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13|回复: 4

姚 访 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1
  • 签到天数: 33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1-21 09: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1-21 10:03 编辑

    访  梅


       自家辛卯《蝶庵日志存稿》,二月十九日项下记:“得俞樾致嘉兴姚访梅手札,残本,两叶。汪莘伯旧藏,裱之并跋。”汪跋云:
       
    此曲园先生致嘉禾姚氏札。余素仰先生,恨终不得一见,偶遇先生片纸只字,全力购之,聊慰仰止之心。此札得于姚氏后人。丙寅八月客汉上,战火一起,万般丧乱,此札亦失散不可寻,乱止,寻得此一纸,为之奈何。越六月,夜坐寂寥,题此拔闷。莘伯于沪上。
        看得出此札之流传不易,虽为残存而弥足可珍。幸信文大多仍在,尚颇可一读:
       
    访梅仁兄姻大人阁下。迢遥千里,正切神驰,尺素颁来,寸衷慰藉。敬悉高才清望,引重上游,即升观察之阶,允副屏藩之望,扶摇万里,从此远矣。弟跧伏林下忝窃皋比,妄以撰述自娱,不知老之将至。所著之书,已付剞劂者一百廿九卷,惜道远莫致未克寄正左右也。令叔蝶舟先生赋钞已流览一通,承属弁言卷端,谨制就一篇,以隶古书之,附请雅教。如劣不中刻,仍刻宋字可也。此信……
        餘文失不可覩。嘉兴姚氏,近以姚访梅、姚慕莲最著。此信乃姚访梅倩俞曲园给阿叔姚蝶舟新书为序。日本京大文,今藏《丽泽堂遗稿》二卷,坿《小蓬壶仙馆赋钞》一卷,坿《春晓阁小题文存》二卷。《遗稿》,姚丙禧(又字笛秋)撰,同治八年(1869年)刊;《赋钞》,弟姚济雯撰,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文存》,子姚文柟(访梅)撰,光绪二年(1876年)刊,五册。故知姚济雯,当蝶舟先生,所言赋钞,应《小蓬壶仙馆赋钞》无疑。
        禾中姚氏,钜富之家(姚访梅尝忆:“道光己酉,岁大祲,吾父散万金乡里。”可见一斑)。捐赀做官,使钱附雅,自然也就算得是寻常事。姚访梅除了给他父亲重刊了《丽泽堂遗稿》外,后来还吩咐乃子姚宝勳(伯庸)光绪己卯(1879)孟夏重镌了《环翠山庄试帖诗钞》,由上海张善善堂排印鉛板。撰序者“愚弟翁同龢”,和“同里姻愚侄吴仰贤牧驺”二人。翁氏言:“余同年姚笛秋观察,博学而孱守,情深而文明,于诗古文词皆能窥作者之堂而哜胾。其为制艺,沉酣六籍,独铸伟词。嗣君访梅方伯既梓以传矣,兹复有试律之刻。余与笛秋曩昔同官京师,雅故相得,宿草之感,耿耿不忘。”夸夸之词且不论外,翁与姚“曩昔同官京师”,时姚笛秋在京中服刑部西曹,旋出为江南盐司。
        因了姚笛秋的基础,乃后均几以为官,当然靠的是“钱”字使然。乃妻沈氏没后,俞曲园为撰挽联说得好“太夫人以夫笛秋比部、子访梅观察、孙伯庸观察,加级请封,皆封一品,年八十七而终。”正所谓:“因夫贵受封一品、因子贵受封一品、因孙贵又受封一品、九重三锡太夫人。”如此捐班,老太太的一品夫人也就“加级请封”而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1
  • 签到天数: 33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9: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俞樾致信姚访梅时,称“姻大人阁下”。凡及“姻”字,当有沾亲之戚。俞《右台仙馆笔记》中讲:“余外姊适周氏者之长女,归嘉兴张少渠大令为继室。”张少渠,秀水张以铭的公子。以铭,曾官江苏布政使理问,《墨林今话》中也载其条:“字西斋,秀水人。候铨州司马。因生于六月廿四日,尝倚人绘三十岁小影曰蕖生图,遂以蕖生为号。工于鉴赏,购藏古彝器、书、画,多精品。家与殷云楼、葆楮庵邻,时时往返,遂悟画法。作花卉有澹逸之致。”
