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6|回复: 2

连接海峡两岸的风雨中山陵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1 14: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接海峡两岸的风雨中山陵
    文|周冉
    2011年05月30日14:39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如今,台湾人到南京必然要到中山陵,甚至到其他城市也会绕道来看看中山先生。这里安息着一位革命领袖的不朽灵魂,更铭刻了海峡那边无数个思乡游子的乡愁。“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所敬仰,更成为连接两岸血浓于水关系的纽带。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4期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中山陵就等于没去过南京。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4周年纪念日,从这一天起,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免费对公众开放。中山陵因设计上的巨大成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长眠于此。中山陵免费日当天,进入陵区的客流达到2.7万人次,进入墓室客流为1.5万人次。

      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又名钟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这里山势雄伟,郁郁葱葱,紫金山南麓是明孝陵所在地,孙中山陵寝选择建在此地正是依据其生前的个人意愿。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4个月前走马上任的临时大总统职务,恢复平民身份的孙中山与胡汉民、郭汉章等人来到紫金山狩猎。转至半山寺时,孙中山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雄伟,便由衷地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那时离孙中山病逝还有13年,但这并非他的无心之言。就在他逝世前一天,孙中山还叮嘱宋庆龄、汪精卫:“吾死以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南京,这座让孙中山实现了其建立民主共和国理想的城市,也见证了他的太多无奈。1925年3月12日,59岁的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与世长辞。“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临终昏迷时口中的喃喃自语,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无法释怀的遗愿。

      遗体遭劫难被迫土葬

      1925年4月4日,以张静江、汪精卫、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等12人为委员的葬事筹备处和委员会成立。孙中山逝世前曾希望自己能够像列宁那样保存遗体,供民众瞻仰。为长期保留其遗体,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防腐手术,入殓时,遗体穿西式衬衣,外罩民国大礼服,足登皮鞋,头戴大礼帽,殓具用美式楠木玻璃盖的棺材。

      苏联政府赠送的特制水晶棺,经协和医院的专家检验,认为质料脆薄,外皮为金属质,易于传热,这种棺椁适用于干燥寒冷的北方,却不适合中国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暂放东城铁狮子胡同行辕治丧处(现存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内),供人参观。国民政府为孙中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公祭,30万人前去参加。

      当时紫金山陵园建设不能马上完成,治丧筹备处决定将遗体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这一放就是4年。4年间,时局混乱,战事频仍。情况最紧急时,护灵人员曾经转移遗体至附近的山洞内停放,待危机消除后,又重新运回。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在徐州被打败的奉系安国军副司令张宗昌逃到北京,在西山碧云寺见到了孙中山灵柩,破口大骂:“不是你孙文搞革命,我张宗昌就不致有今日之败!我生前不曾和你打过仗,你死了,我今日要毁灭你的尸体,以泄我之愤恨。”他强令附近的乡民搬来柴草,要火烧孙中山的灵柩。

      几位护灵人员急忙找到驻守北京的张学良。张学良的骑兵及时赶到加以制止,邻近父老乡民闻讯也赶来救护。

      此劫难后,官方的说法是孙中山的遗体并无损坏,但也有传言是因为空气侵入,孙中山遗容变色,已经无法保存。此后,治丧委员会从美国购买了一具紫铜棺安放孙中山遗体。如今,中山陵的孙中山遗体被葬入几米深的地下,已无法供人瞻仰了。

      圈地一波三折 年轻设计师力拔头筹

      孙中山遗体被暂厝西山碧云寺后,筹备处陪同宋庆龄三次来到紫金山,为孙中山陵墓选址。小茅山万福寺(位于现在中山陵东北一段平台上)是当时最有可能的备选,宋庆龄望着眼前一派苍茫的山麓,沉思了好一阵说道:“小茅山固然安全,但毕竟太低了点;如果选在山顶,高是高了,在军事上又有危险,我看还是建于南坡平阳处为好。”紫金山中茅山南坡被正式确定为中山墓址所在地。

      墓址选定后,接下来就是与当地协商圈地事宜,负责此项工作的是一直陪伴孙中山左右,“中山陵”的直接主持者杨杏佛。时年32岁的杨杏佛曾任孙中山秘书并追随其北上,与孙、宋两大家族交谊甚密,被誉为宋庆龄最信任的同志。

      当时南京还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时局混乱。杨杏佛到南京后首先会见皖系军阀卢永祥和江苏省长韩国钧。由于段祺瑞政府曾有明令国葬孙中山,卢永祥不便推阻,答应尽力协助。韩国钧则表示圈地应将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除外,还要少圈民地,原定圈进整个紫金山的计划只得缩小范围,把墓地定为6500 亩。

