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9|回复: 0

姚忆江:将有价值的新闻做到最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2-28 18: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2-28 18:35 编辑

    姚忆江:将有价值的新闻做到最好
    2015-12-24 09:37:02来源:南方传媒研究作者:姚忆江



      大阅兵纳入防务新闻选题视野时,因《南方周末》正常见报时间在9月3日当天,我思量着,《南方周末》看来只能做阅兵之外的报道,那就讲讲多年前历次阅兵的故事吧,主题是《我的阅兵》,用四个版篇幅来完成专题。

      随着大阅兵的临近,报社考虑到题材、内容及意义十分重大,决定举全报社之力制作《胜利日》专刊,策划的版面从最初4—8个版,延展到整期28个版。将本应于9月3日(周四)出版的报纸推迟一天出版,以涵盖更多有关本次阅兵的新鲜内容。因为国家在崛起,防务话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因为大阅兵,就有了防务新闻部破天荒策划整期《胜利日》大阅兵特刊。此举是《南方周末》办报30多年来,头一次因为一个重大事件改变出报时间。这也是继2008年《汶川地震》整期专题后,又一次重磅专题特刊。

      记者集结号

      对于媒体人而言,国家大阅兵无疑是对传媒业一场全素质的考验与较量。这意味着,南方周末以防务新闻部为骨干,还要调集时政新闻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记者部、图片工作室等多部门采编人员,10多名编辑分工协调,10多名记者在阅兵前后方联合作战。这一次,许多工作不满一年的记者冲向了采访第一线。

      《南方周末》是要讲故事的。如何在一期特刊中铺陈《南方周末》的特色?我们将选题的目光,投向了胜利日大阅兵和历次阅兵中人的故事、装备变革和历史回眸。一直以来,我们在研究探寻新颖独特的军事报道风格,力图形成一种既符合南周气质,又要尊重军事特性的报道。经过五年的实践,《南方周末》防务报道注意将调查版的手段、特稿版的维度、科学版的分析进行嫁接,推出了独具魅力的品种——防务特稿和防务调查。

      但在采访时,记者们发现,让阅兵亲历者开口说话比想象中艰难。一位记者采访曾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飞行员方槐,到了对方家门口却遇到了其家人的阻拦,采访一度陷入僵局。1984年大阅兵中的女兵方队领队张媛媛、张莉莉也婉拒了采访,这让许多第一次参与防务报道的记者有些意外。防务报道采访难度大,要求记者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和采访穿透能力,成了绕不过去的坎。

      在焦灼、沟通、争执、焦灼的往复循环中,南方周末一贯的战役报道实力,却在此时又一次被激活。

      特刊由“将士再集结”“共和国兵阵”“我的阅兵”“历史的深处”四个部分组成。

      “将士再集结”,主要围绕抗战胜利70周年现场,以参阅老兵、参阅将军、观阅嘉宾、专家圆桌等视角,直接指向阅兵现场,以此折射出这一次阅兵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共和国兵阵”,以阅兵为一个独特的观察点,以强军为主题,着重报道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发展的轨迹,起到提升国民自豪感与安全感的作用。

      “我的阅兵”,则是从1944年毛泽东延安阅兵开始,寻找1949年、1984年、2009年、2015年等各个时期参加过阅兵的亲历者,呈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见细节见真情,展示这些故事背后或战火纷飞或激情燃烧或人性张扬的时代画卷。

      “历史的深处”,试图透过日本遗孤、美国将军、苏联导演,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底片。

      来自不同部门、专业的编辑、记者聚到一起讨论,特刊要倚仗已成特色的“南周防务”视角,力图体现出朴素的持久力、穿透力和深植能力,注意新闻热点和历史梳理相互配合,调查与评论结合,专业领域与社会性结合,采用独具视野的防务特稿和防务调查借往喻今,以史托事、以事托人、以人托魂,这样既有南周情怀,又有历史纵深感。

      谈老兵,谈强军

      不管版面如何铺陈,专题一定要有灵魂。《胜利日》特刊的灵魂是:谈老兵、说装备、话强军,强军是对抗战最好的纪念。封面文章、特刊特稿尤其要体现上述内涵。

      事实上,南方周末防务新闻部在编辑《南方防务内参》并与国防大学进行抗战大阅兵研讨时,隐约预料到中央高层在大阅兵的同时可能会释放军事改革信号。特刊的封面文章注意号准脉搏,做出趋势性判断——强军是对抗战最好的纪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预判,封面文章获得了较高评价。

      老兵是胜利日阅兵一大亮点,参加阅兵仪式的老兵,如大海捞针。历次大阅兵的亲历者本身就很难寻找,而且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岁,采访的难度极高。

      这场年度战役报道,采取的方式是提早谋划、精心组织,多处出击,寻求打开突破口。经过多方联系,我了解到一位熟悉的老将军会参加胜利日阅兵,于是8月初就专程到医院探望他,经过细致的沟通,并提出采写的内容及时给他审稿,老将军最终同意记者跟随采访,为后面的采访突破打开了一扇窗。

      防务报道好写,也难写。

      好写,是因为防务新闻的内容始终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写出的任何东西都会有人研究,有人解读。难写,是因为必须在内容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写出令读者满意,满足独家要求的稿件。但也恰恰是这种矛盾,激励记者竭力进行独立思考,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胜利日》特刊的主稿,最终选取了五位参加今年阅兵的抗战老兵(共产党老兵3人,国民党老兵2人),从他们赴京阅兵的故事切入,展现当年参军和参加抗战的经历,从现实拉回历史,展现波澜壮阔的抗战场景,感悟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这些采访工作,以及在阅兵前5天完成的采访突破,促成了特刊主稿《今天,是此生无憾的荣耀》的完美呈现,成为全国媒体中的独家报道。

      特刊的其他报道,沿袭《南方周末》独具的特稿和调查手法,体现出南方周末团体作战的实力和水准,保持着《南方周末》特有的气质和风骨。在采写过程中,个别稿件是记者与军事专家、装备专家联合撰稿,不但使报道有了更全面、更权威的信息增量,同样也排除了报道风险,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将防务报道做出价值

      事关军队的报道,涉及国家安全。这是《南方周末》其他版面不会遇到的情况。防务版需要在安全夹缝中追求有价值的新闻,还要做到最好。

      9月4日南方周末《胜利日》大阅兵28版专题报道刊发当天,我却不免有些忐忑:会不会有风险?

      报纸刊出数天后,一度拒绝接受采访的抗战老兵任秀生少将,在家属和干休所人员的帮助诵读下,“听”完了所有28个版面,这位92岁的老人兴奋地说:“帮我订一份《南方周末》。”

      而浓墨重彩的大阅兵专题报道,陆续收到了来自采访对象和军方高层将领的反馈。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的评价是:“大气!”“这也是你们融入中国社会的作品。”

      《胜利日》特刊出街后,军队和社会各界不断传递出积极反馈,“有历史和现实纵深”“有家国情怀”“把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真实反映出来”,虽然依旧有些许遗憾,但有读者这样的褒奖,我们已经满足了。

      (作者系南方周末防务新闻部执行总监,南方日报时政新闻部防务工作室副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0 16:45 , Processed in 0.0991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