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3|回复: 0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铁血情》——叹土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29 10: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铁血情》——叹土改
    “叹土改”为什么不是“谈土改”?一字之差,说明了我对战争年代解放区进行土改运动的看法,并非只有赞扬的一面,还有批判的一面。现实中,土改运动最后所造成的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既有进步积极的一面,也有落后消极的一面。这就是看问题的“两分法”。
    我早在第一次评论姚老的这本书时,就点明了“这本书的含金量很高”,高就高在他是用了“两分法”、而不是“一分法”来看待土改运动这个当年的最大的政治运动。只要运用两分法,就必然会看到土改运动中的缺陷和消极的一面。
    让我们看姚老的书里是怎么看土改这个问题的?
    姚雪森的部队重返回一分区的老根据地易县、满城县之后,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抗战期间坚决支持八路军的那些老积极分子,尤其那些两面村长、两面保长的基层干部,基本上都不见了。细追究起来,发现他们这些老抗战积极分子有的在土改中被批斗抄家,有的干脆就被打死(批斗会上活活砸死)了。这其中,有的是以前跟县委书记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在解放战争的土改运动中命运竟然如此凄惨。
    最惨的是满城的一座尼姑庙。我对满城不熟悉,不知道这座尼姑庙在哪里?是不是满城县县城西北15公里处神星镇柿子沟的龙德寺?因为那里抗战时期一直是保满支队经常活动的地域,只是没听说过那里有尼姑。据记载,龙德寺原名天地庙,建于明代,“衰于民末,至五十年代,殿堂只剩残垣断壁,伴随几株挺拔古树及佛像亦荡然无存”,现在的寺院是最近重建的。

                                    满城县县城西北15公里的龙德寺
                                                  山门

                                               大士殿

                                               地藏殿

    姚雪森书中说,抗战期间,这座尼姑庙有尼姑三十八人,都是坚决支持八路军抗战的,为保满支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做饭、洗衣、搞情报、提供住宿,掩护八路军干部战士,有些年轻尼姑已经和八路军干部战士结为夫妇。在抗战胜利的前几个月,这座尼姑庙参加抗日活动的内幕被鬼子得知,鬼子出动一百多人,将尼姑有的杀害、有的轮奸、有的拷打致残。抗战胜利,你以为她们这些活下来的尼姑终于能成为抗日英雄了吧?恰恰相反。由于尼姑庙有一些土地,这原本是很正常的,被称作“庙产”,要靠雇人耕种来养活这三十多名出家尼姑的。土改运动开始,这些尼姑都被打成“地主分子”,土改运动在这些尼姑抗日战争留下的伤口上又撒了一大把盐。
    姚老不会平白无故的编造出这座尼姑庙来“糟改”土改运动,先有此事的真实发生,才会有姚老的记载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姚老的爱憎一目了然。他在自己的书中,借着跟他一起同行而来的张医生的嘴,对这些尼姑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张医生本人是长征过来的红军干部,还是当时四旅旅长肖庆棠的夫人,在易满定徐这块老一分区根据地有着很高的威望。所以张医生说话,没有人敢把她这个红军干部打成反土改分子。
    姚书中这一段提到的几个地名,我逐个分析一下。姚老说的满城县“北其村”我找不到。有一个北淇村,在易县狼牙山东南脚下,很有名的,因为鬼子抗战期间曾制造了北淇村惨案。要庄在满城县城和保定城之间偏北,现在是要庄乡政府所在地,抗战期间是保满支队的重要落脚地。四旅后方医院所在的上紫口也是真实的地名,在要庄以北不远,好像属满城县的大册营镇管辖。依此推算,姚老说到的上述两个真实的地名都在满城县附近,我以此推测,姚老的“北其村”应该是满城县附近北庄村、北厂村、北马村中的一个,可能性最大的是距要庄最近的北庄村。

