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5|回复: 0

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作品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2
  • 签到天数: 31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4-25 17: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4-25 17:23 编辑

    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作品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

    时间:2016年1月16日上午9:00

    地点:商务印书馆二层礼堂

    主题: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作品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

    主持人: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首发式)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山西大学国学研究

    院院长刘毓庆(研讨会)

    主要参会人员:滕文生、胡振民、赵学敏、何东君、周文彰、苏士澍、胡抗美、赵长青、吴悦石、方宁、王岳川、孙明君、卢永璘、方铭、尚学峰、金运昌、梅墨生、白景峰、李世俊、陈中浙、张继、解小青、王一娟、张瑞田、张建安等北京嘉宾;师帅、张根虎、赵望进、张铁锁、姚大云、姚二云、刘毓庆、牛贵琥、姚力芸、姚少云、刘锁祥、郭鹏、王铁梅、安兴、兰金锁、贾克勤、成永春、原旭东、梁兴国、李星元、姚海周等山西嘉宾;梁归智、姜剑云等辽宁河北的专家。

    主办单位:中国书协、山西大学、山西省文联、商务印书馆、

    协办单位:山西书协、人民画报社、山西省稷山县人民政府、三晋文化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章太炎故居

    承办单位:商务印书馆、姚奠中国学基金会、奠中书院


    陈小文: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因为还有一些领导还在路上,我们正好先播放一下短片,这个短片就是纪念短片,鸿儒姚奠中先生,现在开始!(播放纪念短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热烈欢迎,衷心感谢大家参加由中国书协、山西大学、山西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作品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首先我介绍一下嘉宾,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先生、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先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李岩先生,张根虎先生,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师帅先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

    下面介绍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和各位书法评论家,他们是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赵学敏先生,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书画院名誉院长何东君先生;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彰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胡抗美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赵长青先生;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艺委会主任吴悦石先生。今天参加会议的嘉宾很多,我们下面介绍就不介绍他们的单位了,也不一一鼓掌了,最后一并鼓掌欢迎:他们是来自北京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各位专家学者艺术家(人名略),来自山西、辽宁、河北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人名略),来自各媒体的朋友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有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致辞!


    于殿利: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参加姚奠中先生学术研讨会暨姚先生册页首发式。

    大家都知道商务印书馆创于1897年,是那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诞生物,是一个创新的产物,今天我们又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我们迎来了百年不遇的文化发展时期,可以说在我们出版人看来,真正的创新就是用我们的出版活动来回应时代提出的一个一个的话题。在今天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商务印书馆不仅加大了有关文化类图书出版的力度,还加大了有关文化活动的举办。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是我们两个重要的领域。我们与山西大学可以说有百余年的合作的渊源。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又重新走在一起,商务印书馆跟山西大学开展了阅读体验店,同时依托山西大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资源。其中,姚先生的作品是最重要的代表。姚先生大家通过短片也都很熟悉了,是当代屈指可数的鸿儒,他的学问自不必说,他的人格和治学的精神也必将成为激励后来学子的宝贵财富。

    我们在乡土文化开发方面开始取得了一些小的进展。2015年出版了《山西通史》三卷本之后,我们将陆续出版《第三文化史料集成》60卷,《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古村落》等等作品,在2016年陆续的推出。可以说,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挖掘深厚的乡土文化方面,我们现在在新时期是刚刚开始,我们的愿望和理想也仰仗于社会各界大力的支持,今天我们举办这个活动,我也非常感动,非常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感谢山西大学,感谢山西省文联,感谢在座嘉宾的到来,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商务印书馆,只有大家的支持,商务印书馆才能够一步一步地扎实走下去,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陈小文:下面有请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致辞。


    苏士澍:尊敬的滕会长、胡书记,各位领导、各位书法界、学术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本来中国文联开会,但我还是请假来参加姚先生的纪念活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活动,对于当前书法界如何贯彻中央文艺精神,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12月7日,刘奇葆同志在中国书协七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书中‘四有’”:即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今天,我就姚先生百年的翰墨人生,就“书中四有”,再谈一点体会。

    一、书中有“文”,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根脉。姚奠中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家。姚奠中先生22岁成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研究生、25岁创办“菿汉国学讲习班”、35岁成为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98岁成立姚奠中国学基金会。在这风雨百年中,他一直以书法为重要载体,传播中华国学。翻开姚奠中先生的系列书法集,无论是他30多岁抄录的《庄子》语录,还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他90岁书写的《文侯之命》、101岁书写的《千字文》,这些无不是中华文化经典。二、书中有“道”,就是要遵循书法艺术规律。姚奠中先生的书法雍容大度,真气内敛,浑厚华滋,是正大书风的代表。他曾就书法创作,指出“作字要写不要画,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做作,要有筋骨不要一堆肥肉”。2013年12月,在姚先生生命的前夕,他在荣获中国文联造型艺术成就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书法界风气提出了自己看法,他强调“写字要正、书风要正”,书法界要有正大气象。刘奇葆同志在“七届书代会”上也对书法界一些不正之风进行了批评。我们今天纪念姚奠中先生,就是要在书法界倡导书中有“文”、书中有“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树正道,扬正气。三、书中有“人”,就是服务人民,彰显家国情怀。伟大的书法家多数是伟大的爱国者,如颜真卿、柳公权、黄道周、傅山、于右任等。姚奠中先生是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家国是他一生最大的乡愁。2013年11月11日,“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 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等发来贺信、贺作。我本人有幸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出席此次活动。姚奠中先生未能亲临盛况,但发来了长达十分钟的跨海视频讲话。姚奠中先生讲话把两岸关系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大历史中,从文化的角度、汉字一统的角度,指出两岸分裂是暂时的,团结、合作、统一是必然的。姚先生讲话登高望远,在两岸文化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此次活动结束一个月后,姚奠中先生安然去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来唁电。回顾1949年以后的两岸历史,有那一位书法家、学者在他生命最后一个月的前后,能得到来自海峡两岸国共最高领导人的礼遇呢?这种最高礼遇,正是对姚奠中先生一生践行“书中有‘人’”,以书法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最大肯定。四、书中有“德”,就是要追求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刘奇葆同志在七届书代会提出“端端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姚奠中先生青年时代就自述“要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在教学中拟定了“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的教条。他20岁左右,离家求学,把所有房产、良田捐赠乡亲,并立字据为证。2009年,他将价值数百万的150件书画捐献给了山西大学。2010年,他率先捐资100万,发起成立国学教育基金。2012年,姚奠中先生百年华诞,海内外各界人士发来书画贺作100余件,已100岁高龄的姚先生也书写100余件,逐一回赠作品,令海内外学界、艺林深为感动。


    回顾姚奠中先生百年翰墨人生,他就是践行“‘书中四有’精神的典范”。今天,在姚奠中先生去世两周年之际,中国书法界、学术界隆重举行“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丛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我们看到了姚奠中先生在90岁以后书写的多部鸿篇巨作,尤其是他101岁书写的15米书法长卷《千字文》,带给我们心灵一种巨大的震撼,这表现出的不仅是生命的高度,更是文化的高度、精神的高度。中华五千年,书家万万千,有谁见过百岁文化老人书写《千字文》,这是自然生命与艺术生命的百年绝唱,是中国文化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观。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到了当前文艺界“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姚奠中先生就是二十世纪百年中国书法史高原上的一座高峰。这座“高峰”的光辉将和他同时代的启功、赵朴初等书法大师们一起,照亮中国书坛未来前行的道路。

    陈小文:下面有请山西省文联主席张根虎致辞。


    张根虎:姚奠中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山西省太原市以及姚先生的家乡稷山市都已经举办了纪念活动,用以缅怀与继承这位乡贤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现在,时值民族振兴与弘扬传统之际,我们在这里再次隆重集会,回顾与总结姚奠中先生的百岁人生及其对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无疑有着更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姚奠中先生是我们山西省稷山县人,他“修身用世”,一身正气、一生正直。作为学者、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观点,而且也培育出了许多当今的专家、学者,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始终关心着山西省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在戏曲改革、诗词创作、书艺篆刻等方面都敢于争先、以身示范,极大地推动了文教事业的发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精品。姚先生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民族的特色自然也就成为了姚先生的特色。他的学术与人格是统一的,向世人展示出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与精彩。守正才能创新,他不断地在传统中熏染,滋养涵润出了灿烂的果实。他前后分别获得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与中国文联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就是对这守正创新的最好说明。

    另外,姚奠中先生创作了许多反映伟大时代历史变迁、描绘人民群众精神图谱、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秀的诗歌作品,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百年诗歌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我们应该积极吸取与学习的。他用专业优长、精湛技艺和真才实学为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提供了优质的文艺作品。

    我这里借用霍松林先生的一句话,姚老先生奠中,博学多才,其学问、书法堪称当的典范。姚先生是我们山西的骄傲,也是山西文学艺术界的旗帜和榜样,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我们会更好的向姚先生学习,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谢谢大家!

