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6|回复: 1

清徐历史古名镇——孟封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6-16 08: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徐历史古名镇——孟封镇(上)
    2016-04-20 09:14:56   

     【香港卫视山西讯】(记者 秦铭明)孟封镇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县城东南40里,是县内清源、高白、尧城(古陶唐镇),徐沟、大常六大古名镇之一。
      孟封镇历史悠久,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于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灭郭氏,魏献之为政,分其地为七县,孟封是当时的孟氏封邑,故得名孟封,至今已有整整2520年历史了。
      孟封地处今太原、晋中、吕梁三市之中心地带,与省会太原相距约90里,与县城清源相距40里,与徐沟(县城)镇相距30里,与祁县县城相距40里,与太谷县城相距30里,与晋中首府榆次市相距90里,与交城县城相距50里,与文水县城相距60里,且北经徐沟,小店可达省会太原而通京、津,南经祁县、平遥可达黄河渡口而通陕、豫,是明、清时有名的(北)京——西(安)大官道(今国道线)必经之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孟封镇的繁华。当时孟封村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仅耆老记忆中的就先后有:六合庆、乾亨顺,东盛恒、永发兴、庆丰祥(后为万和泰)、六泉粮店、店东大多为孟封村人;大成店,义合源两家车马大店(兼留宿行旅客商)德和成、宝聚兴、和记等数家杂货店;药店有协升泰后改为广恒茂;两家柜架(家具)铺,一为天义成,另一家店名不详;两家打制大车的木工作坊,一家为石记大车铺,(东家为本县北东社人,后留居孟封),一家为张记大车铺(东家为祁县人);当铺有永济当和乾顺当两家;赁铺有义和园、泰来吉、德合元三家;一家绸布庄,店名聚义生;一家烧锅(制酒作坊),前店后厂,店名五合泉;此外还有饼面铺五、六家,肉铺二家,醋坊、粉坊面食品加工作坊也为数不少,全村合计店铺作坊有三、四十家之多,且大都集中在村中化成寺周围。随着商业的发展,社会上相应地也就产生了一大批商人、作坊工匠,搬运工人,医生和操办红白宴席的厨师,起盖房屋和看地理风水的阴阳先生算命打卦的先生术士。更加造就了孟封的繁荣。
      农历正月初八,为孟封村内化成寺庙会之日,又因孟封是县内东南方大村,故从满清同治年间,每逢农历单日,又是村内集市。这时附近周边各县的商贩,皆云集村内。村内大寺附近的大街小巷,卖各种生活用品,农副产品,农具及牛、马、猪、羊的货摊,占满街道两旁(正月初八庙会主要卖各种烟花爆竹),村内人山人海,挤拥不动,街道上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买卖人的吆喝之声,讨价还价声及骡、马、驴、猪、狗、鸡的嘶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煞是热闹。
      孟封村中心,有一大型寺庙,即上面提到有“化成寺”。据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编篡的《清源县志》记载:孟封化成寺建于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了。元朝盛行佛教,当时该寺香火鼎盛,每逢佛教庆典节日,善男信女云集,皆来烧香拜佛,许愿还贡。据耆老言讲,该寺的最后一个和尚叫金亮,金亮师父园寂于寺内,时间约在日本未入清源的1936~~1937年。和尚没有了,化成寺则成了孟封村的政权中心——村公所驻地,后来,该寺又成为孟封周围各村的完小,设初小、高小两部,附近各村之高小学生,皆在此就读。
