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铁血情》——和谈了 1945年底,到1946年8月打大同、集宁,晋察冀八路军有半年多时间的和平时期。人闲,闲话故事也就会多。我不打算过多谈这方面的事情。 谈当代史,尤其谈战争年代的当代史,许多老同志的子女都在,不希望挖掘出父辈在当年不大光彩的糗事,所以许多往事都不能深谈。 有些老同志,一向言谈谨慎,举止端庄,留下的大都是好评。有其父必有其子女,其子女继承了父辈的优点,心胸豁达,落落大方,所以不怕、也不在乎世人评说。有人则不同,如姚雪森的书中所谈,心胸不是那么太磊落,小肚鸡肠子,没少在“自己人”中间干点什么坏事、缺德事。知其父莫如其子,预料到如果挖掘历史细节,父辈不那么光彩的事一定会大白于天下,所以这样人的后代不希望挖掘历史往事联系到他的父辈。可以理解。 历史的情节我不敢编造,一定要言之有据,有前辈的话垫在那里才行。前两年,我一句“八路军兵工厂的手榴弹质量不高”,只能“一炸两半”,“跟炮仗差不多,听个响,吓人一跳”的话,虽然来自前辈人回忆录中的文字记载,但也有后辈人不干了,认为说的是他父辈。一连半个多月,每天都纠缠不休,提着个板砖找你没完没了的理论。 姚雪森写书,源于自己真实经历中的真实人物和真实事情,虽然书中用的大都是化名,但因为熟悉那段历史,也熟悉那些历史人物,我清楚知道他说的都是谁,都是哪些事。但他可以讲,他是写“长篇小说”嘛,我却不能解释得太真实,与原型人物画上等号,这就会添麻烦。这也是我现在做这本书的解读原则:点到为止。 比如姚雪森的易县老乡,被称作“二胡”的大胡和小胡。大胡稳重一些,留下的话柄就少。小胡的年纪小,说话也随便,还喜欢动手动脚,留下的话柄就多一些。以后小胡当了电影演员,在电影《英雄虎胆》中以李月桂出现,熟悉她的人都说:真是恰如其人,演神了。几十年后,有不少人劝当年《英雄虎胆》的导演再拍一部电视剧。可导演拒绝了,他说,你们不知道,当年《英雄虎胆》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不在于影片中的英雄人物都表现如何,而在于这部影片的真正核心人物是表演得十分成功的李月桂。现在剧中人物的所有演员都好找,但再也找不到饰演李月桂那样的出色演员了。 姚雪森的书中对“小胡”这个人物着墨很多,但我不敢深入解读。
1924年,胡敏英出生于北京市通县,1938年在易县参加一分区八路军,与其胞姐大胡以及胡朋、胡可夫妇四人被称“四胡”。
六旅从绥远到达兴和县,姚雪森接到调令,从团特派员调到一营任副教导员。那位红军资历的侦察股长在背后提醒他:“这是有人整你。特派员这个职务,向上可以当政治处副主任,下部队起码当教导员。怎么给你个副的?” 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在这里:是谁搞的,老子很清楚,而且会记一辈子,写进书里。当然,一个营级干部的使用,实际上要牵扯到很多的方面,有本团主要干部的作用,还会有旅政治部,包括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的意见搅在里边。这会涉及到许多人,他们的名字我不提了,姚雪森会记得相当清楚的。 三团,此时是六旅的十六团,包括十七团、十八团,整个六旅都驻扎在兴和县,把守张家口的西大门。在这里补充新兵,补充弹药,调整装备。有意思的是,冀察纵队的另一个主力旅七旅在哪里?七旅在天镇上火车,一直往东走,去了下花园东南的延庆县阪泉。 额外说一句,这个延庆县的阪泉,现在的地名是“延庆县张山营镇上板泉村”,很有些历史来头。五千多年前,我国北方黄帝和炎帝之间爆发了华夏第一场大规模战争,就被称为“阪泉之战”。最近,北京部分历史学家聚集在延庆,经过研讨认定,中华民族始祖炎黄二帝的阪泉之战遗址就在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