    陈小文:下面有请姚先生弟子代表刘毓庆讲话。


    刘毓庆: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诸位同仁!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作品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作为先生的学生,此时此刻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感谢商务印书馆为先生作品的出版、发行所做的努力,感谢中国书协、山西大学、山西省文联等多家单位领导对先生事业的支持,并为先生举行这些的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活动。另一方面对先生更加怀念。特别是面对目前的学术作风和价值取向,我们更加感觉到失去先生是一重大损失,更加感觉到先生学术思想与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

    吴相洲先生在谈到先生学术思想时说:“姚奠中先生是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护者。”这个评价我感到非常准确。守护中华学术正脉,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坚守中国学术的传统路径,主张文史融一,反对学科分割,反对用西方学术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等等。但在当下,最有现实意义的有两点:

    第一是以“学以美身”为治学的第一要义。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荀子说“君子治学也,以美其身。”“美身”就是完善自己,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合于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并确立美好的形象。“为己”是要充实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境界,开阔视野,开启智慧,把学问变成一种眼光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姚先生正是这样,他把读书、治学、作字、绘画、篆刻等都当作了人生修养的课程,将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体验,融汇一体,熔铸成了他的学问和才能,终而达到了人欲为而不能的境界。冯其庸先生的评价是:“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论学于今推独尊,章门一脉赖传存。”霍松林先生也说:“姚老奠中先生雄才博学,其人品学问书艺均为当代典范。”周汝昌先生的评价是“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非等闲可望其项背。”在以作著、论文为价值尺度的时代,姚先生并不以著述名世,为何会得到当代顶级学者的高度价值呢?这就像高手过招一样,只有一流的高手,才能认识一流的水平。对外行或者庸手来说,只能看热闹。他的学问达到化境,他的德行更为人称叹。他把数百万元的财产,不是留给子女,而是捐给社会,这从多各方面体现了他的人文素质与和而不流的人格精神。这也正是他“学以美身”的结果。

    第二点是以“用世为归”的治学理念。姚先生在给学生拟定的教条中,强调“以用世为归”。这里体现出的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追根溯源,章太炎先生推崇的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就曾说过“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明道”、“救世”这体现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章太炎先生本名炳麟,字枚叔,之所以要叫太炎,就是出于对顾炎武先生的崇敬。他认为上天把国粹托于己身,如果让国粹在自己手上断了传承,这就是自己的罪过。姚先生则说:“现在的大学分科,历史系讲授的是世界史、中国史,把历史分成了两半:哲学系主要讲授的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变成了附庸。只有中文系是以“中”字打头的,因此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就落在了中文系的头上。”

    传承中国文化,并不是因为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这种文化是人类积累了数千年的智慧之果,他可以帮助人类走出困境,找到正确的方向,从顾炎武,到章太炎先生,再到姚先生,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传的精神。“明道救世”,化民易俗,传承文明,这一宏大的使命,姚先生始终在坚持着,坚守着,从而影响着他的学术研究。

    在百年西风劲吹下,中国学术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修己治人”的传统治学理念,变成了以著述为能事的技术性竞争。学者治学,既不是为了美身,也不是为了用世,而是把学术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当作职业。只有职业角色,而不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只知道做学问,不知道如何做人,于是出现了学术与人格分离,学术与人生分离,学术与社会分离的现象。人文学科的研究目的,本是要建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灯塔,让人类的航母在灯塔的指引下,沿着健康、快乐、幸福的航线平稳前行。而现在灯塔确实越建越高,可是上面却没有光明,人类的航母仍在黑暗中飘荡,社会道德在滑坡。

    学者不知“明道”,何能救世”?不能“修己,何谈“化民”?学术大繁荣下掩盖着人类精神坠落的事实,连国家主席也叹息“人心不古”。“大道不明,儒者之耻”。人文研究完全背离了原初的目的而走向了反面。如何调整当下学术的方向,让学术为健康人生服务?姚先生的治学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先生。为了使先生的文脉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山西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经各方努力,我们去年成立了姚奠中书院,当望有更多的人能理解姚先生,走姚先生的路,走真心为自己,为社会负责的学术之路。

    再次感谢大家参于先生的学术研讨会,谢谢!

    陈小文:谢谢刘院长,下面有请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先生讲话!


    李岩:尊敬的滕会长、胡主席,尊敬的各位前辈,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作品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我们通过出版姚先生的一系列书法册页,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庆祝姚奠中先生逝世两周年,缅怀这位令我们所有人都敬仰难忘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

    姚奠中先生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晚年招收的七名研究生之一,终生以弘扬章太炎先生的人格精神与治学精神为己任,肩负民族振兴和文化传承两副重担,守望中国文化之正脉,在中国国学教育事业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姚先生不仅学贯古今,通达于文、史、哲领域,在小学、经学、诸子、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突出,他的诗书画印也造诣精深,被誉为四绝。其创作的六百多首诗词记叙了现当代的历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绘画气韵生动,趣味盎然,潇洒率意;他的篆刻韵味灵动,力穿金石。其书法艺术造诣尤为书界推崇。将传统学术思想和审美艺术完美统一,成为现当代书坛守正创新的杰出代表,并获得了中国书协兰亭终身成就奖和中国文联造型艺术成就奖。周汝昌先生称姚先生是“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是“学者诗人翰墨师,功深味厚中华境”的通儒。我因为跟冯其庸生比较熟,他经常提到山西两位著名的学者就是姚先生和张颔先生,我们到山西专门看过张颔先生,没有更多的缘分在生前见到姚先生,也是一个遗憾。

    姚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当代鸿儒。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学问修养紧密相连,他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独立、尊严和生命的完整发展。姚先生在26岁时就制定了其贯彻一生的办学教条:“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这也是他“知行合一”的真实写照。他胸怀天下,善教爱国。最终成就了德艺双馨、高寿圆满的辉煌人生。近世以来,学有专长者,比比皆是,向姚先生如此全面、集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寿星于一身者,实属凤毛麟角。

    这次出版首发的《一年纪事》是姚先生写于抗战初期的一首五言长篇记事诗,通篇采用行草,情感饱满,波澜起伏,苍劲古朴,气象磅礴,而忧患热忱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而篆书册页《文侯之命》更是借文侯之故事,抒发团结一致,兴废继绝之胸怀,是不可多得的篆书佳作。此外,还有一本姚先生于2003年写的行书《龙门祖孙二王文诗》册页。二王指唐代的王绩、王勃,都曾为开创唐诗新风貌起了重要的作用。姚先生于90高龄,书写二人诗文,传承贤哲风范,赤心可见。

    苏东坡云:“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姚先生的这几本册页真正达到了形式和内容高度完美统一的境界。姚先生在诸多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是其追求豁达、无私的人格境界所致。他不以博学高艺为获利之器,而看作完善人格、提升境界修身之道,这正是一位中国传统学者追求的君子人格与人生境界。

    今日,与各界前辈学者们同聚一堂,共同见证姚先生书法册页的出版首发,缅怀姚先生的大儒风范,希望我们能进一步推动书法艺术和国学教育的发展,实现姚先生的毕生心愿。也体现了商务印书馆弘扬国学,激荡学术的担当。

    最后,预祝此次“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作品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陈小文:下面有请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师帅讲话,大家欢迎!


    师帅:尊敬的滕会长、胡主任、苏主席,各位领导、来宾,各位朋友,今天大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学术活动,纪念敬爱的姚奠中先生,弘扬他的治学精神和人格精神,作为姚先生的工作单位,我感到既荣幸又骄傲。在此,我谨代表山西大学,向出席今天研讨会暨和首发式的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诚心的感谢。

    作为国学家,姚先生享誉海内外,绝对堪称当代典范,他弘道养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自强不息,乐天知命,是“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作为教育家,姚先生以教育救国为己任,早年辗转于江苏、安徽、贵州、云南等各高校,讲授文学、史学等课程。1951年后,姚先生回到了山西大学,一直在中文系任教,直至退休。这期间他曾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学所长等,一生兢兢业业,善教播德,桃李遍天下。姚先生以书艺为载体,古为今用,明道济世,他的许多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收藏。数十年的书艺生涯,姚老先生不仅创作了独具魅力的书法作品,而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书画精英,为中华文艺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姚先生长期在山西大学工作,为山西大学中文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退休后,他也始终关心着山西大学事业的发展,并将自己的150余幅书画作品捐给了学校,支持建立了姚奠中艺术馆。现今这里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艺术殿堂和德育基地。

    哲人已逝,风范常存,姚奠中先生一生,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求学治学,都显现了一个大儒心系苍生的崇高品德,这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中华文明需要代代相传,作为姚先生生前工作的单位,我们向这次参加活动的单位、领导和学者、艺术家们,向参加本次活动的各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愿意和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以及各界朋友一道,研究学习姚先生的道德品行,传承姚先生的学术艺术,充分发挥大学优势,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新人,为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家!

