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6|回复: 1

忘不了的你——纪念作曲家姚敏先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9 0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8-19 10:00 编辑

    忘不了的你——纪念作曲家姚敏先生

      ‘明知道我不該愛你﹐為什麼好像有聯繫﹖我也曾决意想忘记,一转眼偏又想起你!... ’ 1917年11月13日﹐即民國6年﹐在上海一個平常的姚姓家庭﹐一個健康男嬰在清脆的哭聲中誕生了。這一聲哭﹐仿彿就意味著他將來就會在他的國家和這個世界發出不同凡響的聲音。不久這個嬰兒有了他的名字﹐他叫姚振民。緊跟著小振民的是他的大妹妹姚秀英。5年後﹐姚家又添加了一小成員﹐是一個女嬰﹐父母隨後也給了她一個特別好聽特別悅耳的名字--姚秀雲。
        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軍閥內戰﹐列強的蹂躪﹐使得她滿目瘡痍﹐人民貧困潦倒﹐生活苦得不能再苦。正是因為如此﹐姚家的幸福好景不長﹐1930年姚父因病與世長辭﹐留下了他三個天真聰明的孩子﹐提早地結束了他們本應無邪快樂的童年。

       姚家本來不富裕﹐家父之死﹐無疑是雪上加霜。三個小孩連學都無法再上了﹐溫飽都幾乎成了嚴峻的問題。但﹐有時候上天總會有她自己的意願與安排﹐很多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到事情是會往意想不到的方向進行。姚家幾代人﹐和音樂這兩個字從來沒有任何的瓜葛﹐是典型的‘音盲’家族﹐但小振民和小秀雲兄妹一生來就具備超凡的音樂悟性﹐對所有的聲音都有著一般孩子沒有的敏感。妹妹秀雲天生一副漂亮的嗓音﹐聽到歌聲或樂聲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哥哥振民的強項卻是記旋律﹐一般聽過一遍就能熟記了。雖然沒有受過任何形式的音樂教育﹐兄妹俩对音乐的灵性足可以让每一个音乐学院的人所羡慕。

      小秀雲的唱歌天份吸引住了當時在電臺拉小提琴的舅父﹐於是他便請她到電臺去播唱。姚振民内心对音乐的吸引,有时候连自己都难以逃脱,一些乐句或者某个音符可以在他的脑海里缠绕好几天。为了既经济而又有效地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他只好用‘海边拾贝’的办法,在街上到处拜师,借用樂器﹐民间歌手江湖乐师样样不放过。所谓‘处处留意皆学问’,姚振民由于超人的天赋与不凡的努力,很短时间并学会了记简谱,拉二胡,拉曼陀鈴﹐吹口琴等音乐形式,还记起了好多好多地方性的民歌。可是由於家境貧苦﹐姚振民還不得不打起好幾份工作﹕航海員﹐店員﹐電影院帶位。

      1937年,姚振民,姚秀云和姚秀英三兄妹第一次在音乐上合作。他们三组织了‘大同社’在上海的华兴电台播音。这第一次的合作,令他们三意外地发现,竟取得了十分满意的回馈。但很快姚秀英就外嫁﹐並退出舞台。初期的成功,无疑对于刚20岁的姚振民来说是很有力的鼓励,他在此才确立了他的人生目标,他要用音乐的力量去唤醒人间的美。

      在这时期上海的音乐有着几个不同的面目,有传统的戏剧和民乐,有激动民族热情的抗战歌曲,但最为代表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来自湖南的一名音乐才子黎锦晖先生开山的‘海派时代曲’。所谓时代曲就是今天概念中的流行歌曲,在黎锦晖以前中国是没有流行音乐的,除了几千年的民乐戏曲,最近期的就是从日本,沙俄等地来的‘学堂歌’和‘群众歌曲’。‘海派时代曲’的出现,给中国音乐带来了空前的震撼。在30年代上海‘十里洋场’中,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服装都随着阵阵的洋流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很多原始的中国传统开始被城市的速度所淘汰,同样,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已经满足不了这些上海的‘新新人类’ 了。

