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前天 07:57 |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12-5 13:53 编辑
北宋武将姚兕姚麟研究
作者:张波 导师:陈峰 原载:西北大学 硕士论文 2016年
姚波原文录出
摘要:姚兕、姚麟是北宋中后期在宋夏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边将,兄弟二人出身于西北地方豪强之家,受当地强悍尚武民风的熏陶,其祖父姚福进“以挽强名于秦陇间”,后修筑姚氏堡抵御夏州党项。其父姚宝直接参与宋夏战争,在定川砦之战中为国捐躯。姚兕、姚麟因父亲战死而荫补武职,获得晋身之阶。二人走上从军道路后,在宋夏战场上并立军功,以军功得到升迁,逐步从地方走向中央。之后姚氏子弟继起为将,形成了北宋中后期较有影响力的武将家族。姚兕、姚麟在姚氏家族成员中成就最为突出,在家族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姚在对夏战争中崛起并带动了家族的发展,姚氏家族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荫...
目录:
绪论7-11
一、选题背景7
二、研究回顾7-10
三、章节安排10-11
第一章 姚兕、姚麟的身世背景11-19
第一节 “以挽强名于秦陇间”——二姚之祖11-15
第二节 “好学知书,长于骑射”——二姚之父15-16
第三节 “西北饶武夫”——强武之境16-19
第二章 姚兕、姚麟事迹考述19-31
第一节 受荫补,继武从军19-20
第二节 战沙场,显扬宋夏20-27
第三节 掌禁旅,步入庙堂27-31
第三章 姚氏将门的发展与北宋中后期武将家族的特点31-41
第一节 姚氏子弟继起为将31-33
第二节 影响姚氏家族发展的因素33-36
第三节 北宋中后期武将家族的特点——以姚氏、种氏为例36-41
结语41-43
参考文献43-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7-49
致谢49
摘要
姚兕、姚麟是北宋中后期在宋夏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边将,兄弟二人出身于西北地方豪强之家,受当地强悍尚武民风的熏陶,其祖父姚福进“以挽强名于秦陇间”,后修筑姚氏堡抵御夏州党项。其父姚宝直接参与宋夏战争,在定川柴之战中为国捐躯。姚兕、姚麟因父亲战死而荫补武职,获得晋身之阶。二人走上从军道路后,在宋夏战场上并立军功,以军功得到升迁,逐步从地方走向中央。之后姚氏子弟继起为将,形成了北宋中后期较有影响力的武将家族。姚兕、姚麟在姚氏家族成员中成就最为突出,在家族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姚在对夏战争中崛起并带动了家族的发展,姚氏家族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荫补是其发展的条件,军功则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姚兕、姚麟及家族成员的军功主要在对夏战争中取得,这就受到北宋中后期对夏政策的影响。宋神宗即位后北宋对西夏由军事防御战略转变为军事进攻战略,北宋对夏政策的转变,使得姚兕、姚麟这样的边将能在对夏战争中施展自身的军事才能,建立功业。姚氏家族与北宋其他武将家族比较,特点在于姚氏是从地方豪强发展而来,以军功立家的家族。从姚兕、姚麟的个人奋斗历程及姚氏家族的发展过程可以探析北宋中后期武将的成长历程、武将家族的发展。
关键词:北宋,武将,姚兕,姚麟
绪论 一、选题背景
姚兕,字武之,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姚麟,字君瑞,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姚兕、姚麟兄弟生逢宋夏战争,二人在宋夏战场上并立军功,以军功得到升迁。姚兕、姚麟之后,姚氏子弟姚雄、姚古、姚平仲继起为将,姚氏诸将皆以军功显达于世,形成了北宋中后期较有影响力的武将家族。
姚兕、姚麟兄弟二人因父亲姚宝在定川砦之战中战死而荫补武职,依靠在宋夏战争中建立军功,逐步获得升迁,姚兕、姚麟个人的奋斗历程,也是姚氏家族从地方走向中央的过程。在姚氏家族的发展过程中,姚兕、姚麟兄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继承了父祖的事业,继续奋战于宋夏战场,同时也为家族后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姚兕、姚麟时期,姚氏家族完成了从地方豪强到高级将领的转变。
姚氏家族在宋代众多的武将家族之中,虽然不至于耀眼,但其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姚兕、姚麟及其家族所代表的,是北宋中后期在宋夏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武将,姚氏家族的特殊之处在于是从地方豪强转化而来,并以军功立家的武将家族。本文选择姚兕、姚麟为研究对象,探讨二姚及其家族成员的功业事迹,分析影响姚氏家族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可以对姚兕、姚麟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还可以借其观测北宋中后期武将的奋斗历程、当时环境之下武将家族的形成过程、武将家族的特点等问题。
二、研究回顾