    陈小文:感谢师书记,我们上半段的开幕式到此告一段落,下半段是研讨会,下面我们去合影留念。

    白景峰:我们下面研讨会正式开始,先请王岳川老师和刘毓庆院长主持这个会议。


    王岳川:各位学者和书法大家,大家上午好!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学术文化滋养了书法,而书法恰好就是一门很深奥的一门国学文化,何以见得?朱熹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颜色之多,而老子却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把万紫千红损到一个颜色,黑色,黑和白构成了中国的太极,所以书法是有道的,是哲学,这是书法的第一个层次。而今天很多人不写黑色的书法,写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那不是属于深奥,那不是属于哲学,那叫浅薄。

    书法第二个层次很重要,六书之书两个含义,第一就是文字,第二就是书写,而文字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有三大文明古国连它的文字都死了,古苏美尔文字、古巴比伦文字、古埃及文字全死了,唯独中华民族,你看姚先生所写的,篆书、甲骨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股儿脑地保持到21世纪,这是中华民族了不起的成就。有人认为文字浅薄,错,古代的国学叫小学,小学没解决,国学根本做不深?为什么胡适博士哲学做不大呢?他没有好好弄清楚小学,而文字学,是我们书法家必须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姚先生做得很好。

    第三,书法学的内容非同小可。有人总是写“床前明月光”,“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我注意到姚奠中先生写的作品,80%是自己写的诗,而我们今天的很多书法家现在都是抄诗,抄诗还抄错。所以我认为这些诗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你只要写厚德载物就是《易经》,你只要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李白。所以从各个方面看,书法和文化的血脉相连,须臾不可离开。历史上的名人,近代以来,罗振玉、王国维、章太炎、康有为、鲁迅、胡适,梁启超、郭沫若、李叔同、马一浮、沈尹黙、于右任,无一不是学术大师。就连我们当代,我的恩师的季羡林先生跟我说,饶宗颐学问很大,姚奠中学问很大,启功、赵朴初的学问很大,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写书法。我曾经在北京大学说过,学者他们的学问很高,大有人在,但是很多的学者写字写不好,所以不是说文化高学问大就能写好,而是要下功夫,而这些学者就是下功夫的,而下功夫最大的,我认为是启功、赵朴初、姚奠中先生。我们可以看到,包括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书法也写得很好。

    所以今天我们在中国出版高峰的高峰商务印书馆来纪念姚奠中先生,同时探讨一个话题,书法怎么了?为什么错别字连篇,为什么抄别人的诗,为什么书法家居然提出了书法和人格无关,书法和文化无关,这些奇谈怪论,我们今天一定要反复的思考。面对巍巍高山的时候,我们应该低下我们浅薄的头颅,我们面对这些学术大师的时候,我们要领略到他们的人格襟抱,他们的学术和书法,他们的艺术与人生是璀璨的。老先生在101岁还写了《千字文》,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必须要写《千字文》,你只要写过以后才知道多么的难,我非常佩服姚奠中先生。

    几年前,我曾在《山西大学学报》发表过一篇赞美姚奠中先生的一篇学术论文,今天我就做个开场白,今天我把发言权交给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胡抗美:姚先生是我们非常仰慕的一位大师,我们在80年代的时候在基层工作,非常的仰慕姚先生。我觉得他是大儒的书家,是书家的大儒,所谓大儒书家,我觉得他的书法当中的人文精神、人文担当,其实我们在短片里面都讲到了,我就不展开说,包括他的人格、人品的修为。

    所谓书家大儒,我认为他的书法始终把握书法的本体,他的书法当中透露的是中国人的审美,比如说和而不同。他在笔墨的不同当中寻找和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再比如说他作品当中的对比、变化非常的丰富。像孙过庭所讲的,从平正到险绝,当险绝的能力把握之后复归平正,这都是他对书法美的追求,这完全是大道。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土壤上生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才能够在书法,因为书法也是在这个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才能够与传统文化的审美具有最亲切,最亲密的感受,他那种追求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并不是造作,没有丝毫的造作之意。

    比如他说在各种书体里面追求圆,圆是一个中国美的元素。从周易开始,圆是周而复始的圆,我们书法讲究笔断意连,是周而复始的,把一个线条当成直线和横线来看,它都是有起终的,而中国人讲究是周而复始,没有国学的功底,没有这个理解和这个追求的。比如说折笔、方笔,那种果敢,就表现出正气、骨气,我觉得这些都与先生深厚的修养有关,他的国学、人格、审美这些追求,正如片中所讲,因此我觉得先生的字不是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书家养为上”,养是第一位的。先生101岁,他自己没有组织一个班子,给自己搞一个宣传,在这么热闹的情况下,他非常的平静。大美无言,他的人是这样,他的作品也是这样。他在作品当中追求一种优美,这也是中国的特有之美。就像人们走在山涧当中,远远的闻到一股清香,并没有看到兰草,这就是先生的品格,也是他做人的品质。有的人还没学几年,就开始叫著名的书法家。王岳川先生讲的,自己把字写错了,还在到处讲怎么写字,这个对比太明显了。那种优美,对国学的理解,“谁与我同坐,明月清风我”,这都是先生的风骨,道德追求。

    我们都说先生守正创新,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他的创新,就是对他守正的忽略。我看到他篆书的联,“汲古明今、审时度势”,“通中借外”,这是指胸怀。因此我认为书家胸怀很重要。你连同家的一个书法风格都不能包容,怎么界外?所以一个成功的大儒,我们真的学不尽,处处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我认为美是看不见的,先生是看不见的,默默无闻的在为美做贡献,谢谢!


    吴悦石:非常有幸,从我的学书、学画、学经史的经历来讲,我也和俞门有关,我的开蒙老师是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吴昌硕先生跟俞曲园先生从学于诂经精舍。而50岁的时候,太炎先生刚生。俞曲园先生50岁,太炎先生出生。在晚年的时候,太炎先生从曲园先生学。曲园先生两个最著名的弟子,一个是章太炎,一个是吴昌硕。昌硕先生晚年是和太炎先生在苏州比邻而居,经史这一块,小学这一块非常丰厚。在他26岁的时候,从俞曲园先生学,一下子气就沉下来了。所以说做学问,吴昌硕先生在小学这一块根基打得非常好。后来我们大家从事书法篆刻的人,追随吴先生的人,你没有小学这个基础,没有经史的基础,你想探究他的堂奥,非常难。所以说,后来的人,无论你篆刻书法怎么样,你都难以望吴昌硕先生项背。这个是症结所在,只学形,不学本。这个是我们从民国以后的时代就已经造成了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形成现在这个局面。

    第二个老师是董寿平先生,我是70年跟他学,一直到他去世,将近30年追随他。他是咱们山西人的骄傲,而且学问非常好,读过三个大学,在年轻的时候。他后来还曾经从鲁迅先生学世界语,年轻的时候也追逐过时髦。他这些家学的渊源,大家都知道,后来在北京一直在读书,这个学问是非常好的。他是一个学问家,所以在书画界,董老是百科全书,因此我受益,感情是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的。

    现在说姚先生,姚先生的书法平中求奇,恣肆纵横,老辣苍迈,不能用平常的语言来描述。姚老在书法上写过一个联,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无可奈何”。这就是老人非常懂,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不可以尽言,言不可以尽意,另外有很多东西语言文字不能描述,只能会心才能知道其所以然。你会心之后,很难用语言表述,这就是中国文化非常高的地方。所以说佛家说以心相传。不以心相传,以形相传,那都是形。所以说姚老给我们留下这几句话,当然前人也说过类似的,但是他是拈出了这个学问当中的灵魂。我觉得姚老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财富,这种财富是我们学不尽,用不完的。还有,姚老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这个是说到非常重要的节点上,看姚老恣肆汪洋,但是都在规矩之中。看似平常,实不平常,平常看起来容易,但是如果在平中求奇,在平中有恣肆纵横,这就难了。  不像江湖上似的,拿开了耍把式,所以我们从中仔细的体悟,体悟当中的真谛。  刚才姚老的叹息,叫“无可奈何”,我们要在体悟之中好好的,深入的,静静的,耐下心来,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十年,慢慢地去理解。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的纪念姚老,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笔丰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周文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有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没有接触过姚奠中先生,唯一的一次就是百岁书法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我肃然起敬。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我们没有缘分见过章太炎先生,我也没有接触过章太炎先生的学生,而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章太炎先生和姚奠中先生的书法联展,当时我感到非常的荣幸。100岁高龄,身体还那么好,亲自到场,书法作品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和首发式,听了各位领导专家对先生的生平事迹业绩的介绍,又看了专题片,对我来说是受教育和感染的。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作为一个书法家,既要重艺,更要重人。书法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有特色的本土艺术,而且也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贵族、精粹,所以书法艺术你不重视它,没法学到手,所以任何要想在书法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各位发言已经讲到了,书法本身就是文化,没有文化作为功底,没有文化作为底气,要想把这个艺术学到手是不可能的。姚奠中先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通晓经史子集,他自己讲文学史、文字史、讲通史,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所以国学知识功底深厚,这是大家敬佩他的一点原因。

    第二,既要专业,更要做人。一个人要想在一生当中有所成就,博览群书,拓展眼界,都是很有必要的,拓展知识面,但是还是要专,钻研。所以我们要想有所成功一定要钻研。但是更要做人,先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他人做得好。他受了那么大的委屈,但是他还是我们党的忠诚的朋友,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坚信不移。他扶贫济困,关注弱势群体,他扶持后学,还专门设立了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把自己宝贵的书法作品捐赠给山西大学等等。他做人做得非常到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先生做人做得好,也是他书法能登上高峰的重要原因。