      黎锦晖先生很快地意识到这点,他用敏锐的艺术触角和使人佩服的胆量创作了至今都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的《毛毛雨》。从《毛毛雨》里就可以看清所谓‘时代曲’的几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节奏上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节奏体裁,尤以舞曲节奏为主;西方流行的探戈,伦巴,foxtrot,flamingo,恰恰,华尔滋,蝨跳步等等最时髦的舞蹈,时代曲样样接纳。第二,旋律上多了许多空间。音阶上既可以保存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也能用西方的大,小调音阶(major and minor scales)。第三,歌唱的技巧方面取纳了西方通俗的唱法,包括最为流行的布鲁斯(蓝调) 的唱腔。最后,旋律的结构上也有了极大的改造,西方音乐的AB,ABA,ABACA等乐式,时代曲也毫不客气地用上了。但是从大体来讲,时代曲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她可以立刻地抓住听众的心,使人一听并喜爱,而且琅琅上口,旋律美妙动听。鉴于如此,时代曲就占领了上海各大舞厅,各国各肤色各行业的人都喜欢上了她。 随着黎锦晖后,上海本土一些具有天賦的年輕音樂家也開始露尖角了﹐例如印度貴族的後裔陳歌辛﹐黎錦暉的七弟弟黎錦光﹐剛從寧波來還操著不標準國語的新秀李厚襄等。而擔任絕大部份編曲配樂和演奏的﹐都是外國來的樂師﹐其中以菲律賓裔和白俄樂師為首。

      這時候﹐一間很著名的越洋唱片公司EMI(即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開了分所。時代曲的輝煌可以說是從EMI開始的。當時最有名的歌星﹐作曲家﹐作詞家﹐唱片監製都聚集了百代。姚秀雲在這時候經過作曲家嚴華和名歌星周璇的推薦就進了百代﹐那是1938年﹐而她灌錄的第一首歌曲﹐和嚴華合唱的《賣相思》成了大熱門。姚秀雲立刻從默默無聞的小歌女搖身一變成了‘周璇第二’ 的紅歌星。可是﹐此時愛音樂如命的哥哥姚振民還在當海員和電影院帶位﹐但不久妹妹還是幫他成功地進軍了EMI。

      能進百代﹐這位21歲的青年可以說是如虎添翼。經過一些樂師們的指點﹐加上日積月累的經驗﹐姚振民已經能夠熟悉地彈奏鋼琴和五線譜了。我想今天我們所講的無師自通﹐這就是最佳的例子吧!  姚秀雲在百代已是人氣急升的歌星﹐哈哈﹐還有就是她同時已經以另一個名字--姚莉﹐于舞台上出現了。陳歌辛﹐黎錦光﹐嚴折西等作曲家已經開始為她創作一首又一首諧美動聽的歌曲﹐沒錯﹐那首馳名中外的絕世名曲《玫瑰玫瑰我愛你》就是陳歌辛先生為她寫的﹔幾乎一夜之間﹐姚莉就成了與周璇﹐白虹等人齊名的上海灘天後。

      姚振民此時知道自己的音樂能力比起陳歌辛他們還是有很長的距離﹐雖然天生聰敏﹐但畢竟他的音樂基礎還是十分薄弱的。他很快就暗地裡下決心去追趕﹐拼命實現在百代成為音樂支柱的夢想。他除了邊為其他歌手(當然包括他妹妹)合唱和伴奏之外﹐還見縫插針地跟樂師們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他學完了就記﹐記完了就練﹐把自己全部的能量投進音符裡﹐經常練琴練到手指發麻﹐一有時間就分析著名的中外樂曲和歌曲﹐並非常留意收集中國各地民歌的特點。  驚人的毅力﹐常會得到上帝最好多回報。1940年﹐姚振民的作曲終於得到百代的承認﹐此時此刻他也用了另一個名字--姚敏﹐出現在唱片的‘作曲’一欄。一般來說﹐在任何一個行業裡﹐新秀們(我們廣東話說的‘新仔’)往往會受到老行尊的無理挑剔﹐畀人喝來喝去﹐可姚敏不然。作為百代作曲陣營的新秀﹐而又是經驗最少的一位﹐他居然能夠穩坐釣魚台﹐差不多第一首作品就得到同行以及群眾的熱烈歡迎。

      这位才智过人的青年人立刻受到了上海歌坛的注意,也引起了同行的亲切关注。刚从日本来的著名音乐家服部良一,即白虹《苏州夜曲》的作者,毫不犹豫地收了姚敏为徒弟,无私地传授乐理,作曲技巧,东西方音乐。有了名师,高徒的出现就以日可待了。