      化成寺分前、中、后三部分,前殿的东西两角建有钟、鼓二楼,前门分三个,左、右两个边门长年敞开,中间大门经常关闭,除非重大盛典或要人名士来参拜查访,才大开中门迎宾。后面大殿为大雄宝殿,供奉过去、现世、将来三世佛,其余殿堂、世人已都不知情了。
      化成寺的正南方向有一个景致可观的戏台,戏台前是广阔的戏场,戏场靠北近大街的地方,建有一座雅致古朴的三开楼牌坊。五四年唱汾阳鼓汾剧团的猴戏——《闹开宫》时,因台口低矮施展不开,故拆了重建,不几年后就又移到寺圪垛西,旧戏场则盖了民居。戏台的几次拆建,充分说明了孟封地区的人对戏剧文化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追求。
      早在光绪十年,就有东罗村人时成瀛创办的“小梨园”戏班,培养出三生儿(孟珍卿),天贵旦(王春元,王答村人),自生旦等一批著名晋剧艺人。清光绪XX年,孟封村民刘臭三又与三儿生在孟封村办起“小荣梨园”娃娃班,民国十七年(1928年),刘臭三又重金聘请名角入园,当时须生有十三红(张景云)盖天红(王步山,原籍河北,幼处随母到了王答村),正旦有王桂香(艺名二女则),大妞妞,小旦有筱桂桃,毛毛旦等。当时该园号称山西中路梆子第一班,名躁一时,红遍太原、晋中各府县。后徐沟《小自诚园》与《小荣梨园》合并于孟封。《小自诚园》教师多由大班演员兼任,有当时晋剧名师狮子黑(乔国瑞太谷西里村人)、说书红(高文输)、十七生(董金福)、大珠珠(胡林旺)及抓心旦(黄免则,定襄人),晋剧名伶刘芝兰则出自该班,出色的还有南路生志海与花脸志忠;北田旦(榆次北田村人),王正奎则出自孟封“小荣梨园”娃娃班。
      孟封村地势低洼,村外土地都高于村内,因而村民沿村四周,修起高大的护村堰,1977年8月2日,东罗村北乌马河决口,(农历6月18日,因本人参加此次防汛,晚上在乌马河滩上还睡过二夜,故记忆得很清楚)河水四处泛滥,孟封村组织村民护村,河水还险些从村东南、村南进了村内。因而在村中化成寺西紧贴化成寺的地方,有一个大水池,俗称“寺圪垛”,是雨后村内各街巷的退、集雨水之地。奇怪的是,“寺圪垛”的水,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从未干涸过。还有一个传说,记不清何年何代,天下大旱成灾,就连汾河也滴水全无。化成寺大殿之内,住有一条大蛇,到处找不到水喝,一天夜里,将身、尾盘在殿上,把脑袋伸到寺圪垛才喝足了水,这一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说寺圪垛显了灵,水井有冰片味,是神龙(蛇)光临之故,迷信的人求神看病,取寺圪垛的水为药,据说还真治好不少人的病,因而几十里之外的人骑马坐轿也来求药,六十年代又有过一次,但迷信的人就少得多了。
      孟封村还有一处名胜,好居于村东北角(孟封中学东南原三队的打粮场)不知建于何时的玉皇阁,玉皇阁供奉的主神当然是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了,玉皇阁建筑设计新颖,结构严密,四周飞檐挑角十分精致可观,民俗传说:锦州的狮子应县的塔,比不上孟封的玉皇阁,可见玉皇阁当年的风采,确为迷人。阁楼总体为长方形,分上、中、下三层,高度在15米左右(村民说有四、五丈高),神阁在二、三层楼上,二层楼台后部是一个大平台,上植奇花异草。据说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一次维修中,在二层台上再建三层楼时,不知什么原因,总是前面盖起后面塌,后面盖起前面塌,因而只盖成了前殿,后部留下一个大平台,形成了一种奇特少见的格局。日寇入侵占领孟封后,长期被日伪作为碉堡据点,日寇战败光复后,又因为作民闫锡山军队的据点而毁于战火,后闫锡山大搞兵农合一,“三自传训”失尽民心,退守城镇,又大搞堡垒战术,在1946~~1947年间,玉皇阁被彻底拆除破坏,砖石运往清源修了碉堡,可惜这一宏伟的可特建筑,就这样被彻底毁坏了。
