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6|回复: 2

中华60余姓氏由姚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2
  • 签到天数: 31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14 17: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5 08:58 编辑

    中华60余姓氏由姚起

    时间:2013-05-07 09:09:14 来源: 中新网河南新闻
    中华60余姓氏由姚起

    时间:2013-05-20 08:17:20 来源: 中新网河南新闻

    姚姓始祖帝舜像。

     帝舜后人祭拜帝舜。

    帝舜像前香火旺盛。

    姚姓祠堂内悬挂的匾额,宗亲把帝舜作为始祖。
      姚与妫一样,都源于帝舜,由姚姓衍生出的庞大的姓氏族群,由60个姓氏级成。如果把延伸出的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宗相相加起来,宗亲数量将达2.6亿之多,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唐代之后,姚氏形成了浙江吴兴、安徽桐城和河南陕州三支望族,并对今天的姚氏分布产生巨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姚氏先祖文学艺术方面成就远远超出了其他方面的贡献,明清时代的安徽桐城姚氏家族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源于帝舜,形成宠大姓氏族郡
      今天的学者们认定的上古姓氏有两个版本,但不管哪个版本,“姚”都在其中。
      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姓,又因舜曾在妫水生活过,舜又有妫姓之说,河南舜裔研究会会长陈瑞松称:“帝舜实际上是两个姓,由这两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多达60余个。”
      舜,也称虞舜,名重华,上古五帝之一,黄帝的八世孙,《史记》、《说文》等典籍都有记载。《史记》中称,帝舜50岁开始代替帝尧职权,58岁时帝尧驾崩。舜为帝尧守丧3年,61岁时正式登帝位。
      帝舜摄政与在位期间,改革政治,励精图治,治理洪涝灾害,制定刑律等,把一个原始、松散的部落联盟,构建成了一个具有基本的国家性质的雏形,拉开了华夏国家文明时代的序幕。而帝舜的人格和道德精神也为历代民众所敬仰,被列于“二十四孝”之首。
      武王灭商时,舜裔已传至第三十四世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帝舜故地陈,称为胡公。因此,陈氏也尊帝舜为上古始祖。
      妫满传十世至公子完,因国中内讧,完为避祸奔于齐国,遂改姓田,名完,因此,帝舜也是田氏始祖。
      秦末,项羽立田安为北齐王,汉初为韩信所灭。族人田横遂拥兵东海岛屿,自立为齐王,拒不降汉。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为了防范和控制故旧诸侯贵族,宣诏齐楚等大家族徙迁关中长陵。原齐国王室中的部分人,由于惧怕田横事件牵连,便归并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来的王姓,易姓王,大大增加了姚姓王的族群。至景帝时,王姓女王娡成为汉景帝妃,后因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家族从而再次显贵。武帝刘彻即位,恩加王氏,特许舅氏男丁复旧姓田氏。第六十五世蚡始恢复姓田。传至六十七世田渊,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至今浙江湖州(吴兴),再复为旧姓妫。至六十九世冀州刺史妫平,再复姚姓,为江南姚姓的起家之祖。王莽代汉,搜求帝舜姚氏,征姚平之子、七十世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此后,姚姓基本稳固下来。
      上述播迁与改姓的历史显示,中华百家姓中的许多姓氏,很多出自姚,都属帝舜一脉。
      在数千年繁衍播迁过程中,由帝舜一脉延伸的家族蔚为壮观,形成的望族群体多达60个之多,姚、陈、田、胡姓外,中华姓氏前100位大姓中,王(一支)、孙(一支)、袁、夏(一支)、陆(一支)等都渊出帝舜。
      在香港,帝舜后裔成立了“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自1982年首届世界帝舜国际大会在香港举行之后,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等地都曾举办过。1999年,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在颍川陈氏的命名封地河南许昌长葛举行,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目前已举办了近20多届,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姚姓宗亲在今天中华姓氏大家族中排名在60多位,但如果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姚氏族人包括在内,就大大超过了王、李、张、刘等任何一个大姓。据河南舜裔研究会统计,目前由帝舜延伸出来的后裔分支多达100多个姓氏,人数多达2.6亿,宗亲分布5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然,帝舜后裔已成为中华姓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
      渊流庞杂三支望族遍世界
      今天的许多姓氏学者都认定出自帝舜一源的姚氏是主流。从起源上说,姚姓有三源,分别出自帝舜、子姓姚国和少数民族改姓。
      姚氏一源出自帝舜,这是许多学者包括姚氏宗亲都认可的。相传,舜在当帝之前,有人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为了考察舜,让他居住在妫河边,他的子孙便有人以妫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因此《通志·氏族略》中称: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史称的妫、陈、田、姚、胡,“妫汭五姓”由此而来。
      妫姚二姓为同宗,曾经互用,帝舜为了加强子女间的团结,曾让姚姓子女改为妫姓,也曾让妫姓子女改为姚姓,部分子女有改回本姓姚姓。但这一说法很难让学者和宗亲真正把“根”追到此,倒是周武王伐商之后的姚姓被今天的多数宗亲所认同。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找到了陶唐氏的后裔妫满,还将自己的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之后封他于陈,建立陈国,史称陈满。但陈却是个弱国,春秋时为楚所灭陈国,后裔便以陈为氏,这便是妫姓陈的来历。
      妫满的后裔子孙传至汉朝陈仲敬时,这支宗亲为避王莽之乱迁居今浙江钱塘江一带,并改回妫姓。再传五世后,复改为远祖姚姓,并世代相传至今,这支宗亲一直被历史上称之为姚氏正宗。
