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昨天 07:35 |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陕西民国历史人物姚振乾轶事
辛亥革命网 2013-05-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姚振(镇)乾,字鼎阳,陕西澄城县业善镇人,是陕西近代较为重要的历史人物,辛亥前经胡景翼等人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西安起义之后,曾与白喜在同官(今属铜川市境内)县响应,光复同官县。他是陕西辛亥时期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
笔者以为,评定一个历史人物,要客观地去看,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变质或者人生的污点,就否定他的功绩,这是不对的。
辛亥革命时期的姚振乾 据史料《辛亥革命在陕西的经过》记述,“西安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出后,各州、县纷纷响应。首先是各地的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如耀州(耀县)胡景翼、白水曹世英(俊夫)、蒲城岳维峻(西峰)、华阴马耀群、同官姚振乾、蓝田杨茹林等,率众宣告起义。”
这一史实在《明清山陕历史纪略》一文中也有记述。“是月(辛亥年九月),耀州(耀县)胡景翼,白水曹俊夫,蒲城岳维峻、郭坚、耿直,临潼曹印侯、黄金山,同官姚振乾、白喜,华阴马耀群、蓝田杨茹林、余成龙、王悦钦,长安黄青云,商州刘松山、牛春山,三原陈坤山,泾阳王悦德,富平向紫山、王金山,同州崔丁海等,相继率众举起义旗。”
清末民国初期红拳传承代表人物 红拳起源于周秦、昌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华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称,这片土地和生活于此的人,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书写了辉煌篇章。古人即语“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表明了古长安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曾经是中国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地。这里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热土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红拳”就诞生在这片的黄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红拳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修德、墨家的侠义、道家的和谐、佛家的慈怀。
据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红拳的传承谱系》,清末民国初期红拳传承代表人物:魏金钟、师秀、张金锡、王振西、杨杰、马耀武、胡景翼、杨瑞轩、井岳秀、杨虎城、姚振乾、姜宝、卜忠信、朱耀亭、张鸣岐、李万福、吕凤鸣、冯玉魁、王炳南、权松山、邱志成、安伯龙、赵彦彪、张汉鼎等。
反袁护国时期的姚振乾 据史料记载,“1914年下半年,八月七日渭北各地陕军,公推姚振乾任援省总指挥,率李子高、田玉洁、姜宏模、王宝发等部,由咸阳渡河,解救西安之围。先头部队姜旅程立明部已到达城西北二十里处之杨角城,并派一班长化装指导下乞丐,将信藏在竹杖内混进城中。我军得悉,即决定由西北方向突击,接应援军。”
二虎守长安时期的姚振乾 据史料《咸阳守卫战》,“约在六月初,西安被围已三个多月。杨虎城后方留守李子高和卫定一部之混成旅旅长党玉琨先后来到咸阳,策划解西安之围,遂共推觉玉琨为总指挥,并决定渡河以后,一面攻击前进,一面挖沟运粮,接济西安军食。不料正在此时,镇嵩军人举进攻三原,国民二军留守司令朱子敏以三原空虚,电调咸阳驻军增援,于是李子高、党玉琨相继去三原,姚振乾、王保民亦率部赴授。咸阳方面军力骤减,受敌军压迫日甚一日。”
民国15年(1926)春,镇嵩军重兵围困三原,历时六月之久。原驻守三原的驻军和前来支援的部队有:国民三军三师杨虎城部之李子高旅;国民二军姚振乾旅,党毓琨旅,国民三军三师王保民团,国民二军二师甄寿珊、王绍猷旅,李云龙(虎臣)、赵寿山营,张汉民炮兵营。
据李定五撰写的文史资料《坚守西安纪实》,“八月七日渭北各地陕军,公推姚振乾任援省总指挥,率李子高、田玉洁、姜宏模、王宝发等部,由咸阳渡河,解救西安之围。先头部队姜旅程立明部已到达城西北二十里处之杨角城,并派一班长化装指导下乞丐,将信藏在竹杖内混进城中。我军得悉,即决定由西北方向突击,接应援军。”
《西北革命史征稿》(中卷)中关于姚振乾的文字记述 《西北革命史征稿》由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重庆经当时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西安成立“陕西革命先烈崇祀憮恤委员会”, 民国三十三年(1944),出版《西北革命史征》。人物纪传列出人物传纪共一百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在世的一些人物也上了传纪。在出版《西北革命史征》的基础上,到1949年编辑部收到了包括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等来函稿件三十四件,补充编入各册内容,上卷为西北革命史;中卷整理录入先烈纪传,载有247位烈士的传记,在世之人不再入编传记;整理录入碑铭、行述、及私人传记做为下卷;附录有引用书目、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经过及组织。在一九四九年二月终于编纂出版了陕西辛亥革命史巨著《西北革命史征稿》上、中、下三卷。