                                   姚老书中这几个地名的所在位置
    姚雪森书中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成功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真实的,叫“赵玉昆”。姚老书的第一部有很大篇幅在描绘这个易县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姚老还塑造了一个虚构的人物,叫“李良”,实际上这是一个内心充满“不良”企图的邪恶人物。在姚老的几部书中都反复出现,在此时也出现,对受尽苦难的尼姑冷嘲热讽、落井下石,当即受到张医生的训斥。
    去年,2013年,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知道了“胎里坏”这个名词。“李良”这个人物就是“胎里坏”,一肚子坏水。中国的土改运动,许多基层农村的政权都被控制在这样的“胎里坏”的手里。这些人在农村从不踏踏实实干活,只知道吃喝嫖赌,把一点家产败得干干净净。抗日战争中,这些游手好闲又好吃懒做的人大都参加的是伪军。抗战胜利晋察冀军队复员,率先回家的大都是这些人。土改运动开始,这些人因穷的滴沥郎当,成为土改工作队的依靠对象,“贫下中农”的代表。
    此时晋察冀土改运动的大背景是什么?
    1947年4月至7月,晋察冀野战军连续发起了正太、青沧、保北战役,并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四旅作为二纵主力,4月初南下。4月9日凌晨在石家庄外围开始作战,二纵和三纵在一起,攻击安丰、正定、地区的国民党守军。打了三天,战至12日,二纵、三纵攻克正定、栾城两县城及石家庄外围据点90余处,歼灭守军1万余人。
    这连续三个战役的第一战,姚雪森没有参加,他因脚被扭伤,留在了易县。此时的四旅后方医院转移到了满城县城的西南地区,仍在抗战时期的老一分区根据地之内。但此时,昔日的抗日根据地已被称作“解放区”,解放区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姚雪森在易县和满城县,亲眼见证到了土改运动的结果。他对土改运动的态度,也通过书中主人公的言行清楚的表现了出来。
    也就在这个时间,李志民找郑旭煜谈话,要他以一分区红军干部的身份直接出面为二纵做几件事,同时告诉他,由于执行任务的需要,他将与陈亚夫对调,陈亚夫去担任四旅的政治部主任职务随部队南下作战,郑旭煜改任以前陈亚夫担任的二纵随营学校政委的职务。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物要提一下,就是王晓雯的父亲。王晓雯的父亲是俘虏兵过来的,解放初期是六十五军一九三师的下层干部——文化干事,抗美援朝期间被打成六十五军数百名的“老虎”之一,押送到北大荒劳改。社会底层人写自己的回忆,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那么多政治拘束,能朴实到说大实话,不必顾及跟“某某某”保持一致。
    我以前还有个记忆错误,认为王晓雯父亲来到四旅的时间,是在四旅参加大同战役的时候。现在核对了一下,是我以前记错了。王晓雯的父亲来到四旅,应该是在这个正太战役之中。四旅参加对正定至太原铁路沿线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中,将一批在铁路工作的俘虏补充到杨森当团长的十二团。其中就有王晓雯的父亲。他回忆:“晋察冀边区发动这次正太战役,大获全胜,骡子驮的、担架抬的都是枪支弹药,因为战斗几乎是兵不血刃,没有伤员,我们这些解放团的战士每人也背两三支不带大栓的三八大盖。”
    我为什么要提到王晓雯的父亲,因为他在回忆录中对土改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姚雪森写的是冀西易满地区的土改,王晓雯父亲写的是冀中地区的土改,两个人都是四旅的,看到的内容却惊人的相似——都是杀人无度的极左景象。
    从石太战役回来的四旅,驻扎在冀中高阳县,部队抓紧时间进行三天的“诉苦运动”,改造俘虏兵。此时已是1947年的5月份,此时的冀中解放区,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土改。