北京市延庆县阪泉村(今天叫“板泉”) 纵观当时的郭天民用兵,就像下围棋先占住两角,六旅守西大门,七旅守东大门,张家口、宣化在中央而无忧。接着是三个月的冬季大练兵,部队干部进行军事政治轮训。 姚雪森书中,冀察军区干部处“沈处长”到了三团一营,找他谈话,调他到冀察军区干部处当干事。当年很有实权的干部干事。 注:历史的真实场景,这一时期是冀察军区干部大调整时期。大形势是国共和谈成功,眼看着停战了,不打仗了。接着晋察冀部队大裁军,原冀察纵队六旅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二纵四旅。四旅组织科长李振军调到冀察军区教导大队改编的冀察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改任教育主任;蔺柳杞调到四旅任宣传科科长,都在这一时期。精简下来的部队,副排长以上,都带着个人装备组成补充团到东北去。晋察冀八路军一些够团干部级别的领导人结婚,也大都集中在这一时期。 和平时期的张家口,大铁桥下面的河滩地是小贩们摆地摊的聚集地,日本军毯、皮大衣、大皮鞋随处可见。此时冀察军区司令部已迁到宣化,到张家口只能算是“客居”,住进张家口卫戍区招待所,不再是主人,有自己部队的兵营。按规定,冀察纵队下来的绥远伤病员也不能进张家口医院,要途经张家口到宣化去。 张家口刚解放的时候,城市的管理很差,问题不少。1945年8月底、9月初,晋察冀军区机关刚到达张家口的时候,一下火车居然看不见城市的管理人员。他们盲目的在车站前的小街上走了两个来回,最后打听到张家口卫戍司令部,这才算有了落脚之地。第二天上街,一路看见一些战士和工作人员穿着缴获的日伪军新衣服,脚登大皮鞋在街上闲逛,真是土包子开洋荤,影响很不好。到军管会更是一片混乱,枪支、炮弹扔满院子无人管,8月31号爆炸燃烧的弹药库就在这里。如今军需品一大车一大车往这儿送,军管会的人随便从车上拿东西,一见新拉来的皮鞋,把刚穿两天的皮鞋换下来,把原来的扔掉。 据送军需品来的当地车夫说,日本仓库里的东西多极了,车夫说日伪仓库里光罐头就堆成山,已有不少腐坏变质,市面上却买不到一听罐头;白糖堆了几仓库,而市民一年多没见过白糖了,日伪配给市民的东西很少,捐税却名目繁多,连人也要上税。许多店铺已经三、四年不开门做生意了,张家口盛产皮毛,皮毛生意全为日本人垄断,大多数市民成天吃配给的杂合面,比较贫苦人家更是衣食无着,而日本居留民却是极尽奢侈,每个日本居留民住宅都像有钱人家,其实这些人大多是日本浪人和小职员。在日军仓皇撤退时,一些日本妇女不肯走,有的被抱上车又跳下来,而且放声啼哭,她们知道回国后再也不会有这样优裕的日子过了。 从军管方面,我们又得知,日寇蒙疆政府在张家口存积了大量的物资,大都从东北和冀察两省搜剥来的,张市军用、民用物资仓库上百处,我军兵力不足,无法照看所有仓库,因此市民纷纷去抢东西,有一处糖仓曾发生糖包压死人的事,有的仓库只有一个卫兵守大门,无法阻止众多市民来抢,朝天开枪也阻止不了,我们不准抢劫,已抢去的也不追究,这些物资都是日寇从中国人手里抢来的,市民由于饥寒交迫和对日寇的仇恨,可以谅解。后来我军开仓济贫,把大量粮食衣物赈济贫苦市民。 军管会加强兵力,抢仓库的骚乱很快平息,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下来,清河桥畔出现一个兴旺的小市,两条长约半里的街上,白天人流拥挤,买卖的都是日本的和服和家庭用具,当然也有不少从仓库里抢来的东西,据公安局同志说,几乎所有市民家中都可以看到这类东西。 当年的张家口在日伪统治下多年,形成了“三多”。戏院多、妓院多、大烟馆多。由于察绥两省遍地都种植鸦片,张家口吸鸦片的人很多。如何劝吸鸦片的人戒烟,当时是摆在共产党新政府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 戏院好办,共产党各军分区都有剧社,派人去接收并加以改造就是了。特别是动员剧院那些来自平津又爱好戏剧的青年学生参加八路军。有些今天的熟人,当年就是这样参加了革命的。比如知名的有郭兰英,还有老朋友田寒的母亲梅娜。当时张家口有三座戏院,庆丰戏院在热闹的怡安街,京剧和评剧在此演出,庆丰北面有新新和同德戏院,山西梆子常演出,比如当时顶有名的毛毛旦就在同德演出。