      姚敏﹐這個名字隨著一首一首使人刮目相看的歌曲而在上海歌壇問世﹕妹妹姚莉的《得不到的愛情》﹐兩兄妹的《馬來風光》﹐周璇的《訴衷情》﹐吳鶯音的《大地回春》﹐周璇的《別離三年又相逢》﹐周璇的《月下佳人》﹐吳鶯音的《送郎一朵牽牛花》﹐張露的《小小羊兒要回家》﹐金溢的《梅花夢》﹐白虹的《莎莎再会吧》,吳鶯音的《美麗的歸宿》﹐姚莉的《秦淮河畔》﹐佩妮的《良夜不能留》﹐佩妮的《哈哈鏡》﹐周璇的《合家歡》﹐李香蘭的《第二夢》﹐白虹的《河上的月色》﹐金溢的《戀痕》﹐李香蘭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姚莉的《風雨交響曲》﹐《相思淚》﹐《黑天堂》,龔秋霞的《木偶寄情》等等。  美,是音樂藝術最主要的成份。美﹐是音樂藝術的一種氣質。藝術是什麼﹖藝術就是可以體現個人情感的最高尚的形式﹐它可以用來訴內心﹐可以用來傳達一些信息﹐可以用來鞭撻社會某些現象。其中音樂是最為方便最為有效率的藝術﹐因為它可以在人間任何的角落傳播﹐可以用最快的時間注入人的心靈﹐令一曲好的旋律能立刻停留在腦海﹐怎樣甩都甩不掉。

      姚敏的作品﹐把‘美’这个字作為了一個多面體﹐他所要製造的美﹐和以黎錦暉為代表的第一代時代曲甚有不同。姚敏平時拼命留意著週邊出現的所有音樂﹐無論是中國民歌或是新來西方的爵士樂﹐每樣都不放過。他利用他敏感的藝術靈感把他所接觸過的不同類型音樂的韻律反復推敲﹐然後想方法將它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新鮮的﹐又有時代感的聲音。如果說黎派時代曲是第一代時代曲的話﹐那麼以姚敏的風格為基礎的時代曲的確可以稱為第二代時代曲。黎派時代曲﹐多以歌舞形式問世﹐以輕盈歡快的節奏提起人們的舞欲﹔姚派時代曲則在基本時代曲之音樂特點上多添了個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无限柔情,像春水一般荡漾,荡漾到你的身旁,你可曾听到声响?…’ 周璇的这首来自電影「花外流莺」的插曲《訴衷情》﹐聽第一句就能感到藝術的美﹐音符仿彿像流水一樣撫慰著聽者的心。《訴衷情》的旋律起伏十分自然﹐起承轉合得使人極其舒服﹐聽起來簡直是享受。中段的‘我总是那样盼望,盼望有一个晚上,倾诉着我的衷肠,让你添一片惆怅,惆怅是情感的波浪…’把一个人的所有的感情都翻了出来,那种浪漫,那种情调,那种音韵,足够让人听完之后蕩氣迴腸。

      《訴衷情》的音階雖然用了西方的大調(major) ﹐可她蘊含的東方之美比很多由五聲音階的旋律要神秘﹐動人。作品的意境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江南晚上,在湖边的杨柳下一位东方佳人弹着琴,诉说着她的心事。同样缠绵同样抒情的佳作還有《三年別離又相逢》,《第二梦》,《河上的月色》,《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夜不能留》等。

      在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之下,姚敏要寻找着一份能够真正挖掘内心世界的音乐,他要使时代曲‘艺术化’。他写给李香兰的《第二梦》和《恨不相逢未嫁時》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最为情深的肺腑之言。‘冬夜里吹来,一阵春风,心底死水起了波动。虽然那温暖片刻无踪,谁能忘却了失去的梦?…’姚式的‘浪漫曲’,艺术性和亲和力极为浓烈,仿似咏叹调的旋律配上陈歌辛的美词,把没有得到真爱的无奈和悲伤描绘得有血有肉,可以感受到歌曲溢出的眼泪。同样是陈歌辛作词,姚敏作曲,李香兰演唱的《第二梦》,比起<恨>曲更为梦幻,意境更凄美。‘你说过忘了我,忘了我吧,为什么又回到我的梦中来?恨只恨梦儿无凭,醒来只空留泪满腮…’,这样子的旋律所提起的感觉不但在40年代极为超前,现在听也会明白再难有人能谱写音乐到如此境界了。

