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3|回复: 0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铁血情》——走出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29 10: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一分区抗战老兵姚雪森《铁血情》——走出去
    搞历史研究,最起码的一个原则是讲实话,实事求是。哪怕是人们多么不爱听的实话。
    从怀来战场撤退到易县的二纵,在杨成武指挥下和三纵并肩作战,在门墩山、唐县分别打了几仗,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在延安的中央并不满意。1947年初,晋察冀军区从冀西搬到冀中安国县的舍二村后,收到了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发来的一封批评电:“你们最近时期在保(定)、易(县)间的争夺战,是在被动情况下进行的,故打不出好仗”,今后应该学习和采取“大踏步进退,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完全主动作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调动敌人,各个击破”的方针。
    晋察冀军队跟国民党军打仗窝囊,不得力,是因为晋察冀的兵力太少。1946年上半年为了配合和平谈判,晋察冀复员了大批营以下干部和战斗骨干,使野战军由原来的26个旅缩减成了9个旅,伤了元气。虽然易涞战役后补充了三四万新兵,但因为解放战争初期在战场上损耗太大,远远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兵力。兵力少,就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然而却没有完全做到。当时的晋察冀野战军三个带兵的主将郭天民、杨成武、陈正湘都没能做到。
    晋察冀军队从张家口、宣化撤退到易县,平津的敌人就准备以30万的兵力从东西两个方向进攻了,而晋察冀的兵力才不到六万人。加上紧急从各地方赶来的地方部队,也总共不过十来万人。又因为兵力不足,出于保卫根据地的愿望,总想在易涞山区的边缘打几个大胜仗,因而没有大踏步地进退,一直在平汉路北段的狭小地区和敌人周旋。就是说,当时晋察冀军区的许多军事领导人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抗日战争打熟了的游击战上,没有适时转变到运动战上。特别是,临时由地方武装编成的野战军,新兵数量多,军政素质都比较弱。
    所以,正太战役是晋察冀军区领导人转变思想后发动的第一个大战役。部队头一次没有在家门口打仗,而是走出去,到敌人控制的地盘上打仗。
    1947年5月初,正太战役之后,姚雪森的脚扭伤好利落二十多天了,他们在满城县上下紫口的四旅后方留守处,接到了旅部的回部队通知。在姚老的书中,一回到部队就接到了打徐水的命令。这一次的一打徐水不是真打,但还是缴获不少,姚雪森书中,缴获了两支美制的微型左轮手枪,自己悄悄留了下来。还有缴获的几条美制香烟,骆驼牌的,一盒香烟上粘有20只火柴,美国人考虑得十分周到。
    接着就是打王凤岗。
    在王晓雯父亲的回忆中:“经过几天的行军,我们来到北平、天津、保定之间的三角地区,开始了我参加革命以来的第一次大硬仗,也是一次窝心仗,即‘板家窝战役’。”
    战前,姚雪森团请当地游击队副队长做敌情报介绍,重点介绍王凤岗构筑的工事。介绍中,善于动脑子的主人公站起来质疑情报的真伪,这位游击队副队长当场闹了个难堪,不得不说了实话,他并没有亲眼见过王凤岗修建的工事。散会后,主人公(姚雪森本人吧?)被团政委叫住,因为较真儿而受到训斥
    你不认真,付出的就是血的代价。四旅打王凤岗,因敌情不明,尤其敌军的工事设施不明,姚雪森营牺牲很大。前边一梯队打得不利,碰上了硬钉子,伤亡很大,一点进展也没有。姚雪森几个营干部在前沿考察,这才发现王凤岗工事主要在地下,火力点相互连接,地面上地雷密布。八路军打仗向来是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回掉进王风岗的狗头式工事的火力网里,白天想撤都撤不下来,只好等到晚上,才按顺序分批撤离。第二天,得知敌人有大批援军赶过来,为了摆脱强敌,四旅撤回大清河以南。先撤辎重、后勤、医院、伤员、烈士遗体。烈士的遗体在一辆辆大马车上整整齐齐码了满满两层。
    战争年代,部队最怕的是打败仗后的士气低落,出现逃兵。四旅等候渡大清河的时候,传来一个声音:“同志们!静一静!静一静!”这是四旅政委龙道泉的声音。他高声说:“同志们!这一仗我们不是打不赢,是上级命令我们战略性撤退,寻找战机打更大的胜仗。同志们!三大纪律第一条是什么?”大家回答:“一切行动听指挥!”“好!好!好!同志们!服从命令听指挥,立即出发!”部队的人心稳住了。
    接着是四旅长途奔袭沧州,连续四天,部队头顶着大雨连夜行军,为鼓舞士气,团长、团政委、团参谋长亲自站在路边督促部队。
