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3-19 15:39 编辑
再次查考姚兴归属问题
罗益平
最近,本市万市镇姚村村民在清理一座坍塌的古寺庙中发现了一尊巨碑,高达二米许,宽七十余公分,碑厚二十公分,连同底座重逾二千斤。由于岁月沧桑,碑文已漫漶不清。经仔细辨认,大意是记述“重建姚开府祠”的缘由和经过。
姚开府即姚兴。据有关史书记载,姚兴又名姚叔兴,是宋代的抗金民族英雄。《宋史》说他是河北相州人,但《咸淳临安志》却明确指出姚兴是临安府新城县人。咸淳志比宋史要早七十多年,又属地方志,记述应该更清楚可信。所以,新登县志将姚兴收入《人物传》。 说到姚兴抗金卫国而捐躯,这里还有一段颇为悲壮的故事: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再次南侵,十万大军直压江淮。南宋防边的江淮制置使刘锜,急命淮西守将都统置王权迎战。岂料王权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仅令兵马副都监姚兴率本部三千人马御敌,自己则率大军慌乱后撤。这时,金兵前锋已逼近和州尉子桥。 姚兴自幼习武,骁勇善战,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便在尉子桥边摆开阵式,命令部队压住阵脚,自己则率五百铁骑突入敌阵,往来冲杀,毙敌无数。但金兵排山倒海般涌来,设下了一个大包围圈,意欲逼姚兴投降,形势岌岌可危。而身拥重兵的都统制王权却远远的扎在仙踪山上饮酒取乐。丝毫没有救援姚兴之意。 有个叫李二的汉奸,以前对王权有过私恩,深得王权的信任,可以随意出入王权的中军大帐,觑机窃得王权的军旗,当金军涌到之时,李二已乘乱投入敌营,他见姚兴既不投降也不退却,便向金军献上一计,将从王权军中窃得的军旗竖立在不远处一座叫酒仙宗的小山上,造成宋军援兵已到的假象。这时的姚兴及其部下,已经鏖战了四五个时辰,早已人疲马乏,见得宋军军旗出现,便奋勇杀开一条血路,前往会合,不料却陷入了金兵设下的圈套,经过一番激烈拼杀,终于力竭而血洒疆场。 姚兴的英勇壮举,不仅威慑了敌胆,同时也使金军上下唏嘘感慨不已。时为金军统率的国君海陵王完颜亮,下令全军为之致哀,并赋诗曰:独领孤军将姓姚,一身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徵兵檄,未必将军死尉桥。不久,完颜亮因祭祀敌军英雄,而被内部哗变人员杀死,其罪状之一就是歌颂敌军英雄姚兴。 宋军于当年年底收复了淮西,朝廷为此赠封姚兴为观察使,在他牺牲之处,立庙祭祀。四十多年后,宋宁宗赵扩为激励臣下抗金,追赠姚兴为袭庆军节度使,开府义同三司,谥“忠毅”。而姚兴的故乡新城(新登),亦于他的故里立庙祭祀。 姚兴是新登石门岭人,而新登有二处叫“石门”的地方。据《新登县志》记载说:石门有二,一在东洲乡(今湘溪一带),一在南安乡(今万市镇)。旧志载,姚兴字叔兴,东洲之石门山姚村人。姚兴墓即在东洲乡姚村,后人名其村为尽忠里。……惟徐宏敏《谒姚开府墓》诗:骂贼亡身报主恩,当年马革返槎源。槎源原为南安乡,按此诗所言,姚墓则在南安乡。 而今,湘溪石门并无姚姓,村人仍言之凿凿。在湘溪石门其他姓氏的族谱中,对姚将军之事也有所记载。数年前,石门村人还在故址建立一石碑,以表纪念。而槎源姚村仍为姚姓聚居地,其宗谱赫然记述姚兴是该族始祖,原居石门山,明洪武初,“(姚)兴公十二世孙士方,迁居姚宅,永乐中(士方)一孙复还石门山外的直舍坞”…… 这尊石碑的出现以及现存的《东安姚氏宗谱》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姚兴这位抗金英雄,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位于万市石门马家的姚兴祭祀碑