      《恨不相逢未嫁時》美妙,《第二梦》迷人,还未够,《河上的月色》更是没有语言可以顺利表达。

    ‘河上的月色,一样的明朗,我对着它想念,想念我的情郎。有这样一个夜晚,隔岸的歌声,使我们的心荡。我们偎着吻着,羞看漫烂的波光… ’ 一幅美丽的夜景随着波澜似的音乐展开在听者面前,神秘的夜晚,静静的河边,因微波而摇摇晃晃,欲碎欲合的月光倒影。《河上的月色》采取了ABBA的格式,每段都描写了不同的心情,A段:‘河上的月色,一样的明朗… ’ 是描述环境,第一B段:‘有这样一个夜晚,隔岸的歌声,使我们的心荡… ’ 回忆着过去恋爱的美好时光,第二B段:‘有这样一个夜晚,隔岸的歌声,使我们的心伤。我们愁了,泣了… ’ 则倾诉着目前离开了情人的苦楚。歌曲层次分明,真情动人,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  时代曲源于中国,因此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音乐。既然是中国音乐,就得含有一部分的中国特色。民歌就是中国歌唱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我们来看看这首:‘红红的太阳下山啦,咿呀嘿呀嘿! 成群的羊儿回家啦,咿呀嘿呀嘿…’ ,很纯朴的乡村民间小调,仿佛就是从村民口上唱出来的‘顺口溜’ 。但这绝对不是什麼‘顺口溜’,这是姚敏笔下的《小小羊儿要回家》,由当时还是新秀的张露(没错,呵呵,就是杜德伟的母亲)演唱。她还有一曲琅琅上口入耳难忘的:‘拿起了锄头来锄呀锄野草,锄呀锄去野草呀好长苗…’ ,即《锄头山歌》。很显然的,此时姚敏式的民歌已经走向成熟。姚式民歌,以比较分明的层次和旋律结构不同于一般中国民歌,以更接近民间土壤特色不同于黎派时代曲。即使在大都市里,姚敏创作的民歌一点都不会令人感到过时,这就是魅力的所在。其他同时期的优秀姚式创作民歌包括吳鶯音的《送郎一朵牽牛花》(‘送郎一朵牵牛花,愿郎不是牵牛郎…’),周璇的《月下佳人》(‘冰轮乍升放寒光, 月下佳人暗嗟伤…’)等。

      姚敏此時的音樂追求的是探索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和妹妹姚莉的合作也在《相思泪》,《秦淮河畔》,《得不到的爱情》,《風雨交響曲》,《黑天堂》,《马来风光》等作品拉开序幕。《秦淮河畔》,一曲既古典又现代的早期杰作,如果说中国音乐有什麼是可以成功地把现代生活与传统古典艺术结合,那朋友们让我告诉您,这就是! ‘今夜有酒今夜醉,今夜醉在秦淮河畔。月映波堤,灯照堤岸…歌的歌,舞的舞,声声相思为谁诉?步步爱怜为谁踱?蜜意柔情为谁流露?为谁流露?’ 穿越时光地将古代秦淮河畔的歌女,舞蹈融入了20世纪的都市生活,作品艺术性之高,想象力之强,教人有‘一鸣惊人’ 的感觉,无酒即醉。

      《得不到的爱情》(‘我得不到你的爱情,像冬夜里没有光明…’)至今仍被公认是上海最经典的爵士原创作品之一,《马来风光》是姚敏初步尝试东南亚音乐題材的男女合唱歌曲。艺术的本质是‘源于生活’ ,那首表面上趣味十足的《黑天堂》就是当时上海社会的缩影。‘摩登的Ladies & Gentleman,个个都时髦地巧装扮,萍水相逢一见恨太晚… ’ 绘写了上流社会奢侈的‘Ladies and Gentleman’富贵的生活,但在另一面,‘谁知道遍地痛哭号啕,他们衣食无靠! 忍饥寒到处徘徊流浪,生活如煎熬!’ 。这是社会最大的对比,作品通过流畅悦耳的旋律带动了充满鞭挞信息的歌词。

      同样是描写生活的《大地回春》把角度换去了更乐观的景点,吴莺音大姐用略带鼻音而又清脆天真的声音唱出:‘欢迎大地回春,枝头儿朵朵花如景,原野层层草如茵, 燕子归来寻旧巢, 双双呢喃诉衷情…’ 展开了一片春天美好的画面。这歌的轻松活泼意境令人想起1942年姚敏以化名‘吕莎’写给白虹的《莎莎再会吧》,这首穿梭中西音阶的奇特作品集会了当时时代曲艺术所有的技巧,把白虹的歌唱事业带到一个新的起点,同时也使時代曲從音樂理念角度中得到新的發展方向。