      军政府方面的商洽刚见起色,当地的民间又起谣言。说是上面要来强占民地、强拆民房,甚至要挖坟掘墓。新上任的江苏省长郑谦又嫌圈地面积太大,经过反复交涉,最后以2000 亩定案,圈地风波告一段落,中山陵一期工程时也仅有这2000亩山地。

      1927 年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后,手握大权的蒋介石与众要员最终把全部紫金山划入中山陵园。中山陵界址从中山门起,沿宁杭公路南侧30米为界,经孝陵卫、马群、岔路口、王家湾,到太平门,占地45870 亩。今天,陵园仍保持着1928 年的地界。

      1925 年5月葬事筹备委员会公开登报悬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图案,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脱颖而出获首奖,奖金2500元。吕彦直(1894-1929年)为安徽滁县人,1913-1916年被北洋政府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工程,他曾担任北平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以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才华。

      吕彦直设计的独特之处是,祭堂和墓室分为两处,使用祭堂时墓门可不打开,墓穴被设计在地表下,更加安全。吕彦直把石料和钢筋混凝土作为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材料,确保其坚固性。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战火和政局变幻,中山陵岿然不动。中山陵设计平面图呈一钟形,寓意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

      因这次比赛声名鹊起的吕彦直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遗憾的是,1929 年3 月18 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年仅36 岁的他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终身未婚。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有一座纪念碑便是为他而树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14: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火热招标赔钱收尾

      图案既定,工程建设便被提上日程,中山陵墓最初的工程费定为30万两,到1925 年11 月招标时,定在50万两左右,这在当时可算是一项费用可观的工程了。各营建厂商纷纷给杨杏佛送去厚礼,杨全部收下并写下清单。

      公开招标之日,杨杏佛将所有的礼品以及清单全部在会上展出,送礼的人只好收回礼品,溜之大吉。剩下没有送礼的七家营造厂公开参加投标,最后由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姚新记营造厂中标承建,工程1926年1月开工。

      在外人看来,姚新记厂长姚锡舟拿到了一块人人羡慕的肥肉,可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报价的时候,他便“一再删削,实觉无利可图。”承接工程完全是抱着对孙中山的仰慕之心。

      由于军阀混战,陵墓一开工就遇到很多困难,首先是交通常常受阻。陵工材料往往中途被劫,甚至押送材料的人员也被军阀拉了壮丁。铁路、轮船等运输部门以为陵工有利可图,动辄敲诈。   中山陵位于海拔158 米的山坡上,姚锡舟先筑了一条从墓址向南直达钟汤路(宁杭公路) 长约3 公里的石片路,那时候运输主要靠骡车、马车、甚至人力板车,这条路上高岗很多,坡度过高,运输非常吃力。

      按合同规定,陵墓的一期工程应该在14 个月以内完成。到期如不能完工,每延迟一天,姚新记就要被罚款50 两。但是直到1929 年3 月一期工程才竣工,比合同规定延期整整两年!姚锡舟历尽千辛万苦,最后还亏本14 万两银子。1927 年10 月,时局稳定后,二期工程才相继完工。

      战火中修建的中山陵耗资巨大,部分建筑用料免不了低劣,致使其到如今已历经了多次修补。1928年10月,当时的媒体即以《孙陵建筑求坚实》为题,曝光了中山陵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山陵墓,仅祭堂建筑已费去百万尚嫌仄小,所有碑碣皆人造石,硬度不坚,易于剥蚀。”

      但无论如何,至1929年,中山陵主体工程包括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陵墓景色初见端倪。孙中山遗体迁移的“奉安大典”(君父下葬,称为“奉安”,孙中山被尊为“国父”,其遗体安葬赋以“奉安”之礼。)被国民政府排上日程。

      5月26日灵柩由北平南移,28日到达南京。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在南京隆重举行。为接应孙先生灵柩,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修建了应柩大道,名“中山路”,灵柩所过之处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纪念,如中山码头、逸仙桥、中山门等。

      孙中山的遗体入葬中山陵,装殓孙中山遗体的美国产紫铜棺材,被安放在卧像的下面五米处,墓穴四周,由钢筋水泥隔墙,紫铜棺材的四周由八条钢索固定,紫铜棺材悬正中,没有跟四周进行接触,即所谓“入土不沾土”。

      到1932 年,第三部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围墙、卫士室等才相继完工。中山陵于1926 年1 月开工,到1932 年竣工,前后共用了6 年时间。

      抗战时中山陵主体建筑基本完好

      建成后的中山陵以祭堂为主体建筑,全局呈“自由钟”也称警世钟图案,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整座陵园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匾额。祭堂中央供奉的孙中山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到达祭堂,共有392级台阶,8个平台,392级台阶暗喻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道路艰辛坎坷。

