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0|回复: 0

唱不尽昆曲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28 15: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唱不尽昆曲情(组图)2014-12-28 14:59:21 来源: 新民晚报(上海)


    本版插图 叶雄

      宗敬心

      今宵曲会良难陈

      今年6月,我去昆山千灯参加第二届秦峰曲会。

      曲会是各地曲友的节日、展示的大舞台、学习的大平台。大家可以看到曲家、高手的演唱,同时也得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水平。我参加过好几届苏州虎丘曲会,自己也曾多次“粉墨登场”。

      2006年我第一次参加虎丘曲会,在古戏台上唱《长生殿·弹词》“二转”,那一句“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高音拔上去,要靠很大的气力。2007年第二次参加虎丘曲会,我唱的是“痴梦”。那梦中的三个“为甚么”自责、“扑登登敲打不绝”轻轻跺脚、两个“咦,哈哈哈”来回两个转身已经发痴了,声音时而压抑、时而激荡,摄人心魄,我在台上表演得十分投入。去年碰到苏州曲友,还说对我的“痴梦”印象很深。

      曲会可真够热闹,北到保定、天津,中到长沙,南到广东、福建,新老曲友千里迢迢赶来,旧识新知,见面无不欢陈喜悦,他们对昆曲的热爱执着感染着我。晚场,天津的孙立善老师一出“夜奔”,自备短打黑衣衫裤,腰挎宝剑,悲怆高歌,林冲的悲壮气概,再现眼前。香港曲家张丽真女士,差不多年年参加曲会。早几年她在苏州曲会上唱“惊梦”“没乱里”,沉稳委婉、行腔工整,真乃一位窈窕淑女。这次曲会她请她的团队洞箫伴奏,一曲“离魂”,如泣如诉,凄婉悲情。

      更让我高兴的是,有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出现在曲会的大舞台上。深圳大学、河北大学的博士生、青年教师,以及广州的女曲友,都是近两年学的昆曲,但是都唱得板眼妥帖、运腔有致。还有福州师大音乐学系的女博士生,虽然不会唱曲,但曲会中她广交朋友,了解曲社情况,拍摄曲友表演,原来,她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昆曲的……

      昆曲是一出唱不尽的戏。看到这么多人热爱昆曲,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上昆曲,我心里既高兴,又感慨。回想我自己,与昆曲结缘、热恋,可也有十多年了。

      每周一曲入门来

      那还是2000年前后。我住在汾阳路,散步走到绍兴路很近。那时还在绍兴路上的上海昆剧团小剧场,几乎每周六都有折子戏演出,优惠票只要10元钱一张。我本来就酷爱京剧,京昆不分家,既然这么方便,我乐得常去看看。这一去,就去上了瘾。

      那时张军、沈昳丽等毕业不久,每次演出,前二三折是他们昆三班的戏,最后压轴则总有蔡正仁、张静娴等人的演出。那两年我看了不少精彩好戏,《牡丹亭》、《长生殿》、《琵琶记》,“痴梦”、“山亭”等等,现在说来都是相当珍贵的。等我日后开始学唱,回想起来,那滋味可就更妙不可言了。

      虽是仅仅看看而已,然而其中一折“借扇”给我印象极其深刻。那是孙悟空师徒在火焰山受阻,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逃到洞内,喝茶,孙悟空变成飞虫飞到铁扇公主肚内作梗。这动作怎么做呢?台上铁扇公主一仰脖,孙悟空一个鱼跃,飞到铁扇公主桌椅后面,轻轻蹲下。然后一个声音出来,“嫂嫂,把扇儿借与我。”铁扇公主一惊,“泼猴,你在哪里?”这一情节,演得巧妙,大家看得也很真切,很能理解这个意思,真叫人赞叹昆曲表演艺术的高妙。

      2004年,我开了一刀,心想唱京剧可能中气搭不够,想象中昆曲会柔一点。正好当时上海昆剧团恢复免费教唱昆曲,这么好的条件、机会去学唱,何乐而不为?

      “每周一曲”开头一年着实兴旺,昆团小剧场200多座位,每每座无虚席。由“昆大班”王君惠老师教旦角、“昆小班”陈亿年教老生。我们从“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学起,以后再学下面几段。老师教得认真,扣小腔、扳长腔,就像刻的模子一样准;我们学得也认真。唱昆曲就是要心平气和,即使唱的剧情哀伤悲凉、起伏很大,但唱的气息还是要很稳。有次有事,我急急赶到,刚坐下还汗流浃背。但随着王老师的领唱,一会儿身上汗就没了,唱得入情忘怀。

      每次教唱,王老师都叫我们从第一段唱起,这就把基础夯得很实。我们这些曲友无论学旦、学生,对昆曲“老三篇”:“步步娇”、“皂罗袍”、“山坡羊”,都能唱得滚瓜烂熟。当时我们中有很多人是不会唱曲的,坚持着每周活动,几年下来也都是资深老曲友了。

      如今学唱的人多是年轻人、新面孔,年轻人更放得开,学唱中哪个声音好,老师就会鼓励他站起来大声唱,然后点评、指出优缺点、怎么唱,唱的人得到锻炼,我们在一旁听的人也觉得很有收获。

      “则见风月”几回吟

      有次“每周一曲”教唱间隙,有位尹老师,是1985年开始学“每周一曲”的老曲友,站起来跟大家说,可以到他们“昆联会”去学唱。于是我们一部分人也参加了昆联会。

      昆联会常年教席有“昆小班”的胡保棣老师,她既教唱、也教身段。虽说身段是学昆曲的“应有之艺”,可一开始,要我们这些中老年人叉着腰学走圆场,还真有些忸怩呢!后来赵津羽、肖向平好几次搭档教我们“惊梦”里的“山桃红”:“则为你……”她们那二八少女羞涩的神态美和唱舞美,让我们个个惊羡不已。于是,我们有五个人就请肖向平开小灶教“拾画”身段,分十个周六上午教。开始只教我们走方步、拉山膀、走圆场,后三堂课才教身段。

      十次课,对我这个上年纪的初学者来说,时间太短,哪里学得会?可是我们中间有个美院的毕业生小何,很快就学会了,在一次街道的汇报演出中,他演了这段“拾画”。眼看他在舞台上的灵动身姿,我一边给他鼓掌叫好,一边也暗暗在心里下决心:我也一定要学会!

