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13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33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url=]72年前逃难结下两个家庭不解之缘 几十年后他们的情缘在湘潭延续[/url]
2015-09-09 09:05 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武慧 赵学芳编辑:龚浩敏
廖象贤(右)、姚佑安翻看着旧照片,畅谈友谊,重温难忘的岁月。(记者 陈旭东 摄) 湘潭在线9月9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武慧 实习生 赵学芳)72年前,8岁的姚佑安跟随父亲逃难到一个叫东岗村的地方,被廖象贤的父亲廖寿如收留,自此两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两家人的情谊依旧不减。9月8日上午,80岁的姚佑安和81岁的廖象贤又聚在一起,共同回忆那一段难忘的历程。
7口之家收留了8口之家
1943年秋天,醴陵城沦陷在即,时任醴陵教会学校遵道中学校长的姚佑安父亲姚春华带领师生员工往乡下逃难。当时姚佑安一家有兄弟姐妹6个,加上父母亲共8人。姚春华背着一个孩子,妻子怀里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妹佑和,一位校工用一对箩筐挑着两姐妹佑莉和佑美,佑安和弟弟佑陵则自己毎人背一个小包袱,一家人开始了逃难。
为了安全起见,姚春华决定带着大家躲到更远的地方,就这样他们逃难到一个名叫东岗村的地方。姚家8口人举目无亲,在大家都很艰苦的年代,几乎没有人家愿意收留他们,但在走到廖象贤家时,廖象贤父亲廖寿如看着这一家人十分可怜,就收留了他们,和家里人一起吃住。
廖象贤告诉我们,当时他家是7口之家,条件也不好。姚佑安说:“我记得当时吃的是米糊糊,战争年代最缺盐,我们吃的是从廖家墙壁上抠下来的硝盐,很苦。”说到这里,他禁不住流下泪水。
一次收留结下72年情缘
尽管姚家人在廖家住了不到半月,但却让姚家人感恩在心,两家尤其是姚佑安和廖象贤二人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左右,姚春华返回醴陵重新办学,这时候廖寿如也把自己的儿子廖象贤送到姚春华的学校上中学,两人同在一个班级学习。“上学需要交学费,在我家一时凑不齐学费的情况下,姚春华给我们读书入学争取了优惠政策,可以先上学再交学费”,廖象贤说。
1951年7月1日,姚佑安和廖象贤同时参军入伍。此后,两人又同时被送到武汉军需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1953年2月1日,两人毕业后特意合影留念,这张两人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的照片至今完好无损。此后,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工作。
兄弟情在湘潭延续
尽管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他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1964年,廖象贤结束军旅生活,转业回到湘潭市工作,姚佑安则是1970年前后转业,也来到了湘潭。自此,两人及两家人的情缘得以延续。
从那时起,他们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多起来,逢年过节都要互相问候,有事就电话联系或直接到对方家里……
“参加工作后,我经常有事就找廖象贤帮忙,他从不推辞。”姚佑安告诉我们,姚家有矛盾时,往往也是廖象贤从中协调。在廖象贤看来,姚佑安是个忠厚、正直、热情的人,“经济紧张时,我向他借钱,他从不收一分钱利息。”这些看似普通的联系和往来,确是两家人情缘不断的纽带。
说起他俩的关系,廖象贤说:“我们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话不能说,我们是最好、最真实、最可靠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