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3|回复: 1

姚高才:《明史·陈友谅传》评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6 11: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高才:《明史·陈友谅传》评述
    (2014-08-16 09:08:33)
    《明史·陈友谅传》评述

      清初由张廷玉总纂的《明史》,是一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史书。为了统治者满意,对素材的取舍和人物的褒贬,就会失实,就会有失公正。恰如《辞海》所注,“本书对农民起义极端仇视……”再说《明史》关于陈友谅事迹,多是依据《明太祖实录》编纂而成,此书更是为了粉饰朱元璋。明末史学家谈迁认为“明太祖实录,颇多忌讳而失实”。在元末群雄逐鹿之中,陈友谅曾直接威胁朱元璋,是朱元璋主要对手,使其“夜不能寐”。编者为迎合朱元璋,突出朱的“天子形象”,不惜对陈友谅大加贬损,讹传甚广,因此蒙蔽历代文人学士,同时也给陈友谅造成了极大名誉的伤害。兹予评述,再现客观的历史,再现一个真实的陈友谅。针对明史的误传,从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模糊陈友谅起义时间
      起义时间,是起义领导者的资历展现。关于陈友谅起义,《明史》记载模糊,只是说:“徐寿辉兵起,陈友谅往从之。”因而有人著书作文说陈友谅是1352年起义,有人说是1355年起义。其实陈友谅早在至正十年(1350)就在沔阳起义。明嘉靖时进士吴国伦,在《陈张事略》中记载:“陈友谅,沔阳渔人子,与其弟友仁友贵,至正中剽掠于村落,官兵累讨不能平。率所聚往从徐寿辉,盖徐初起……”从这句“官兵累讨不能平”,可知陈友谅起义至少早于徐寿辉一年。史称“徐寿辉至正十一年八月起兵于蕲。”陈友谅当是至正十年起义。而朱元璋此时只是撞钟的和尚。1352年陈友谅升为领兵元帅,而朱元璋只是刚刚“投郭子兴部下为兵。”(见吴晗《朱元璋传》)
      二、淡化陈友谅反元历史功绩
      陈友谅自1352年在徐寿辉部下反元征战,到1356年坐镇黄州,其间攻沔阳,克中兴,继攻汉阳、武昌、转战岳州、常德,一勇当先,斩元将无数,可是“明史”只字不提,“把这段军事活动统统记在倪文俊名下”(元史论丛杨讷语)。以此抹掉陈友谅反元功绩。可见史官居心不良。即使后来,陈友谅率军攻安庆,破赣州,克吉安,下汀州,攻信州,战衢州,取新昌,两年之内由湖广转战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地,连下十八路,从元朝统治者手中夺取大小城池近百处。然而这一切《明史》也只是一笔代过。尤其“安庆战役”是陈友谅反元过程中最大的一场攻坚战,朱元璋当作啃不动的“硬骨头”。陈友谅不怕这块骨头有多硬,他终于啃掉了这块骨头。但史书编者对此略而不叙。好在国史编修童承叙在《嘉靖沔阳志》中记载甚详。“戊戌友谅攻安庆,守臣余阙固守,倚小孤山为藩蔽,命元帅胡伯颜统水军戍守,友谅自上流直捣山下……(继后攻城)并军树栅,起飞楼来攻,友谅兵四面蚁集,城陷阙死之。”此时朱元璋仅是在小明王领导下,攻占了一个集庆(应天)就大加宣染。可见史官过于偏颇。明代史学家高岱《鸿猷录》记载,“友谅虽浅躁,却常有虎视中原,鲸吞海宇之志,其用兵如飘风急雨……盖深通兵法,不阻不挠,故能开拓封疆……。
      三、宣扬陈友谅负面问题
      《明史》对陈友谅坚定反元的过程和功绩一切不记,直到至正十七年,“文俊谋弑寿辉不克奔黄州……乘衅杀文俊”。《陈友谅传》就从杀倪文俊起,继后主要记述陈友谅,杀部将赵普胜,杀天完皇帝徐寿辉。以张扬陈友谅“三杀”(杀上司、杀部下、杀主子)来把陈友谅说成一个不仁不义,唯利是图的人。其实认真探究一下,倪文俊叛逆谋杀主子徐寿辉,陈友谅为了稳定起义队伍,殊杀叛逆,这难道不应该吗?再说杀赵普胜,实是朱元璋企图除掉赵普胜,但又无这个本领,使反间计让陈友谅误杀赵普胜,其实罪在朱元璋,因为朱的反间计比陈友谅更阴毒。对此史书为了标榜朱元璋的智慧大言不惭,在陈友谅传中记到:“赵普胜者……至是为陈友谅守安庆,数引兵夺池州、太平,往来掠境上,太祖患之,喷普胜客,使潜入友谅军间普胜,普胜不知觉”。可见陈友谅杀赵普胜,实是朱元璋用心毒辣,借刀杀人,并嫁祸于陈友谅。
      至于说陈友谅杀徐寿辉,这是“三杀”中唯一的一个错误,陈友谅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但是在历代帝王中为了手掌大权,谋杀主子的人应该不少,为什么要对陈友谅大加指责。朱元璋谋杀他的主子小明王,这与陈友谅杀徐寿辉有什么区别?同样是犯上作乱不仁不义,但因为他做皇帝,就不计“小节”了吗?历史为什么这样不公平?《明史》的编者为什么会这样不公正?怪不得有人说“官方修史,不可多信”。元末进士周闻孙在《鳌溪文集》中记载:“陈公(友谅)铖镇豫章,政修令行,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职。……公以仁义行师,江南数十郡县拱手听令,不战而屈人兵……”