        张以铭膝下,还有一女(少渠姊),年二十,归当时的布政使衔候选道姚访梅。因了这层关系,故尔曲园先生称姚为“姻大人阁下”。张氏适姚后,育二子一女,长子宝勳,次子恩衍,女适某。同治己巳宝勋袭世职,改官农部;恩衍,亦补官薇省检阅。
        姚宝勳,一字伯庸。我尝见其所书的对联一幅:“林泉深秀桃源记,烟水徜徉笠泽书。”字倒也不劣。联纸用梅花笺,乃嘉兴李春帆手制,古意盎然。宝勳,生子三人:庚韶、乙青、诒孙。庚韶,即姚颂虞。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略提及他:“工部同僚姚颂虞,世浙江盐业,家富钜万。年少翩翩,捐赀入部,为候补郎中。其妻为盛尚书之女,悍甚,时往来京津间。”笔记中称盛尚书之女“悍甚”,嘉兴坊间则历来传其“姚家傻子太太”,大约精神失常,是慈禧过房女儿云云。乙青,则大名鼎鼎的姚慕莲了,此不赘。诒孙,不祥,疑为女,人称“六姑”者也。
        访梅次子姚恩衍,是个颇传奇的人,读《右台仙馆笔记》:“嘉兴姚恩衍,字叔怡,官中书科。中书为人颇有才干,而性行笃实,虽在少年,已诺必诚,取与不苟。在京师时,乡人多推重之,以事諈诿者无虚日。光绪戊寅岁,忽自知将死,于人所属之事,一一处分,悉有条理。时其父访梅观察,方为长芦盐运分司,故其母与妻皆在天津。乃为书告知死期,请其母妻来京师诀别。”恩衍逝后,会稽李慈铭铭其墓,所称姚孝子者也。恩衍娶仁和钟氏,生子一“寿同”。
        姚访梅夫人张氏,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天津邸舍。姚倩湘人王先谦撰墓铭,纪其淑行。俞曲园也有挽联,并云:“夫人为访梅方伯之配,生平乐善好施,其灵輀自天津返,有瞽者数十人泣送,盖皆受其惠者也。余为作家传,存杂文中。”所谓“家传”,即《张氏家祠记》。
        姚访梅卒于何年,不详。我曾致信沪上姚尔畅先生询,承惠示尊父姚秉怡先生考摘数文,其中关于《姚氏家乘》中写“文柟公生于1826年。后世之事,谅由后人补充。”
        而读张鸣珂《寒松阁怀人诗•续感旧诗六十首》之三十九:“公昔官长芦,颇邀合肥赏。见理最明决,发言抒忠谠。留我宿衙斋,征途处尘鞅。同邑姚访梅观察丈文楠。”是书梓于光绪甲辰,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唯可推断,他是逝于此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1
  • 签到天数: 33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1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兴之姚坟,有大小分。听讼楼曾记吴藕汀四乱时所写遗稿《姚坟》:“明代兵部尚书姚思仁墓,在城之西北郊外,其地名曰汪童里。经过三百年之变迁,坟地被占甚多,所剩不过几亩。据云其时尚有富有之子孙,然坟墓并未见修理,以致行将坍塌,连墓碑也不知去向。唯有翁仲马虎石雕,依然排列整齐。虽然坟前并无一树,冷落如此,犹然不失为游览之地,其所谓姚坟者也。因为禾城四周,殊少郊游佳处,故有不论旧日之骑马,现今之坐车,游玩之人,还以此为休憩据点之一。凡是同伴出外野餐,比之茶禅寺、真如塔,喜无汽车、轮船声之打扰,古墓荒凉,正好别有风趣。”

