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9|回复: 1

老街石垭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11 17: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垭子

    恩施新闻网 http://www.enshi.cn 2006年08月18日08:56

    建始高坪(过去叫高店子)有条不起眼的小街———石垭子。它在公路坎下百余米,很不显眼。而这条躺在群山之中的小街,曾经是中大路(恩施通宜昌、江汉平原的唯一大道)上很繁华整洁的街道,颇具土家特色,曾辉煌一时。

    石垭子的街不过200米长,磨光了的红石板街道,清一色两层的红油漆木板房屋,多是吊脚楼,楼下是铺面和走道,可以避雨。扶在吊脚楼的栏杆上,可以一览赶场的人群。

    前不久晚报刊登的《鄂西漆商谈子翼》一文中,提到远销日本的“石垭子小木漆”,其主产地就在这儿。宜昌“福昌漆栈”和汉口“庆孚公司”的总经理谈子翼、谈子敬都是这街上的人。以谈姚二姓为主的商人,大量收购山货,销往宜昌、汉口等地,又从山外运回布匹、绸缎和京广杂货,使这条小街兴隆起来。姚棣之办起了西药铺和家庭手工业社,包括棉织厂、织袜厂、肥皂厂,杨开泰中药铺享誉一方,谈海帆的丝烟铺,“义成永”和谈全林的绸缎、布匹商店,谈子翼的“官店”(官方指定来往官员住宿之店)和糖食店,还有“菜根香”的炒菜,“谭明阳”的包子,单家豆腐干,谈泽林旅舍、骡马店,谈家经营的“惠农桐子行”、“惠农山货行”、粮站、染行和食盐部,其营销范围包括崔坝、红岩、高坪一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石垭子十分出名。他的出名,不仅是小木漆,还在于它的人文景观。

    先说谈姚二姓老屋。谈家老屋是先祖谈佐庭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迁来所建。建于街后约50米。我所见到的谈家老屋还是比较完整的:两株二人合抱的古柏立于庭前,沿宽阔的石阶拾级而上,便是门楼。门楼两旁有精雕细刻的石鼓。再穿廊而过,才是正屋。正屋大门有“文章华国”的匾额,第一道堂屋、厢房之后,便是亭,亭两边是天井、石鱼缸、假山。再进去,又是天井、厢房,最后才是正堂屋。正中列有祖宗牌位,牌位之上是御赐“孝廉方正”的金字竖匾。在两间堂屋的大柱上都有竖匾。堂屋两侧置有琴凳(精雕细刻的宽大木凳)。还有后花园。室内陈设古朴典雅,有许多名人字画。那时就有钢丝床、南京钟、八仙桌。听父亲讲,民国初年,在这个老屋里,出了两个留学生,一个是留学德国学炮兵的谈家谟,因病早逝。另一个是留学日本的谈浚川,回国后,曾委任他为浙江省教育厅长,因病未到职,在家乡办了第一所新学堂,奠定了石垭子小学的坚实基础。民国十年,我幺叔谈柏泉毕业于武高师(武大前身),后在汉口市政府任秘书,可惜英年早逝。

    石垭子街后不远,有个沙子坝,是姚家老屋所在。据说在清咸丰年间,谈姚二姓的先祖结伴来此。他们看中了石垭子的风水,决定在此定居。姚家建屋于沙子坝,谈家建屋于街后。姚家老屋可与谈家老屋媲美。建筑风格也大致相同。一进姚家大院的门楼,就是“贡元”的匾额,老屋共有三大栋,内部陈设都很讲究。

    再说石垭子的教育。上世纪20年代末,在附近都还没有办新学之前,在没有官方支持的情况下,留日回国的谈浚川在谈家老屋办起第一所新学,同时,我二舅姚子衡也在沙子坝家中办起了一所新学。后在谈子翼的资助下,两校合并办起了石垭子小学。由谈韬安任校长,姚子衡任教导主任。小学越办越好,学生由100名增至300多名。抗日时期,省府西迁,由于石垭子小学设备较齐全,教学质量高,一度升格为省立二小。校长是省教育厅委派的李益谦,教导主任是美专毕业的万国华。李校长回教育厅后,分别由闵世泽、万佐藩(1938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继任。他们聘来一批师范毕业的好教师。记得有位延安抗大毕业的刘荣传,教高年级的语文,传播进步思想,对学生影响很大。我还记得著名音乐家马丝白在操场上给全校师生边演唱边弹风琴,以及画家刘林、刘涤尘给我们代课的情景。