      最后再说一下孟封的风味小吃,闻名晋中的孟封饼,孟封饼是老年人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它在一斤精白面粉中,掺入四两油,四两糖(指当时十六两的老称),在吊炉中烧烤而成,该饼个头不大,两面呈金黄色,(吊炉有上、下两层火)食之甜绵可口,酥软味香,不用咀嚼入口即化,下嚥之后,余味悠长,是走亲访友时馈赠亲友、孝敬老年人之极佳食品。说到孟封饼,还有一个小故事;孟封村有一赵财主,家里雇有临村南里旺厨师一人,(也有人说是本村著名饼师)。一年赵财主作寿,令厨师不惜面成本,为他做饼待客,并拿来整篓油、整袋白糖,对他说:怎么好吃你就怎么做。厨师又要来半篓香油,和面时,不慎将油翻到了面案上,为怕财主责怪,就全部弄到面缸之中,再加上白糖,开始和面,谁知左揉右揉,也将面揉不成团,又加了一些白面后,才勉强揉成一团捏成饼状,扣在火炉中。因为油太多,因而一翻动,饼就碎成小块。眼看午饭时间到了,也没有烤出一个完整的饼子,只有一锅碎圪瘩瘩,厨师急得手忙脚乱,满头大汗。这时财主派人来催问饼子是否烧好,厨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说饼子已烧好,财主在预先亲口尝一尝,厨师只好拿了几块送云,财主一看,不是饼子而是几块碎圪瘩瘩,非常生气,瞪着眼睛说:“你烧得这是些什么东西?”厨师急中生智回答:“这是为你高寿特制的锅块,好吃得很,吃了能长命百岁,不信你尝尝。”财主面带怒容夹了一块放到口中,果然又绵又甜,又香又软,这才转怒为喜道:“准备开宴。”祝寿的宾客吃了饼块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说从未吃过这么好的锅块。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孟封锅块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响。这个厨师因祸得福,回家后反复试验改进作法,确定了最佳配方为四油四糖。这样做出来的锅块,色香味俱佳。后来他制作的锅块食客如云,销路极好,常常是供不应求。过往客商吃后还要携带几个回去,让亲属品尝。因而名声远播,几百年来盛名不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太后逃难路经徐沟,吃的就是孟封饼)。这就是后来风味独特,香酥甜美的孟封锅块。年长日久,人们为称呼顺口方便,就渐渐叫成“孟封饼”,而不叫锅块了。
      孟封镇以历史上看,一直属清徐县管辖,今该镇辖25村,历史上最多时辖过29村,附近村村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孟封村村东北七里的尧城,是古圣贤尧王当年建都的地方。
      相传在原始社会末期,尧为我国黄河流域陶唐氏族(汉族的前身)的部落首领,他姓伊祁,号放勋,字陶唐氏,简称唐尧。陶唐开始生活于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尧担任部落联盟领袖后,便带领他的部落,徒步来到山西境内,寻找选择生存的优势地方。来到当时的尧城后,风尧城一漫平川,气候温和宣人,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又有东来的象峪河(源于榆次),南来的乌马河(源于太谷)灌溉,于是他们便选定了这一风水宝地,在这里开荒垦地,饲养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山西通志》卷三载:太原县(今晋源)府城西南40里,唐尧始都于此,后因水患太盛而迁河东平阳(今临汾)。
      《明一统志》又说,帝尧自涿鹿徙都于此,俗为尧城。
      《帝王始记》载:尧始于唐,后徙晋阳(尧城时属晋阳管辖),及为天子都平阳。
      《尚书古文疏证》载:尧为天子,始都于晋阳,后迁于平阳。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尧城曾是帝尧第一个建都的地方。
      相传尧在此地时,还令他的天文官羲仲,羲叔与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尧城东西南北四方,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状况。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村北有一种奇异的草,因其叶子象荚,故称蓂荚草。此草前半月每日长出一片叶子,十五日后,每日落后一片。