    汪童里,位秀水县永一都东荒圩,世为姚家祖茔。墓前的“翁仲马虎石雕”,坊间传“明朝时姚家有姑娘进宫为妃子,其父辈均为高官和皇亲,授爵封荫,故能享受在墓道上设置石俑石兽之待遇。”

    姚秉怡先生曾有考摘,据其文:“关于姚家姑娘进宫为明宪宗帝妃事,《姚氏家乘》(嘉兴)所载有数处,而略有差异,‘……《嘉禾文献序》中甚晰……旋自明太祖时,姚氏第三世敬公生有次女名妙庄者为宪宗帝妃,生子名朱由榰,后封寿王,妃册封为端懿安妃。’”看来姚家姑娘入宫一说,所言不诬,确有其实。

    《姚氏家乘》,国家图书馆今藏其光绪十五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所藏,则据此民国抄本,也即姚秉怡先生见本,彼考摘:“《姚氏家乘》(嘉兴)确为我族之谱录 ,共存十二册。书中提及第十三册,但未见其书。书中所记自元朝末年开始定为瓶山支系第一世。原书由第十五世孙姚文柟公等主修。此书为民国手抄本。后人试编目录,草稿未完成而抗日战争起,遂致流失。……”

    至于《家乘》中,于藕翁所说的小姚坟“明代兵部尚书姚思仁墓”想来或有记载。查检《光绪嘉兴府志》,见记:“尚书姚思仁墓,在县西永一都东荒字圩,墓前有祠,尚书杜臻记。”另有姚氏三世祠,“在郡城西门外,祀明赠光禄大夫姚履道、赠太傅工部尚书姚思仁、南城兵马司指挥姚以诚,竝入祀府学乡贤祠。崇祯末毁,国朝顺治十一年重建,每年春秋由府委官致祭。咸丰十年毁于兵燹。”

    早在康熙三十九年,朱竹垞为《姚氏族谱》序,就所述颇多,并姚思仁曰:“忆予八龄时,犹及见公,公时尚健步。里居乐善好施,病者给医药,寒者给以衣,死者给以棺櫘。今所传《菉竹堂医方》皆公手自抄。又尝注律。以律文简而易晦,乃用小字释其下。顺治初,颁行大清律,实以公所注本也。年七十馀致政归。九十一而终。”又,朱讲“姚氏与吾家独敦世好,两姓互为婚姻,而我士(《姚氏家乘》中作“肃蓭”)又予友壻也。”正因为这不一般的关系,故以,竹垞也就乐之为序了。

    另,李慈铭为姚访梅次子撰《姚叔怡墓志铭》:“姚氏自明工部尚书思仁仕万历间为名臣,遂大其家,世有名德。曾祖某某官。祖丙禧,举人某官,殉粤寇之难。父文柟,由诸生官长芦运,同记名道加布政使衔。”这样看来,访梅应是承“姚思仁”一支而下的。

    同时,李说得也很明确,姚丙禧是死于发匪之乱。待乱平后,同治十一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准奏,捐建江苏道员姚丙禧祠于浙江本籍。”料来,丙禧先生是也同葬小姚坟处。

    而及姚访梅殁后,留有遗命,将祖遗分授田五百三十八亩,又自置田地四百六十七亩,及市房一所,一并捐为义庄公产,计其田房价值共合银二万两之巨(见1904年2月28日《申报》)。此举,他的真实用意只不过是想换得朝廷赐他旌表建坊,以传流芳罢了。姚家有的是钱,弄点排场的事自不在话下。孙姚寿同、姚福同,一一谨遵照办。姚秉怡先生考摘记:“在嘉兴西门报忠埭建造了姚氏宗祠、太仆公专祠、荣禄公纪念祠,三座幷列的祠堂。并设立义荘,有义塾内,有课堂两间,聘请教师两人,免费教授贫困孩童。历时六个月,于民国十二年建成,共耗资两万余银圆。并以祖田千亩作为常年开支费用。勒石刻名者之族人三十九人。有家庵一座名龙树庵。列代祖坟地址有十六处。”

    不过访梅的葬身之所,却非仍在小姚坟处,而是换到三塔对岸的运河边。陆费丙生《嘉兴里巷杂谈》有详录:

    大约在上世纪末,嘉兴一个达官富人姚访梅病故后,要找一块牛眠吉地卜葬,据堪舆家说:“三塔东永兴西,有三条玉带七条犀。”这就是说,这一地段风水好,有三块地葬着了,子孙可腰围玉带。位列三台(宰相),七块地葬着了,子孙也可作大官。于是,姚家依着相风水的话,在距三塔约二里地方,选到坟地葬了姚访梅,人称姚坟。后来姚姓在此略事经营,有了几户人家。清客替姚家策划取名“又一村”,是取陆放翁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义。
    俞曲园《春在堂楹联录存》,挽姚访梅也说:“余前寓天津,始与君识,今四十余年矣。自营生圹,在嘉兴城外,颇有邱壑,榜曰‘又一村’。”并联云:溯从前同寓丁沽,四十年来,喜见高门侔万古;想此后重经丙舍,又一村里,长留佳气到千秋。

    又一村在城西外,有河风,有塔影,风景想来是绝美的。民国《嘉兴新志》也列为佳胜,并介:“又一村,在三塔寺南。滨运河塘,为邑中姚姓坟茔,墓侧建亭阁,植花木,颇幽箐宜人。”