    石垭子历来就有以求学为荣的风气。街附近大店子徐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家就出了3个大学生,徐绍伯毕业于北京大学(解放后在湖北省享受高知待遇),徐福钟毕业于中央大学,后任湖北大学教授,徐福庸毕业于农学院。街上的青年都把他们家看作榜样。特别是抗日时期,大批学校西迁,石垭子的青年特别是女青年掀起了一股到恩施求学的高潮。正因为有这批知识青年,解放后参军参干的就有30多人。我初略合计了一下,解放前毕业于石垭子小学现在外的(含离退休人员)有教授6人、医生3人、画家3人、教师12人、高级工程师4人、干部10多人,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家住在街上,除开丝烟铺外,还被指定为“邮政代办所”,由父亲经办收发邮件。那时,山外的信息,主要靠穿绿色背心背上有“邮差”两个大字的邮递员传递。天天来回跑,好辛苦。一个“邮差”管一段,石垭子———高店子为一段。我记得抗日时期父亲经常收发大同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新湖北日报,还收发一些进步书刊。一些有知识的人,常在这里谈论时事,使街上的政治空气活跃起来,无形中成为当地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

    记得我童年时,常坐在大门口看热闹。来来往往的骡马驮运队,十几匹二十匹骡马,每匹都驮着两大包物资,丁丁当当穿街而过。有时又看到大群形形色色的山羊、绵羊或大群鸭子被赶着过街。最有趣的是看“过兵”,经常有各种部队扛着各种武器、牵着战马列队从街上经过。有时就在街上民房中驻扎。有的部队守纪律,有的部队乱七八糟,赌博、酗酒、打架闹事。现在想来,国民党的部队和解放军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回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石垭子小街,恍如隔世。写下这段文字,让人们知道小街还有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


    来源:恩施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7: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街石垭子

    恩施新闻网 http://www.enshi.cn 2014年08月07日09:30

    石垭子老街 涌泉 摄

    涌泉

    周末,去建始县高坪镇寻访石垭子老街。之前去看过一次,只匆忙拍了些图片,未曾过细了解老街的情况。后来查阅资料,以期能从中得到一些具体内容,但没有,能找到的资料只能说个大概,于是便决定再去。

    石垭子老街隔高坪集镇不远,从318国道分路下去只有0.4公里就到了,其实就在国道边上。

    从老街的一头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三四米宽的街道。一位老人站在街口,指着远处告诉我,这条街本是抵达前头那山根脚下的,原来有两百多米长,后来有些人家搬走了,现在保存的可能只有百把米长了。顺着老街看过去,两层楼的木房和石墙房一栋挨着一栋,整齐地立在两边,把街道挤得显出几分狭长的感觉来。

    我们从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脚下踩着的,全是亮光光的石板,石板那油亮的光泽,折射出老街历史的久远,使老街这个称呼显得名符其实。有资料说是民国老街,问街上七八十岁的长者,长者说,她家是这街上的原住民,她已是祖传老屋的第四代主人了,家里人在这里已有了第七代。有人说,石垭子老街修建于1936年。其实,老街究竟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很难说得确切,因为它不是一时集中建成,应该是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综合多种资料和街上老人的说法,粗略估算,这老街再怎么也在百年以上了,当是晚清或清末民初就已基本建成。

    上次来时,是一个阴雨天气,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整条老街显得沉寂阴郁。因为下雨,人们都呆在屋里,街上只有我们几个外来的游客走动。两边屋里光线很暗,人们还是保持着无事不开灯的习惯。在老街一头的一条小巷道里,我看到一面石墙上用毛笔写着一幅标语:点灯莫用大灯泡,无事关灯要记牢。

    沿街走去,好几户人家的大门紧锁着。看到有开着大门的,我们便前去询问,主人说那些锁着门的,全家都外出打工去了。我们看到家里有人的,其实也就是几个老人和孩子,老人带着孙子在家守屋,孩子留在家里上学。