关于宋代武将的研究,无论是武将个案还是武将群体方面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增订本)①于1983年出版、王曾瑜先生也在1983年发表《岳飞新传》②,推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宋代武将研究。曾瑞龙先生的《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③作为研究种氏将门的开山之作,是这一时期武将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文章讨论了种世衡、种谔、种谊、种师道、种师中等三代种氏家
①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王曾瑜:《岳飞新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此书是作者写于1984年的硕士论文,在2010年由中华书局(香港)出版。
族成员如何建立边功,形成将门的过程,分析了种氏将门延续三代的原因,并借之审视北宋武将及其家族的活动状况以及当时的文武关系,全书内容详实、史料丰富、讨论精湛,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①。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于宋代武将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案研究,其中代表性的论著有:柳立言先生的《宋初一个武将家族的兴起——真定曹氏》②详细考述曹氏将门的开创基业者曹彬、继承父业的曹璨和青出于蓝者曹玮的主要功业事迹,还论述了曹氏家族的姻亲关系和财富问题,最后将曹氏与同时期的武将作了对比。杨倩描先生的《吴家将——吴琛吴磷吴挺吴曦合传》③讨论了南宋吴氏军事集团的形成、发展及衰落的过程,着重论述吴氏的军功事迹。李裕民先生的《折氏家族研究》④指出折氏是宋代唯一长期世袭知州的家族,文章上篇分六个阶段探讨折氏家族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下篇论述了折氏传袭府州知州的特点、宋廷对折氏的政策以及折氏的经济、家风、婚姻、丧葬问题⑤。
进入二十一世纪,宋代武将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对于武将群体的研究,业师陈峰先生的《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⑥一书首次全面对北宋的武将群体进行了探究,第一章《北宋武将群体的主要构成》区分了北宋武将群体的构成和类别,指出北宋武将群体包括武将世家、军班行伍、潜邸亲随、外戚成员、文人文官从军、武举选拔、宦官、蕃将、吏人、宗室等等,其中武将世家、军班行伍、潜邸亲随、外戚成员四类武将,是北宋各个时期武将群体中的主要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最大。第二章《北宋武将群体主要类别的作为》对构成北宋武将群体主要类别的武将世家、军班行伍、潜邸亲随、外戚成员四类出身的武将,分别加以考察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北宋武将在中央和地方军事体系中的任职情况和地位变迁、武将的整体素质、北宋“崇文抑武”治国方略的形成及其影响、统治者的驭将之策等方面的问题。
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宋代武将研究的主要论著还有:龚延明:《岳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何冠环:《宋初三朝武将的量化分析——北宋统治阶层的社会流动现象新探》,《食货月刊》复刊第十六卷第3、4期,1986年;汤开建:《北宋御边名将——曹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张其凡:《庸将负盛名——略论曹彬》,载于邓广铭、徐规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等。
②柳立言:《宋初一个武将家族的兴起——真定曹氏》,《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年。
③杨倩描:《吴家将——吴珍吴磷吴挺吴曦合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于宋代武将研究的主要论著还有:杨倩描:《南宋郭氏军事集团述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顾吉辰:《宋代名将曲端事迹考述》,《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李华瑞:《北宋抗金名将王禀事迹述评》,《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穆紫:《杨家将传》,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高路加:《声威显赫的北宋“高家将”》,《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等。