    第三,既要勤勉,更要健身。先生有这么高的成就,一辈子是在勤勉、努力、刻苦当中渡过的。不光在经史子集方面,在文学史、文字史方面,而且还留下600多首诗,没有争分夺秒,勤勉的努力是达不到这种成就的。他活到101岁,更是让我们后辈非常羡慕。如何才能健身呢?先生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精神安定,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精力有限,不要什么都干,要进取,但不求取。怎么101岁还在写《千字文》,有进取精神,不求所取,淡泊名利,宽厚待人,这就是他心灵、精神方面的健康。现在大家都公认的,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首要的因素、前提。当然练书法本身就是健康有益的活动。先生这么长寿,也为我们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树立了榜样,使我们充满了自信。我希望,我们在座的书法家都要向先生看齐,做一个长寿的书法家。


    赵望进:我今年已经76岁了,我觉得今天在座的应该没有比我年龄大的了。我是1960年开始从姚先生学书,我经常向姚先生请教,姚先生在书法上对我教育很多,也影响最深。有四点是我终身难忘的。第一,先做人,人有骨气,字有骨力。第二,走正路。总结起来,学习传统,注重传统,转益多师,自创风格。第三就是要内容好,他不是单纯的写唐诗宋词,其他人的警句,我回顾他70岁以前,经常书法活动在一块,也跟着他去运城,去虎口,卫星发射中心,他每到一处都是写的都是即兴的五言绝句。第四点就是多服务,服务社会,把书法艺术走出展厅,走到社会上去,他本身就是这样的典范。他90岁以后写了很多长篇,这次出版又出了《一年纪事》,我为了纪念他逝世两周年,我写了一个《大学纪事》,这里面大家都可以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情况了解较多,可以看那个时代,在三年困难时期了解的很少,我通过这个诗回忆一下。我念一下,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可能念得不是特别准确。

    一九六零年,初来太原城。农村进山大,开始学府行。四年路漫漫,岁月多峥嵘。奉命当班长,难题面前横。自然灾害降,饥饿马不鸣。野菜高粱面,考验众学兄。表态班会上,发言慨而慷。艰苦学知识,发奋图自强。开课先古典,讲义重如山。姚师亲讲授,同学尽心欢。中文名教授,声誉早有传。一身中山装,不卑又不亢。挺身讲台上,犹如立高岗。开口同学好,不慌也不忙。话语带乡情,面色朴朴红。顿时起敬意,心中升彩虹。听师一节课,仿佛沐春风。姚师路坎坎,联大下西南。教学加抗战,泉声响晓岚。历尽辗转苦,为国也心甘。受聘回故里,阖家尽开颜。不料诬词陷,有苦也难言。第一学期过,收获如长河。春节不放假,思家时难磨。姚门去拜师,教诲授斧柯。冬去春风吹,又绿汾水滨。万物复苏醒,大地一时新。野草少嫩叶,时见挖菜人。路有饥饿者,家不冒烟尘。校园变菜园,茅草深蓁蓁。时到新学年,先生仍旧居。人多住房少,食之更无鱼。古典仍重点,唐诗兼宋史,备课常夜阑。恩施长勉我,感之泪汍澜。学海指迷津,书道解疑难。改辙攻隶体,百功近城郊。初临《曹全碑》,稚气总难逃。再学《石门颂》,逐步脱穴巢。广涉众名家,激情似火烧。追摹传统里,求变信心高,国情办展览,接纸铺席地。恩施站纸上,师生求蒙昧。挥毫笔力遒,精气抵山麓。神运龙蛇走,木落何簌簌。观者已陶醉,眼前墨山矗。四年修业满,夏雨落霏霏。恩施赠印章,刀刀启心扉。半世多请示,教导指精微。百一驾鹤去,归来不可期。转眼两周年,每忆总伤悲。


    张铁锁:今天参加这个活动非常激动,我记得这是和姚先生书法关联的第四次在北京参加的活动,第一次是91年在中国美术馆,先生第一次搞展览,第二次是十年后的姚先生到美术馆第二次搞展览,第三次是先生在国博的,和太炎先生师生展览,第四次就是这个活动。

    上个月纪念先生,《山西日报》发表了我一篇小文章,那个标题就叫《心中的太阳》,我今天只有一句话,先生是我心中的太阳,也是我永远的榜样。我是77级山西大学艺术系的学生,改革开放,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学生,我学习绘画,最早听说的就是姚先生,但是我一个毛头学生先生接待我们在家里吃饭。这个在最初的学习上,给我们定字帖,选字帖,对习作精心的指点,在山西大学期间,前后16年时间。在先生的指导下,我参加了80年的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获得二等奖。94年以后,在校期间,我们山西的书法协会还没有成立,刚成立了山西书法家研究会,我和一帮子77级的研究生,我们也成立一个研究会吧。姚先生说你们还是学生,以学为主,就叫书法学习会,所以山西大学书法学习会是早于省书协成立的第一个群众书法组织,姚先生是我们的首席顾问。我现在都60岁开外了,想起姚先生待我们学生的厚爱,那么大的岁数,除了他带研究生,上课完了之后,每周都给我们办讲座,亲自上讲台拿出教材讲课,每天都讲到10来点,看楼道的师傅赶我们走,我们才回去。我就想65岁开外的人,这么晚回到家先生是一个什么状况,今天想,我们那时候多么的不懂事,我感觉先生对待学生的情谊很深厚。包括82年纪念山大建校80周年,这个展览,姚先生拿来,包括送给我本人的,我现在记忆犹新,先生写了鲁迅给许广平的句子“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们就觉得先生和我们学生的这种呼应,几十年以后,回想起当时,觉得先生,觉得我们这些书法的爱好者,我们勤于学的后来人,在先生的心目中有多么高的位置。我每次搞活动,今天他们整理日记,说先生的日记怎么写的都是你,想想这么多时间姚先生分文不取,我在山大和姚先生学习书法的十六年时间,省里头,省教委,省政府,都是通过我,都是写字,都是让姚先生写四尺整张的,要对联,要什么,65岁开外的老人,他亲自写,我觉得渡过了我做学生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我和姚先生94年,我到政协,先生是民主党派的政协副主席,我给先生有幸又服务了几年。和先生一起,到了王家大院的时候,不让他写字,结果对方拿出了一个六尺大纸,刚才大家都说了,先生自做诗,王家大院,姚先生拿起笔,直接作了一首诗,写的六尺整张,非常好,给王家大院。包括彭真纪念馆落成,姚先生说那天去一下,因为我当馆长,给彭真纪念馆,姚先生该写的地方,该写的字,写了,都分文不取,他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包括我们有些外事活动,到了省委工作期间,有一天中央党研室的一位领导同志去了,省委领导说选一个人,看看谁能代表山西,我说让姚先生写一个字。姚老写字不是顺手写,他要用很长时间在那儿想。给欧阳淞同志,中央党研室的主任,写了四个大字,秉要执本。咱们也是写字的,觉得咱们先生怎么有这么大的学问,怎么有这么大的知识,欧阳淞先生十分感佩,很喜欢书法,而且以中国的最高党史的史官,给你这四个字,省委书记也很满意,欧阳淞也很满意。

    先生对于我作为一个学生晚辈要求很高的,有时候不努力的时候,姚先生说昨天碰见熟人说,说起铁锁同志了,姚先生说铁锁忙啊,我就知道先生说我最近的字没有多大长进,所以后来我每去姚先生家,都要拿上自己的习作给先生看。先生一生大概六七次给我题词,总是勉励我,给我题了那么多,现在有时间了,我在太行山写生画山水,姚先生说,这是你画的山水册,他非常高兴,在我的册页上写,“模山范水为职志,笔墨何妨多创新”。我上大学的时候画得壁画《永乐宫》,请姚老给我提个字,姚老说,这是你画的?他非常高兴,过了两天给我打电话,说写好了。先生对于后学的期望和先生的这种高深的东西,我就觉得我一个60多岁的人了,要解读姚老,还远远不够,他太博大,太伟大,我要一生铭记先生对我的厚望,不断的努力,借今天这个机会表示一个对姚先生的缅怀之意,谢谢。


    方宁:各位上午好!我觉得在今天的学术滑坡,艺术没落,学者堕落的一个时代,讨论姚奠中先生的价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功德。这是我从内心里发出的感想、感受。我注意到我们这次出版的三本巨作,出版说明上面有一句话,说姚奠中先生守望中国文化之正脉,这个评价极其的正确、到位,极其的恰切。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学界和艺术界没有是非,甚至连标准都没有了,正是缘于正脉被切断了,所以才产生了今天中国的这样一种情况,这正是文化深刻的悲哀之所在。中国文化在今天最深刻的悲哀就是我们的正脉被切断了,而守护文化正脉这样的历史责任谁来担当?谁来为它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现在其实举国滔滔,你很难找到这样的人,这是我觉得一个悲哀的很集中的体现。

