所動,以厚禮葬之,千秋而世,他更贏得崇敬。
    浙江黃岩的車氏世代詩書傳家,到了明朝時,他們子弟車瑾、車似慶、車似度、以及車景山等人,都以深研理學,老於儒道而見稱,其名望之高,不難想見。


    王姓的歷史源流
    在中國歷史上,王氏之成為顯赫的家族,是開始於晉朝的王導。他輔佐晉元帝渡江,建立東晉,做了元帝、門帝、成帝三代的丞相,這一家族,自然門第越來越高,也許因為名望太高,所以歷來對於王氏的姓源,有許許多多的說法,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京兆河間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舜之後,此媯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通志);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阿史部,此皆虞姓之王,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王姓氏族的播遷
    前段記載,說明了中國王姓的人,並不是一個來源傳下來的,以漢族來說,有的周文王的後代,有的虞舜的子孫,有的則是殷商比干的後代。後來不但許多外族不約而同地改姓了這個漢姓,而且還有一些人也被賜姓為王,譬如:《漢書》上就曾被王莽賜姓為王;來自西域胡支氏的王氏也冒充稱王。這麼一來,姓王的想要從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既然王姓人眾勢大,則其子孫遍布中國各地,當屬自然的事。據《廣韻》的記載,著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二十一處,即太原(山西)、琅琊(山東),北海(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京兆,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萊(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海漢、長沙(湖南),堂邑(江蘇)等地的王室。
    唐代的王朝,是唐昭宗時期被派到福建當觀察使的,入閩之後,勤政興學,使得地方大為安康。許多中原人士紛紛向他投奔,並且在福建安居下來,分別成了許多姓氏在福建的開山始祖。到了王朝的孫小王鱗的時候,曾自行稱帝,國號為〈閩〉,成為當時的十國之一。王氏在南方也成了一個顯赫一時的大姓。

    王姓氏族的功名
    歷來王姓的人才濟濟,漢代以後開始大露鋒芒,而在晉朝到達巔峰狀態,像六歲能文,以一篇《滕王閣序》而展露絕世才華的王勃;民間傳說以美人計密結呂布,謀誅董卓的王允;唐朝名臣魏征等人的授業恩師王道;創立新莽王朝的王莽;唐代大詩人王維等,都是具有歷史盛名的人物,晉朝、王家出的人才更是空前未有,中興晉室的王導;前秦苻堅的丞相王猛;臥冰求鯉,孝行動天的王祥;征服東吳的王浚;抗日戰爭中長空殲敵的王天祥;以及草隸冠絕古今的王羲之,獻之父子,均是王氏的好子弟。又如宋代的王安石,以倡行新法名垂史冊;明代的王陽明,文武兼修,其《致良知》學說,在中國學術上成為一派宗主,元代的王實甫,所著《西廂記》被譽為元曲第一;尤其是唐代的王潮,把許多漢人帶入福建,使中華民族的血液能夠在南方繼續繁榮滋長。

    結論
    從上述十個姓氏觀之,似乎或可列帝舜的後裔,唯其中也有若干可議的地方。或必有更多遺漏的地方。
    夷考“虞舜名重華,冀州人也,作什器於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就時於負夏(負夏,衛地),”??舜耕歷山之人皆讓畔;漁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器皆不苦窳。堯乃賜舜希衣與琴。為築倉廩與牛羊。舜舉八凱,使主後土揆百事;舉八元,使布教於四方;皋陶為大理,民服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開闢;棄主農,則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和親;龐主賓客,遠人至;興九韶之樂,鳳凰來翔;舜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而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都於蒲,而今山西永濟縣),踐位三十九,(另一作在四十八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今寧遠縣),莽於九嶷(亦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是為“靈陵。”(見使記)享壽一百壽,又一作享壽一百有十歲。“帝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立誹謗之木,恭己無為,彈五弦之琴,?舜以漿教天下,重黎舉夔,舜以為樂正,命延益八弦之瑟,夔修九招六列六英,以門帝德,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見綱鑒匯篡)德蔭後昆,代出賢能。
    世人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曾稱贊帝舜說:“魏乎!舜??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此浩浩蕩蕩之風範,誠如日月之高潔。因之,孔子之言行,乃是“祖述堯舜。”(中庸,三十章)而已;而亞聖孟子對帝舜的推崇,更是無微不至;至於歷代之帝王和學者稱道帝功業的言辭,更是難以論評,由此可見帝舜已經是到了“繼天立極”。帝舜至大的光輝潤澤四方,平治天下,必有助於各個朝代國治國安邦之鑒。