⑥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除了武将群体的研究,武将个案研究仍然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如王善军先生在《宋代世家大族:个案与综合之研究》①之《个案四:武功与外戚的结合——真定曹氏》中,从曹氏的发展与世系、曹彬及曹氏家族的武功、曹氏家族与皇室的联姻、荫补为官以及经济地位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对真定曹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何冠环先生的《北宋武将研究》②综合了武将群体和武将个案研究,是书由十二篇论文组成,前四篇以宏观角度关注宋初三朝的武将群体,包括宋初三朝武将的量化分析、宋太祖朝的武将党争、宋太祖朝的武将党争和宋太祖朝的外戚武将,从整体上探讨论了宋初武将群体的社会流动情况、武将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外戚武将等问题。后八篇论文采取微观的角度,以个案形式探讨不同类型的武将,包括将门世家子弟、科举出身的儒将以及行伍出身、潜邸出身、外戚出身的武将。何冠环先生的另一部著作《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③以北宋前期的外戚将门潞州上党李氏为研究对象,考述了李氏将门三代主要人物李处耘、李继隆、李继和、李昭亮的生平事迹、功业成就和李氏家族的婚姻关系,从李氏家族成员的宦海起伏探究北宋对外戚将领的控制利用手段,并通过阐述李氏外戚将门发展到李昭亮这一代时盛极而衰的情况,印证了“富贵不过三代”的传统说法④。
目前学界对北宋武将的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姚兕、姚麟兄弟二人,由于他们并不像曹彬、狄青那样事迹突出、位列执政,加上史书记载有限,学界对其仅有少量的关注,与姚兕、姚麟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业师陈峰先生在《北宋“将门”现象探析~─对中国古代将门的断代史剖析》和《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写到姚氏从姚宝算起到姚平仲,在北宋中后期四世为将的情况,其中姚兕在神宗朝历鄜延路总管等,累迁东上閤门使、通州团练使,姚麟在宋徽宗朝迁至殿前都指挥使;此外,关于姚兕、姚麟的一些事迹,还散见于其他研究论著中,如曾瑞龙先生在《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一书中论述种谊洮州之战始末时,写到姚兕和种谊擒获鬼章之事;李华瑞先生在《宋夏关系史》⑤一书中写到宋夏第二次灵州之战时,姚麟与刘昌祚、高遵裕从北路进军之事;范学辉先生在《论北宋三衙管军选任标准的前后
①王善军:《宋代世家大族:个案与综合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后论文,2003年。
②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③何冠环:《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
④2000年以来关于宋代武将研究的主要论著还有:陈峰、张明:《从名将狄青的境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中州学刊》,2000 年第4期;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Ⅰ期;陈峰:《宋初名将郭进事迹述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刘学峰:《北宋高琼家族初探》,《巢湖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陈峰:《北宋“将门”现象探析——对中国古代将门的断代史剖析》,《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胡坤:《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三代外戚武将宋倔事迹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罗家祥:《北宋晚期的政局演变与武将命运——以王厚军事活动为例》,《学术研究》,2011年第11期;汤开建:《论曹玮——兼谈宋真宗时期的西北御边政策》,《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等。
⑤李华瑞:《宋夏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变化》一文中提到姚麟担任三衙管军之事,姚麟在哲宗朝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步军殿前都虞候、步军马军殿前副都指挥使,徽宗即位后升殿前都指挥使;在《论北宋三衙管军制度的演变》①一文中提到哲宗朝三衙管军缺员,姚麟由殿前都虞候升作步军副都指挥使之事。
从上述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关于姚兕、姚麟的研究还很薄弱,研究成果集中于对其部分事迹的简单介绍,史料运用不够充分,论述不深入,有关姚兕、姚麟的身世背景、功业事迹、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及姚氏家族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有待于从整体上进行归纳和把握。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姚兕、姚麟所处的背景与环境,以姚兕、姚麟的的生平及仕宦经历为线索,对姚兕、姚麟及姚氏家族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三、章节安排 本文共分三章对姚兕、姚麟进行讨论:
第一章“姚兕、姚麟的身世背景”:本章以苏颂所记《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为主,辅以其他散见之史料,对姚兕、姚麟的先世情况进行梳理。在梳理姚兕、姚麟先世情况的同时,讨论姚氏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问题。
第二章“姚兕、姚麟事迹考述”:本章在全面收集与姚兕、姚麟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考述姚兕、姚麟地位变迁的过程,二人经历从荫补武职获得晋身之阶开始、以军功在宋夏战争中崛起、并逐步从地方走向中央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姚氏将门的发展与北宋中后期武将家族的特点”: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考察姚氏子弟继起为将的情况,分析姚兕、姚麟在姚氏家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影响姚氏家族发展的因素,将姚氏家族与同时期的种氏家族作比较,凸显姚氏家族的特点,并从姚氏、种氏的发展探析北宋中后期武将家族的特点。
①范学辉:《论北宋三衙管军选任标准的前后变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北宋三衙管军制度的演变》,《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
第一章姚兕、姚麟的身世背景 姚兕、姚麟兄弟二人起身于行伍之间,生逢宋夏战争,后皆以军功位至显达,是北宋中后期较有影响力的武将。对于姚氏兄弟,元朝史臣曾有如下评语:“姚氏世用武奋,兕与弟麟并有威名,关中号‘二姚’”①。从这句评语可以看出,元朝史臣认为姚兕与姚麟兄弟之所以“并有威名”,且在关中地区号为“二姚”,与其先世的“世用武奋”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欲探究姚兕、姚麟的功业,似当从二人的身世背景入手,以求追本溯源,更加贴近历史之真实。
有关姚兕、姚麟先世的史料,留存至今的并不多,据笔者所见,最主要的要数苏颂应姚兕、姚麟兄弟所请,为兄弟二人之父姚宝所撰写的《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②。现以苏颂所撰写的神道碑为主,辅以其他散见之史料,对姚兕、姚麟兄弟二人先世的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并在梳理的过程中讨论姚氏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问题。
第一节“以挽强名于秦陇间”——二姚之祖
据《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记载,姚兕、姚麟兄弟“家世五原人”,其祖父“讳某,少以武健称,其挽强中远,盖有绝于人者,故乡里皆以硬弓目之。”关于姚兕、姚麟祖父的情况,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有一段与之极其类似的记载:“姚福进者,兕、麟之祖也,德顺军人,以挽强名于秦陇间,至今西人谓其族为姚硬弓家。”③从这两段记载来看,《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并未写明姚兕、姚麟祖父的名字,《老学庵笔记》则明确写出其名为姚福进,对于其乡里的记载,二者也有所不同。关于五原与德顺军的关系,姑且在后面讨论,此处先来考察姚兕、姚麟祖父的名字。
苏颂在撰写姚宝的神道碑时有一段很明确的话来叙说此碑的撰写缘起:
时予适与英州同使临潢,每接绪谈,必及先世,因得详其本末,遂揭辞于螭石云。④
这里所说的“英州”系指姚麟,苏颂撰写此碑时姚麟时为西上閤门使、英州刺史,故以
①脱脱等:《宋史》卷三四九《姚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65页。
②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26-827页。
③陆游著,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6页。
④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826页。
英州代指姚麟。临潢是辽之上京,所谓“同使临潢”是指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己丑苏颂为辽主生辰国信使,而姚麟为副使,一同使辽之事①。显然,苏颂给我们透露出的信息是,两人在使辽的过程中时有攀谈,每次谈话姚麟“必及先世”,而苏颂也自信地声称,对于二姚的先世“详其本末”。如果真如苏颂所言“详其本末”,且相关信息得自于姚麟,苏颂是没有理由不知道二姚祖父之名的。如果苏颂不是因为出于尊敬而写下“讳某”二字,必然是因为姚麟也不知道其祖父的名字。这种情况虽然有违人情和常理,但未必不会发生,不过可疑的是,根据姚麟的系衔,我们不难推断出苏颂撰写此神道碑约在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而陆游撰写《老学庵笔记》至早也应在孝示浮熙(1174-1189)末年②,其间前后相差近一百年,何以百年前作为姚氏子孙的姚麟不知其祖父之名,反倒是百年之后与姚氏家族并不相干的陆游却明确地写下了“姚福进”三字呢?