      姚姓的另一支起源子姓姚,源自春秋时的古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这支“姚”只能称氏,而不能成为“姓”,只是在姓、氏合二为一之后,才作为姚氏一源。
      如果把少数民族改姓当做今天姚氏的一源,那么这一源的人数虽不多,却让学者很头疼。
      《晋书》中称,自汉朝末年,西羌烧当部首领姚戈(弋仲,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姚戈(弋仲及其子孙曾创建过后秦政权,后裔子孙中皆姚为姓,世代相传至今。这便是羌族姚姓的来历。
      今天的姚姓中还有一支源于蒙古族。据史籍《清朝通志》记载:蒙古族禹尔氏,世居阿鲁科尔沁,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姚;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时也改汉姓姚;此外,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被赐予汉姓姚,改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姓。
      而满族姚姓则出自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先祖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宋元之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此外,还有一源姚姓源于德昂族耐氏部落。德昂族,散居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百濮人,与古哀牢国人有密切的关系。明万历年间,德昂族的一大氏族耐氏部落,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姚安,便取汉姓姚。
      总体说来,今天的苗族、水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姚在姓、氏合一之后,西汉时形成南、北两大支系。南系泛称“吴兴姚”,以吴兴为主,今之浙江临安、余杭、德清、湖州,兼有江苏宜兴等地;西北系泛称“南安姚”,以甘肃陇右为主。吴兴姚经北魏逐渐壮大开来,并反向中原内地回流,至唐代逐渐演化出“陕州姚”(河南三门峡)、“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唐代以后,这三支逐步成为姚氏的主要流派,今天的海内外宗亲,大多都能将祖根追朔到这三支。
      先祖姚崇历四朝不倒
      姚氏的先祖们既有知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科学家、诗人、画家,又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战国秦国客卿姚贾;西汉经学家姚平;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苌、姚兴、姚泓;南朝画家姚昙度,历史学家姚察;北朝医学家姚僧恒(垣……其中,唐代宰相姚崇四朝不倒,让家族颇为自豪,不管是各地的族谱,还是宗祠楹联,都有姚崇的影子,姚崇已成为姚姓宗祖的榜样。
      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在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任宰相并兼兵部尚书,中宗时政坛又一度风云激荡。他为稳定武周政权、开创“开元盛世”立下汗马功劳,又辅弼朝廷,革除旧弊,开辟新风,推进了社会进步,完全不是庸碌无为的“不倒翁”,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河南姚崇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姚学谋对先祖姚崇颇为研究:“姚崇四朝不倒,既有权谋之术,也有个人修养;既有私利之心,也有为民热忱。”
      史书记载,武则天曾对随侍说:“过去周兴、来俊臣掌政时,朝野上下有很多谋反的罪犯,朕派人复核,他们也都坦白自己有谋反的罪行。但是自从诛杀了周、来两人后,天下竟然就没有一个逆反的人了。回想过去,会不会有受冤枉而死的人呢?”
      针对武则天的疑问,姚崇随即为民请命:“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罗织人罪。陛下派人到监中查问,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难于保全,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被问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从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员中再也没有谋反的人。假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对于这一尖锐的批评和意见,武则天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对姚崇的勇气和坚定十分赞赏。此外,姚崇的才干也颇受赏识。
      睿宗时,任中书令的姚崇开始着力革除中宗吏治弊病:一是顶着压力,罢免了几千名中宗皇帝亲自批准的、靠花钱买来的“斜封官”。二是整顿了上万名超编的吏部候补官员,通过考试,选拔了1000多人录用。
      唐玄宗刚登基时,欲选一位贤明宰相辅佐他处理政务,因此想到了姚崇,但姚崇却开出十个“条件”:精简刑法、疏远佞臣、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待臣以礼等。玄宗听后,两眼含泪,良久,沉痛地说:“这些确实让人感到痛入骨髓。朕答应就是!”
      中国历史上一生显赫的人多如牛毛,全身而退又得享盛名的却屈指可数。姚崇便是其中之一,生前位极人臣,死后家族也能安然无恙,他在死之前,还为全身而退铺上最后一块路石。
      姚崇曾在唐玄宗面前进言,将张说下放,预料张说东山再起后,对自己的积怨必然会化为不测的报复。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我死后,张丞相一定会来吊丧。你们尽数陈列我生平服饰器用玩好之物、宝器及贵重的器皿罗列在帐前面。他若不看,我们的家族就此完蛋了;如果欣赏,你们应该挑出他所欣赏的送给他,还要请他写我的碑文。得到他的文章后,立刻抄录,并上奏朝廷,同时马上雕刻在碑文上。几天以后,他一定会后悔,倘若他要以修改为托辞收回碑文,你们就引他去看刻石,还得告诉他已经向皇帝报告了。”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了,一切都如姚崇的预料。张说在得知姚崇的遗言时,懊悔得很。但赞赏姚崇碑文已经刻好,且已上报朝廷,这就迫使张说不但不能对姚崇的家族施加报复,后来还一再吹捧姚崇、提拔姚崇的子女。这件事被冯梦龙详细地记载在《智囊》中。
      因为为民立命,深得武则天赏识;因为勤政务实,才干出众,才被睿宗、玄宗信任;因为灵活多变,深谋远虑,才使自己全身而退。
      姚氏先祖中像姚崇这样的卓越的政治家,并不多,更多的是像清代知名散文家姚鼐一样,在文学上造诣匪浅,这些先祖让今天的姚姓宗亲倍感荣耀。(记者 王永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5 08: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 中华60余姓氏由姚起”,而是“中华近百姓氏由姚起”。