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他们又观察到月相的盈亏变化周期平均为二十九天半,据此,尧制定出朔望月(农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又根据天气的冷暖温凉和昼夜的长短变化制定出四时(春、夏、秋、冬)、八节(非节日、乃二十四节气中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季节的研究直到夏朝才逐步完善为当今的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制定出夏历(即今之农历)。尧时四季八节的制度,是继黄帝之臣大挠作甲子纪年后的又一伟大创举(从黄帝纪元起,到公元1984年,已历78个花甲,至今共4704年)。尧时四季八节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才能。
      尧城是后人为纪念帝尧而修建的城堡,始于何时,因时无记载,故无可稽考。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重修南北并建桥记》中也说:城市不知创自何市时,只叙明初修茸过一次。近年发掘出的一通清雍正四年(公元1125年)的《圣师寺重建碑记》中,叙寺始建于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直到清末民初,尧城仍是一座规模完整的城堡,后因同蒲铁路的修建,尧城才失去其地理优势(尧城为京——西官道的必经点,驻有驿站,官道沿路有烽火台,尧城村西南,村东北至今仍有南台,北台遗迹,同蒲铁路修道后,京西大官道渐渐失去其作用)。又由于“事变”后日寇的入侵,尧城才渐渐衰落为普通村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8: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徐历史古名镇——孟封镇(下)
    2016-04-20 09:16:13   

      【香港卫视山西讯】(记者 秦铭明) 这里还想说一下在尧城最有影响的建筑——尧庙。尧庙在村北城门西侧,建筑庞大雄伟,传说是在帝尧“宫室”(尧当时居住的草屋)的原址上修建的。据《太原府志》卷十四载:帝尧庙在县(晋源)东三十里尧城都,元至正(公元1341——1368年)年间曾重修过一次,该庙为一座四合院建筑,北面为无梁殿,南面为献店东台,西南门为廊房。正殿下承方形台基,高约1米,四边各长14米,大殿高约12米,为砖木结构建筑,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置廊柱二十根,四角飞檐,殿内斗拱砌成井藻,以八角天文图封顶,故人称无梁店。(笔者曾于1974——1984年间在当时的孟封云社工作,1977年在尧城下乡一年,住城北门东方世庆家,距尧庙不过200米,当时大殿之内为第三小队粮库。笔者当时曾爬上大殿西砖墙,细观屋顶内部结构,其实斗拱之上实有柁梁,但因缝隙太小,不能尽观其貌)。殿内原塑帝尧座像,两旁各有塑像两尊,传为羲、和二对兄弟。帝尧像头盘髻,身着布衣,裹腿,脚登草履,形态雍容大雅,气宇轩昂,且涂金敷彩,使尧王座像金碧生辉,栩栩如生。
      无梁店构思精巧,独具匠心,在金、元之际建筑中,独领风骚,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至今民间流传着种种传说。
      其一说尧城镇有个种西瓜的老汉外号人称“一篓油”。一年夏天,他正在官道旁瓜田看瓜,一天,顺着官道走来三个人,口渴得要命,下来买西瓜吃。一篓油为人厚道老实,从地里挑了一颗上好的西瓜切开,这三人边吃边称“好瓜”。一篓油见此三人温文尔雅,谈吐不俗,举手投足之间,都显露出一副尊贵的架势。客人吃完瓜后,让一篓油算帐付钱。一蒌油觉得客人尊贵可敬,有心接交为友,因而坚持不收分文瓜钱。三人再三要付,一蒌油坚持不收。三人无奈,只好问了卖瓜人的姓名,表示了谢意。一年后的一天,突然由县城传来圣旨,传尧城卖西瓜的一篓油赴京听旨,可把一篓油吓了个半死。但圣旨传召无奈,只好动身到京受旨,他来到京城没几天,皇上就传召见,他只好进殿跪听圣旨。皇上问他:“你就是在尧城官道上卖西瓜的一篓油吗?”一篓油答道:“小人正是。”皇上又问:“你还认识我吗?”一篓油抬头一望,老眼昏花看不清。皇上说:“你忘了去年夏天我路过尧城吃你的西瓜的事吗?”一蒌油一想,确有此事,只是当时一并而行的共有三人,谁会想到他竟然是皇上呢!皇上称赞他忠厚仁义,要重重地赏他钱物,一篓油坚持不愿受赏。皇上又问他:“你既然不爱财物,可有没有什么别的要求?”一篓油生性善良,不爱钱财,但信仰神佛,因而他就提出要在尧城村内修建一座神奇的大庙以供奉神灵。皇上立即答应并传旨下去,在尧城速建一座尧庙,一应费用统统由国库开支。后来就在尧城建起了全国罕见的无梁殿。