从陆游所记“至今西人谓其族为姚硬弓家”来看,陆游知晓二姚祖父的名字似乎是来自于“西人”。显然,在陆游生活的年代,“西人”所居之地早已沦为“虏境”,是金朝的统治范围,那么陆游是如何听到“西人”说辞的呢?结合陆游的履历,我们知道陆游曾在乾道五年(1169)被任命为夔州通判,并于次年到任,且在乾道八年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宣抚司干办公事,直至淳熙五年(1178)方离蜀东归③。据此,再结合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可以知道蜀地是陕西诸路溃兵的主要结集地之一,陆游很有可能是在蜀期间听到一些“西人”的讲述的。如果这一推论不误,那么陆游的记载便有相当的可信性。同时,也可说明二姚的这位“以武健称”的祖父不仅在世之时就知名于当地,甚至到南宋孝宗时期,亦有名于当时。可这样一来,反倒证明姚麟不可能不知道其祖父的名字,或者真如之前所论,苏颂之所以写下“讳某”二字是出于尊敬,其名有待二姚正式刻石之际再行刊布其上。
以上通过对二姚祖父之名的考证,不仅能约略证明其祖父名为姚福进,还能据此看到姚福进至少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至南宋孝宗时期一直都保持着一定的知名度,而这个知名度的获得,自然是来自于苏颂和陆游所记之“挽强中远,盖有绝于人者”、“以挽强名于秦陇间”,也就是说姚福进膂力惊人,能拉硬弓,在秦陇一带极其有名。
下面我们来考察五原与德顺军的关系。五原,在今宁夏固原。德顺军,据《续资治
①参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二八四,熙宁十年八月己丑条载:“秘书监、集贤院学士苏颂为辽主生辰国信使,西上閤门使、英州刺史姚麟副之。”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二版,第6952页。
②参见《老学庵笔记》点校前言,第1页。
③参见于北山:《陆游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05-177页。
通鉴长编》载:“建渭州笼竿城为德顺军”①﹔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载:“德顺军,旧笼竿城也”②;《元丰九域志》卷三德顺军条载:“庆历三年,以渭州陇竿城置军”③.《宋会要辑稿》载:“庆历三年正月二十三日,以渭州平凉县地笼竿城为德顺军”④;《宋史》载:“德顺军,同下州。庆历三年,即渭州陇干城建为军”⑤。以上是几部史籍关于德顺军置军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德顺军是于庆历三年所置,而于何地设置,却出现“笼竿城”、“陇竿城”以及“陇干城”三种称谓,这几者之间有何区别呢﹖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是指同一个地方⑥。笔者认同前人的观点,无论是“笼竿城”、“陇竿城”还是“陇干城”,作为同音异体的地名,应当是指同一个地方,位于渭州。五原与德顺军都在今宁夏固原地区,陆游记姚福进为德顺军人是比较概括的记载,而苏颂记姚福进为五原人则是比较具体的记载。
姚福进膂力惊人,能拉硬弓,在五原当地很有威名,“羌戎与相遇,輙惴憟不敢校。”⑦此处的“羌戎”,所指为何?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时,夏州李氏在党项羌中较有威望,李彝兴(原名李彝殷,避太祖父赵弘殷讳改“殷”为“兴”)为定难军节度使,掌控夏州地区。乾德五年(967),李彝兴卒,其子光睿(后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光”为“克”)继位。太平兴国三年(978),光睿卒,其子继筠立。太平兴国五年,李继筠卒,其弟李继捧立。这一时期内宋朝西部边界呈现相对稳定的局面,直到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入朝,其族弟李继迁表示反对,开始公开反叛宋王朝,遂成为宋的西部边患。李继迁采取联辽反宋的策略,于雍熙三年(986)向契丹称臣,契丹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⑧,并将义成公主许给他。李继迁不断“侵盗边境”⑨,边民饱受战乱之苦。根据五原的位置及姚福进生活的时代推测,“羌戎”很可能是指李继迁所带领的反叛宋廷之夏州党项。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李继迁因中凉州吐蕃六谷族首领潘罗支的诈降之计,身
①《长编》卷一三九,庆历三年正月辛卯,第3342页。
②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边防",“陕西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26册,第530页。
③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德顺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7页。
④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四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377页。