    不过,这“又一村”终归是自家人文雅的叫法,土人都直呼为“大姚坟”。藕翁谓:“可笑者,其曾捐过道衔之后人,在运河塘建造宏大之坟墓,当时之人,以势利眼光来衡量,称新造之墓为‘大姚坟’,而将尚书之坟却称之谓‘小姚坟’,上下颠倒,不以为辱。姚公地下有灵,恐也将为之何也。”

    逝者如斯夫。终究不管如何,嘉兴诸众每逢“春秋多佳日”,总归有了个踏青的好去处。陆明先生《嘉兴记忆》中尝写《去小姚坟》一文,读来情趣横生,心羡往之。而藕翁八十五岁《秀州十景》册,其中第十幅《姚坟野炊》,捧赏更可让人发思古之心,那真是“置酒墓前石,酩酊相对,便为千载以上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1
  • 签到天数: 33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10: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倭寇、四凶之乱,大小姚坟俱废无存,唯翁仲石马移放哑巴桥堍揽秀园,别都雨打风吹去了。
        前近,承我友D君发来所撰《宁静的姚庄路》一文,某段写及:
       
    在历史长河中,姚庄路往东一带是城内东北角,高高的城墙下一片荒地。清代,嘉兴望族姚氏在这里兴建花园、深宅,取名为宁静山庄,俗称姚庄。清末富商姚访梅故后,其妾在老姚庄西,在城墙到姚庄路之间,倾其资产新建宅院,有中式楼房数百间,中有水泥路,为有别于杨柳弄中的望云里,称北望云里,路口有巷门。城墙拆除后,北望云里成了通往环城路的通道,晚间一般不通行,要关巷门。据清末嘉兴府城地图,姚庄边还有龙树庵,姚庄路那时还叫坛庵弄。民间传说,龙树庵也是在姚庄里面的,庵中多是年轻尼姑,能诗善画,操琴下棋。1929年嘉兴新志和地图上还没有姚庄路名,想是上世纪三四十年民间姚老太太扩建姚庄后民间俗称为姚庄路,就象姚氏在西郊的墓地习称为大姚坟,与小姚坟一样。
        访梅之妾当是精明人,造屋外赁,以光产业。其多可百间,时按方位,分有“东”、“南”、“北”望云里三处。
        东望云里,即今“秀州北弄”,南北两幢并联,石库门墙,略带雕花,典型仿沪上洋房作法,算是“高档公寓”了。因异于城中别地,又住户尚在,“生活味道”颇浓,故多引摄者趋至,以拍其影,尤喜结连理新人之婚纱者最夥。
        南望云里,据说曩时南门一开,便直对项家漾。由其北外折十数米抵姚庄路,则北望云里了。北望云里与福音医院比邻,对过是基督教堂。戊子三月廿九日,我自家日志尝写《北望云里小记》一篇,姑从录如次:
       
    微雨,独自访北望云里。由丁家桥口,一人骑车穿过,乃地早在乙酉就拆竟全无,今作围墙所圈,不过是,平芜一片,寥寥冷落。车行到底,达福音堂,听到里面有牧师布道讲经的声音,若春风行般,绵绵缓缓。福音堂,门朝西北,其外东、西各立界石一桩,也算得是地盘之划,与外之绝罢。对侧,则旧家数幢,斑剥门墙,墙角墨笔竖写:“北望云里1-7号”,字作雅宋,缀于粉底,颇生些怀旧的味道。择弄口石库门,入里,里厢依有住户,一孩童见得我,并不怕生,仍是照样奔进窜出,穿着春袄,顽稚可爱。我站院央,举目四顾,院落已多作割分,益显陿蹙,唯墙顶花草数盆,与春同绿,尚透出些新秀的生气呢。
        相寻一周,“乐静山庄”的墙界未曾找得,不知哪时已被人挖去。乐静山庄,又曰姚庄,“北望云里”不过为其一。海盐张乐平民国卜居于此,宅一十九号,而今仅剩七处,他者则多作浮云散了。乐静山庄始有,据云乃在姚访梅死后,由其小妾倾私蓄所造而成。姚家本是禾中望族,及至姚访梅,就曾“司咸运天津,”差事富美,所积赀财自然宏赡。访梅居津沽,其时亦识得些文人名流,譬如姚之配张夫人卒于天津邸舍,便倩得湘人王先谦为撰墓志铭,以表淑行。而这位葵园先生有此所举,未知是否因了许雪门、金甸丞二人。许本为王葵园同乡,知嘉兴府,光绪八年在嘉兴官廨卒后,尝为撰《诰授资政大夫浙江嘉兴府知府许公墓志铭》;而金出守湖南永顺府时,王葵园不只有《次韵送金甸丞之任永顺》,更是因金甸丞年五十余无子,而再谱新韵,劝其纳婢,可见二人关系非一般契好。另有俞曲园先生,同治寓天津时,也与姚访梅识,姚死后,俞有挽联。又一村,即姚墓所在,又曰大姚坟。其地,“在嘉兴城外,颇有邱壑”,为禾人旧时踏青春游佳所,待得我往访寻,自然早就湮消全无了。后,见到吴老夫子的《秀州十景》册页,其一“姚坟野炊”,垂柳圹野,墨笔高古,倒也宛然可亲,聊补眼失之憾。
        北望云里,姚家太太。乃逝后殡葬,姚慕莲为行风光大典。近日得《金仁霖拳艺六十年》,序中有金仁霖亲忆“姚家太太,独龙杠出丧……三十二个全工,巍为壮观”云云。
        北望云里西,为第二医院,前身系福音医院,自光绪廿一年美国医生文渊博创,逮今百年余,已颇成规模。我携相机,登十四楼,临窗朝下,北望云里穷闾陋阨,可怜得不过跬步之域。了无语,且摄影数张,当是“恐后无凭,立此存照”吧。
        数年前的旧文,重再翻看,似也多无感触。即便今下每从姚庄路过,眼中门墙、界石、狭弄、人家,日渐残破,望云里的门牌虽也还在,却所剩的,只不过徒留其名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1
  • 签到天数: 33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18: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 姚庄

