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3|回复: 0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评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2 12: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评传

    时间:2011-03-09 12:47来源:桐城派研究会 作者:方宁胜

    大约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安徽桐城人姚鼐在北京为官,以长于古文倾动天下。吏部主事程晋芳和翰林编修周永年对姚氏古文交相称赏,进而溯其文章之源,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于是文人学士多归向桐城,号称“桐城派”,方、刘、姚则被尊为桐城派“三祖”,世谓方苞文质,恒以理胜;刘大櫆以才胜,学或不及;姚鼐则才学俱佳而理文兼备,故被视为“三祖”中集大成者。姚鼐一生,诗文并治,著作等身,计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笔记》10卷、《法帖题跋》1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并选有《古文辞类篡》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和《唐人绝句诗钞》1卷等

    嗜读投名师 早具垂天翼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其书斋名为惜抱轩,后来学者便称他为惜抱先生。他于清雍正九年(1731)12月20日生于桐城一个官宦世家,高祖姚文然,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为清初名臣;曾祖父姚士基当过湖北罗田知县;伯父姚范,诗、古文、经学成就俱高,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因此,姚鼐《复张君书》称:“仆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迹仕于朝者。”但到了姚鼐出生时,姚家已显示出衰落的迹象,家境并不富裕。其父姚淑,虽有学识而终身未仕。姚鼐自幼羸弱多病,足不出产,惟好读书,天分极高,深得伯父姚范的喜爱。其时,桐城文风昌盛,能文之士众多,居于乡里者即有姚范、叶酉、刘大櫆、方泽等“龙眠十子”,他们志同道合,常欢聚一堂,论学谈艺,约为“举世不好”之文,每有佳作,则共读同赏,议论风生。姚鼐虽不能亲与,心里委实向往之至。多年以后,仍念念不忘,曾写诗忆旧:“叶刘年岁略相随,先伯同行又后之。至贵不关天子爵,齐名起作众人师。”①对于那些客居异乡、文名卓著的乡贤,如方苞、胡宗绪、方世泰、方世举等,姚鼐闻其名,诵其文,“恨莫接其形容”②。这种感受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以致他后来每思及此,总是惘然若失。尤其对未能亲炙方苞,更觉遗憾。他在80岁那年所作《望溪先生集外文序》中回忆道:“望溪先生之古文,为我朝百余年文章之冠,天下论文者无异说也。鼐为先生邑弟子,诵其文,盖尤慕之。计鼐少时亦与先生之老年相接,然先生居江宁,鼐居桐城,惟乾隆庚午乡试一至江宁,未及谒先生。其后遂人都,又数年先生没,遂至今以不见先生为恨矣。”

    虽然如此,姚鼐与一般少年相比,还是幸运得多,他5岁破蒙,8岁从县城南关树德堂移家北门口初复堂,与众兄弟一道就读家塾,师从方泽。邻居左学冲亦是一位饱学之士,每至日暮,总要踱至姚家,与姚范、方泽等谈诗论文,兴之所至,辄取古人诗文,高声吟诵,无须解说而其中深意毕现,令姚鼐心驰神往。刘大櫆也常来姚家作客,每次他来,姚范都要屏退诸子、侄,独令姚鼐随侍一旁。刘大櫆那丰伟绝伦的仪表,洒脱恣肆的才情,诙谐叽智的言谈,取书纵读、旁若无人的神态,都在姚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他甚至还背着大人,装扮成刘大?的模样,模仿他的音容笑貌以为游戏,后来年近半百时忆及,尚不胜留恋。刘大櫆对少年姚鼐也推崇备至,誉称:“我昔在故乡,初与君相识。君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诗中所指当在这一时期。

    姚范也是姚鼐的一位良师。他学宗方苞,自经史百家、天文地志、小学训诂,以及佛老之学,无不贯通。姚鼐白小随伯父钻研经学,耳濡目染,广泛涉猎,打下了良好的学问根底。在姚范看来。自己可以教侄儿治经,至于传授古文之道,则非刘大櫆莫属。于是姚鼐18岁那年,便转投刘大櫆门下,专心学习诗古文辞,成为他的嫡传弟子。姚鼐未及亲聆方苞教诲的遗憾,不仅在刘大櫆那儿得到最好的补偿,而且由此确立了传承薪火、光大师门的志向。他在《与刘海峰书》中恳切地表示:“鼐于文艺,天资学问,本皆不能逾人,所赖者,闻见亲切,师法差真。然其较一一心自得,不假门径,邈然独造者,浅深固相去远矣。独欲谨守家法,拒逆谬,妄冀世有英异之才,可因之成一线未绝之续,倔然以兴。”挑鼐好读书,但对世俗讲章及明以来所谓“四书文”,却颇为大厌恶,以为陋俗不文,“不过为场屋作耳,”“不足为书”,然而,为了敲开科举大门,他还是硬着头皮将这类书结结实实啃了一通,乾隆十五年(1750),姚鼐得中江南乡试。次年,进京应礼部试。姚鼐年方弱冠,豪情激荡,正想挟首试中举之勇,一举叩开入仕大门,不料时运不济,铩羽而归,难免沮丧。不久,姚鼐将归,刘大櫆作序送之,勉其学习圣贤,“宜以第一流自待”。后又作《寄姚姬传》比,抚今思昔,推人及已,痛痛快快发了一顿牢骚后,劝勉姚鼐:“君方及壮多宏才,岂比朽瓜枯木灰,“”来居上待子耳”。这些都是刘大?的肺腑之言,非遇知已不轻吐。由是观之,他和姚鼎虽名师生,谊同良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3 15:55 , Processed in 0.0983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