⑤《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第2158页。
⑥如鲁人勇在《北宋三军城故址考》(《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中认为陇竿城、陇竿城、陇干城是指同一个地方﹔祝士林在《德顺军(州)陇干城的历史演变》(《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中认为笼竿城与陇干城是指一地;魏柏书在《德顺军考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中认为笼竿城,又作陇干城、陇竿城;汤开建在《论曹玮——兼谈宋真宗时期的西北御边政策》(《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中认为笼竿,又作陇干。
⑦《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826页。
⑧脱脱等:《辽史》卷十一《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9页。
⑨《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五月辛西,第653页。
中流矢而亡,其子德明继承了他的统治。德明刚立,根基不稳①,于是决定归附宋朝,而这实际上是养精蓄锐,力图日后东山再起之举。作为宋朝镇守西北边境的统帅人物,知镇戎军曹玮对德明归宋一事有着清醒的认识:“继迁擅河南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中国有西顾之忧。今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为强盛,不可制。愿假臣精兵,出其不意,禽德明送阙下,复河西为郡县,此其时也。”②曹玮认为李继迁死,德明新立,正是消灭夏州政权的大好机会,否则日后德明势力坐大,将不可遏制。然而宋廷为求安稳,并未采纳曹玮的建议,宋夏双方于景德二年订立和约。曹玮对德明的势力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为加强西北边州对夏的防御能力,曹玮提议在陕西缘边以授田免租的方式召募边民为弓箭手,弓箭手作为民兵组织,负有巩固边防之责。③结合碑铭中所载的曹玮召姚福进语曰:“若知六盘山西良田万顷,久陷虏疆,若能以力开拓归中原,则世为边圉,将不亦善乎!”④可以看出:姚福进不仅能拉硬弓,而且在五原当地很有名望,从而受到曹玮的召见,姚福进因此很可能是被招募为弓箭手了。而以曹玮之尊,竟然接见姚福进,足以见姚福进在五原并非等闲之辈,同时,这也说明姚福进抵抗李继迁的行为是受到曹玮赞赏的。
在曹玮的建议下,姚福进“于是发私财募五原子弟千馀人,大城陇干,遂辟其西境四十里,筑垒其傍,土人谓之姚氏堡。”⑤能够“发私财募五原子弟千余人”,亦证明了姚福进在五原的显赫地位。而此处提到的“大城陇干”之事,通过查阅史料,笔者看到:笼竿原为川名,大中祥符四年(1011),泾原钤辖曹玮言:“陇山外笼竿川熟户蕃部以闲田输官,请於要害地方立堡寨,募弓箭手居之。”⑥大中祥符七年,“曹玮言筑陇山外笼竿城毕”⑦。史料明确记载了笼竿城是曹玮主持修建,而碑铭似乎将修建笼竿城之事记到了姚福进身上。我们知道碑铭为了显耀所记之人的功绩,往往会有夸大事实的成分,因此姚福进可能修筑了“姚氏堡”,而把修建笼竿城之事归于姚福进则有夸大其功绩的成分。
①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八,景德二年春正月条:“德明嗣职期年,未膺封册,蕃族多怀观望。行军司马赵保宁言:‘国家疆域虽廓,自西凉扰乱,先王被害,蕃众惊疑。若不假北朝威令慑之,恐人心未易靖也。'”《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34册,第356页。
②《宋史》卷二五八《曹玮传》,第8985页。
③参见《长编》卷六O,景德二年五月癸丑条:“知镇戎军曹玮言:‘军境川原夷旷,便於骑战,非中国之利。请自陇山而东,缘古长城凿堑以为限。’从之。又言:‘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者,皆习障塞蹊隧,解羌人语,耐寒苦,有警可参正兵为前锋,而官未尝与器械资粮,难贵其死力。请给以境内闲田,永蠲其租,春秋耕敛,出兵而护作之。'",第1137—1138页。
④《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826页。
⑤《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826页。
⑥《长编》卷七六,大中祥符四年九月丁丑,第1734页。
⑦《长编》卷八三,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戊辰,第1906页。
碑铭还说到姚福进的举动受到曹玮嘉奖,被任命为“四寨民兵巡检”,这里所说的“四寨”,据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是指“渭州笼竿、羊牧隆城、静边、德胜四寨”,“初,曹玮开山外地,置笼竿等四寨,募弓箭手,给田使耕战自守。”①根据以上记载,大致可以推测姚福进被招募为弓箭手,任笼竿等四寨的民兵巡检。姚福进的功劳为朝廷所知,但可惜的是,未等到朝廷封赏他就去世了②。