      40年代中後期是上海時代曲的高峰期﹐絕大部份上海灘名曲就是在這段時間產生的。這也是姚敏在上海的作曲事業突飛猛進的時段﹐除了已經成為鼎鼎大名的天後如周璇﹐姚莉﹐李香蘭﹐白虹等﹐許多戰後撅起的新秀如張伊雯﹐佩妮﹐金溢﹐璐敏等都特喜歡演唱姚敏作品。古典的《梅花夢》(‘寒风儿吹,雪花儿飘…’)﹐纏綿的《戀痕》(‘我再也不愿提起,这创痛的回忆…’)﹐懮傷的《落花飄零》等等優作傳唱至今﹐經久不衰。

      在抗戰勝利後時代曲藝術日益強大時﹐中華大地又發起了天翻地覆的政變運動。1949年﹐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共產主義為理想的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打敗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紅潮蓋遍了全中國。10月1日紅色政權正式宣佈中國新政府成立﹐此時有人歡呼﹐有人懮心忡忡。

      時代曲是東方現代都市釀成的特產﹐當然受到了外國最时尚音樂很深的熏陶。歌詞內容也大多數描寫個人情感或社會最真實的現象。这一切在新政府眼里代表着腐朽的殖民主义思想,是颓废的,不健康的文化。因此,时代曲的命运就和其他‘洋’ 文化/产品/企业一样,被盖上了‘黄色音乐’ 及‘靡靡之音’的帽子,罪不可赦,该赶尽杀绝。

      顷刻间,‘夜上海’ 的音乐在东方小巴黎逐渐消失了,换来代表农民文化的红色旋律。在上海舞台创造过无比辉煌的歌星,作曲家,作词家,乐手,唱片工作者意识到了风云的变幻,时代曲艺术已经在上海无法生存了。但是,像姚敏这样有远大艺术理想的青年,怎能忍受停业这样痛苦的想法?加上国家政局那麼的不稳定,什麼不樂觀的事情隨時都可能出現。為了事業﹐為了安全﹐為了前途﹐為了藝術﹐這一批藝術家決定把他們的心血遷移到位於國家南方的英國殖民地﹐自由之港--香港。

      1950年初﹐上海以及其他城市各界人士連鐶反應似的紛紛南下香港﹐其中當然少不了在上海灘締造時代曲繁榮的藝術家們。歌星如白光﹐張露﹐姚莉﹐李麗華﹐梁萍﹐张伊雯,陳娟娟等﹔作曲家如姚敏﹐李厚襄﹐梁樂音﹐剛讀完書的王福齡,姚敏的老师服部良一﹔詞作家如陳蝶衣﹐李雋青﹐陶秦導演等﹔帶著他們真貴美好的音符來到了香港﹐準備在此地落地生根﹐繼續他們的音樂事業。

      至於其他的藝術家們﹐一代天後周璇50年代初來港拍完幾部影片後就回了上海﹐陳歌辛也一樣﹐他則是處於愛國之心回去的。鼻音歌後吳鶯音因為家庭的關係﹐在港錄了幾張唱片並取版稅後也立刻回上海。在香港短短的日子裡﹐她灌錄過的《我有一段情》( ‘我有一段情啊,说给谁来听?知心人儿呀出了门,他一去呀没音讯… ’) 就是姚敏專門為她而作的。作曲家黎錦光﹐黎錦暉﹐嚴華﹐嚴折西﹐嚴個凡等留在了上海。這些沒有選擇香港之路的藝術家們後來命運大多都很心酸﹐令人落淚惋惜。在這裡我就不詳細說了。

      上海时期的姚敏已是风格成熟艺术素质高尚的作曲家,年纪轻轻,所取得的成就已经绝不亚于陈歌辛/黎锦光两人。在某意义上可以说已经是超越了他们两位。到了新的环境,有了新的生活,姚敏开始寻找一个崭新的艺术方向,要寻找一个在上海的基础上超越上海的一个目标。这个时候,我敢说,才是姚敏音乐生涯的开始。  1950年李厚襄,李中民兄弟俩创办了‘大长城’ 唱片公司,把白光,李丽华和龚秋霞收罗旗下,灌录了《叹十声》,《小喇叭》,《祝福》等时代曲名作,反响非凡。1952年,百代(EMI) 公司从上海撤离移居香港,姚敏,陈蝶衣,姚莉等作曲家/作词家/歌手立刻收到了EMI的邀请,然后签约重新成为了EMI的成员。

