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3525212699yxm 于 2015-6-6 11:36 编辑
孝顺一词从“效舜”演变而来
来源: 山西新闻网 2015-01-15 09:52:00 责任编辑:郝菁
舜帝陵
在百度上搜索“舜帝陵”,出现两个结果,其一是位于山西运城市鸣条岗西端的舜帝陵,其二是湖南宁远位于九嶷山的舜帝陵,“但是自2004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倾向于舜帝陵在运城的说法。因为那一年,山西芮城县坡头遗址出土了一批玉器、石器和陶器,后经证实,这些文物与舜先祖虞幕至舜年代相合,由此证明,黄河流域特别是晋南应该是舜的主要活动区域。舜帝卒葬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的舜帝陵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舜帝陵庙文管所所长耿怀民说。
去鸣条岗舜帝陵之前先去参观了盐湖区博物馆,对舜帝了解愈多愈敬仰。他是一位仁孝的帝王,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同时他更是一位贤明的帝王。
文献佐证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史记·舜本纪》
孝行感天动地,被誉为孝祖
舜帝姓姚,名重华,传说生于今永济市的诸冯村(现在叫舜帝村),是轩辕黄帝的九世孙。据史载,舜先祖虞幕封在平陆的虞城,就是现在的张店镇。到舜时,已有虞氏部落居住在运城南部的中条山地区。
传说舜帝母亲名叫握登,父亲瞽瞍,居住在山西永济的诸冯村。握登砍柴时,遇到一道美丽的大虹,虹光扑面而来。握登沐浴虹光,怀孕有舜。舜出生后,形貌特异,龙颜大口,黑眼珠里长着两个瞳仁,手心纹像个“褒”字。有一种花名叫舜,父母给儿子起名叫舜,号华,又因双瞳,又名重华、仲华。
舜幼年丧母,瞽瞍又娶后妻,名叫壬女,壬女生子名象。舜父母溺爱象,经常虐待殴打舜,舜父用小的棍棒,舜默默忍受,用大棍棒打,舜逃去。生父顽愚,后母凶残,弟象骄横,在这样的家庭里,舜受尽了虐待,舜却对父母格外孝敬,对弟妹格外友爱。
舜的孝行感天动地,20岁便闻名天下,他在历山的舜王坪种田时,大象帮耕,鸟儿助耘。“象耕鸟耘”成为舜帝孝道的象征。传说舜帝曾用舌舔治父亲的瞎眼,使瞽瞍的眼睛重见光明。舜最先倡导国家养老之风,他将对国有功的老人养在太学,将百姓中的老人养在小学。孝为德之本,尧舜之道,也体现了孝悌精神。因此,古人将舜尊崇为《二十四孝》的首孝,被誉为孝祖。据导游讲“孝顺”一词就是由“效(仿)舜(帝)”演变来的。
舜成年后,被父母赶出家门,他独自在中条山,又称历山耕田种地。舜帝的仁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他耕地时,发现了一个鸟巢,他怕惊吓了雏鸟,就绕过鸟巢,将鸟巢和雏鸟保护起来,这就是护雏耕半的故事。
舜非常爱护耕牛,犁地时,将簸箕绑在牛的臀部,牛偷懒时,舜用鞭子抽打簸箕,黄牛和黑牛都以为对方挨打了,奋力拉犁。尧曾赞美说:“舜连牲畜都如此爱惜,其仁爱思想可想而知。”
舜自己行善,也劝民向善,推行善政。他在民间设立告善之旌,发现谁有善举,就在他家门设立旌表,树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西戎七国相互争斗,舜亲自到西戎讲道布教,劝民向善,推行道德教化,改变当地民风。
尧和舜在一起谈论治国的道理,舜对尧说:“天子之德要广布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就像日月普照大地,雨露润泽大地一样。”尧非常赞赏舜的大境界和大才德。尧舜时,民间没有礼义秩序,舜创立“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创立了道德礼仪,古人赞舜大德天下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