      民国时期, 每逢重大节日, 如孙中山诞辰或国庆等,南京国民党党政军高级官员都要来中山陵谒陵,在南京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也要将谒陵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不纳谏。1935年,续范亭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悲愤地写下《哭陵》一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他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慷慨赴死。续范亭在《告民众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

      血溅中山陵让这座伟人的陵寝笼罩在一片悲壮之中,而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战局的不断深入,日军已涉足了大半个中国,一步步逼向这里。孙中山生前的贴身卫士,当时负责陵墓防卫的范良回忆,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遗体带到重庆。但必须要用炸药炸开陵寝,极有可能破坏遗体,工程师怕损坏灵柩和遗体,极力劝说,墓室才得以保全,移灵之事没能实施。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中山陵对负责留守的卫士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庄严签字。

      1937年12月,南京最终沦陷。日军曾用大炮轰击中山陵留下一大一小两弹孔。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却没有对中山陵建筑大肆破坏。对于这件事原委,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孙中山生前在日本住过很久,与日本交往过密,中山二字就是日本名字,也有人认为,中山陵是很多中国人的信仰之地,日本人不敢冒犯。真正的原因并无记载,无论如何,抗战八年,中山陵除了周边园林被严重破坏外,主体建筑基本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14: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促使解放军和平接收

      1946年国共内战时期,在南京参加国共“和谈”的周恩来及中共代表团共30多人,集体来到中山陵,在沿途他们亲手采集了鲜花,扎制成花圈,敬献在孙中山的灵前。周恩来微笑着和中山陵卫士范良握手亲切交谈,又拿出40万纸币嘱咐说:“你把这40万分到每一个守护中山陵的战士手中,让他们尽职尽责地保护好中山陵”。周恩来的这个举动直接促使了南京解放后中山陵的和平交接。

      1947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抗日部队进行大规模裁撤,大批军官失去生活来源,引发强烈不满,这种情绪日渐积累,引发了5月5日的400国民党军官哭陵事件。

      仪式中,黄埔一期毕业生黄鹤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这些编余的军官,曾经追随总理东征北伐,出生入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政府把我们一脚踢开,断绝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没有别的奢望,活着只求有碗饭吃,死后有一口棺材安葬。我们也是人,我们要生活。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是谒陵,而是哭陵。”《救国日报》、《中央日报》等媒体对事件进行了大幅报道,这震天动地的“哭声”震惊了整个社会。国民政府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妥协,这些原先只会带兵打仗的将领经过培训走向了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的岗位,军中的情绪才得以缓解。

      1949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步步败退,解放军即将跨越长江天堑。当时担任总理陵墓代理拱卫长的范良回忆:“孙科先生离宁前曾来谒陵。他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你认识周先生吧?你不要跑开,他们是不会为难你的,枪可以交掉’。以后,我就命令大家徒手站岗,武器全部入库存放。”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作战时,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给先头部队写下了“保护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后来这条手令用镜框装起来,被放置在陵堂里。1949年4月24日清晨,解放军的刘志诚团政委率领一个营战士来到中山陵。中山陵被中国共产党和平接收,南京解放后,范良的卫队就和解放军一起站岗护陵。

      作为解放后南京市的第一任市长,刘伯承特地派人从湖南、贵州等地调来2万多株梧桐树、杉树树苗,亲自带领解放军官兵种植在中山陵园四周。

      中山陵成为连接两岸的情感纽带

      1953年2月,毛泽东生平唯一一次到中山陵谒陵。鉴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有关方面从安全保卫的角度出发,为他拟定了一条秘密谒陵路线,从旁边开辟一条小路进入陵门。毛泽东听后笑说:“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随之,毛泽东在众人的簇拥下大步走在正门大道的照片被载入史册。

      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仅仅过了5年,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周恩来以自己的威望和才智,在动乱的岁月里,保护了中山陵园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

      1986 年11 月12 日是孙中山诞辰120 周年,11 月7 日,港澳各界人士中山陵参谒团130多人来到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时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霍英东任团长。2005年4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首次来到中山陵谒陵。

      2009年6月1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由台湾飞抵南京,主持国民党自1949年后在大陆首次操办的孙中山奉安80年“纪念大典”。此前,中共为配合此项活动对中山陵进行了特别修缮。建国60年来,中山陵进行过多次大修。

      如今,台湾人到南京必然要到中山陵,甚至到其他城市也会绕道来看看中山先生。这里安息着一位革命领袖的不朽灵魂,更铭刻了海峡那边无数个思乡游子的乡愁。“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所敬仰,更成为连接两岸血浓于水关系的纽带。

      (参考资料:《中山陵史话》南京市中山陵管理局著,《千年不败:中山陵纪事》陆其国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15:19 , Processed in 0.1105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