      在任何一个专业或领域,竞争必是推动其健康发展之最巨大的力量。当上海最优秀的音乐人如洪流般地入港之际,所成立的两大阵营‘大长城’ 和‘百代’ 造成了在香港空前的乐坛竞争。在时代曲之前,香港歌坛的主流是粤曲,可是这一大迁徙后,新音乐的新潮,平易近人,曲调优美,思想前卫很快地取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粤曲的地位可说一夜之间被代表现代都市的时代曲代替了。

      姚敏在接任新的工作下立刻动笔,香港的姚敏,比上海的姚敏乐思更丰富,风格色彩更斑斓更浓烈。香港的姚敏,创立了中国音乐家史无前例的强烈浪漫主义个性。香港的姚敏,创作的题材之广是当时中国作曲界甚至是世界各地作曲界的极限。香港的姚敏,制造了数不尽的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影星,可以说是华人歌坛从未所有的盛世。

      除了早在上海已经成名的歌星如白光,姚莉,龚秋霞,张露,李香兰等,时代曲的新秀像:潘秀琼,邓白英,葛兰,刘韵,静婷,崔萍,叶枫等亦也源源不绝地出现在舞台。在唱片业欣欣向荣的同时,东南亚以及本地的各大电影公司也趁机磨拳擦掌,各自都盼望着能闯出一片天地。‘电懋’ ,‘邵氏’ ,‘亚东’ ,‘新华’ 等影视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招牌影片。 我们都很清楚,音乐是影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俩自有艺术以来就是一对连体姐妹。直到今天我们每一部电视剧/电影/纪录片都可以找到好多的背景音乐/主题曲/插曲,虽然现在这些影视音乐大多水准已大大下滑,但人们亦没有太大的怨言,有几首插曲好过甚么都没有。可是在50年代,影视音乐的要求是特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同时期在美国正在风行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就是音乐剧或舞台剧,英文称为‘musical comedies’或 ‘musicals’。这些musicals就是以歌曲和音乐推动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心情的戏剧,在创作的过程中词作家和作曲家必须很细腻地根据剧情的进展和每个角色的特点来塑造相应的歌曲。英美最为有名的音乐剧作曲家为30-40年代的Cole Porter,40-60年代的Richard Rodgers,Frederick Loewe,Lionel Bart,还有后期的Andrew Lloyd Webber等等,他们的音乐剧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标志,很多歌曲更是久传不衰。因为这些musicals几乎都是在曼哈顿Broadway大街的影院上演,所以后来人们统称这一派的音乐剧为‘Broadway musicals’即百老汇舞台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敏

    籍贯:1917年出生上海,1950年移居香港,
    身份: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作曲家,是当时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姚莉的孪生哥哥。

    姚敏从小就有音乐天才,但由于家庭太穷,他没有机会请老师,所以他所有的音乐能力都是自修而来。在加入歌坛前,他曾经当过海员。起初,他和他的妹

    姚敏


    妹们:姚莉和姚英,在‘大同社’播唱,后来因认识周璇,严华等人,他才进军“百代唱片公司”,开始作曲生涯。姚敏是个很上进的人,他不停的自我改进,吸取各类型的音乐,所以不停的创作出刻画时代的歌曲,特别是他在解放后到香港的日子里,那个亚洲最大的商业,娱乐中心更点燃了他特殊的才智。17年来,他更加强创作无数流行曲,除了为唱片工作外,兼为电影作曲和音乐,曾三次获得亚洲最佳电影音乐奖,他还继续研究,先后游历亚洲及欧美各地,足迹遍天下,对各地风土人情知之甚多,因此,除他本为中国人而擅写中国各种地方性之歌曲外,他同时与世界潮流并进,不断创作出跨时代的作品。如他那样多产的作曲家,始终有进无退,在音乐史上创立了稀有的奇迹。但不幸的是,1967年,还是很健康的他,由于突发心脏病而离开了他的旋律人生,给亚洲及世界乐坛一个不可挽救的损失。姚敏的歌,唱红了几代歌星:从周璇到李香兰,从李香兰到葛兰,从葛兰到静婷,再到今天的邓丽君奚秀兰凤飞飞费玉清等。他的旋律隽永,优美,动人,他的作品千变万化,有爵士乐,民间小调,外国舞曲,说唱歌曲等等,被公认是“歌坛不倒翁”和“歌坛巨无霸”。无论从质量到数量来说,在中国作曲家里姚敏是数一数二的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品《鸾凤和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3 17:20 , Processed in 0.1067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