          中国历史上一生显赫的人多如牛毛,全身而退又得享盛名的却屈指可数。姚崇便是其中之一,生前位极人臣,死后家族也能安然无恙,他在死之前,还为全身而退铺上最后一块路石。
      姚崇曾在唐玄宗面前进言,将张说下放,预料张说东山再起后,对自己的积怨必然会化为不测的报复。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我死后,张丞相一定会来吊丧。你们尽数陈列我生平服饰器用玩好之物、宝器及贵重的器皿罗列在帐前面。他若不看,我们的家族就此完蛋了;如果欣赏,你们应该挑出他所欣赏的送给他,还要请他写我的碑文。得到他的文章后,立刻抄录,并上奏朝廷,同时马上雕刻在碑文上。几天以后,他一定会后悔,倘若他要以修改为托辞收回碑文,你们就引他去看刻石,还得告诉他已经向皇帝报告了。”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了,一切都如姚崇的预料。张说在得知姚崇的遗言时,懊悔得很。但赞赏姚崇碑文已经刻好,且已上报朝廷,这就迫使张说不但不能对姚崇的家族施加报复,后来还一再吹捧姚崇、提拔姚崇的子女。这件事被冯梦龙详细地记载在《智囊》中。
          ——记者 王永记将笑话当史实。别拿《智囊》来说事,应去问问河南姚学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1 08:29 , Processed in 0.1154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