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2|回复: 4

姚长杰:凤仪已拆 潭村叙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14 17: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长杰:凤仪已拆 潭村叙旧南都网



    摘要:为了在故砖瓦砾中留存宗族祠堂的应有之地,76岁的姚长杰奔波两年,但他的叹息落在拆迁废墟中。仰望故土,祠堂的栖身之所仍是他的心头之痛。

       7月31日,76岁的姚长杰在杨箕村姚氏大宗祠原址上接受采访,讲述三年来的护祠故事。杨箕村拆迁期间,他与其他姚氏村民一起致力于保护姚氏大宗祠。

       2013年3月12日下午四时许,杨箕村的姚氏大宗祠正在拆迁,施工队用吊机将祠堂中横梁、柱子等木框架卸走。

       “我们的确算不幸中的万幸,”姚海胜说,祠堂就是祖先的命根,拆除祠堂有“断子绝孙”之意。与其他几座宗祠相比,“风仪堂至少是整体拆下来的,还有专门的仓库存放”。

       护祠者姚长杰

       为了在故砖瓦砾中留存宗族祠堂的应有之地,76岁的姚长杰奔波两年,但他的叹息落在拆迁废墟中。仰望故土,祠堂的栖身之所仍是他的心头之痛。

       “这里就是原来姚氏大宗祠,那里是我家!”7月3 1日中午,当进入满是泥巴的杨箕村时,76岁的姚长杰径直向凤仪堂(即姚氏大宗祠)原址方向走去。姚氏大宗祠已没了踪影,只有堆得人高的土堆横亘眼前。姚长杰站在土堆上,向记者介绍着他曾经熟悉的一切。

       原占地551平方米的姚氏大宗祠,而今被编成9 0 0多个号码,存放在泰兴直街的旧仓库里。这些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梁上雕花、坤甸木柱,再过两年将部分移接到玉虚宫旁复建姚氏祠堂。为了它们的存废,76岁的姚长杰和他的十几个宗亲奔波了足足两年。最终,大宗祠被拆迁的命运未得到扭转。

       “虽然祠堂没有了,但是族谱还在。我是‘国’字辈的,等我将来离开人世了,我的名字还要改成姚国杰,才能入族谱的。”6 0余年过去,曾在宗祠里写字、爱打乒乓球的少年,而今满脸已刻上了岁月的印记。他将委屈和遗憾埋在内心深处,“人要往前看,要能融入社会”。

       60年前的书声

       时光倒流六十载,凤仪堂里书声朗朗,12岁的姚长杰看着字帖一笔一划临摹着。学校里没有统一的书台和凳子,几块木板拼凑成的简易书桌,却丝毫没影响学生们认真听课。下课铃响,学生们争相拥出。第一进门口有张麻石做的石鼓凳,坐上去凉爽又感觉高人一等,高年级的学生们都想爬上去。祠堂西面是一片空旷的麻石晒谷禾堂。盛夏时节,在禾堂对出的风水池塘边,青蛙在为树上的鸟儿“呱呱”伴奏。老树上掉落的果子,砸得人生疼。

       “走佬,过来钓青蛙啦!”同学唤他,姚长杰摇摇头,没有过去,而是径直走向了门口的乒乓球台。

       “走佬”,是村里人给姚长杰起的花名。当年姚长杰的母亲快生他时,日本人入侵,姚母便逃到鹭江村避难。重回杨箕后,舅舅给姚长杰起了大名,但“走佬”的称呼已在村里传开了,并伴随了他76年。

       1952年,杨箕小学第一届毕业生在中山纪念堂门口拍下毕业照。而“走佬”姚长杰因为“地主成分”读到三年级便辍学,没能成为凤仪堂的第二届毕业生,儿时关于凤仪堂的美好记忆,也止步于此。

       宗亲的情谊

       自从姚氏大宗祠(即凤仪堂)被拆之后,姚长杰每隔一个多月就要去一次潭村姚氏宗祠。

       杨箕、寺右及潭村姚氏始于同一始祖姚礼廷。同样是梁上雕花、坤甸木柱、青砖黛瓦、灰塑山墙,姚长杰却坚持“不是所有宗祠都能有个‘大’字”。姚长杰说,潭村后来一路发支,人数盖过了杨箕,但只有资历最老的杨箕姚氏,才能跟发源地的老祖宗申请建大宗祠。

       “这里的人见到我,都要叫我一声‘杰叔’”,姚长杰语气里满是自豪,一边娴熟地勾手打开了祠堂门。“不过,重建的宗祠天井没他们的大,”姚长杰自言自语。

       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老人经过,看到祠堂有人便停下。只见老人满头白发,走路也有些跛,一边走一边大声问:“喂,你地来做咩噶!”

       “八叔,系我,阿杰吖!”姚长杰快步迎上,搀扶老人毕恭毕敬。“哦,你来啦?年纪大了眼睛真的不好。”76岁的姚长杰和89岁的姚永恕在宗祠门口长椅上坐下,追忆解放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60岁的太公在祠堂免费飨食大餐的情景。讲起孙辈们舍得花钱“买几百块一双的鞋,一万块一部的单车”,却不舍得“花点力气敲龙船鼓”同样来气。

       10时许,看守祠堂的姚镇洪和几位宗亲饮完早茶回来了。“H ey!杰叔,好耐无见啦!”