    这一段战斗背后的大背景是什么?是1947年6月,为了配合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夏季攻势,晋察冀又发起了以破坏敌人铁路为主的青沧战役。目的是以此威胁天津,拖住了敌人主力。沧州一战,长途奔袭的四旅获得大胜,缴获不少,火车站满满的美国援华物资的列车都被拦下。光是崭新的德国造二十响驳壳枪就得到了十七八只,营领导每人一支,其余送团首长每人一支。此外几车皮的物资里面,“有玻璃瓶装的药品、有鸡蛋粉、还有猪大油,都是罐装的,还有球鞋……”。主人公偷偷多要了四双球鞋,藏了起来。
    1947年的夏季攻势结束了,姚雪森的书中,四旅经过六天行军,到达安国县(王晓雯父亲的回忆中错记为“建国县”,应该是安国县。以后,二纵的后方留守处也迁到这里,二纵随营学校也设在这里。1948年3-4月间二纵随营学校合并进在晋县的华北步兵学校,吕展、郑旭煜就是率二纵随营学校从这里出发的。1948年12月华北步兵学校奉命从晋县出发集结保定,中途也是在安国县这个二纵后方留守处扎营休息的)。接着,在此地驻军大约有一个多月,进行全边区的三查整风运动。
    安国距易县、满城县不远,四旅留在当地的干部亲属们随着后方留守处一起来安国县探亲,慰问部队。

                       从高阳,打王凤岗,长途奔袭沧州,再到安国县“三查三整”
    就在这个时间,1947年7月,在来到了晋察冀的朱德的指导下,晋察冀军区又恢复野战军建制。野战军前委常委成员: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第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对于这一段历史记载,二十年后,文革初期的杨成武颇有微词:当年一直说的是杨、杨联手,怎么又多出个罗瑞卿来?这历史不是你我这等人编写的,作为研究者,姑且听之不过我查了一下,杨成武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成立晋察冀野战军时,罗瑞卿的确不在,他正在参加刘少奇主持的晋察冀土地会议。那个会议看来比晋察冀野战军更重要)
    注意:原二纵司令员杨得志调走,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二纵司令员更换为陈正湘
    此时的姚雪森的书中,突然出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二营长平茂修、二营教导员何平。看到这里,我心里一个激灵。这几个干部都是真实存在的,在王晓雯父亲的回忆中也出现过。何平,是一分区老资格的组织科干事,黄连秋、宫呈祥的手下,真正的名字叫“和平”。1946年接替李振军担任四旅组织科科长,以后改任杨森十二团政治处主任,在不久以后打徐水的战斗中牺牲。
    看来,以前是我判断错误:姚雪森书中的四旅二团,其实是“十二团”的简称,即杨森那个团。不是他过去的老部队二十五团改编的十一团。要不为什么他说是“杨团长”呢。但何平为什么变成了营教导员呢?降职使用?
    姚雪森书中,四旅的三查运动,以团为单位进行。团部组成八人领导小组,团政委任组长、团长是副组长,旅部派人参加,会议四至五天。第一天上午全纵队营以上干部大会,纵队政委动员,下午小组讨论;第二天自我检查和揭发批评;第三天制定整改措施;第四天进行大会总结。
    团政委(既然发现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从现在起,十一团改为十二团。十二团长杨森、十二团政委刘国甫,都是老资格的红军干部)会后对主人公说:“下面对你有揭发检举材料,旅已派人去你营了解,你要有思想准备,这是你平时大大咧咧,说话太直的后果
    第二天上午全纵队营以上干部大会,纵队政委先讲了部队开展“三查三整”运动的重要性,手挥着一些揭发检举信,说是地方检举揭发的材料,其中:“有封检举信上说:完县有个尼姑庵(我以前误认为在满城县,原来在完县,今天的顺平县,杨成武1941年秋天梯子沟突围的那个地方),有上百亩好地,里面有二三十个尼姑吃地租,剥削农民,还收香火钱。土改给她们划了地主成分,她们喊冤枉。我们有个营职干部,竟然骑马去安慰尼姑,理由是抗日战争期间她们掩护过咱们的游击队。同志们,抗日战争是民族矛盾,要同一切抗日的人结成统一战线,现在变了,战争性质变了,地主阶级是咱们革命的对象,不能同情她们,不能对她们讲什么人道主义!所以第一要查立场。”
    讲这话的“纵队政委”是李志民吗?当时他可是二纵的政委。姚老再一次表现出他敢讲真话的一面,不必顾及什么人的脸色。历史是什么样的就原样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必刻意去美化遮掩。哪怕这个人是个开国上将。
    土改中在一个小地方的小寺庙里为了一百多亩地,一下子打出二三十个“地主”,每人还摊不上十亩地,而且还都是女性、出家人。就没有人动动脑子吗?庙产也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并非是“个人所有”,而是“集体所有”。很显然,把这些出家人打成地主,就是为了侵吞这一百多亩地的庙产。这难道看不出来吗?