      四、贬损陈友谅人格形象
      陈友谅本是一个重民生,讲义气的豪爽之士,但史书的编纂者为了褒扬帝王朱元璋,而对陈友谅无一言好评,不惜大力贬损,歪曲形象,说什么:“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其实这都是不实之词。陈友谅不仅无猜疑之性,而且易于轻信,如朱元璋对赵普胜的反间计,如康茂才的诈降计,如朱文正缓兵诈降计,都因为陈友谅不猜疑而轻信,以致遭到失败。真正“性雄猜”的是朱元璋,他立国称帝后,对他的功臣一个也不信任,今天怕这个反,明天怕那个反,然后扑风捉影的把功臣一个一个干掉,这难道不是“性雄猜”吗?
      再说“好以权术驭下”。陈友谅极盛时期有将千员,士兵百万(包括地方部队),这难道不是他知人善任,以仁义和威望所得吗?在那群雄纷争的战争年代,能以权术服人吗?权术的事实在哪里?纯属无稽之谈。反之朱元璋确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许多事实可以证明,史官们常常把应遣责朱元璋的问题,移到陈友谅身上,让他为人代过。
      真正的陈友谅,正如元末的旧官吏傅箕所记:“友谅以雄毅之姿,英迈之略,纠集群师,起兵汉沔,而威吴楚……所致之处,能者使,才者用,贤而有德者尊,礼各遂其性……”(见《南昌府志·人物》)
      五、编造陈友谅腐败行为
      世人最痛恨的是当官者奢侈腐化,历来如此,所以史官挖空心思给陈友谅加上了一个腐败的帽子。《明史》在陈友谅传后说:“友谅豪侈,尝造镂金床甚工,宫中器物类似。”试想陈友谅至正二十年(1360)称帝,随之一面与元军作战,又与朱元璋年年争战,他哪来的时间造镂金床?他那有闲心造镂金床?1363年魂断鄱阳,称帝不过三年多。故有著名史学家黄云眉先生在《明史考证》中认为镂金床一事:“亦无从证明,又安知非实录欲言友谅以奢靡速亡之过。特以床。”意思说此言抑或造假,不一定是实录。但要说明,既然陈友谅已有湖广、江西之地,摧富济贫,搜缴官府,所得金银宝物,当是无数,部分实用之物用于宫廷,本是正常之事,史官大惊小怪,说什么造金床,“宫中器具类似”。由此捏造腐败事例。试想历朝历代宫中豪华之物举不胜举,何故借此给陈友谅加一个腐败的罪名?再说陈友谅既无贪污受贿,又无沉迷酒色,亲躬力行:“打天下之不平,统东西南北中”。又何谈腐败陈友谅败因,众所周知,过于骄恣专横,轻敌失策。
      史官可能想到,或许未曾想到,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痛恨官员奢糜腐败,往往对当时腐败高官不敢指责,而借古讽今,由此陈友谅被历代文人当作腐败的代表,横加遣责谩骂,起了一个被人指桑骂槐的作用。历史本应是面镜子,既可照看古人,也可照看今人。可是“明史”就像一个谜团,许多不实之词,既弄不清古人的真面目,也无法让今人了解真实的古人。这一切告诉我们,对史书也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不可轻信,要全面了解,多加研究,认识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认识一个历史上一个真实的陈友谅。正如现代史学家吴晗所说: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




      湖北村人姚高悟 撰


      自我简介:
      姚高才,字思源,笔名高悟,高霖,别署湖北村人。解放前出生沔阳县东荆河畔。信而好古,无党无派,从事过文教、文秘、文博工作。虽说有人称我“历史文化学者”,实际上无所作为,仅写过约三十万字有关历史文化的文章,最多算个“书呆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31 00:54
  • 签到天数: 34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8-16 18: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呆子就是专家,就是学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3 13:48 , Processed in 0.1046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