       姚镇洪比姚长杰小几岁,言谈中也多了几分尊敬。上个月姚长杰过来,他还请姚长杰一起去饮早茶。姚长杰说,在杨箕姚氏大宗祠未拆之前,潭村老表偶尔也去杨箕“串门”。他将刚刚摘好的石榴仔放在祠堂祖先牌位前,点起一炷香拜了拜。

       聊聊天,一上午很快过去。临近中午,姚镇洪约姚长杰一起吃饭。因为另外有约,姚长杰答应下次再聚。走出村口,姚长杰还在回味:“老表好大方,近几年他们经济好过我们,就连来我们村做客,请吃饭的都是他们。将来宗祠建好,一定要好好请回他们。”

       护祠的曲折

       2010年4月中旬,杨箕村城中村改造的回迁布局图公示:四姓祠堂统一规模与方位,像豆腐块似地一起安在玉虚宫后面,原位于玉虚宫左后侧的凤仪堂,也在“豆腐块”列队中。从那时开始,由姚浩超、姚长杰、姚海胜等20多名姚姓后裔组成护祠小组,为保住祖宗的根——— 凤仪堂,频繁奔波呼吁。

       在这个临时搭建的小组中,古董陶瓷修复专家姚浩超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是小组的理事长。姚海胜年轻有股冲劲,负责牵头。多年负责舞龙舞狮联络工作,在村中颇具威信,花名“走佬”的姚长杰,因能说会道喜欢笑,公关自然非他莫属。

       找文物专家、找省府参事、找政府官员……除向石牌、潭村、海珠石溪村等兄弟村募集签名外,护祠小组2010年6月还决定南下香港,向香港姚氏宗亲会以及世界舜裔宗亲会求援。“回想起来真是好笑,果个衰仔到了深圳过关才发现签注居然是澳门的”,每年都有一次香港之行,姚长杰却对那次记忆犹新。同行的族人关口被卡临时折返,剩下姚长杰一人前往。当日中午抵达九龙车站后,“30后”的姚长杰亲密地叫了“40后”姚锦钿(香港侨港姚氏宗亲会主席)一声“钿哥”,“钿哥”将他带到一家宗亲开的饭店,这位宗亲听说了广州姚氏宗祠的事后,当即免单表示支持。与姚锦钿的初次见面“格外顺利”,姚长杰觉得事情有了转机。

       7月1日,姚锦钿带着宗亲组织写给广州市领导及外事办的申请信,亲赴广州为“别拆凤仪堂”奔波。申请书的落款处,盖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侨港姚氏宗亲会、台湾台北市姚氏宗亲总会以及马来西亚吉隆坡姚氏宗亲会的印章。

       然而27天后,村中两山姚公祠就在“保护”声中被钩机弄穿了屋顶一角。更惨烈的是李氏大宗祠的遗迹整个屋顶被掀,只留下一堵墙及牌匾。凤仪堂的命运仍旧风雨飘摇。

       当年9月,越秀区国土房管局通报,杨箕村改造规划方案正式获市规划局批复同意。改造方案明确,除玉虚宫外,杨箕大小祠堂都将被拆除重建。此时,姚长杰一行仍未放弃希望。“不能原地保留,是否可以平移?”姚浩超提出。护祠小组为此多次与政府部门沟通,姚长杰仅梅花街道办就去了十余次。

       “这头专家认可,让我们看到希望;那头上级部门又回复原地保留可能性不大,这事件发展一上一下就像坐过山车似的。”护祠小组多方努力,在争取到551平方米复建面积(相当于凤仪堂原有面积)前提下,他们最终答应了拆除祠堂的要求。姚长杰说:“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传承的期待

       当大宗祠确定将被拆除后,姚长杰再也没有回去看过,“睇见都嬲!”

       默默退出护祠小组的姚长杰如今有了新的生活重心———他主动请缨申请保护和修缮姚氏祖宗“姚南庄夫妇墓”,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尽力多争取一些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

       同样退出护祠小组的姚浩超也有遗憾:“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却保护不了自己家乡的文物。”对姚氏后裔来说,“重建就算是镶金镶银镶钻石,都不是以前的姚氏大宗祠了”。

       只有45岁的姚海胜留在了重建姚氏大宗祠的理事会。姚海胜表示压力很大,“这一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谈不上收获,却有看不到的辛苦。几个宗祠都在暗暗竞争,都想做得最好,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8月2日午后,西北方向5公里外的杨箕泰兴直街,十块麻石被人堆放在路边,这是李氏大宗祠仅余的残骸。李氏后裔李冀和几个宗亲把这些石料从废墟中拖出来,包括巴掌大的碎片。“重建是用不上了,只能做个纪念,到时候看能否做些石凳吧”。李冀期待三年后儿子能找到老婆在祠堂摆婚宴。

       “我们的确算不幸中的万幸,”姚海胜说,祠堂就是祖先的命根,拆除祠堂有“断子绝孙”之意。与其他几座宗祠相比,“风仪堂至少是整体拆下来的,还有专门的仓库存放”。

       关于重建,姚海胜跟姚浩超的想法一致:要用最好的料,建好之后一定要找社会上名人、书画家题字、作诗,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培养下一代,有文化传承。还要邀请各地兄弟老表齐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15 21: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2-15 21:57 编辑

             长杰兄,你弄错了—— 杨箕、寺右及潭村姚氏,不是始于同一始祖姚礼廷(“ 杨箕、寺右及潭村姚氏始于同一始祖姚礼廷”):你们 杨箕和寺右凤仪堂姚氏,是始于同一始祖姚礼廷,源自江西新淦元代姚存耕,江西姚; 潭村姚氏,始祖是【北宋】姚宗卿,进士,广南东路提刑史;杨箕村另外2支姚倒是与 潭村姚氏同是宗卿公后。
             三姚两李一秦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0 21:31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4-12-17 19: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姚氏宗亲前辈对自家宗祠的感情如此之深,着实让人感动至深!
    向这些前辈长者们学习、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6 12:27
  • 签到天数: 3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2-18 08: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前辈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大家学习的最好榜样!也是姚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0 17:11 , Processed in 0.1054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