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6|回复: 0

镇巴赤南姚家坝轶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11-19 1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镇巴赤南姚家坝轶事



    镇巴在线
    发布时间: 20-08-1817:04





    在鎮巴历史上,镇巴人爱把渔渡以南地域称南六地,也把南六地大姓常住民的家族势力编了一首歌谣。


    平落坝钟儿敲不得


    姚家坝窑儿烧不得


    过街楼豁(郝)儿摸不得


    渔渡坝马儿骑不得


    盐源坝牛(刘)儿牵不得


    这首歌谣镇巴人仍记得,赤南姚家坝姓姚占很大比份,至于窑儿烧不烧得此処不必评论解释,但不能不说此処一段历史。



    很多人恐怕不知道姚家坝还曾设过衙门,这是真的。清嘉庆年姚家坝曾设过盐巡检司(分司衙门),本县县志记:"清嘉靖年间(1523一1565)设固县坝仓大使,嘉靖后裁,设盐埸司巡检,骓射弓台。清嘉庆八年(1803)移姚家坝,清嘉庆十年(1805)移渔渡坝"。謬谬数语,真实可靠,文字不多,时间不長,但确定该地是定远厅南六地分司衙门。



    为什么清庭要在此设分司衙门,姚家坝地処南隅川陕边陲,按当时地域行政管辖也不便,对权力行使地域的双白河<松树白河>更不便,当时为什么却把这权力机构设这偏僻之地,是有理由的。



    从唐朝开始,一条由当时京城的長安到四川涪陵的"荔枝古道"从長安经"子午道"到洋县,西乡,镇巴,万源,平昌到达县,涪陵,但"子午道到镇巴渔渡又分出"小巴间道",即从沅滩河翻龙坡到四川大竹河到开县,涪陵。"荔枝古道从渔渡到大河口,响硐到官渡,万源,竹峪到通江洪口,又转折万源鹰背进入平昌马鞍进达县,涪陵。当时朝庭二十里设一官驿,为贵妃能吃上新鲜荔枝,马不停蹄,二十里换人,六十里换马,日行五百里加急,四五天到長安,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來"。至今留有拦马墙,饮马槽,接官亭等遗址。后此路一直沿用並发展为川陕甘商业通道,有"黄的一条龙进陕,白的一条龙入川"顺口溜,黄龙指四川黄裱,白龙指陕西棉花,实际远不止这些商品,四川的盐,茶,烟叶,陕西桐油,生漆等这些大宗货物都靠人背马驮是山区主要运力,而川盐入陕量最大,清朝中叶,四川盐从長江船运巴县(重庆)又逆嘉陵江至南充到通江,通江洪口場一直是荔枝古道驿站,盐在洪口上岸发运入陕,有背伕在竹峪发现顺渔水而上可达大河口到渔渡坝,竟近了路程二百余里,于是一人仿,百人效,背盐的"背老二"从此改行直走,形成一条快道,当年清庭在盐埸设巡检司也是为征盐税,这运盐路一变自然失去财路,才又改移至姚家坝达两年之久,后发现渔渡坝是小巴间道,荔枝道总交口,管理范围适中,才将巡检司移到渔渡坝到清朝灭亡。巡检司衙门按现在就是一公安分局或大派出所,少不了冷兵器时代骓地武装,兵营,驻盐埸叫射弓台,渔渡坝叫营盘梁,姚家坝称"兵营",至今把姚家坝一地叫"营里头"就是这里曾是巡检司兵营才留有此名。