    在今天的书法界和美术界看到更多的是丑书,还有一边在写一边在叫喊的书法家。我记得03年的时候,文艺研究开过一个讨论刘令华的油画作品的会,当时岳川也来了。岳川说“中国的书法、美术脏乱差”。我觉得他当时用了这么一个词,有碍市容观瞻,脏乱差,我觉得这个词特别适合概括今天书界的情况,画界的情况。有很多假借前卫之名的形形色色的脏乱差,居然可以堂而皇之,招摇过市进入中国书协,我觉得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的行为,哗众取宠,剑走偏锋,寻找捷径。很多学者是不下文献的功夫,到百度去搜索,搜索完了就作为文献来源,竟成风习,像抄袭、剽窃都已经不算什么事情。我觉得在姚奠中先生那一代人,这种情况可能吗?中国文化正脉始终延续的话,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文艺研究的一个作者叫萧音(音),在《文艺研究》发了一篇文章,被人剽窃了,到《文学评论》重新发了一篇。萧音很气愤,质问这个学者,这个学者说,抄你怎么了?我看得起你呀,这是在是非上已经到了何等颠覆的程度?所以我讲艺术界,学界,我们今天面临着极大的带有救亡的责任感。为什么说纪念姚奠中先生真的是一件功德,是具有当代意义的事情。

    我当时熟悉的一个到前辈,启功先生,我讲到了姚奠中先生,就会想到启功先生,这两位先生,在我的印象当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虽然姚先生家我只去过一次,2006年牛贵琥先生陪着到姚先生家去,虽然只有一面之交,但是我和姚奠中先生的交谈,我向他请教,那种感受历历在目。2005年《文艺研究》发了姚奠中先生的访谈录,这是我拜托刘毓庆先生去做的,他做了很多功课,认真梳理了姚奠中他的整个的情况。那天的访谈应该放在山大国学院的教材里去,这个里面比较全面、深入的对姚奠中的思想和整个学术经历、学术经验、学术思想、学术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展开,我觉得不要轻易地把这样一个很长篇的访谈忽略掉,我们应该重新利用它。我说2005年做的访谈,放到十年之后,2016年,现在再看这个访谈,我觉得它更具有了价值,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时代做了一个很大的参照。我相信再放20年,这篇访谈的价值还会更大,还会增值。这其实也是一种悲哀,说明我们已经和真正的正脉的文化的传统已经渐行渐远,所以这是我想要表达的一种感受。我觉得商务印书馆做了一件好事,能做这样一件事情,真的很有眼光,很有境界,我也是对商务印书馆表达一种感谢。我觉得应该多多的为这样前辈的学人,不可多得的,今天已经成为古迹的人,为他们做传,为他们的思想做更系统的阐释和阐发。


    梅墨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方宁先生的观点我特别赞同,对铁锁先生的感情非常的有感触。其实我作为晚辈,跟姚先生有过两面之交,一次是在太原,一次是山西运城。在山西运城是魏门书派的研讨会,当时山西几位书法界的著名书家学者都在,卫俊秀先生、姚奠中先生、徐文达先生、林鹏先生,现在健在的就是林鹏先生。我很怀念这些前辈。跟姚先生接触不多,但是姚先生温文儒雅、一派大雅,所以,没有机会向他多请教,是很遗憾的事情。

    我说几句话。第一,我觉得姚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学人,他对于治学上强调做人,把知识放在第二位,我以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现在的实事,中国的文化受西风烈的影响,一切都颠倒了,是非判断也颠倒了,做人为艺做事的方式、标准都颠倒了。我觉得姚先生是以人品立身,我觉得这是承中传国文化道脉非常值得尊敬。

    第二,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教授,作为一个学人,他有一个士夫情怀,首先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术,爱艺术,爱人才。我觉得这几点在今天的学林,有好多人相形见绌。刚才方主编、方先生讲到的,那只不过是丑恶的世风、学风的例子之一,我们不用多说,在姚先生面前,这样的人是很惭愧的。

    第三,古人说“死而不亡者寿”。姚先生作为人瑞,他已经活到了人生的百年,这已经让很多人艳羡,但我觉得其实姚先生岂止百年之寿呢?姚先生精神不死,文化传薪,桃李天下,我觉得他实际是死而不亡者,实际是精神文化的传承者,这一点上其实我挺为先生喜。

    第四,中国的书法艺术,唐朝的孙过庭说“人书俱老”。我觉得姚先生的书法,我昨天晚上6点钟才拿到巨作的复制品,翻开一看,姚先生的篆书得自乃师章太炎先生的书法。但是章先生的字和书跟章先生的人一样,清刚狂傲,他那里面有一种清刚之气,桀骜不驯,而姚先生的字,虽然体式、体格、用笔都很接近章先生,但是我觉得姚先生的字里面多了一份温醇之气,温润而醇厚,绵密而含蓄,没有章太炎、章疯子那么一股狂傲之气。所以他的字是收敛的,是含蕴的、是谦和的,跟我接触他的人一样。所以他的篆书,我用四个字,清劲温润。所以我也想说,山西书界的前辈,几乎无人不受太原傅青主的影响,但是有人学的是形,而姚先生领略的是精神,姚先生的行草书里有傅山的那种庄子的精神,逍遥的精神。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卫俊秀先生个展,研讨会上我曾经如此评价过卫先生,我说“你是真得庄子精神”,今天我也同样把用这句话用来评价姚先生的行草书。不过,与卫先生不同的是,姚先生的行草书里更多了一股儒雅的气息,堂皇,堂皇中有妖娇姿势。那种奔放,那种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不在点画推敲。所以如果以书家的那种形迹来论,实际上姚先生“人书俱老”,真是进入神化之境,他是一派气象。我觉得所谓的好多名家书法根本无法往姚先生的行草书相比,姚先生的书是自然而成。中国的文化必须以自然而神化为最高境界,姚先生的行草书太有境界,这是我的真心话。

    第五,我觉得姚先生作为传统的学人,一代鸿儒,周汝昌先生称他为鸿儒,我认为一代通儒更准确,为什么?百年来的中国学术过于受西学的影响,分科、分门别类,愈分愈细,然而真正中国的文化、学术、学统就是通才,这样的人在今天的学界越来越少,艺术界如此,文化界也如此。而像姚先生是真正达到了贯通,这种贯通是中国文化的脉搏,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就像西医一样,能治牙的治不了口腔,能治耳朵的治不了牙,越分越细。实际上人是多么一个精致的整体。回过来说,中国的文化,文史哲也好,儒释道也好,他们是绝对分开的吗?太史公的《史记》,那里面是史,还是什么。六经都是史,这句话不展开说了,一代通儒。

    最后一句话,中国的学问,知行合一,能知能行。姚先生的长寿让人艳羡,但是姚先生何以长寿耐人寻味,如果他不是这么一个贯通淹博的通人,他不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他的心神安泰淡泊,所以他符合养生之数,所以他能够称之为人瑞。我觉得这一点是现代时下的人,知识是知识,学问学问,人生是人生,心态是心态,两层皮,达不到姚先生这样的境界。所以我觉得姚先生的不朽,“死而不亡者寿”,我为姚先生喜,虽然我是晚辈,跟他只有一两面缘分,我也谢谢主办方给我这么一个机会。


    孙明君: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见到这么多书法家,书法家我都是非常敬仰的,大家都是非常有气质的。我是12年的时候受到毓庆教授的邀请,跟方宁、卢永璘一起去过太原,见到了姚先生,当时是百岁老人。我很早就听到了姚先生,因为姚先生跟我的导师陕西师大的霍松林先生交情很深,经常给我提到姚先生。我们也看到霍先生对姚先生的评价,姚先生是雄才博学,他的人品、学问、书艺都是当代典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姚先生在101岁的时候为霍先生题写了“霍松林艺术馆”,可以看到两位老人的交情。

    我自己读姚先生的著作,有这样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姚先生的著作长篇大论的很少,大部分都是非常短小的,这样一些文字很简练、精干的学术文章,含金量非常高。今天在学术界,不管评职称、项目的时候,对学术论文的要求很高,发表文章也都是非常难的,但是今天的很多文章,跟姚先生的文章比较,很多文章是非常空洞的。姚先生的文章虽然短,但是含金量很高,有很多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点对于我们今天做学问来说,有端正学风的典范的意义。姚先生自己在人格上有君子的人格,爱国的情怀,就像刚才方宁老师所说的,他守望中国文化,同时也是在引领着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守卫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在山西的时候听到很多故事,对我自己非常有触动。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学者,自己写完书,自己写一个序,请姚先生署名,但是姚先生说,我不署名,我要读完你的书,我要给你写,这样的先生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么多。


    卢永璘:对姚先生我是非常钦佩的,感情上当然不能像刘毓庆先生、赵先生、张先生那样。但是多年来对于姚先生的书法,对于他的诗词,我是作为自己偷偷的,私下里都在学习。姚先生百年寿诞的时候,我去了,近距离的和先生说了几句话,感情上我心里默默的说,我是在北京那里,不算远也不算近,按照现在来说就是粉丝了。但是我不愿意用这个词,自己觉得有点肉麻,我觉得我是私淑弟子。在家里是经常学习姚先生的字,现在墙上还挂着姚先生的字。可惜不是请姚先生写的真迹,而是大前年得到山西大学的挂历。前年先生去世的时候,我在韩国,没有参加纪念会,所以在感情上我自己知道,到现在那个字还在那儿挂着。我就把每个月的别的挂历上边的那个内容,就是今年1月份的依然是贴在姚先生挂历的1月份的书法的里面,这种感情只有我自己和家里人知道,原因是什么呢?姚先生的字,姚先生的文,姚先生的诗,姚先生的为人,让我太崇拜了。100年的学人之中,很多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了,但是能够像刘毓庆先生讲的在他心目中的为人师表并不多。从章黄学派传下来,从学问,从艺术,从各个角度,先生榜样的精神在我心中牢牢的树立了。

