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1|回复: 10

杨丽|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8-22 08: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研究

    杨丽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型)

    提交日期◇二O一七年五月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备注略……

    摘要


    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否定和质疑,姚茫父作为封建制度下最后一批文人士大夫,始终坚持着文人画的继承和发展,用理论和创作实践来回应新文化运动中的“文人画衰颓”论,试图力挽狂澜,力除中国画改革之流弊。他的画学思想理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以及中国绘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坚守得到了陈师曾、王梦白等一批画家的应和与支持,使得传统的文人画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为现代中国画艺术的繁荣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和可贵的历史经验。
    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绘画实践而发展形成,是其从社会环境外因和其自身努力的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以姚茫父在贵州、日本、北京的经历为时间轴,梳理与探究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试图对其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做系统性的概括与总结。


    本文共分四章阐述:
    第一章,论述19世纪末封建制度下的贵州文化对姚茫父打下扎实的文字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梳理姚茫父留学日本期间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对其学习与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论述20世纪初北京画坛现状,剖析姚茫父回国后的社会活动之影响;
    第四章,分析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过程及影响,研究传统文人画思想与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的互融和发展。
    结语部分是对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的意义作总结性的思考,他的艺术思想是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基础,伴随着他在文学和实践中逐渐成熟而完善起来,其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直至现在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姚茫父,西方自然科学文化,继承与发展,文人画学思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08: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课题研究意义        1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3
    第1章贵州的求学经历        5
    1·1姚茫父接受的家学教育        5
    1·2姚茫父接受的学堂教育        6
    第2章留学日本        9
    2·1二十世纪初姚茫父留日的背景        9
    2·2日本求学奋发图强        10
    2·3与黄远庸、范源濂、陈敬第、蹇念益、周大烈的交往        11
    第3章北京的社会活动        13
    3·1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文化背景        13
    3·2画坛概况        14
    3·2·1倡导西学改革中国美术        14
    3·2·2继承和发展文人画精神        15
    3·3北京期间主要活动        16
    3·3·1任职的情况        17
    3·3·2参加的社团与研究会        18
    3·3·3与陈师曾、王梦白、梁启超、王瑶卿、程砚秋、梅兰芳的交往        19
    3·3·4撰写文章和创作艺术作品        21
    第4章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及影响        29
    4·1形成原因        29
    4·1·1深受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        30
    4·1·2旧学与新知:日本留学时期接受西学        32
    4·1·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科学文化的互融和发展        34
    4·2意义和影响        39
    4·2·1坚守传统文人思想        40
    4·2·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2
    结语        47
    参考文献        49
    附录        53
    致谢        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08: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绪论


    一、课题研究意义


    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下,姚茫父经历了国家从封建制度走到民国时期的时代,作为封建制度下最后一批文人士大夫,被清朝政府派遣留学日本,后定居北京。姚茫父致力于教育和艺术绘画的研究和探索,在文字学、画论、戏曲、工艺,绘画书法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后考察中国文字的发展,研究戏曲渊源和书画艺术创作,形成绘画美学思想理论。他是文字学家,戏曲家、诗人、工艺美术大师,在多种复杂的因素中研究于书画艺术,被称之为“旧京都的一代通人”①。晚年的姚茫父在北京画坛十分活跃,长期和北京知名书画家往来,并协助推动“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活动对北京画坛有着特殊的贡献。在20世纪初汹涌澎湃的西化潮流中,由于受到西方自然科学与思想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人画在与西方绘画的抗争中,被质疑和否定。正是因为在中国存在着像姚茫父这类拥有眼界和坚持传统中国文化的文人志士,研究中国文化理论,在当时社会文化混乱的情况下,用理论支撑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地位,并且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用文章肯定文人画的价值与进步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当时得到发展。他坚守和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为当时的国人增强着民族自信心,把知识分子的心团结一致,守住中国文人画的阵营,为后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这都与当时拥有着开明眼界的知识分子的付出尤为紧密相关。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基本都是对姚茫父的某一方面作论述或者评价研究,关于他的画学思想理论形成还没有深入条理研究。本人对他的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在20世纪初特定环境背景下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的产生给予重视,也能够全方面对其了解,给予后期学者更多思考。姚茫父现象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其后期所形成的画学思想理论,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画,且对于后人有一定的借鉴的作用。他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以及中国绘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姚茫父对文人画的坚守得到了陈师曾、王梦白等传统画家的支持和应和,使得传统的文人画得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为现代中国国画艺术的繁荣昌盛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和可贵的历史经验,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姚茫父的研究目前只是国内研究,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变有着重要影响。诸多学者对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也一直未曾停歇,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在著作方面有:姚茫父的孙女婿邓见宽对姚茫父文章的收集和整理《姚茫父画论》、《姚华诗选》、《茫父颖拓》、《弗堂词·菉猗曲》、《莲华盫写铜》、《弗堂类稿》、《书适》,杜鹏飞的《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文中都是对姚茫父的遗作进行收集整理出版,对他的书籍作品进行注释和按语,考察论著中一些生僻的字词,便于后人查阅文章,邓见宽和杜鹏飞对姚茫父的著作和书画艺术品整理,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多资料。《姚茫父画论》文中邓见宽将姚茫父对书画的见解的大部分文章都收录其中,将他的题画诗词也录入画论中,文中还提炼出他的绘画思想,这为本论文的书写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但是文中皆是对各篇文章和作品进行分析,虽有内容谈及姚茫父绘画思想,但是没有全面的梳理分析他的画学思想理论形成。