万市石门姚家的姚氏族谱有记载
再次查考姚兴归属问题 2007年11月15日,我撰写的《新登抗金英雄姚兴》一文,引起了原新登县所属二个石门村人的高度重视。从中也反映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对此,倍感欣慰。为慎重起见,我再次对姚兴其人作了一番查考。 首先,二个石门姚村都在原新登县区域,姚兴是原新登县人,这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在撰写时,就没有注明是万市或湘溪地域。 11月上旬,我去万市镇的姚村、石门、槎源,观看了记载着“重建姚开府祠”的《石门碑记》以及“姚开府香火厅”,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该族还保存着世代传承的《东安姚氏宗谱》。 该宗谱明确记载:“姚兴居东安(即原新登县)之石门山姚村……马公(为宁善马公,而不是七贤长兰马弓)娶夫人刘氏,生子近仁,传至元末,兵乱,有士方者,于洪武初迁居宁善西石岭之对岸,地名姚宅。士方系兴公十二世孙,有二孙,曰:纯;曰:全。纯公于永乐中复还居南安石门山外直舍坞,历五世,至观一公于天顺间又迁至槎源中村。” 族谱对“石门山姚村”,也没注明是何处石门山姚村,从“迁居……复还居……又迁至……。”来分析,这个“复还”似乎说明了一些问题,但族谱不是国史和县志,不作为铁证,故仍不可妄定。 由此,我再次去市图书馆查考了新登县的《万历志》、《道光志》、《民国志》。万历志卷三,第十九页;道光志卷十四,人物篇第七页;民国志卷十五,人物传第八页都是沿袭咸淳志记载的:“姚兴,字叔兴,石门山姚村人,有臂力、善武艺,仕宋至右武大夫建康府破敌军统领……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入寇,兵至和州尉子桥,兴以一军三千人力战……而殁。”县志里面都没有注明县西北二十里东州乡或县西南六十里宁善乡之石门姚村。有明确注明的是道光志卷三第二十三页:“姚开府祠,在姚村,祀宋袭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兴也。绍兴间战于和州阵亡,朝廷嘉之,赐庙和州。乡人慕其忠节,复即其里建祠焉;(上同)一在南安乡。”道光志卷十七,坟墓篇第十七页又记载:“赠集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姚兴墓,在东州乡姚村。” 根据万市姚氏族谱记载,他们为姚兴后裔应该是属实的。而湘溪他姓族谱,也都有关于姚兴事迹的记载,姚姓在湘溪石门于明朝中消失,但对姚兴的归属问题,二个石门都认为姚兴是自己地方上的人,一直延续至今,也都缺乏明确的佐证。 12月21日,我又去了湘溪石门,亲眼目睹了姚宅和姚公祠残基、姚公墓原穴地,亲耳聆听了耋髦老人讲述有关湘溪石门、槎源、姚村、尽忠里的有关姚兴的故事。 尽忠里:据民国志第九卷,胜迹第三十八页记载“在县北二十里,东州乡石门山姚村,里人慕姚兴忠节,因以名其村。”这又使人觉得这里是姚兴的故里。对此,清新登县著名的史学研究者徐时敦,引用了万市石门附近的诗人徐浤敏的诗:“骂贼亡身报主恩,当年马革返槎源,新开山骨函英骨,谁与招魂奠怨魂。松柏已新巢鹤去,麒麟久毁野花繁。尽忠里畔村农说,风雨灵旗返石门。” 根据以上查考,我认为,姚兴的归属,不会外乎几种情况: 一是姚氏世居万市石门姚村说。姚兴阵亡后,族人买得风水宝地以及部分山、田、地于湘溪石门,以确保其子孙居住守墓。