    刚才我的同事王岳川先生说到书法的正大气象,其他先生也讲到,我完全同意。我知道这些行家也不排除在书法界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实验性的搞一点,但是一定不能作为主流。当然我说的是搞一点实验性的其他流派的,不是指的胡来,是指的探索书法的精神,我想给他们留下一点。这一点到底多大,比如说书法展览,出版物给他们一席之地。但是主流的一定是正大气象,一定是从二王,从傅青主,古代的书法走出来,也就是继承姚先生的精神。我自己是外行,但是私下里也附庸风雅,写一点字,就是学一点这样的字,但是学得不像,因为功力不够。所以我也呼吁各位专家,刚才我也想调侃一下岳川先生,就是书法家理事协会的,大家干脆不用电脑了,不用手机了。我知道姚先生是不太用的,我也知道北大的老师的老师,吴小如先生是不用电脑的。姚先生这种写字的功力,如果用起电脑来,是很难达到的。我记得岳川先生说过,他买过一个电脑,后来卖了,现在又给用起来了,这就纠结了。这个话题在这里不能多说,要想真正的玩书法,那么你就拿着一支笔,从早到晚,只要写字的时候就别敲了,就该写了。当然这个要求是不是高了,或者有点怪,但是我想姚先生的字就是一笔一笔写下来的,到一百岁了还写《千字文》,这样一种精神应该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

    还有一个我想讲的,就是姚先生的字里有一种贵族的气象。这个贵族听起来有一些左派,可能草根觉得有点不好,但是我觉得中国文化里面的书法诗词,应该是一种真的有一定的功力,这个功力不止是写,而是修养。而这个修养如果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原来从家世上来说,没有贵族的基础、血统的话,你就老老实实学就是了。在这个问题上,在深的高的文化上,别我一方面有学习,另一方面又反感贵族。最近看刘毓庆先生在中华读书报上写的一篇关于乡绅的,我是来自农村的,我非常赞赏他提倡弘扬乡绅的精神。刚才我说的贵族,落到广大的农村,落到全国,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中国的文化,高雅的文化,特别是书法、诗词,也包括音乐,是有贵族精神落下去,有乡绅精神来主导的。我们作为出身贫民的人,不要反感,而要努力的学习,要提高,要修养自己。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梁归智:大家好,我是姚先生的第一届学生,我写过姚奠中先生的学术评传,后来又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过一个节略文。那里面有三个标题,一个是博通简要的国学家,这里边的博通,他是提倡一种精神。第二是作育英才的教育家,第三是入贤入圣的书法家。我觉得这三个方面是最能表现姚奠中先生的一种成就与精神的。

    去年,我在山西讲了一次姚奠中先生的抗日诗歌和《一年纪事》诗,期间我做了一个视频。做这个视频备课的过程中,我又有一点感悟。就是姚先生作为诗词、国学和书法的三位结合,在几幅作品里面表现是最突出的。一个是姚先生写给我的《过庄子庙》,一个是《一年纪事》,还有“西山古墅望朝霞,劫火生民亿万家”那首诗,特别突出。我认为姚先生把国学、诗歌和书法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对我们非常有启示。姚先生这首诗,我也依韵和过一首。其中四句是,“庄子多情体道语,右军绝艺富生涯。长悬绛帐栽桃李,不上迷楼点鹊鸦。”就讲这一点,谢谢大家!


    金运昌:昨天家里来了两个小学生,我给他们看这三本大书,我说你们看写得怎么样?他们说写得一点都不帅,但是看上去也不是一般的人。我说怎么不一般呢?他说一般的人写这么样的大册子,一定得使劲写,一定要工整漂亮,千奇百怪,吸引眼球。这个老头他好像不管这个,他是自顾自的写,写完了,把笔一放,睡觉去了,不管别人怎么评论。我说你们这两个小孩说得很好,感觉对头,不枉是学鉴定几年。姚老是三晋大贤,21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老一代硕学鸿儒,他用不着讨好当代人,欣赏他的书法,只能把他放在古人队伍里比高低。

    正好我们故宫博物院筹办一个晚明五家的书法展,我天天去库房里挑作品。正挑到傅山,我觉得姚老的境界和态度非常接近傅山,他的学问和风骨亦堪与青主先生相颉颃。自古讲“书法无意于家乃家”,涂脂抹粉,搔首弄姿的,不是真美人,狂气、傲气、火气、霸气十足的人不是大丈夫。姚老以简御繁,以不变应万变的气度,是他在哲学上达到了“独立而不迁,周行而不怠”的至高境界的表现。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正是这种朴素的华丽,简洁的渊深。

    在这三本集子里面我最推崇的是篆书《文候之命》。看上去真像阳文的古铜器拓本。就内容来说,高华典雅的上古册命之文,表彰了一位只手擎天,匡复社稷的英雄。姚先生对于《尚书》中的这一段落,情有独钟,表现了他的胸襟与志向,他是要以书法接续文化,以文化振兴邦国。章太炎先生身后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者,真如凤毛麟角。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不能让姚先生的人格、学问跟书法失传。因此应该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不惜工本的出版这套大书。以此为楷模,学习姚老,继承姚老,是我们后辈的责任。谢谢!


    方铭: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咱们会议主办方,感谢咱们姚先生和他的家人。我最早见到姚先生是88年的时候,姚先生还赐给我一幅字。虽然我们见的不多,但还是有点体会。第一点,姚先生是非常平淡、平和的人。姚先生的言谈举止都是非常平和的,有平和之气。但是平和不是俗气,我们看姚先生的字就可以看出来,平和之中有壁立千仞的境界。朱熹讲曾子的时候谈到,曾子平时看起来很平和,但是又有壁立千仞的气魄,“言必信,行必果”。

    第二,姚先生在平和之中,壁立千仞,又有高境界。今天很多同志讲书法艺术和文学成就,有很多方面,姚先生最重要的是在21世纪复杂变化的时代,他能恪守一个文人的传统。文人的传统就是以读书的方式写写字。姚先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他的学术和人生中都灌输着经学精神。平易中有变易,在变易中有不易,虽然随时代而变化,但是有不变的东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我觉得作为姚先生的子女和弟子,如果编一些姚先生的语录,把他平常说的话回忆一下,这样的话,我们山西大学的国学院可以作为一个教材来用。


    张瑞田:王国维有两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深受学界、书界尊敬的姚奠中先生,尽管活了100年,但还是离开了我们。100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姚先生,说明他的生命长度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姚奠中先生是学者,但我们仅仅把他理解成学者和书法家是不够的,他有历史眼光,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生活,有现实体验,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和苦难,这使他的书写内涵和文学基础自然不一样。当代书法家是不主张人生积累的,今天我们在姚奠中先生的艺术道路上和自由道路上,我想他的人生磨难对他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夸大自己的价值,一生谦逊随和,保持着书法家的本色,虽然他不能像他的老师那样对现实进行批判,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文章,自己的为人,自己的书写,达到了人生的高度。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很多书法家变成了消费主义者,声色犬马,没有人生的深度。今天我们一同追忆姚先生的人生历程,研讨他的文章、书法,也是对我们自我的反思和批判。我想姚奠中对当下的意义也在这儿。


    刘锁祥:今天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研讨会,非常荣幸,这是第一。第二,过去跟姚先生闲聊,谈谈书界的事,姚先生也不去说某一个人的情况怎么样,他只是说有些无奈,有些看不懂。所以他在09年获得兰亭终身成就奖之后,有一个感言,我想在座的都知道,都很熟悉。我觉得今天在这样一个离正脉文风,正脉书风渐行渐远的情况之下,我们重温姚先生09年获奖感言里面非常精彩的一段话,是很有必要的。这段话我今天听到中书协换届的时候,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四有”,我没有完全记全,“书中有人,书中有德,书中有字”,这四有,完全和姚先生当年那段文字是一致的。书法是中国文化载体,是文化载体,它对社会有双重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书法的审美。第二就是对社会的教育功能,他说这个书法的审美功能是很婉转的,但是又有批判精神。比如说他说我们应该把字写好,写正,给书坛树立一种正气,那不就是批判吗?不就是对当下书风的鞭挞吗?

    再一个,姚先生特别强调书法的社会功能。尤其对书什么,写什么的问题,提出了很严正的两句话,书法不仅要有审美意义,而且要对推进社会和谐进步起到推动、指导作用。当下有一些大学教授,发表文章,说书法就是一个视觉艺术,写什么,表达什么无关紧要,这样的文章竟在我们《中国书法报》上面发表,我不点名,这也是我们大学教授写的文章。所以姚先生有忧患意识,对我们书脉、文脉,文化的正脉,他是一个守护者。谢谢!