此书的《先烈纪传目次》记述有姚振乾的名字。
“井勿幕、钱鼎、郭希仁、张云山、万炳南、胡景翼、岳维峻、朱先照、张铣、吴星映、张东白、柏惠民、李元鼎、李良材、李异材、李协、杨鹤年、宋元恺、樊毓秀、续桐溪、常自新、原斯健、张殿霖、雷恒焱、胡文骥、高森、任尹、严维翰、邹子良、马文明、胡应文、姚振乾、李云峰、朱长春、王仲元、曹位康、赵丕衡、董雨麓、刘幼宾、陈同、吴善卿、严飞龙、胡明贵、刘粹轩、张身菴、马耀群、焦子静、张瑞玑、尚镇圭、王兆离、陈同熙、杨铭源、吴聘儒、王铭丹、曹印侯、杨仁天、彭世安、张光奎、井岳秀、张宝麟、吴世昌、王荣镇、陈得贵、向紫珊、石玉山、张玉成、薛豫华、王克明、邱彦彪、彭泗海、张建有、陈树发、郭锦镛、刘刚才、刘世杰、陈殿卿、马玉贵、惠象贤、薛骏、韦虞、纪雨旸、王桱、党廷佐、袁桢、王鸿遇、张渊、方象堃、郭子余、吴鹏、陈德卿、齐以礼、赵贞吉、姚南薰、李桂森、袁守礼、焦林、杜守信、南南轩、南风薰、胡德明、杨景震、孟述孔、张镇方、王泮坪、陈宗舜、王亚黎、张肇基、章雨苍、孙岳、曹世英、郭坚、樊钟秀、高峻、卢占魁、王珏、惠思温、王陆一、刘守中、耿直、张义安、董威、田玉洁、简大猷、刘锡麟、王绍德、朱思聪、张仲良、王玉汝、吕抚宸、仇茀田、柏堃、范克立、曹灵秀、王林生、雷宝琨、田种玉、李丰功、白自成、王会文、赵邦楹、程步瀛、郭浤、风正南、余钦烈、郭垲、同升、王尚贤、张鸿道、张士俊、毛元茂、蒙发源、武志文、李含芳、左国宝、武钧、薛其昌、于鸣皋、李福荫、李文华、王崇瑞、程焕奎、熊占彪、雷云西、田西轩、冯仲裕、杨瑞亭、梁国璋、张九才、李德升、萧荣绶、李秀实、张维直、靳经国、胡亮天、弓富魁、赵西山、郭俊杰、张赞元、王烈、张廷芝、李凌霄、党毓昆、李向荣、杨逢时、李玉祥、康任、王之翰、张如翼、阎镇元、龚性田、高铭新、杨昛、吴志德、梁梦西、段霭、甄士仁、武士敏、唐嗣桐、蒋世杰、何琰、黑宪章、李天佐、石象仪、杜延五、史登魁、陈龙光、张成亮、刘继邦、华孝康、史之照、张钦、刘星涵、耿文鸿、史宗法、史国枢、史仲书、张昌、缑天相、卫总成、刘鹏、康霖苍、杜保田、范升初、赤亚武、彭世铭、马彦森、张景刚、杨介、杨文选、袁青云、丁增华、樊俊荣、丑彦俊、王保民、何顺天、刘觉民、李维直、雷电、贺家栋、黄立中、郝可权、陈金胜、马望亭、方孝慈、卢子山、刘淦、张炽章”
北伐时期的姚振乾 据史料《在于右任身边的岁月》记述,“1926年秋,于先生访问苏联归至三原。此时三原城围甫解,北伐军在汀泗桥、贺胜桥大捷,叶挺军正围攻武昌,湖南农运蓬勃发展。三原群众在东关召开大会欢迎于先生,先生号召驻军(当时三原驻有田玉洁、姚振乾、王保民、李子高、党踱子、牛腿等部)响应北伐,歌颂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歌颂革命导师列宁。”
姚振乾之死 据陕西《蓝田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东路游击姚振乾驻蓝田县,9月政变,姚在省被戮,部下哗变,巷战城内,旋被改编。”
至于姚振乾被杀害的原因,笔者曾经查阅史料,是因为姚振乾曾受陕西督军陈树藩之命,在西安东郊十里铺将山西籍资深革命党人李岐山暗杀。其实,在辛亥之后,一直到冯玉祥督陕陈树藩的无奈离走,姚振乾一直和陈树藩走的比较近,对陈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据井勿幕的侄孙、井岳秀的孙子,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井晓天撰文,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18年,陕西靖国军起,陕督陈树藩深感陕局危机,因李岐山在京活跃,暗中与渭北各靖国军司令多有往来,便邀李到西安,委以渭北游击司令,以协助其军事。后李岐山又被靖国军委为第三路第四支队长。李岐山调解于两者之间,终被陈树藩所忌,陈派其部下姚振乾率兵一排,狙击李岐山于长安东郊十里铺,李岐山及随从共7人被害,时为1920年9月29日,年41岁。
这是姚振乾人生的负面,直接造成了他后来的被杀。
李被害十年后,这应了乡下人的一句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杨虎城回陕执政,他捕杀了姚振乾,为李岐山复仇。
姚振乾的西安老宅 姚镇乾在西安原有住宅,大概在五星街一带。据姚的女儿的同学胡宝瑛老人后来回忆说,五星街北边还有一条草场巷,草场巷最北头有一户人家的房子特别好,主人姚镇乾据说是一位军官。姚镇乾的女儿跟胡宝瑛是同班同学,小时候胡宝瑛放学后常去姚家玩耍。胡老人还记得,姚家的房子是北京式的四合院,比较方正,不像西安的民居那么深。草场巷中还有一处是姚家的花园,里面种满了玫瑰花,很漂亮。姚家搬走时,将这院房子卖给了张凤翙的侄子。
姚振乾的一个亲戚曾经撰文《双仁府 --- 邻里间谦让出来的“仁义”老街》中记述,“双仁府大巷子在南头,巷口有个卖糖果点心的商店,大巷子里路北第二家,是个很大的院子,不深却很宽,里面由横着的两个院子组成,都是一砖到顶的好房子,西边院子后楼是钢筋水泥结构,高大、气派、宽敞。我的发小左丽达,住在东边的院子,她家住的后楼,上下两层全部是木头的,每每去叫她上学,都要走过嘎吱嘎吱作响的木楼梯,踏在木地板上感觉相当好。后来听母亲说,这个院子解放前是国民党一个旅长姚振乾的家,按辈分她应该叫姚振乾姑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