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7|回复: 0

宽 亮 叔(姚逸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7 12: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宽 亮 叔(姚逸仙)

    (2009-03-27 10:16:50)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宽亮叔可能是最清晰、最完整的一个人了。
        那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和父母一起生活在渭北桥山山脉群山环抱中的一个正在建设的矿区,虽然,全处上下少说也有好几百号人,而其中,与父亲相好的工友也不在少数。每天工余时间,我们安在干打垒工棚的临时家中,就聚满了前来高谈阔论的人,他们不仅有掘进队的工人,也有处机关的干部领导,正如他们说的,他们中间开车的、打铁的、推刨子、抱风钻、耍笔杆、卖嘴皮的都有。每当他们到来,家里油桶粗的煤炉子上就座上了一个特大号的搪瓷茶缸,里面酽酽地熬着下关沱茶,那个时代,这种茶叶还不像眼下这么昂贵,几十、几百块才那么一小坨坨。当时,这种茶几块钱就能买一包,手臂般粗,一拃多长黑乎乎的纸里,包裹着五块大人拳头般大小,如包谷面窝窝头形状的硬硬的茶坨坨。一坨茶被他们掰成两半,一下就把半块沱茶扔进了大搪瓷茶缸,一会工夫,茶叶就涨满了整个茶缸,他们娴熟地用茶缸盖滗出一杯杯茶汁,津津有味地慢慢咂摸品味着,那种享受和满足很是让我难忘,但是,我对这深褐色浓浓的茶汁的记忆却是又苦又涩,全然没有大人们喝起来的那种香甜和惬意。
        而宽亮叔却使我童年的生活丰富了很多,他在木工房里工作,时常,我们几个“小鬼”也会乘人不注意偷偷地钻进木工房里去,在那里为自己寻找、制作些刀枪棍棒之类的装备,然后,别在腰间,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工棚和满是柠条、野山桃、沙棘之类灌木的山坡上打游击。然而,我最让小伙伴们羡慕的东西,就是宽亮叔特意给我制作的那把盒子枪。为了做这把枪,他留意了很久,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了一块厚厚的梨木板,在以后好几天的工休时间里,他又是锯、又是凿;然后用木锉锉、用沙纸打磨,最后,他又寻来一些黑漆,把一把木头手枪漆得乌油发亮,就像真的一样,有了这把枪撑腰,我也就不自觉地成了小伙伴们的“头领”。
        每当星期天休息,宽亮叔就会带我钻进深山密林里,摘山楂、采蘑菇。林子里跑累了,歇下的时候,他就给我说起自己关中腹地、秦岭脚下那个被人称为“金周至”的故乡,说起宽亮婶和他们的儿女,那种思念之情,不是我一个孩子所能理解的,不过,好在他并不需要和我交流什么意见和看法,我只是一个最好的听众而已。父亲所在的单位,是一个煤炭基建单位,哪里有煤炭,他们就要在那里安家,单位里像宽亮叔这样的单身职工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在十几里矿区,像我们这样随父母来到矿区的孩子,也不过十几个人,都是年龄幼小不能独立生活,且又没有亲人照看的孩子。而我的哥哥姐姐们,一上初中,就不得不住进离父母一百多里外那个城市中,总公司基地的子弟中学里。在大山里的矿区没有呆几年,为了上学,我也离开了矿区,离开父母,和上初中的哥哥一起生活。相隔百里,宽亮叔也只是每年探亲回家时,到我们家来坐一下,新的环境也渐渐地使我淡忘了山里那自由自在的岁月。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父母退休回了西安的老家。宽亮叔也退休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周至县老家,他回家时,正是周至兴起猕猴桃种植热潮的时候,他也在宽亮婶和孩子们的几亩承包地上栽上了猕猴桃树苗,搭棚上架,宽亮叔手巧心灵,宽亮婶勤劳肯干,猕猴桃园子很快就给他们带来了收获。九十年代初那几年,他们日子过得滋润,每年都要离开家出来走走,顺便看看那些退了休的老伙计们,时常送些自家产的猕猴桃给我的父母,而到我父母家来窜门,他们都会小住几天,一但听说他们到来,只要我有空,也就争取赶回去,和宽亮叔聊聊天,拉拉家常,宽亮叔曾兴奋的告诉我,这几年,由于自家的猕猴桃品质好,销路不错,他已经攒了些家底,再过两年,准备将家里的老房子推倒,促起一栋三层小洋楼,到那时,贤侄,你和你爸你妈可要常来住住呢。我也开玩笑的说,干脆给我留一间房算了,我闲时就到你家开伙,反正西安离周至又不远。宽亮叔爽快地一拍我的手说,一言为定。屋里顿时也充满了大家爽朗、开心的笑声。
        可谁知,人世间的事情总是变化无常,正当宽亮叔开始大张旗鼓地张罗盖新房的时候,宽亮婶却病倒了。病因是由于她年轻时带领着生产队里的铁姑娘们进山抢修战备公路,风里来,雨里去,就是在生理上每月那几天特别的日子里,她也没有歇过一口气,照样下河抬石头。冰冷的黑河水给她留下了双腿整日冰凉的祸根,年龄大了,这毛病就更加严重了。到后来,腿风湿竟使她的关节变了形,渐渐地竟没法下地走路了。看着老伴受苦,宽亮叔心急如焚,他和儿子一起先把宽亮婶背到县城医院,最后又送进省城的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几年下来,家里的积蓄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宽亮叔的盖房梦想也就搁浅了。
        今年夏天,父亲又接到了宽亮叔的电话,特意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难道说宽亮叔的新房盖好了?我问父亲,他也不甚了了。这几年,宽亮叔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给我家来一个电话。当我们问他家里的情况时,他也只是很简略的一带而过。父亲告诉我,你宽亮叔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他不会把自己的难场告诉别人的,他不说,你也就不要问。这次宽亮叔的邀请也很让我感到意外,当我和父亲走进宽亮叔敞亮的新楼房时,心中的疑惑马上有了答案。见我们到来,宽亮婶便张罗着端茶倒水后,就下了厨房,她虽说行动有些迟缓,但病情决计不像我们来时想象的那样严重。而宽亮叔又有了他那爽朗开怀的笑声。他告诉我:“党的政策好呀,还是党的政策好。从前年起,咱种粮不用缴税。去年开始,你婶子看病也能报销了。农民看病能报销,这事以前谁敢想?前几年,咱手里有点钱也不敢用,留着、攒着,害怕得病时看病没有钱,到时受作难。自从咱县里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咱在乡卫生院看病可以报百分之七十,到县医院看病也可以报销百分之六十,就是到西安看病也能报销百分之四十呢。你婶子也不像以前那样怕看病,怕用药了,病看的及时,药跟上了,老毛病也就好多了,你看她,现在还能干家务活了。没有了你婶子看病的后顾之忧,全家人一合计,就把积蓄全部拿了出来,这洋楼终于盖起来了,老叔的愿望也就实现了。”在宽亮叔的述说中,宽亮婶的的臊子面也端上了桌,农家院里一下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作者简介:姚逸仙 男 一九八五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文学编辑工作至今,眼高手低,文笔浅拙,偶有小文见诸报尾刊缝贻笑大方之家,现在延河文学月刊谋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3 17:04 , Processed in 0.0994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