      其二说得是清康熙年产间翻修尧庙时,有一位五台籍的木匠高手应聘修缮大殿。在拆除殿内斗拱时,发现梁架上挂一木碑,上写:“胜我者缺一块,似我者剩一块,不如我者剩一堆。”此木匠不服,施尽平身所学,将内斗拱全部拆下,并详细作了记号,但后来重新安装时,还是剩下一大堆斗拱,无法装上。至今尚无人能揭示出它的奥妙。下面再介绍一下鹅池:
      孟封村正北七里,尧城村西北八里,即是有名的鹅池村。鹅池是一个历史悠久又极富神奇色彩的地方。据明《太原府志》记载:“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初,洛阳地陷,有两鹅,苍者飞去,白者止此。刘曜谓为己瑞,筑城应之。”清光绪时修的《清源乡志》袭其说,故得名鹅池。还有一说,“鹅池”的得名,是来自唐尧虞舜,认为这里是虞舜当年养鹅之地。
      据鹅池老辈人代代相传,说舜本是鹅池人。帝尧在尧城建都时的某一天,尧王徒步来到鹅池村察访,见一青年在四周手执皮鞭赶牛耕田,耕牛背上系一只柳条筐。每当牛偷懒休闲时,青年人口中大声吆喝,手执皮鞭去打牛背上的柳条筐。尧王大惑不解,便问耕田的青年:牛偷懒时,为何不打牛身而打牛背上的柳筐?年青人说:牛替人耕田已十分辛苦,再鞭打牛身,实实于心不忍。鞭击柳筐,以筐代之,牛受到惊觉,也就不偷懒了。尧听了这些话,对青年的聪明、仁义、宽厚,十分敬佩,印象甚深,舜王耕田的传说也就是从那时流传至今的。据史载:虞舜,姚姓,有虞氏(氏是同姓衍生的分支,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氏产生于父氏社会,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直至汉时,姓和氏才合二为一)他生下来时皮肤黝黑方头大脑,龙颜大口,两只眼睛里有三个瞳子,故又名重明、玄景、仲华、重华,又因他当过有虞氏部落的首领,是中华民族的“三皇”(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一,所以又被称作虞舜或帝舜。舜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舜的父亲名 臾,大概是一个瞎了眼的老头儿。他当初因母亲未婚先孕而不讨父亲的喜欢。母亲死后,父亲、继母和继母所生的儿子象,常在一块儿密谋找机会害死虞舜,好让象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虞舜毫不介意,仍然十分孝顺自己的瞎爸爸,对后母和异母弟弟象十分友好。
      唐尧听到人民对舜的传说,有心让舜做他的接班人,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虞舜为妻,并派他们到各地支同群众一起干活。
      虞舜到了历山脚下去种田,原来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闹得不可开交,虞舜去后,农民们变得互相谦让起来,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挺好,虞舜到雷泽地方去捕鱼,原本为了争夺房屋而打得头破血流的渔民,也变得互相礼让,和睦得象一家人。虞舜到沙洪去烧制陶器,本来粗制滥造,质地粗劣的陶器也因陶工的认真细致而变得十分精美。由于舜好学孝友,宽裕温民,敦敏而知时,恤远而亲近,因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紧紧地跟随着他。一年,那里就形成了一个村落,二年就形成一个集镇,三年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城市。
      唐尧看到虞舜做出了这样好的成绩,受到好群众的爱戴,感到很高兴,他尝赐给虞舜一套新衣服和一张琴,还为他修筑了粮仓,并送给他一群牛羊。