    成永春:大家上午好,我是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我今天是代表我们山西省人大的原副主任,也是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长,李玉明先生。他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很长,我就简单的说两句。他的题目是“论学三晋推独尊”。姚先生先生是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学生,是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同时也是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原会长和名誉会长,也是著名的学者。姚先生毕生以弘扬章太炎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治学精神为己任,坚持优良的学术传统,肩负振兴民族和传承文化两副重担,在国学教育事业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姚先生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但是他善教爱国,胸怀天下,德艺双馨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我就简单念一下题目, 第一学高为师,第二家国情怀,第三是人生境界,主要是这三个部分。

    姚先生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用世和乐天知命、安时处顺精神融为一生,形成了积极进取、坚毅达观的文化品格。他的人生经历是与他的学问修养紧密相连的,正己为本,从义为怀,博学为知,勇决为行,用世为归,是他知行合一的真实写照。谢谢大家!


    姜剑云:很难得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我是姚先生最后一届的研究生,对姚先生的敬仰之情,崇拜之情,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山仰止。尤其是我的恩师,我入学的时候,姚先生已经78岁了,当时他还担任省政协副主席。我讲一个细节,就是说姚先生对于我们这些学生言传身教,比如说他年龄已经快80了,同时他社会上的兼职也很多,每当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一共四个研究生都是去他的书房上课。每次上课的时间,从上午8点一直到12点,中间休息的时间即使有也是很短暂的。这四个小时的讲课,他从头到尾,可以说是一丝不苟,而且外面的电话一个不接,外面的大小事务一概不问,就是集中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方面,这是值得我们时时刻刻学习的。就是说老师德艺双馨,如何为学,如何为人,都是我们的典范,所以对姚先生我是特别的敬仰。

    作为先生的弟子,我也感到很惭愧,惭愧什么呢?先生的艺术境界,学问的境界,我们弟子始终是做不到的。他的书法方面,诗书画印,他的学术方面,文史哲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他所带的研究生,就说古代文学方面,可以说哪一段都有,他每一段弟子都在学术界有相当高的成就和影响。对于我本人来讲就做得很不够,首先书法我是一窍不通。我文学跟先生学的是唐宋这一块,学问也做得不好,我决心今后先生的大作,作为咱们中华艺术宝库的积极宝贵的宝藏,文史哲研究作为我们学术界的积累和思想资源,我今后要好好读、好好品味,好好提高自己,同时也向在座的各位专家朋友好好学习。谢谢大家!


    贾克勤:三句话,第一句话策划得好,书协和商务印书馆策划得好。姚先生一周年在稷山县,他的老家几百人参加,这叫接地气。两周年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接天气。必须接地气,接天气,姚先生经常爱写这句话,“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第二句话,姚先生是国学教育大家,这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点,任何时候教育盛,尽管战争纷繁,也人才辈出,国体兴盛。第二点,教育衰,尽管歌舞升平,也会社会浮躁,振兴乏力,未来渺茫。他作为教育家什么都说到了,这两点我认为很重要。第三,要读懂姚奠中先生,第一个观点,姚先生说,“读遍古今史册,阅尽沧桑变故,天道有常科,只要身体健,不怕浪涛多。”姚先生把史读懂了。姚先生是研究《庄子》的,庄子的一段话对于理解先生很重要,我简单读一下,“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读书不能因声色、名声遮住我们的眼睛,姚先生跟我们讲,国学国学,重在学,一定要把它学懂。


    解小青:我是很小的时候参加书法活动,姚先生就抱着我照相,我上了大学了,姚先生嘱咐我要从甲骨文、金文学起,要入手要抓它的根。所以我现在在首师大主攻的方向是汉字和书法,就是研究写字,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学习,它的来源是什么。我今天特别带了一本书,这个是我写的一个小的书,但是我想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是08年的时候,姚先生看过以后,居然给我批出来,图版错了,而且图版有漏字,每当我看到这书的时候,还用再讲什么话吗?所以今天我也代表欧阳先生,我的博士生导师,他因为住院,如果不住院就一定会来的。他老跟我讲起姚先生的过往,我也代表欧阳先生,对书,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我觉得祝贺也不好,大家能理解,谢谢。


    姚二云:首先我表示感谢。我就说一下,因为好多话说,各位专家学者说得很好,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长期从事工作,从我父亲去世这一段,我照顾他的时候有几点感悟。我父亲感冒以后,我们就打电话说,我父亲感冒了,这次比较厉害,感冒转成肺炎了。我父亲是不爱看病的人,不愿意住院,他说不要浪费国家的钱,住院几次都是稍微一好就回家,说医院不能住,没法看书,稍微一好就回家。在家我们从小就是吃中药,很少去西医那儿,万不得已才去。大夫说你在那儿住着吧,好多住院都不回去了。我父亲说坚持要回去。后来我们住院了,省里卫生厅很重视,组织专家会诊,但是越治越重,开始的时候还能看报,说话,但是越治越重,成了不归路了。他最后说我是庄子之徒,我又不怕死,我顺其自然,你要听我的,我要回家,我不要治了,也不要浪费医疗资源,让医生护士赶紧休息吧,老这么说。

    确实我和我妹妹、哥哥有感触,就和文史分科太细,抓不出药来一样。各个科去了,各有各的方案,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百岁老人,面对的是器官,是些指标,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面对的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各种指标,他们越重视,某种意义上实际上是越怕负责任,没有人给我们信心。本来我们还请了中医,中医和西医还有矛盾。比如说用一个多索茶碱是宣肺的,但是心脏科绝对不许用这个,说用这个对心脏伤害很大。用呼吸机,护士说这么多岁数的用呼吸机的几乎没有过来的。所以我们年纪大了以后,要找一个全科大夫,对你情况要很熟悉。分科过细,他们看的是器官,是指标,看不到你这个完整的人。就像食品安全一样,五六个部门管一个事,管不好。分得很细有利于研究,但是失去了根本,主要的目标丢失了,根本的目标丢失了,这是我们的一个体会。

    第二,我父亲最后真正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他喜欢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他心里在体会这种精神。他在讲这样的话,他说我不怕死,我是庄子之徒,我不怕死,不要拿我做实验了,最后都把管子都拔了,说我要回家。后来我们几个商量,孝顺嘛,孝不如顺,就回家了。那天天气特别晴朗,但是特别冷,雾霾刚过,回家的路上,他还和护士说这是山西大学,这是我工作的地方,回到家以后安了安心。第二天早上他要坐起来,因为医院环境和家里环境不一样,他已经精神在医院耗尽了,就觉得安详了,就坐在那儿去世了。

    他确实是把仁放在总前面,总的来说,我们感觉到医院的大夫,确实医者仁心,但是缺少关怀,缺少真正的对你关怀的精神。我听主管大夫跟政协司机说,这么大年纪了,你给我们送过来干什么啊?主管大夫就这么说,缺少真正的对你关怀的精神,这是我们感觉到的。这是现在的缺憾,包括我们现在搞学问也是。我父亲说没有仁义之心,没有真气所在,你的那些礼仪、形式所在,有什么意义。我再一次代表我们家人,对在座的到来表示感谢!


    鹿建平:我本来今天姚先生这样一个学术会议是没有我的事的,但是我来了,来的主要原因是从去年以来,我们晋中市和我们奠中国学院在合作在做国学的培训包括书法教育培训,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大家知道,我们整个中小学教育,乃至包括高等教育,整个社会也好,各个层面也好有诸多不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各位学者也讲到,包括对社会现象和学术方面的问题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出在哪儿?对我们教育来说,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就是立德树人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不管思想政治教育也好,包括英雄模范的教育也好,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讲还是回到古人讲的要以文化人,包括我们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包括书法教育,使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包括老师校长怎么样通过文化滋养,优化人心,进而改变社会,这是我们和奠中国学院一年多合作以后,我深深的感觉到,这个事情很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现在有一千个校长的培训,现在中小学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整个教育的领导者,包括教育工作者只会教书,不会育人,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文化,我们这个培训就是以文化人,叫文化补课和文化扫盲的培训,这是我大概说一下和奠中国学院合作主要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我想作为搞教育的,希望在座的大家、大师多关注一下中国教育,关注一下孩子的未来,国学不应该是在古字堆里面,书法教育也不是说书法圈里面玩的事情,我觉得,如何让书法教育、国学教育走向民间,走向教育,特别是对我们后代,在这样一个场合,其实我和大家身份完全不一样,你们都是学者,我只是提这样一个期望,更多的关注我们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书法教育,改变我们的孩子,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进而改变我们国家和民族,刚才大家提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意,我想还是从娃娃抓起,谢谢各位学者、老师。


    尚学峰: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一个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大家说过的我就不重复了,我想说的是姚先生的诗,我觉得在当代写旧体诗的人,姚先生的诗是写得最好的,无论是深厚的内容,还有艺术风格和艺术水平,应该说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姚先生的诗,一方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深切关注着时代,关注着人民的命运,内容特别深厚,这一点给我的感触特别深。