      姚氏世居嘉兴,其始祖姚成一明时系“妆銮司为内匠”。明后期,姚成一的孙子姚敬这一房有女名妙庄,秀丽端庄、知书达礼,15岁时被选中入宫为宪宗皇帝妃,封为“安妃”。从此嘉兴姚氏为“皇亲国戚”,姚氏族人都加封晋爵,妙庄的堂弟姚福员当时是“贩菜于市”的小生意人,也被“授锦衣千户”,甚至福员死后,其子孙均世袭封号。至万历十一年(1583)姚氏家族中有姚思仁考中癸未科进士,姚思仁被授为行人、江西道御使、应天府尹、左通政,熹宗(1621-1627)时官至工部尚书,故姚氏成为嘉兴显贵之一。据记载:在鸳湖滨有姚尚书园,此为姚思仁别业。至清代,嘉兴姚氏兼为富商,自姚访梅高祖姚光坤始、至曾祖姚璠,直至祖父姚世錀及叔姚济恩均捐资被赠布政司衔“长芦运同”。姚访梅的父亲姚丙禧考中道光己酉科举人,后来捐资被授江苏候补道,任刑部郎中。当时姚家富足之名在嘉、秀二县似最显,在姚丙禧主持家业时,他从不过问家中产业。道光二十九年(1849)姚访梅24岁那年,嘉兴发生水灾,姚丙禧曾捐钱万贯救灾,从而带动城中绅富相继出资捐银救济灾民。
      姚访梅又名姚文楠,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曾为布政使衔记名道员、被赠“天津运同”。夫人张氏,系江苏布政使理问、秀水张以铭之女,生有二子一女。张氏夫人于光绪九年(1883)11月亡故于天津邸舍,后灵柩运返嘉兴。以后,姚访梅娶续弦姚望云同回嘉兴。据称姚望云原名望云,娘家姓不详,因婚后随夫姓姚,故名姚望云。据姚访梅嫡弟姚文采的四世孙姚秉怡先生说,他在小时候见过姚望云。他说,听她说话“是广东方面口音”,以此推测姚望云可能是广东人。
      姚氏家族各房在嘉兴分布城中各处,姚访梅回嘉兴后买到了位于北门内项家漾至风车弄之间的一大块地,在此建造一片住宅,题名“乐静山庄”,作为姚氏族人“相晤之所”,由姚望云负责管理房产。因乐静山庄系姚氏所建,故群众惯称此地为“姚庄”。
      姚庄是一片庭院深深的有8座石库老墙门组成,是密集化联列式里弄住宅区,门户并列,格局一致,每座墙门里的建筑形式、结构、规模完全相同:都有高高的封火墙相隔,不仅各有天井、厅堂、堂楼、厢房、厢房楼及附属用房等建筑,各自成为一个居住单元。天井都有石板铺成,后面小院里画廊曲水,花木扶疏。据说此间花木都是同样二株种在一起,成双捉对,名为“交枝”。每座墙门都有名称,该名称是有4字组成的吉利语,书写在墙门上方长方形的框内,如“竹苞松茂”、“紫气东来”等,可惜其他内容都记不清了。姚家在嘉兴原有不少产业,后来又建了这么大的一片房产,所以人们称姚家为“姚半天”。
      乐静山庄前自项家漾北端(今秀州路段)至杨柳弄的那一段路因在姚庄前,被称为“姚庄路”。“姚庄”之西后来和福音医院(今嘉兴二院)为邻。姚庄路南侧东段和西段是民宅,中段“天后宫弄”二侧是“福音堂墙界”,界内有基督教堂。乐静山庄的中间两座石库门之间(即今7号和9号),有一条住宅间的通道,可以由姚庄路直通今环城北路,这条通道称“北望云里”。当时姚家建造“乐静山庄”时在清末,城垣尚在,此处设宅间通道,可从姚庄路直通北门城墙内侧沿城小道,便于姚家及姚庄路附近一带群众就近通行,通道两端各有门,早启晚闭。