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是洞坪库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与该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库区的山水都是有型的,一步一景,加之花鸟虫鱼点缀其间,自然风光便灵动起来,给人无限审美的空间。 从三河沟到洞坪一线的水路,有华家台、苏家河、白岩山、仙人洞等十余个小地名,每个小地方的山都有不同的形状,或壁立数丈,或舒缓起伏;或款款而来,或两岸夹峙;或绿荫覆盖,或岩石祼露——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旅游开发计,这些山峰都应该有反映其特征的名字,这些地方还要有醒目的标志,才能让游客“明白游”,“轻松游”。 游行在洞坪库区,一江翠绿的深水倒映着不断变化的山体,和着蓝天白云,在游船划动的波纹中,丝绸一般的水面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胜景。两岸的山体,深绿的山林,被翠色的竹林分割成一段一段的,山脊孤木峥峥;那些被藤蔓厚厚地遮挡的,鬼魅之气漫延;祼露着山石的大片山体,胸前像贴着一块老画布,斑斑驳斑,有的石壁上还垂着石笋,高高低低地挂着,像一朵朵花,单看那“花”,又像龙爪。 由于岩石暴露面不一样,单看或组合起来,构图有“之”字的,有“满天星”的,有“三级跳”……这里岩石大致分为几类,一是页岩,火砖大小,一块块整齐地垒砌,人过其旁,仿如穿行在古城墙的夹道中;一是巨型的白岩,比如仙人洞、白岩壁,在太阳的照耀下,放射耀眼的光芒。 鳄鱼下水、狮子开口、练笔岩、燕子洞、神龛壁……记者在采风过程中看到这些景点,其中的鳄鱼下水,是一块长着“鳄鱼皮”的岩石,刚好在山水交接处;练笔岩,岩石上有大笔书写的一点一横,像是楷书阴刻;神龛壁好象有八九个方格格排在一起,是用“火砖”砌成的吧!可以说,洞坪库区43公里的水路,岩画版块多得目不暇接,实在是思绪跟不上船速。 清代名儒姚复旦作《石虎记》:“……吾乡有石虎焉,踞悬崖峭壁间,其状狞狰,颇类虎,钩爪锯牙,其色黑……是石也,踞吾居二里许,至今犹呼猫儿岩云。”姚复旦同乡,同为“郡贡生”的田文锦作《寨峰记》:“环吾皆山也。而望之魏然秀削、屹立于二妙庐之前者,寨峰也。每春夏时,浮岚耸翠,花木交。加秋之际,林疏石瘦,霜雪清华,苍苍莽莽之气,皆可于几席间挹之……”其实,洞坪一带的自然风光,一直在涵养着人们,早在清同治二年,文人的散文就归入《宣恩县志》。 罗列一堆景观,记者还没有讲到洞坪库区自然景观的精灵。猴、鸟、鱼,包括四时开放的山花,都是山中的精灵吧。在石壁上,小树坚韧地伸出枝叶,野花艳艳地开;水面色彩瑰丽的不知名的鸟儿,成群的白鹭浅飞驻足……那天,我们没有见到猴子,也不知它们跑到哪里玩去了。 采风途中,记者在华家台见到一处残垣断壁,规整地立在那里;还有一处岩壁的“脚边”有大片红色的土块,是不是传说中的“红烧土”;仙人洞有没有崖葬?当年洞坪电站修建之际,我县邀请省考古所对该地进行文物考古调查。为期两天的实地调查,一行人沿河床而行,调查重点在水淹区。水淹区以上的半山腰不属于工作范围,现在看来,有必要组织相关人员再次考证。 关于洞坪库区的自然资源,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有好多个山峰、多少个洞穴,包括沿途文化遗产分布情况,都有必要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进行专项调查收集整理,长期跟踪观察收录,并逐步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