    看到这里,我又感到庆幸,幸好这种事发生在河北腹地完县。如果发生在土改中的山西,本地民兵会随意轮奸这些“地主婆”而不受惩罚;如果发生在察蒙交界的沽源县,这些“地主婆”会被集体枪毙,然后曝尸河滩而无人收尸。
    姚雪森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是一营教导员,三营长悄悄提醒他说:“我听我们王教导员说,你们营有个爱打小报告的,回去后查清这种制造混乱的人,不能留在身边。”
    上午的报告会,下午讨论。十二团开营以上干部会,书中的旅政治部主任郭彪(现实中的这个人物,是郑旭煜还是陈亚夫?我不去讲,读者自己去判断)亲自来十二团坐镇,现场批判主人公,说他是富农出身,一参军就参加的是土匪赵玉昆的部队(一分区二十五团),引起现场大哗。会议在中午草草结束,要大家去吃饭。团长和政委商量:“怎么办?顶牛了!”最后决定,还是直接向旅长肖应棠、旅政委龙道权汇报,由他们出面来解决矛盾。
    第二天,旅长和旅政委都来了,一个是主人公的左轮枪问题,另一个是四双球鞋的问题,还有干部家属来探亲,陪家属中的女青年一起下饭馆吃饭的问题。旅政治部主任没有同来。在旅长、旅政委一阵连讥笑带挖苦的批评之后,此事就此过去。
    为了解读姚老书中的这一段内容,我仔细查阅了当年四旅的“三查三整”运动的那几天过程。最后我的结论是,或者是出于信息不通的误会,或者出于某些领导干部的错误认识,但只要未做组织处理,就都属于革命同志之间的分歧,可以忽略不谈。
    但同时,姚雪森的书看到这里,我的后脖颈子也不时一阵阵发凉。我父亲就是“平时大大咧咧,说话太直”的一个人,当年如果没有校长李青川和校政委王志廉的庇护,可能早就被人陷害受到惩处了。我真不知道他们的土改和“三查三整”是如何度过的?
    王晓雯父亲回忆(现在看来与姚雪森是一个团的):三查的主要内容是:(一)查历史,从上三代查起。(二)查思想,自我批评与互相批评相结合。(三)查作风,包括工作、生活作风及军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等。整风的主要对象是干部,我们这些吃粮不管穿的大头兵只不过是开开会,听听报告,走走过场。不过,我们在私下里也听到了一些小道消息,如某某干部挨批了,某某干部自杀了等等。当然这些消息来源于小道,就不免有夸大失实的部分,但总司令整顿河间府这件事却是一位亲历者向我们叙述的,事实存在与否,我不便妄加评论,只能记录在此:
    当年河间府是我军从国民党手中夺过来的,有小车也不奇怪,既然有,自会有人敢坐。当时中央有规定,除了毛主席周副主席外,其他人不许坐小车。河间地委超越制度,违犯规定,正是这次三查整风的内容。单说朱老总这天要来河间府,一下子就忙坏了这里的大小领导。县长书记亲自派人打扫街道,大搞卫生,布置写标语、拟欢迎词。命司机开出那辆日本留下的小汽车,到城外去接朱总司令,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朱老总早已到达多时了。朱老总是骑马到城外,然后步行进城的,于是,一个像老炊事员模样的人,来到县长、书记面前。
    朱老总看到他们为讨好上级而乱忙,又好气又好笑,把他们狠狠批评了一顿,并明确指出三查整风先从他们查起,然后找来会计算他们多吃多占、铺张浪费、搞排场、摆阔气、以权谋私的细账,最后算到他们这辆小车,车轮转一圈值一个铜板,送官少上学转多少圈,送官太太看戏又转多少圈,只算得这县长、书记叫苦不迭,日式小汽车也上交了。
    在这里提到朱老总非常重要,因为攻打徐水的方针是朱老总为晋察冀野战军制定的。
    “三查三整”结束,部队又回到易县狼牙山一带,门墩山脚下,但这一次要打徐水了。攻打徐水的时间是在1947年的10月。为了配合东北作战,10月中旬,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决定再次向保北出击。
    保北这地方,实际上很小很狭窄,仅仅就是徐水到涿州的一段铁路线,易守不易攻。平津保三角地区,历来是敌人在华北的战略要地,集重于此。保北的重镇徐水位于保定到北平之间,南距保定25公里,是保定北面的重要屏障。一旦徐水失守,保定就成了孤城。打徐水的目的,是调动石家庄的守敌主力北上,寻找歼敌的时机。徐水一告急,敌人必定要出动救援。打保北是围城打援最好的地点。所以,尽管由于这一带地形狭窄,回旋的余地很小,不适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加上这里铁路、公路和河流纵横,有利于敌而不利我,晋察冀总是选择在这里打仗。因为只要一开战,敌人马上从铁路公路汇集而来,把敌人调动了。
    姚老的书中,他们一到易县,就知道国民党军五个师开到涞水,正准备南下易县,门墩山已经被国民党军占领了。团里布置一营攻下门墩山,姚老笔下的主人公又对着干,提出不必攻占门墩山,只要用机枪封锁门墩山下来的道路就行了。但团长不干,非要攻,一营白白搭上42条性命,门墩山还是没攻下来,但敌人突然后撤了。四旅也奉命从门墩山经裴山,南下攻打姚村。前两个地方在易县境内,后一个地方在定兴县境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2 09:27 , Processed in 0.1029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