    老街中段,有一户人家,两个老人正坐在大门里讲白话。看到我们走来,老人只拿目光很随意地瞟瞟,知道都是些“无事”之人,便依然平静地坐着,说她们的白话去了。隔壁一个门洞里,是一个小院落,院落里侧的房子里,四个老人正围在一起打麻将。外边阶檐上,一位大爷站在墙壁上已经有些斑驳的“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下,双手揣到裤子口袋里,目光呆痴地望着雨中不知哪里。斜对面,一位老婆婆独坐在门口,左手握着右手,搁在双腿上,神情木然,目光散漫地望着外面被雨水淋湿的街面。再往前不远,一家泥巴粉刷的石墙屋的大门口,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支个小凳子,坐在那里就着外面的光线做作业……

    上次所见的一切,记忆还那么清晰,以至于这次光顾时已有了几分熟悉。老街还是那么宁静,沿街走去,偶尔见到一个老街居民,便要停下脚步,就想了解的问题跟人家闲聊。老人们总是很热情,看到有人打招呼,便是一脸的笑,一开口说话,便一发而不可收。不过,除了自己家里的情况,对于老街也只能说出个大概。毕竟,他们也已是这老街上的第四、第五代居民了,对于老街、老房子历史的了解,也只是从长辈们的口里听来,自己亲身经历的,多只是倒转去五六十年才开始的。

    60多岁的老谈,住在老街的一头。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石垭子人,可他祖上却是从浙江过来的。石垭子这个地方,地势平缓,又处在过去从宜昌到恩施的施宜古道和去四川的巴盐古道的交汇点上,交通便利,人马往来,慢慢就形成了人气汇聚的驿站,进而发展成商贾云集的集镇。到这里落户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因战乱、灾荒从外面逃来,在这里定了居;有的来这里做生意,后来在这里落了户。小小一条街,竟汇聚着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武汉、宜昌等地的人,姓谈的、姓吴的、姓朱的、姓张的、姓杨的、姓姚的、姓袁的……上百年来,他们在这里和谐相处,繁衍发展,直到今天。

    石垭子老街是施宜古道和巴盐古道这两条藤蔓上结出的瓜。听老人讲述老街的变迁,让我深深感到,石垭子老街的兴衰的确是跟路的变迁息息相关的。

    1958年,从宜昌到恩施的公路通车,公路就傍着石垭子老街。那时候老街还很热闹,店铺林立,市面繁荣,生意兴隆,当地土特产品、当地民众所需的日杂百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上世纪70年代初,318国道改道,从老街的上方走了,主干道离老街远了,粮店、邮政所、财政所、供销合作社等一些单位、好多商铺、不少人家都逐路而居,相继搬到路边上去。他们是方便了,可老街却因他们的离去而变得冷落。冷落下来的老街上的年轻人呆不住了,考学的、参军的、打工的、经商的……纷纷外出,过去热闹繁华的老街越发变得偏僻沉寂了,只有古老的街道和两边的房屋沉默在那里,聆听风声雨声,计数日升月落。

    已经79岁的吴老奶奶,一个人住在家里,守着老屋,也守着老街。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姑娘,孙子一大群,但都在外面工作、读书去了。过去这里热闹得很,压断街的人啊!她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几分骄傲,但接着眼神里又充满了落寞。她说,你看,现在这里冷清了,子女们都出去了,只是经常打电话回来问情况,说是要有什么事他们就会赶回来。

    老街上,像吴老奶奶这样的人家,还有十六七家;像吴老奶奶这样的老人,还有十好几个。

    我们继续在老街漫步,看到三个小女孩手拉着手从对面朝我们走来,给这条沉寂的老街平添了一抹亮色,整条老街也仿佛因为她们的出现而显出了几分活力与生气。

    老街老了。踏着老街的石板,行走在两边深灰色的板壁和墙壁之间,觉得满街都弥漫着冷清与寂寞,就连我的心情也有些阴郁与感伤了。好在,在建始从事旅游开发的崔应朝先生告诉我们,他们公司正在对这条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旅游,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将这条老街打造成湖北旅游名街。

    走出老街,天上云层间露出一片浅蓝色的天空,阳光时隐时现,把石垭子老街映照得亮堂了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0 19:55 , Processed in 0.1073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