进入张家口的新文艺工作者派人到这三家戏院搞戏改、斗戏霸,比如到庆丰戏院的是抗敌剧社的王久晨和何迟,在新新、同德两家戏院的是华北文工团的贾克。 1946年9月八路军从张家口撤退前夕,贾克动员山西梆子剧团的主演花旦,当时只十六、七岁、全国解放后成为一代名歌唱家的郭兰英参加革命。郭兰英随华北文工团撤出张家口后,曾在华北联大学习。在庆丰动员著名花旦花淑兰未能成功,近些年很有名的小品演员赵丽蓉,当时就在张家口评剧团演老旦。赵丽蓉有回忆张家口光复的短文章,写得很生动。如果她那时像郭兰英一样参加了革命,后来会少了个小品演员,多了个领导干部。 梅娜所在的那个主要由平津青年学生组成的剧团,是在宣化(不是张家口)被动员参加了冀察军区战线剧社的。所以梅娜一直在二纵、以后的六十七军文工团。 姚雪森和“小胡”几个人一起去戏院,又在医院进行体检。当年晋察冀八路军团以上干部都在晋察冀军区总院进行体检,其中有不少营级干部。担任体检的老主任、军医、护士,许多都是留用的日本人,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 在宣化的冀察军区医院,后院有五六栋日式的小洋楼,周围草绿松翠,几株葡萄架。院领导、还有冀察军区的首长都住在这里。隔壁就是冀察军区政治部的干部处。不管前线如何紧张,这里已经像城市一样,实行“星期日休息”的制度了。在最东面那栋小楼的客厅里,几个女人围着一张方桌聚精会神地在打纸牌。这让从前线回到宣化后方的军人们十分不习惯。 姚雪森敢写,也敢说真话,他一点不掩饰自己的喜恶心情。“牌桌上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打量着刚从前线过来的他,在场的别人介绍说:“这是宋阿姨,咱们军区郭司令的夫人。”
牌桌上还有一个女人,姚雪森“认出是团长的夫人张医生”。注意了,这个“团长”,指的是三团老团长肖应棠,当时从一分区司令员转为冀察军区的六旅旅长。这几个首长的夫人(以前还包括陈正湘的夫人康捷)都集中在了冀察军区总医院里面。 抗战胜利后,掀起了一股结婚高潮。但大部分只限于红军资历的团以上干部。所以司令员夫人对抗战干部资历的姚雪森说:“批准结婚也轮不到你们。” 姚雪森去干部处报到。当时的冀察军区政治部编制,没有“处”,都是相当于处级机构的“部”。冀察军区政治部主任李天焕,下面设三大部:组织部部长阎宝庆、宣传部部长李君彦、锄奸部部长杨卓。在组织部下面,只有一个科作为日常的办事机构——组织干部科,简称“组干科”。科长洪璞,宣传部长李君彦的河北省定兴县老乡,姚雪森在三团时期的政治处主任,顶头上司。在姚雪森的书中,这个干部处长的名字叫“沈甫”。去年年末刚去世的彭澎,当时从新二团政治处主任调来,在李君彦手下任宣传科科长。当年,宣传部下面也只有这一个科作为日常的办事机构,别无二家。 按照当年十分盛行的小山头观念、老乡观念的综合,应该是洪璞先一步调过来,任干部科长。看到冀察军区干部科刚建立,缺乏人手,于是他又调来了易县老乡、他在三团时的手下姚雪森过来当干事。否则,如果没有熟悉的私人关系搅在里面,你一个部队基层干部,冀察军区政治部有谁会认识你?为什么别人不调、非要调你过来?由此也可以证明,曾任三团——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的洪璞,对姚雪森并无恶感。 在姚雪森的书中,这个冀察军区政治部干部处,除了处长之外,在他之前,还有一个老资格的“霍干事”。这个霍干事的原型人物是谁? 在姚雪森的书中,主人公对霍干事说:“唉,我把我们剧社的小朋友小胡介绍给你吧。” 一分区凡有点资历的干部,都知道“小胡”指的是胡氏姐妹中的妹妹胡敏英。而胡敏英的丈夫是一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山西人宫呈祥。但实际中的宫呈祥,很受杨成武的赏识,接替了他的连襟,曾在他之前担任组织科科长的红军干部黄连秋,担任一分区很有实权的组织科科长。副科长李振军在他之下,在六旅改编为四旅之后,李振军才接任组织科长。 李振军接任科长之后,前任科长宫呈祥到哪里去了?到杨成武的冀中纵队当团政委去了。 