    比如他的《一年纪事》,写1938年在抗战中的经历。这首诗简直就是一部诗史,而且风格直接上追汉魏。诗里面一开始写景物,“九月天气高,敌虏忽临郊。北风何凛冽,乱云山头横”,读这样的诗,让我们想起了曹操《苦寒行》。后面又写当时战争的过程,人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又让我们想起了蔡琰的《悲愤诗》,杜甫的“三吏三别”这些作品。特别是诗里面还写了姚先生个人的经历,不仅写了报国的决心,而且写了在战乱流离中坚持自己的职守,教书育人不断。那里面写“教学且自慰,殷勤理典籍,钩玄探精微”。在那样一个战乱的环境当中,他始终把传授国学的经典,教书育人当成自己执着的追求,教书不辍,研究不辍,这个很令人感动。我记得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一段时间他读《围城》,他说这里面看不到一个真正的教师,看不到抗日。把那部小说和姚先生这首诗相比,真的是这样,那个小说里头真的是没有一个真正教书育人的老师,也看不到正面的抗日,尽管篇幅这么长,相比之下,境界的高下自然不同。

    再有一首诗,是姚先生晚年写的十八大召开,那是2012年的冬天了,姚先生是百岁老人,诗里面写什么呢?其中有两句“盛世何妨有危言,贾谊涕流岂枉然”,人们都在欢歌盛世的时候,姚先生说这两句话。在人们认为天下太平的时候,当年贾谊说别人都说天下治已经且安,我认为没有这样,说这种话的人,不是聋就是盲,或者说是痴,他为当时汉朝的形势叹息,痛哭流涕。姚先生在这儿写这么两句诗,大有深意。而且这是一位百岁的老人,从这里面就能看出来他深深地关切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清醒的认识,更有一种正直的精神,我就不多说了。所以我建议把先生的诗,也能够选出来一些,集成一集出版,再加上他经常写的古书语的名言,加上注释出版,这里面最能看出来先生的精神、思想,有助于我们传播国学。


    牛贵琥:我作为姚先生的学生,非常感谢各位专家、来宾。我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我自己就感觉非常荣幸,因为我就是姚先生的学生,这么多人推崇姚先生,我也很感动。


    我讲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纪念姚先生,我们研究姚先生,我们怎么传承姚先生,传承什么?这个是个大话题,我只讲两个小点。1999年的时候,姚先生就和我讲,他说“从今以后你要在诸子上下工夫,因为诸子是解决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这是咱们的重点”。他说章先生亲自跟他说过,章先生的弟子很多,研究诸子也很多,但是研究诸子精神的就很少了。我说这个我做不到,这个很难。他说能做到,你注意几点,一个就是博和专的问题。我们是让大家的眼界很开阔,我们是文史这不分,要把这些面打开。但是打开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开而打开,最后必须落脚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可以是任何的点,但是你得有这个能力,让你研究什么你能研究下去。因为这里头就是一个专和博的问题,博就是眼光的问题,眼光必须打开,但是打开必须要落脚到专精上,这才行。这个就等于是坐上飞机往下看,把各种地形都掌握了,要在哪儿挖煤,我们知道在哪儿挖比较合适。不然的话,你选择点不准确,你挖的就很费劲,甚至你劳而无功。这是博和精的关系,博其实也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再一个问题,重视小学的基础。姚先生说像你这样的,已经把训诂掌握了就得注意这个问题,必须注意训诂有一套,但你谈起学术来,没有自己的体系,这个就不对了,所以研究诸子要研究诸子的思想。这里面注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把手段当目的。好多学术界、书法界各个行业都犯这个毛病,就是把手段当目的。你守住这个目的,一切手段都为你所用,你没有一个整体的思想结构,掌握不住诸子的整体的思想结构,专门研究训诂就无用,不要犯这个毛病。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提这两点,继承姚先生,除了继承他的家国情怀,具体做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现在提倡博雅教育,但是现在好多人把博雅当做一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眼界。不是说文史哲不分家,就统统把这些上一遍。不是这样的,是打开你的眼界,你必须落到那个点上,你掌握一个学习的,做学问的方法就对了。曾经我也问过,我们继承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怎么继承?章太炎的文章不太好懂,《左传》那么长看不完,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继承精神,章太炎先生早年很多文章也是很偏激,你继承这个结论就不对头了,你继承什么?方法永远不过时。比如说笔法,这是不过时的。你继承思想,把思想把握住,以问题为核心解决它就对了。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王铁梅:参加这次活动,参加今天的学术研讨会,真的是深感荣幸,深受滋养。大家都是专家,听了大家的发言,汲取了大家的智慧。我是山西大学的,也是中文系的学生,姚先生的精神风范确实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山大人。姚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师者,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他高尚的品格,他的为人、治学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山大人。

    姚先生倡导的先通后专,由博返约的治学精神,也是我们教书育人,治学需要传承的精神。姚先生把学问变成人生修养的一门学问,变成观察认识眼光的智慧,他写的一个字就是宏观变方向,微观察现实,横向比差距,纵向看发展,这个字画体现了姚先生做人做事的朴实思想情怀,也彰显了他睿智的人生境界。姚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是永存的。我们今天召开这个学术研讨会正是弘扬姚先生的精神,“正己为本,从义为怀,博学为知,勇决为行,用世为归”。这种做人本身很坦白,很真实,让我们心存敬畏和敬仰。姚先生的文化气息,滋养着我们,不仅是山大人,也是社会人,也是我们做文,做画所有的学人。

    今天在我们山西大学姚奠中艺术馆已经成为传承国学的育人基地,也成为崇尚国学的精神家园。我们山西大学建立了这个姚奠中艺术馆,对我们师生开放,也对社会开放。姚先生的精神品格,为人为学的精神风范,融入了我们山西大学“中西汇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百年的文脉当中。山西大学也因为有姚奠中先生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经史子籍贯通,诗书画印四绝的国学大师而倍感荣光和荣幸。姚奠中先生是我们传承国学文化的楷模,也是我们汲取文化智慧的精神田园,更是我们创新图强的不朽的丰碑。我们今天召开研讨会,让我们在传承国学的道路上,以姚奠中先生的五言诗共勉,就是“道远任弥重,良时不待人”。谢谢。


    王岳川:今天上午两个多小时的讨论,各位在几个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而且对姚先生的人品和艺术有很高的赞美。有的人认为字不是写出来,而是养出来的,还有人认为今天的书法很多人是形弃本,应该回归到姚先生的重本,还有人认为重艺要更重文,有人提出学术滑坡,学者堕落,艺术失败,所以当代文化需要救亡,还有学者提出传承文脉,学人应该有士夫的情怀,而之所以百岁老人死而不亡,就是这个精神魅力传承,还有人认为经学精神变中不异,变中有不变的东西,还有人提出书法审美很重要,书法教育就是要学会审美,而鞭笞、排斥、打击丑,而如今的教育,却变成了丑的张扬,我们作为教师要反省。还有的学者提出言传身教、高山仰止是一个大师必备的水平等等。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概括一下姚奠中先生在21世纪当代书法和国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一,匡书救新。匡世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今天的书坛出现了很多的病,姚先生就是一个当代书坛的门诊部,他已反衬出了我们的书法病,他以国学家的人文通才出经入史,诗学智慧和文人情怀,打通了经史子籍,他给我们书法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个书法家,不仅仅是会写几个字。

    第二,他是教育家,言传身教,人格魅力十足。我问过季羡林先生,为什么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有人格魅力,而今天很多北大校长连学生和老师都不认识了?他们的魅力何在?季先生笑着说,人格魅力不是官位定下来,而是你的精神,今天很多校长精神已经萎靡了。

    第三,书法家五体皆备。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书法不多,我说一个人,这个人是反面的人,康生有一次对毛泽东说,郭沫若不是书法家。毛泽东大吃一惊,为什么?因为一个书法家必须五体兼备,而郭沫若只会写书。毛主席笑了笑。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谁的攻击,都攻击不了姚先生,他在中国书坛史上五体皆备,谁说书法那么容易,会写几个行草,会写几个楷书,看看我们的大篆,小篆,看看自己做的词还有隶书,我们就知道书法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一个大事作为。

    姚奠中先生的第二个意义,我认为就是纠正了怪书和丑陋之书。因为历史的发展,丑和美是相对的,但是姚奠中的意义在于对今天的丑书和怪书提出了不言的批判。今天中国的怪书丑书有四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日本的少字书,来自于1957年的藤村新一,这是一个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他把当时的美军轰炸东京写成了两个字,“崩坏”。没想到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被中国的草书家奉为老祖宗,跪拜在这个日寇面前,他们开始写烂书。第二是美国的裸体艺术,一脱就出名,所以今天的裸奔艺术很多。第三是中国的五四时期的胡适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钱玄同(音)提出的废除汉字,导致的一个世纪的国家的文脉不清楚,再加上文革的虚无主义,再加上经济大潮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使得我们今天的文化处境艰难,需要救亡。而姚先生历经了这三次,他是世纪老人,他坚持过来了,了不起。

    第三,仁者才会高寿,因为他依仁游艺。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有些书法家还活着,他的字就已经死了,而有些书法家,像姚先生已经仙逝,而他的字,他的文,他的人,他的精神永存,谢谢大家!

    (说明: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奠中书院(山西河汾国学培训学院)2016/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1 06:57 , Processed in 0.1277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