通过以上对姚福进事迹的考述,大致可以勾画出姚福进的形象:其膂力惊人,能拉硬弓,在秦陇一带很有名望。曹玮任镇戎军知军时,姚福进被招募为弓箭手,修筑了姚氏堡,并被任命为笼竿等四寨的民兵巡检。可以说,姚福进为加强宋王朝的西北边防作出了贡献,而从姚福进开始,姚氏也开始从地方豪强转变为受北宋政府控制的抵御夏州党项的地方武力。
第二节“好学知书,长于骑射”——二姚之父
姚兕、姚麟的父亲姚宝,碑铭记之“好学知书,长于骑射,以骁勇继父任”。姚氏是五原当地的豪强之家,姚福进以能挽硬弓闻名,姚宝在姚福进的教导下,不仅“长于骑射”,还“好学知书”,生长于尚武的社会环境中,姚宝擅长骑射是自然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而“好学知书”则是比较难能可贵的。姚宝“以骁勇继父任”,所继任的应为民兵巡检一职。
姚宝生活的时代,已到了宋仁宗时期。此时党项在赵德明统治下,已具有一定规模。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十月,赵德明卒,其子元昊嗣位,元昊野心勃勃,多次发动对宋的军事进攻,并于宝元元年(1038)十月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元昊对宋夏边境地区进行侵扰,自然受到宋朝边将的抵抗。姚宝在宋夏战场上“前后降党留生羌,破烟景云等番部,功力居最。守将连章荐其材武”,因而姚宝在便殿受到仁宗皇帝召见,并“擢左侍禁,陇干都巡检”。姚宝受到皇帝召见,对姚氏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算是弥补了其父未等到朝廷封赏就去世的遗憾。而皇帝亲自召见一个在宋夏战争中屡次立功的将领,也显示了宋廷对西北边防的重视。陇干城是北宋抵御西夏的一个军事要塞,姚宝不仅升任陇干都巡检,还受到仁宗皇帝的召见,更加激励他在宋夏战争中奋勇杀敌。
姚宝前后参与对夏大小三十余战,皆冲锋陷阵,亲友劝他“宜稍居殿后,以奇谋破
①陈均编,许沛藻、顾吉辰等点校《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一二,庆历三年春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0页。
②参见《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826页。
敌,足以邀美利”。姚宝谓之曰:“凡被坚执锐者,望敌闻声,便当奋击,何暇自营顾虑,而以驱命为计乎!苟不负国家,虽死寇仇,吾得其所矣。”①姚宝能有这样的认识,与其生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处在宋夏边境地区,面对夏人的侵扰,奋起抵抗是有识之士应当做的,“好学知书”的姚宝站在国家的高度上来考虑问题,认为对夏作战不仅是保卫家乡的需要,更是利于国家之举,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得失何需过多计较。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姚宝在战场上往往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最终,庆历二年(1042),在与西夏的定川砦之战中,宋军受到元昊伏击,姚宝随泾原路副总管葛怀敏等人一同战死,为国捐躯。
关于姚宝,还有一个问题引起笔者的注意,《宋史·葛怀敏传》记载定川砦之战战殁者中有“笼竿城巡检姚奭”,《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之为“笼竿城巡检姚奭”、“笼竿城弓箭手巡检、右侍禁姚奭”②,这里的“姚奭”为何人?从其系衔及在定川砦之战战死之事来看,似乎与姚宝是同一个人。史料记作“姚宝”是与姚兕、姚麟相关之时,记作“姚奭”则是与定川柴之战相关时。从史料的史源来看,《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属于官方记载,其记载定川砦之战的史料来源于战报或者奏折,而苏颂的《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关于姚宝的记载,相关信息是从姚麟处得知,按常理来说,姚麟应当不会记错其父的名字。而姚宝作为笼竿城巡检,在定川薯之战中并非主要将领,在记战殁者的名字时,姚宝之名很有可能是被错写为“姚奭”了。
第三节“西北饶武夫”——强武之境
姚氏家族生活的五原一带,处于宋夏边缘地带,该地区“大抵夸尚气势,多游侠轻薄之风,甚者好斗轻死”,“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③民众善于骑射,民风强悍尚武,民风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势西北高,东南下。地高而寒,其民体厚而力强,气刚而志果。地下而温,其民体薄而力弱,气柔而志回。故西北之兵能辛苦有成功,而东南之士少所立。”④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各地民风有所差异,民风的差异则在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上有所体现,“东南多文士,西北饶武夫,风声气俗,