      虞舜的瞎爸爸、继母和弟弟象听到虞舜得到这么多的东西,又起了坏心,瞎爸爸叫虞舜到粮仓顶上抹顶篷,让象抽掉梯子,继母就在粮仓下面放起火来,想烧死虞舜。幸亏这个阴谋早被娥皇和女英识破了,他们叫虞舜带了两顶大斗笠上仓顶去工作。大火烧起来时,虞舜一只手举一顶斗笠,好象张开两顶降落伞一样跳了下来,脱离了险境。瞎爸爸和象一计不成,又施二计。过了几天,瞎爸爸叫虞舜去挖井,井挖得很深了,就把泥土石块倒进井里,想活活埋死虞舜。他们万万没想到虞舜早在井下开了一条斜巷,蹲在里面休息,井填死了,他就从斜巷挖开一个出口,爬了出来,一点儿也不责怪爸爸和弟弟象。
      尧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自己则带着一班人到各地去视察。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天下大权,把各种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普天之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这时唐尧已一百多岁了,就把部落联盟领袖的全部职权让给了虞舜,这就是历史上的尧舜禅让。
      虞舜后定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东三十里虞乡),开创了他长达39年有帝王生涯。他在位时,任贤能,远小人,制礼作东,德及四夷,是天下少有的贤君。后人用尧年舜日来形容尧舜治世的歌舞升平,其典即出于此。
      舜到晚年的时候,曾携娥皇、女英二妃南巡到苍梧之野,遇疾而崩,葬于九疑,是为零陵。今湖南零陵宁远县南六十里九疑山上有舜陵、舜庙、舜峰、舜池、娥皇峰、女英峰,在离岳阳市不远的君山上,还有二妃庙,都因纪念他们而来。
      舜死后,鹅池村民为纪念他,建起了舜王庙。(遍查清源各志,唯鹅池建有帝舜庙)“文革”前,舜王庙中大殿、偏殿、钟楼等建筑尚完好。正殿前植有两棵苍翠茂盛的大柏树,殿内彩绘塑像完好。舜王居中,左有娥皇,右有女英,缨环佩饰,光怪陆离。左右墙上绘有彩色壁画,中有“群鹅戏水”图,有“舜王耕田”图,有“上房纵火”图,有“填井掘巷”图及“娥皇女英降临”等等生活场面图画。左右偏殿前各竖石碑一通,其一为铭,记修筑庙宇之事,另一为功德碑,记捐建者花名及捐银数目。可惜“文革‘革了它的命,神像被砸毁,房屋被拆除,早已面目全非,破败不堪了。十几年前在拆除生产队饲养站时找到一截舜王庙残碑,明智的村干部将其保护起来,算是村里的一级文物了。
      鹅池村整个村落地势低洼,村子四周修有很高的护村堰,以防河水的浸灌,尚具“池”的形状。村东南(尧村在村东南八里)有舜道地,可能是帝舜与帝尧交往的道路旁的土地吧!再往南有”早贤地“,盖为后人崇敬纪念早期贤王而名之。村子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由村北地名“养老地”亦可想知一二。
      孟封村东南七里,过闫家营,西罗村,即为孟封镇第二大村——东罗。村民2000多人多为时姓。清末民初,村内时承德为名闻三晋的大商人,与徐沟王(王昌)家,为县内二大家族。据东罗村老辈人所言,时家待村民仁义厚道,遇到灾年或春荒,村民断炊前往借粮,无论何人从未拒绝。秋末丰收,再如数归还,时家从不加收,有些人家欠收不还,也概不追缴,时家家大业大,骡马成群,农闲之时,时家就将骡马拴在门外场地上,村民推米碾面,尽管牵去使用,但即使活未干完,也必须于喂饮之时送还,不妨第二天再接着使用。由于时家宽厚待人,因而土改时工作队进驻该村,宣传土改政策时,清算地主剥削农民的罪行,不少人却在私下说:不是时家剥削俺们,而是俺们剥削人家时家。由此可见时家的开明。
      时家以经商为主兼营土地,时家生意买卖字号店铺不知其数,在本县及太原、河南、京津、内蒙、东三省皆有商号。据传说:时东家为去京津店铺查看生意方便,做到不住别人家店,不吃外人家饭,竟在沿途各站都设立一店铺,可见其资金之雄厚,实力之强盛,家传藏宝图一幅,注明某处藏银多少,直至坟墓之石头供桌下面,都有藏银。除土改缴出一大部分外,直到“文革”时,还从县城南门大街旧文化馆茅厕内找到藏银若干,连同村内找到的藏银,东罗大队拴起数辆胶轮大车。当时附近方园几十里,一说起“东罗村的车马”,都赫然有名气。要知道,当时的金银为死宝,并不值钱,一块银元,换人民币一元,一个七、八克的金戒指,也不过二、三十元,而当时的好骡马,一匹就值三、五千元。故当时的人都说:牲口就是农业社的一半家当。