                                          正太战役后的二纵

    当时被分到四旅十二团的王晓雯的父亲回忆:“不少地主被打死或者用马拖死。用马拖死更像是一种游戏:把被批斗者的双脚拴在马套上,再给马尾巴上拴一挂鞭炮,点燃鞭炮,马受惊狂奔,等鞭炮响完了,人也拖死了。每逢有这样的事,部队领导都不让我们看,因为当兵的家属也有被斗的。当时哪个村不打死几个地主,这个农会就没有战斗力,就不算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
    他还听说:“晋察冀部队里出过这样一件事,某旅的一位政治部主任,他家是地主。他早年参加革命时讲的是全民团结共同抗日,也没有清算斗争之说。可现在要土改了,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政治干部,当然应该和家庭划清界限,支持土改。可这天,部队行军偏偏就住在他家,他白天没露面,晚上偷偷的去看望双亲。当时清算斗争正在风口浪尖上,农会对他家还算客气,父母没有挨打,只是扫地出门,被撵到一间四壁透风的碾房里,老两口围着半床破被。老母亲不敢哭出声,不住掉眼泪,父亲是个老秀才,比较看得开,见了儿子并没有哭,只是说:‘行呀!咱们家书香门第,礼义之家,只有你这一个儿子,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从小学供到大学,又支持你干革命,想不到革来革去,今天革到爹妈头上来了。’老人的这几句气话,使这位政治部主任受不了了。他虽然曾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是位立场坚定、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八路军的政治干部,然而他必竟是有血性有情感的人,母子连心,父子天性,此时他有眼泪不敢流出来,想说几句安慰的话,又无从开口,有心用大道理来解释,可面对年迈双亲在破碾房里的凄凉景象,更不忍心。最后他含着眼泪,望了二老一眼,深深鞠了一躬,回身走出碾房,一头扎进了他家后院的井里。根据当时的政策说,这是有意破坏土改,定为反革命叛徒,并且开了曝尸批斗会。”
    很可惜,我手中的资料有限,由于历史档案保密的缘故,这位自杀的解放军旅政治部主任是谁?我始终都没能查到。但知道他是晋察冀干部,家里也是晋察冀的就足够了,将来早晚有一天能查到的。
    在这里,我还想讲一个比这个更让人痛心的故事,冀热察军区察北骑兵师二团团长兼政委陈怀初的故事。陈怀初是因土改运动而反叛的解放军干部中级别最高的人。陈怀初,原名陈子君,四川人。1938年从武汉到达延安抗大,以后在晋察冀的抗大二分校学习。1939年4月,晋察冀军区将一大批学生干部分派到各军分区的时候(魏巍、蔺柳杞那一批),陈怀初从抗大二分校分配到平西挺进军司令部任特务连副指导员,后为指导员。百团大战时在蔚县桃花堡战斗中,他指挥作战有方,特务连立了功,受到了表扬。
    1942年,陈怀初调到张家口的隆化崇礼赤城联合县任县大队副政委。日本投降后在解放张家口时,冀察军区成立察北骑兵旅,下辖三个团,陈怀初任骑兵二团政委兼团长。1945年10月,在绥远战役的卓资山战斗中,陈怀初率骑兵二团作战勇敢,猛打猛冲,在包围和消灭胡宗南部新编26师何文鼎的两个团的战斗中起到很大作用。战斗结束后,贺龙将军亲自接见几个战斗英雄,其中就包括陈怀初。
    1946年1月26日,苏蒙联军开始撤兵回国,离开多伦。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命我军立即接管多伦。陈怀初率骑兵师二团星夜奔袭,首先占领了多伦,还获取了大量苏军遗留下来的军用物资,受到郭天民点名嘉奖。陈怀初进入多伦后,将违背协议的美国侦察军用飞机及人员扣押起来,保证了我军调处在同国民党为多伦这个战略要地的谈判的主动权。陈怀初在多伦驻守期间,为了减轻人民负担,部队响应中央和毛主席倡导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利用战斗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支队长吴广义的指挥下,陈怀初率骑兵连、步兵连在多伦好来沟、阳坡村以及丰宁一带播种了几百亩莜麦,有效地减轻了我军后勤保障的负担。
    多伦周边匪患猖獗,为打击匪患,陈怀初率察北骑兵师二团以及郎宝信(时为沽源县县委书记)带领县大队在多伦全境开展剿匪行动,为巩固我党在多伦地区政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冀察军区政委刘道生,两次亲临陈怀初团指挥剿匪,与陈怀初的私人关系很好。冀察区组织部长牛树才也非常欣赏陈怀初。冀察军区所属部队的团一级干部都是由冀察军区政治部审查并任命的。1945年的冀察军区,“三八式”的干部担任团政委的只有两位,一个是一分区的罗拉,另一个就是陈怀初。两个人都是抗大出来的。如果没有刘道生、牛树才的信任,陈怀初的团长兼团政委是不可能的。

                                                        刘道生两次亲临陈怀初团指挥剿匪
    陈怀初也从来是对上级交办的事情兢兢业业,从不敢马虎。1946年冀察部队整编,以后内战打响,二纵、三纵、四纵前后几次需要马匹,都通过冀察军区向陈怀初转达,陈怀初每一次都亲自挑选了几百匹马匹送到宣化。张家口、宣化撤退后刘道生带一批干部去冀东,就是经过陈怀初的赤城地盘在骑兵团护送下平安到达的。
    察哈尔张北沽源县有个开明士绅叫刘世成,因避战乱住在宣化。他拥护八路军,支持共产党,对陈怀初很有好感,于是将20岁的女儿刘秀英嫁给了他。解放战争打响后,陈怀初带着全家五口,岳父刘世成、岳母袁氏,25岁的妻兄,女儿和两岁孩子原打算托付给冀察军区的家属队,一起从宣化撤退,迁到涞水县解放区居住。但因为南撤时遇到敌机轰炸,被迫返回,由陈怀初亲自带着家属转移到张北宝源县(内蒙古太仆寺旗和沽源县当时合并)原籍居住。因傅作义部队占领了张家口、宣化,阻断了张北同晋察冀之间的联系,所以当地划归到冀热察解放区,不再隶属察哈尔省军区管辖。
    否则,在察哈尔军区身边,陈怀初及其家属有可能躲过这个“灭门”的惨剧。