①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827页。
②参见《宋史》卷二八九《葛怀敏传》,第9703页;《长编》卷一三七,庆历二年十月癸巳,第 3302页;《长编》卷一三八,庆历二年十月癸丑,第3314页。
③《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第2170页。
④李觏:《李觏集》卷一七《强兵策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6—157页。
从古则然”①,“秦凉则西北之隅,凡此皆负险之国,负险则人之生也武,此又其土风之必然者”②,“自昔论衣冠礼乐,必归之东南;而选将募兵,必取之西北者。”③秦陇一带历来多出名将,如战国时秦国名将武安君白起、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中立有大功的王翦、秦朝大将蒙恬、三国时期的马超、唐朝大将李靖、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等皆出自该地区。
秦陇一带处于北宋对夏作战的前线,频繁的战事以及边陲生活的锤炼,造就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姚兕、姚麟兄弟即为其中之一。而在宋室南渡之后,来自秦陇的武将则构成了南宋武将群体的重要力量,对此,宋人李心传有所记载:“渡江后将帅,韩世忠,绥德军人。曲端,镇戎军人。吴琛、吴磷、郭浩,德顺军人。张俊、刘绮、王燮,秦州人。杨惟忠、李显忠,环州人。王渊,阶州人。马广,熙州人。杨政,泾州人。皆西人也。”④南宋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吴玲、吴磷等都来自秦陇地区,这些来自秦陇地区的武将在南宋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秦陇地区武将的涌现,正是当地强悍尚武民风的典型反映。
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从苏颂《陇干姚将车神道碑铭》所记姚福进“少以武健称,其挽强中远,盖有绝于人者,故乡里皆以硬弓目之”⑤和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记姚福进“以挽强名于秦陇间,至今西人谓其族为姚硬弓家”⑥来看,姚福进因能挽硬弓而在秦陇一带极其有名,生长于强悍尚武的外境下,姚氏一族不仅姚福进能挽硬弓,姚兕、姚麟的父亲姚宝也“长于骑射”,姚兕、姚麟兄弟在骑射上亦有突出表现,姚兕在觐见神宗时,“试以骑射,屡中的”⑦,姚麟“亦善射,为殿帅十年,伴射常蒙奖赐”⑧。从姚福进被乡里“以硬弓目之”开始,姚氏一族“姚硬弓家”的称号直到南宋孝宗时期都广为流传,这与当地强悍尚武的民风是有很大关系的。
综上所述,笔者以苏颂所记《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为主,辅以其他散见之史料,对姚兕、姚麟先世的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从而也了解了姚兕、姚麟的身世背景。姚氏居于宋夏边缘地带,在当地强悍尚武民风的熏陶下,姚兕、姚麟的祖父姚福进“少以武健称”,膂力惊人,能挽硬弓,家中积蓄颇丰,在五原当地很有名望,后来他响应镇戎军知军曹玮的号召,修筑姚氏堡,为北宋防御夏州党项做出了贡献,姚氏也实现了从地方豪强到受北宋政府控制的抵御夏州党项的地方武力的转变。姚兕、姚麟的父亲姚宝更是直接参与了对夏战争,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终在定川砦之战中为国捐躯。姚氏所处的社会环境、姚福进与姚宝的所作所为对姚兕、姚麟及其家族后人走向宋夏战场,建立功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①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下《送郑少齐赴官严州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9册,第602页。
②陈藻:《乐轩集》卷七《地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2册,第94页。
③吴泳:《鹤林集》卷三三《江淮兵策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6册,第324页。
④李心传著,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二《渡江后名将皆西北人》,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87页。
⑤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826页。
⑥陆游著,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五,第66页。
⑦《宋史》卷三四九《姚兕传》,第11057页。
⑧朱彧著,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