      还有人说:解放后从太谷县县委党校挖出来的时家的金银珠宝,用汽车拉了十几车,份量以吨为单位计算,清源县以时家为清源县人为由,前往讨还,被太谷县以藏银为剥削太谷人民所得,故应归还太谷人民为由,拒绝了清源县的要求,传说是否属实,本人变不知道了。
      还有人说:太原城内原东安剧院地下藏银,足够再盖几个东安剧院。(笔者曾于1975、1979、1980、1981年共计四年为公社驻东罗大队队员,以上都闻之于东罗村民)。
      孟封村正东七里,为孟封镇第三大队,小武,约有人口2000,村内有金代建筑“大文寺”殿内供有铁佛两尊,高二丈五尺。偏殿为十五殿,内有佛教回报应学说的阴间地狱,油锅、刀山,锯解、大磨磨人、蛇蝎啮人、剜心、拔肠、割舌等等阴间酷刑,劝解人们要积极行善不为恶,不欺人等富有迷信色彩遥东西。村人还说:我们这里先有大文寺,后有小武村。说得是当时村庄无村名,因村内有大文佛寺,才对偶起名“小武村”。村内所产大红枣,肉厚核小,味道甜醇甘绵,品质优良,是太原、晋中一带有名的红枣产地。山西省红枣协会主席白凯,是一位有名有革命老前辈,即是小武村人。
      孟封村西偏南五里,是原杨房乡驻地杨房村,。清《光绪乡志》载名杨房营,杨房营原叫杨素营,是因为隋朝时隋文帝杨坚之弟杨素击汉王谅时,曾驻兵于此,故名杨素营,此事距今亦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今杨房村民亦多为杨姓,是村内诸多姓氏中第一大姓,约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杨房村北约会一公里,为“清徐第二醋厂”该厂为全国最大的食用醋制造厂,历史悠久,(已有四千多年有历史),酿造工艺精湛,并以其清香浓郁,绵酸醇厚,回味余长,盛夏不霉,严冬不冻,久存不变质等独特风格,而列为全国四大名醋(山西清徐老陈醋、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福建永春老醋)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醋”。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食醋已由单一的调味品发展成为具有烹调、佐餐、饮料等多种功能的食用品,而且具有开味、健脾、降压、消炎灭菌、防治感冒及对关节炎,骨质增生,癌症等病的医疗保健功效,食醋已面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品。现在,该厂已形成了陈醋、老陈醋、保健醋、风味醋、礼品醋等五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产品多次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质奖和国家优质奖,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远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前苏联和美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孟封镇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发扬祖先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敢想敢干,敢于奋斗、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扎扎实实,一步一个台阶,努力把自己蝗家乡建设成为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来源:香港卫视山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05:54 , Processed in 0.1006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