该支系姚兴的直系,后来发达了,就在那里建起了规模宏伟的姚开府祠,因其来自石门姚村,人们便都顺口呼其石门姚家人,久而久之就有了类同的地名。后来,由于不知何因,该支姚氏又迁回万市石门姚村或绝迹。 类似的现象有如出生于新登镇共和村冬官弄的方廉与湘主炉头的“方家(也谓方公)坟头”;胥口查村罗氏始祖买风水于永昌何阜殿边的罗家山、罗家院、罗家田畈。 二是姚氏世居湘溪石门姚村说。姚兴阵亡后魂归故里。后不知何因,迁居到宁善(即现在的万市)石门,因该族来自于湘溪石门姚村,所以,就顺口呼其为石门姚村人,时间一久,就顺理成章的把宁善居地也定名为石门姚村。后人为纪念姚兴,也在居地立祠祭祀姚兴。 以上二种情况,只是纯假设而已。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万市石门姚氏,确实是姚兴的后裔,湘溪石门姚村确实是姚兴的墓祭地。两个石门姚村都有姚公祠,他们绝对都不是为了攀附姚兴的名节,而是两处都与姚兴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姚兴尽忠报国的精神,将永远值得大家世代传承。 (罗益坪) 补记: 姚兴将军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抗金战争中英勇捐躯,墓在湘溪石门,湘溪石门有尽忠里、姚宅遗址;而万市槎源有石门、姚村、传承的姚氏宗谱,湘溪石门从明代开始并无姚氏居住,但万市石门的姚氏族人和湘溪石门的本土人士均说姚将军是自己地方的英雄。 “当年马革返槎源”。“尽忠里畔村农说,风雨灵旗返石门”。新登县《万历志》对此也没有明确注明姚兴将军的具体归属地,因此,二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今编者在收集新登各姓氏族谱中,查找到了一篇最早也最明确记载有关姚兴归属的《姚兴传》,作者系新登炉头凌准嫡裔,明洪武廿二年(1389年)出生的凌志先生,字文苑,号一菴。职授:礼部司务尚书,升工部虞衡员外郎转南京刑部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正六品)。 凌志先生一生潜心理学研究,博览群书,曾主纂景泰年间的《新登县志》,其“姚兴传”撰文时,距姚将军捐躯仅227年,比方廉主撰的新登县《万历志(1575年)》还早185年。其实,从各个所见资料来看,凌志先生在古文化研究方面,应该要比方廉更高一层次。 根据年代核对,凌志先生写这篇姚兴传时,从万市石门到湘溪石门守墓的姚将军后代,由于战乱,从湘溪石门,又迁回万市石门去才四十几年。由于新登县志留存民间最早的是方廉主撰的万历志,及其后来沿袭万历志的康熙志和道光志、光绪志以及民国志,凌志先生主撰的景泰《新登县志》从无人看到过其间的内容,后人对凌志先生的了解,因为方廉的官职比凌志高几品,方廉对新登县留下的古迹较多,凌志先生的名气没方廉那么大,时间也比方廉要早,因此,有关凌志先生的具体资料,在我们这代人手头的也没方廉多。应该说,此文与其他资料相比,姚兴将军归属的定论问题,其准确性应为最。根据凌志先生的姚兴传,十分明确,姚兴是新安乡(今南安)石门姚村人! 下附《凌氏宗谱》中有关一菴先生所撰写的景泰《新登县志》序,及其本人的 “行传”和他撰写的“姚兴传”。并附新登县《万历志》所载“姚兴传”。 这是一菴(凌志)先生明景泰五年秋九月(1450年)主纂新登县志时写的序言
新登县《万历志》所载的姚兴传
《凌氏宗谱》中一菴(凌志)先生所撰的“姚兴传”
新登炉头村《凌氏宗谱》中有关一菴(凌志)先生的行传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