      我有肖老师的录像,又去买了岳美缇、汪世瑜的碟片在家看,反复模仿、琢磨。这段唱是昆曲巾生中难度较高的戏,高音到D调的2和3的整拍,整段唱也是一段很美的舞蹈。我对京昆唱腔有些悟性,那些弯弯绕的拖腔似乎比一般人记得住。对喜欢的唱腔,我自己规定必须听100遍,练唱100遍,到熟练背出了才正式唱,而且更讲究音韵、腔格。我把分段分句的动作特征、站位用文字记在本子里,默背、练唱。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把唱腔唱熟,我对身段也很快领悟学会了。

      后来,这成为了我的“保留曲目”。2008年苏州虎丘曲会,我上台演唱了这段“则见风月”,那时曲社有能唱、能身段表演的人比较稀奇,曲友们对我的表演赞叹不已。第二年石二街道大江昆曲社举行春节年会,林老师请到了昆曲名家蔡正仁老师。原来,他们曾一同拜于姜妙香大师名下,是同门师兄弟。这次我在蔡老师面前又表演了这段“则见风月”,一把折扇,两个歇步,“早则是寒花绕砌,荒草成窠。”斜台三折圆场,煞是好看。蔡老师和蔼可亲,可惜我还是有点羞涩,不敢“老面皮”请蔡老师提意见,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后来我参加了由著名画家戴敦邦主持的“田笙昆研会”。田笙会的年会也很隆重。2009年“田笙”15周年纪念在豫园会议室,邀请了岳美缇、梁谷音、刘异龙、黎安等名家,还有常年教席甘明智老师等。梁、黎当场献歌,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欣赏名家演唱。这天我又唱了“则见风月”,晚宴前,岳老师主动问我:你唱过京剧吧?有立音。我说是。我又说,我的大小嗓转换可能有痕迹,岳老师说还好。岳老师没有架子,亲切态度使我铭记。

      醉白池畔吹拉弹

      昆曲一支笛就能伴奏,我们曲社中很多人都学会了唱就又学吹笛。严格意义上说,吹笛一定要会唱,这样才能有韵味、把握节奏气息。我小时候会吹笛,2005年身体恢复后,又迫不及待地练起了吹笛,每天练吹三个多小时。有时候我们约几个同好曲友到公园去又吹笛又练唱戏,日子过得滋润惬意。

      后来我住到松江了,认识了小姚。小姚会几种乐器,叫了一帮子人,乐器齐全,那伴奏更丰富了。双休日,有的时候在我的小区、有时候在小姚单位,后来到醉白池,有时候一玩就是整天。我们一般先弹拉几段曲牌,然后就是整折的“游园”或“寻梦”等,老周在的话,那是她一个人独包,她不在则是小姚徒弟承担。接下来就是小姚的“收拾起”和“闻铃”等。一开始小姚唱起来总是很紧张,唱完总是满头大汗。随着“舞台经验”日渐丰富,如今唱起来轻松自如多了。他年轻,嗓子好,适合唱大小冠生。老谭的“棉搭絮”是唱出名的,我们就叫她“棉搭絮”来一个。我也逃不掉,有时是老生“望乡”、有时是《长生殿》唐明皇的“快活三”等等。我在那里既吹笛也拉二胡,我们都各尽所能,尽兴而为。



      小姚家就在醉白池旁,他每天上班前一小时在公园里练唱练笛,又吸引了三两个小青年,于是他们又成了小姚的徒弟。小姚本来是昆研社金睿华老师的徒弟,进步快。金老师每周二在松江文化馆教唱,他鼓励各曲社曲友跟他学唱,他年轻时得到传字辈真传,正旦唱得特别好。有一次,金老师与文化馆馆长说起小姚在“醉白池”活动情况,陆馆长觉得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主动去跟“醉白池”的领导提议,是否在醉白池搞一个曲会呢?醉白池领导一听,非常支持,说道:“这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事嘛,行!”于是,他特意为小姚他们在园廊内开辟了一间小厅室。有了地方,金老师又召集各个曲社曲友,在“醉白池”举行了曲会,宣布成立“醉白池昆曲沙龙”。那天几十个曲友纷纷献唱自己的拿手戏,昆曲清音和琴声在回廊里回旋,给这江南名园更是增添春色如许。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谈。”国家的兴与盛,人民的悲与欢,都在曲中传啊。昆曲真是一出唱不尽的戏。可喜的是,近年来吸引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人。他们看戏、学戏,有的还学身段;他们学会了工尺谱,还学吹笛。我在多次曲会活动中,接触到不少年轻人,他们都说,昆曲的文学性这么好,戏文这么丰富,词曲又这么好听,昆曲才是真正的风雅时尚!希望,这一段段昆曲情,能一代代传扬下去,飘扬在华夏大地的美好未来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1 03:43 , Processed in 0.1087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