    姚家坝,在赤南鎮街下游,是赤南鎮域内第二谷坝,在县域谷坝排名也有名,地势属川道,渔水河穿流坝中,是仅次于坪落的产粮区,海拔在全县也是最低之一,人口密集,梯田成片,山林茂密有镇巴少有的楠竹林,一浱田园风貌,新修楼房比比皆是,其中有川陕民居石地坝四合院保存得很好,这个四合院叫蒲家坝,赤南鎮域内共有三处四合院,后河青树村两処,一処崔家碥,一処徐家碥,崔家碥大院依山而建有小五套四合院上下左右中组合而成,並建有朝门,徐家碥四合院是山包平顶俗称"一颗印"四合院,与姚家坝四合院基本一样,也有不同之処,但多也因地势而建不一定之规。姚家坝石地坝四合院也是依山势而建的群体四合院,全是木架牌犁结构,几院相通,几院相连,彩楼明柱,石条街沿阶梯,石地坝天井,石鼓柱脚,外彩楼柵栏,木板装隔,雕花揭窗,天地檐木门,金瓜吊檐,这种民居四合院是当时富人所建,石地坝四合院解放后几套院落住几十户人家,是一个生产队。可见院落之大。川陕民居多是長三间外带两头转或三间一头转,叫"钥匙头"民居很多,前有明楼后有拖擔外带猪牛圈一应俱全,单家或两三家的院落,一般中为堂屋,两侧为小二间,前有宽敞的阶檐,堂屋有前半边板楼,小二间都全板楼,楼门开在街檐下,称明楼,房屋后称拖檐又叫后八尺屋。两头转中竖大转柱,转柱上有简刀架硬木人字分水成左右流水,与正房前后流水成反比,大转房与正房连成整体,有人户将转房又隔成厨房,客厅一体的大房,又有人将转房隔成既有伙房又有住宿,后又有拖擔房的设计。如将转房对面修如此房形形成合院,如两角再往内转,封口即成四合院,俗称"一颗印",上为正房,侧为横房,上房下方宽敞通道叫朝门,院坝称天井,低阶石梯楼上屋叫虚脚楼,楼外装木栅栏走廊叫彩楼。整房最高不高于一丈七或二丈一,宽为开间,長为进深。单房开间丈一或丈三,房宽要单数,进深需双数,进深丈八或二丈四尺。堂屋为家神祭祖之地,红白事行礼之处,小二间为卧室,转房为伙房。转房一角挖四方坑石条围脚石栏,叫"火笼坑"中上置吊一可升降铁制吊钩叫"罐打钩",用于挂锅罐作饭菜,火笼坑围四条矮板凳烤火,一年四季在此会客,喝茶,抽烟,谈话。侧圈舍挖坑为厕(茅坑),坑内浠水为浠粪,上铺木板围栏养猪,叫板圈。土墙或垒木栏喂牛羊,叫土圈,垫以枯草沤烂为干粪,农民以前种庄稼全用此肥。



    四合院是中国民居的代表,分南方北方,北方四合院面积比较大,南方四合院要小些但玲珑别致,四面屋顶向中间倾钭,阳光与雨水散入,其中周围铺以石条,留有阴沟与外排水沟相连,从室内能看见一抺蓝天,南方四合院天井设计可使屋脊雨水不流向屋外,取名"四水到堂″以示财不外流。晴天,天井内露天部份阳光能直射厅堂,光亮充足,室内潮湿得以干燥,又能延長木结构梁柱自然寿命。雨天,雨帘披挂,银珠纷洒,别有一番洞天。夏日乘凉一边观赏画梁雕柱,观看日月星空,这就是西晋文学家陆机所描述的"侧向阴沟湧,观看天井悬"的意境。四合院刻花雕秀,龙凤呈祥,檐头金瓜垂吊,柱脚石鼓铺垫,还有石缸,石磨,锥窝,砻子,风车,犁耙,各式农具,古老用品,更有古老扑素原始生态情调。现在到処都是水泥楼房,瓷砖铁栏,寻不见这古老的四合院天井,后河崔家碥四合院已破败不堪,徐家碥也危危可及,地坝四合院你能坚守吗?希望手下留情,给后人和游客能留下最后一眼先人的民俗遗产,在此表示谢谢。


    姚家坝有这么多历史故事和川陕民居,远方朋友,你來参观吗,绝对让你不失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22:16 , Processed in 0.1104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