据当地故老传闻,这条通道还是乐静山庄的中心轴线。当时乐静山庄共有并排8座石库门,通道在中心笫4、5两座墙门间,其中通道内有两进房屋建有“过街楼”横跨北望云里上空连接两边。为什么这通道名“北望云里”呢?据说是为纪念姚望云而取的。但据《嘉兴市地名志》记载,“望云里”系取思念父母之意,唐狄仁杰有“望云思亲”的故事,后代因以“望云”指思念父母。还有人说,北门旧称“望云门”,因该地近望云门,所以名“望云里”。但究竟为什么取名“望云里”,已无从考证,但姚望云生前曾住在这里,人称姚家太太。姚家太太心地善良,常常施济于人。
      姚家做善事和捐银举办地方公益事业代有所闻、在嘉兴有口碑。据朱彝尊记述:“忆予八龄时,犹及见公(指姚思仁),公时尚健步。里居乐善好施,病者给医药,寒者给以衣,死者给以棺。”道光二十九年(1849)嘉兴发生水灾,姚丙禧曾捐钱万贯救灾。光绪二年(1876)姚文楠与金涵捐资重建毁于战火的三塔和茶禅寺观音殿。抗日战争前,姚家太太每年至冬季都有施衣施米之举。至姚访梅的孙辈还屡见善举,清光绪三十年(1904)姚访梅孙姚慕莲、姚寿同曾把田地1000余亩和市房1所捐为氏族公产,创办义庄。民国十二年(1923)在嘉兴西门内建造祠堂及义庄公所,开祭时收得礼金3000余元,全部捐充嘉兴育婴堂经费。另外还创办嘉兴第一、二、三公墓。
      姚庄东端原有龙树庵,这是一座古庵,系明崇祯戊辰(1628)由僧性觉、海慧募化银两所建。庵建成后由性觉刺臂取血,并用鲜血书写《华严经》一部藏于庵中,作为镇庵之宝。
      据说姚望云太太喜茹素念经,每逢朔望都去龙树庵中焚香、念经、礼拜。每次礼佛后都“乐助”香火银,而她所赠的香火银甚丰,据传庵中僧人竟可以此银两维持日常开销,因而外界也有人传言,称龙树庵是姚家的“家庵”。
      抗日战争胜利后,姚庄路一带的地方人士发起在龙树庵中创设小学,后来学校扩大,龙树庵房舍不够使用,又迁至丁家桥河下7 号天后宫内。
      在上世纪“大跃进”的年代里,姚庄路东端部分地方由居委会一些家庭妇女办起了小纺织企业,以后又联合其他企业扩大规模成为嘉兴棉纺织厂,龙树庵房舍也成了厂办公室。后来在5号墙门内建造了农机研究所,以后又有单位在7号墙门后靠环城路建房。1970年筑防空洞填平荐桥河时,打通二端筑秀州路,北抵嘉兴棉纺织厂。上世纪90年代初棉纺织厂搬迁,秀州路得以贯通,使姚庄路和秀州路相衔接。近年,嘉兴市第二医院扩建,又拆去了北望云里西侧的9号墙门和墙门内的建筑。现在北望云里仅剩东侧的几进改建的楼房和3号、7号二个老的石库墙门堂。秀州北弄尚存12个石库门和门里的一排12所楼房,据说当时也是姚氏产业。
      姚庄路仍在,并打通风车弄向西延伸至建国路。
    (作者:南湖区政协文史研究员  徐元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2 04:51 , Processed in 0.1121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