    創會歷史
    至孝篤親組織,早在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OO)年五月由旅居美國之陳程學宗長,為宏揚祖德,聯絡宗親增進情誼,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以陳胡袁三姓為對象,創設「至孝篤親公所」。接著一九○六年,芝加哥亦創立「篤親堂」。不久,美加各地亦相繼成立「至孝堂」及「篤親堂」。迄至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全美宗親有感於堂號不一,為加強團結聯盟,在舊金山成立「美洲至孝篤親總公所」,將美加等地所有舜裔組織統一為聯合會所,藉以集中事權,增加效率,為宗親服務。至世界各地,如加拿大、墨西哥、關島、菲律賓海以及香港等地,亦各有相同性質宗親會之組織。僑居海外宗長對宗親關懷之熱忱,備感欽敬!
    由美洲「至孝篤親總公所」胡國棟宗長等發起,各地舜裔宗親響應,於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二月二十八日在臺北召開成立大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資政陳立夫宗長,在大會上提議,為切合各地區實際情形,定名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經出席成立大會海內外代表一致通過,於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五日在臺北市成立,並呈報主管機關內政部立案頒證(台內社字第253144號)。
    此宗親總會之成立,乃為凝聚海內外宗親情誼所產生之宗親組織,而歷年來在世界各地所舉行之國際會議,亦即依據總會章程第三章第十條之規定:「任務之一,為召開世界性之國際會議」。而歷年每屆國際會議,即依據此一條文舉行。凡我宗親,應本至孝篤親之義,善盡發揚敦親睦族之至意,則我宗親在每次國際會議中,更團結,更和諧。
    時光荏苒,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於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在台北市三軍官兵俱樂部舉行成立大會,迄今已有二十餘年的歷史。當時由籌備會主任委員陳立夫(總統府資政)主持。嚴前總統應邀親臨致詞賀勉。出席參加者有海外各地社團負責人及代表袁守謙、陳建中、陳水逢、胡國棟、袁希光、陳奇祿、袁治農、陳士誠、陳福坡、袁經綸、陳和錦、陳茂榜、陳有利、陳俊傑、陳大絡、陳鶴齡、袁雄崑、陳普芬、陳重光、陳守仁、胡德安、袁岳衡、袁睽九、毛松年、陳金讓、陳飛龍、陳柏誠、孫穗芳等四百餘人。會中陳立公報告籌備經過與成立宗親會的宗旨,在致詞中,強調敦親睦族、弘揚祖德,並以至孝復興中華文化,以篤親促進世界繁榮為目的。



    創會宗旨

    我中華民族,雄踞東亞,文化璀燦,歷史悠久,垂五千年之文明古國。考周代宗法之制,在於序昭穆,定綱常,明人倫,是故為一崇尚倫理之民族。倫理者,倫為倫常,理為理則,其表現於人類行為者,為孝道之發揚。孔子以大孝稱舜:「舜其大孝也歟;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享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我祖舜帝如此大智大德,宜乎締造中華一貫道德之端緒。
    我海外宗親,本乎「天下明德,自虞舜始。」方能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乃紛籌組宗親會所,深信至孝篤親之推揚,必有助於宗族精神之團結,民族意志之集中。
    創會理事長 陳立夫先生
    本會首任理事長陳立夫,第二任胡國棟,第三任袁希光,第四任陳重光,任期中仙逝由陳士誠接任,第五(代理)、六、七任理事長為袁治農。
    在當初發起時以陳胡袁三姓為主,輪流主持會務,後來擴大全世界十姓,包括陳、胡、袁、姚、王、孫、虞、田、陸、車等,同時為了加強海內外宗親聯誼,因此每年在各國地輪流召開年會,但仍由總會協調辦理,其名稱為至孝篤親舜裔國際大會。過去廿餘年來在美國、台灣、新加坡、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大陸等地均有舉行,各地宗親參加踴躍,並請當地首長致詞或剪綵並有各種活動節目、交換紀念品及互贈禮物,非常溫馨熱烈,圓滿成功。
    回顧過去本總會推展會務,因主事人都是年長者,推展會務以穩定中求進步為原則,但每位宗長接任理事長後,出錢出力、熱情幹練、犧牲奉獻,而事必躬親,到處協調參與溝通,使海內外各宗親能團結一致,每年國際大會如期召開,會務進展順利,舉辦了很多宗親活動,厥功至偉,展望今後會務在袁治農理事長主持之下,且有強力的幹部團隊配合,將會更壯大、更有發展。現全世界共有兩億多人的舜裔宗親,將成為未來最大的國際社團。

    祖訓舜之頌





    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http://www.world-shunyi.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9 22: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有中原姚姓將佐隨從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至宋代,姚氏不僅分布於福建的仙游、蒲城、福安、寧化等許多地方,而且還分出廣東梅州、海陽、潮州、大埔等支派;”

             ——泉州人这样写福建姚氏的源流和分布,令人惭愧。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闽入粤平“liao之乱”后,请立漳州,故粤东和闽南人设庙祀陈氏为“开漳圣王”。开漳圣王下属有姚姓人,以姚廉洁比较出名,定居漳州。据说今漳州地区可找到姚廉洁的后代。后来,在唐末,又有姚天明、姚凤、姚棨等公入闽定居,形成了莆福韶溪派、莆田霓坡(埔尾)派(有一大分支在泉州市永春、南安和安溪等县)和主要在福州及周边几县市的棨公派。
           单一莆福韶溪派(始祖天明姚公)来说,在福建和广东什么地方?说什么“分出廣東梅州、海陽、潮州、大埔等支派”,笑话。“海陽、潮州”是怎么回事?有八百年历史并且上十万人的潮阳姚氏和上三、四万人的平远姚氏不说,说什么”廣東梅州、大埔等支派“。广东几十万的姚氏,几乎都是莆福韶溪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9 22: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8-9 22:45 编辑

             重复,删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9 22: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8-9 22:44 编辑

          重复,删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17 12:47 , Processed in 0.1364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