                                          张北宝源县示意图

    解放战争开始后不久,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准备在解放区开始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晋察冀开始实行土改。可惜当时“左”的倾向在晋察冀普遍占据上风,陈怀初的岳父刘世成作为地主,全家都被抓了起来。
    当时晋察冀很多地方,为了彻底侵吞地主的家产,都对地主实行全家斩尽杀绝的极左土政策。作为团长兼政委陈怀初的家属是否要全家枪毙,在地方上争论不休。据说当地地委、军分区、县委、区委组成五人领导小组经过激烈讨论,最后极左路线占了上风,认为既为我军优秀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划清界限、绝不能有半点马虎,五人领导小组决定将刘世成全家枪毙,罪名只有一个:地主。于是先将刘世成一家人押往该地某乡进行斗争,斗争结束后执行了枪毙。枪毙后全家人的尸体在河滩地曝尸示众,不许收尸。陈怀初仅剩下一个两岁的孩子,不久也抱病身亡。当地政府枪毙了陈怀初家属,也没通知陈怀初一声,也没有逐级上报,只是当做一般的打倒土豪的案子草草了事,这为陈怀初的叛变埋下了伏笔。
    1947年12月,陈怀初在赤城县独石口参加“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的“三查”和“过五关”会议时,陈怀初才得到全家人被杀的这个消息。会上,当地军政领导宣布陈怀初包庇地主岳父全家,当即被下枪撤职,接受批判。会后陈怀初被隔离审查,写书面检查。一些与陈怀初有关的中层团营干部都受到牵连,被免职审查。
    陈怀初忍无可忍,于1948年1月15日夜间在警卫员和同情他的干部战士的帮助下出走,投向国民党傅作义一方。傅作义亲自接见并慰问,给予安家费500万元,并任命陈怀初为察北剿匪副司令兼崇礼县县长。陈怀初在张家口召开记者招待会,现身说法,解放区土改的血腥残暴被揭露于世,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此时,在习仲勋这样的正确路线的提醒下,中央也察觉到很多地区在土地改革中存在的“左”的问题,陆续发出了《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毛泽东)、《中央给冀热辽军区程子华电》等指示,及时纠正土地改革中存在的“左倾”问题 ,对部分因土改问题导致矛盾激化的地区领导人给予了严厉的处分。

                                     陈怀初投傅作义后的活动地域
         
    陈怀初担任国民党察北剿匪副司令和伪崇礼县县长后,由于非常了解解放军的战术特点和活动地点范围,打得非常刁钻。他组织起张家口独立大队,专门围剿进攻我联合区武工队和各村干部,采用了长途奔袭、伏击、化装侦察、突然袭击、蹲点等多种相应战术,活动于张家口、察北、察东地区,严重地削弱了共产党的地方政权,牢牢控制了这些地区。但陈怀初叛变后活动的时间也就是半年不到,随着解放军力量的壮大,陈怀初率部下转移到张家口。
    陈怀初曾在晋察冀抗大二分校、平西挺进军、冀察骑兵旅都干过,留给人们的印象非常好。所以陈怀初叛变的消息传来,当时在华北步兵学校的原冀察军区、察哈尔军区工作过的干部们都不相信,以为是误传。但一听说陈怀初是因为全家土改中被杀而叛变的,大家顿时都相信了,因为地方土改中的血腥残酷是军队干部有目共睹的。当时凡有良知的干部,都对土改中的血腥过火行为进行了谴责。
    1948年11月,张家口已成为一座孤城,11月24日,杨成武率华北第三兵团的两个纵队(军)包围张家口,另一纵队插入张家口、宣化之间,隔断两地联系,等待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12月1日,张家口战役打响,陈怀初所部被包围在张家口市内。据说,陈怀初主动率部下担任后卫,掩护大部队突围。陈怀初本人在最后突围无望后,拔枪自杀。
    有关陈怀初叛变案,我做过一些研究分析。限于篇幅,放到以后再谈
    这一次谈晋察冀土改,我不谈理论研究分析的结果,只谈一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2 09:32 , Processed in 0.1051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