1945年10月的绥远之行,杨成武带领冀中纵队回来之后,驻扎在怀来县。绥远几次战斗,冀中纵队表现平平,杨成武深感到这支新部队的战斗力不行,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薄弱。于是1945年底、1946年初,从冀察军区挖了不少他在一分区时的老部下过去,宫呈祥是其中之一,还有著名战将张英辉等人,充实冀中纵队——后来的三纵各级领导班子。老一团1944年被派往延安,抗战胜利后被派往东北,途经晋察冀的时候,杨成武及时出手,将带领老一团的几位领导,过去独立团时期的老部下邱蔚、宋玉琳都留了下来。三纵一下子大步飞跃,成为晋察冀部队中最善战的主力纵队。 给我讲这段往事的老太太,当年在冀察军区卫生部工作,冀察军区总医院那些首长太太们的表现,她可以一一数个不停。她说,1946年初的那一次杨成武充实冀中纵队干部,杨成武慧眼识金,谁个有价值,谁个是亲信,一目了然。有位老先生平时自以为是杨司令的亲信,但那一次落选,杨司令没有用他,使他有很大的失落感。其实当时杨成武有他的难处,因为冀察军区是郭天民的“地盘”,你拉走人太多了,郭司令不会高兴,所以只能拉走最急需的一些人。 冀察军区政治部组干科科长(书中的“干部处处长”),原本是宫呈祥的位置,宫呈祥走了,空缺下来的位置由洪璞来接。洪璞没有像宫呈祥那样做过干部工作的经验,所以“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临时调了一些干部来帮忙。姚雪森是其中之一。 注意了,此时的冀察军区干部科还有几个干事,其中一个是彭在新二团政治处主任的副主任王栋。还有一个是易县人张书良。这是一个清一色的一分区干部组成的小团体。这几个人的家乡也都相距不远。以后,1946年晋察冀裁军,冀察军区六旅改编为二纵四旅,王栋选择到四旅十七团任政治处主任,就是从这里走的。 当姚雪森从六旅十六团调过来的时候,途经张家口,遇见一些一分区的熟人。大家知道他要到冀察军区干部处当干事的时候,心直口快的“小胡”恭维他:干部干事可是大干事,想提拔谁,一句话的事,只要为他说说好话就行了。姚雪森书中的干部处长也对他说:他们这个处的干事下部队任职,起码是团副政委一级。现实中这被大大夸张了,我统计了一下,后来几个干事下部队,除了王栋是团政治处主任外,其余几个干事都是营教导员、副教导员。而组干科长洪璞,还有当时任宣传科科长的彭某下部队,都被任命为团副政委。 你细琢磨姚雪森书中的话,其实有难以说出的潜台词在里面,他不好直接说出来,但你可以琢磨出来。书中借“小胡”的嘴,说出了那些干部部门的“好处”,是所在的位置有利于自己升迁,也可以帮助他人的升迁。现实中的胡敏英心直口快,常有惊人之语冷不丁蹦出。作为都是易县人,都是从小就参加八路军,都同在一个剧社来看,姚雪森在书中引用的“小胡”的语言,在现实中也必定出现过。 解放后评军衔,当时胡敏英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没有担负领导职务。1945年在冀察军区战线剧社的文艺工作者,据说只有丁里、胡敏英、里坡三个人进了八一厂。1956年全国军人第一次授衔,八一厂因为被划为“地方机构”而非军事机构,未能参加授衔活动。1960年,重新回到军事机构的八一厂才开始参加评衔授衔。1939年10月,16岁参加一分区战线剧社的胡敏英,1960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姚雪森在书中的那位“霍干事”,其实是泛指了一批人,而不是特定为某一个人。 姚雪森到干部处报到的时候,正赶上扩编冀察纵队现有的三个旅,干部处负责团以上干部的配备。从四铁箱档案材料中筛选干部。姚雪森,当然叫书中的那个名字,“一连看了六天档案,看得头昏脑涨,一点头绪都没有摸出来。” 我为什么要用黑体字标出来?因为埋下的伏笔在后面。
雨儿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yyanx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