    美术史和断代史对姚茫父评价及其文学、词曲和书画艺术介绍的有:在《中国现代绘画史》第二卷(1912至1949年)文中共介绍品评姚茫父的三幅花鸟画、两幅山水画,《近百年名画家选集》收入《浅绛山水图》一幅,《清文集别录》中评价姚茫父的《弗堂类稿》一书的价值,在《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一卷中国传统美术:1896—1949》文中共收录姚茫父的三篇文章,《题画一得(三笔)》、《题陈师曾拟汉(故事)书扇面》、《题颖拓《汉·满君颂》并《任恭碑》(摘要)》,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录入姚茫父的《弗堂词》,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录入《菉猗曲》,王运熙、顾易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中品评姚茫父与王国维、吴梅被评为一代曲学大师。


    论述姚茫父的论文和期刊文章共搜索到62篇:其中,姚茫父评传论文有10篇,主要是从他的文字学、诗词、戏曲、书画、铜刻和颖拓艺术六个方面的成就作出概括性的评价,其中刘恒,崔丽著《犹道东风落柳华——姚华对文人画的坚守与传承》中对其在文人画的坚守和传承做出了肯定,对其形成的背景少有涉及,文中叙述性的介绍他的生平成就较多,评论性的语言较少;关于姚茫父生平交友的文章有8篇,文章主要是叙述性的介绍他与书画圈陈师曾、王梦白,进步党人士梁启超、陈叔通,梨园圈梅兰芳等好友的友谊;对姚茫父的诗、词、曲三个方面研究的相关论文有13篇;对他的书法艺术创作分析的论文有6篇,其中徐传法《姚茫父书法研究》分析比较深入,对他的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进行考察,文中多偏向书法艺术成就;关于他的绘画艺术思想理论相关论文12篇,其中周新凤《姚华绘画艺术思想研究》文中主要是谈及他的绘画艺术思想,有涉及到姚茫父的画学思想形成背景,但是没有做深入的探索,只是作为文章背景来论述他的绘画艺术思想;对他的刻铜和颖拓艺术作分析的文章一共有9篇,文中列举了他的部分刻铜和颖拓作品,对部分艺术品进行品鉴。


    对于姚茫父的生平年表目前考察到3篇:1986年邓见宽考察姚茫父著《述德赋·自注》和姚鑒《莲华盫年谱》及其他相关资料整理附录于鲁风主编的《姚茫父书画集》的《姚茫父年表》,1988年邓见宽又对年表进行简练梳理姚茫父生平附录于《书适》的《姚华年表》,杜鹏飞根据姚茫父遗留著作和参考邓见宽年表将姚茫父的一部分著作和交友录入《姚茫父年表》,此年表是目前比较详细的梳理他的生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资料。


    目前所见相关研究著作都未曾涉及或者深入探讨过姚茫父文人画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所以本文试图从姚茫父的时代背景入手,依照时间的走向顺序,对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的产生进行梳理,希望他的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的原因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文献研究,合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收集所需要的书籍和电子文献,到相关文化部门查阅、搜集、整理姚茫父的历史文献资料,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查看姚茫父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演绎,将搜索到的资料整合,相关知识进行提炼,对研究课题分析整合,演绎归纳,比较分析,分析姚茫父所处时代的背景结合画学思想比较得出他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原因。


    目前对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还没有形成专门研究,对姚茫父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生平和作品赏析,有个别涉及对他的画学思想的形成原因探索,但是没有全面的梳理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的原因,本论文将结合姚茫父的社会背景经过梳理比较全面地认识他画学思想理论形成的途径。在长期关注与调查的基础上本论文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姚茫父的画学思想形成因素分析后期所产生的画学思想,主要分析他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全面分析画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为后人全方面地了解姚茫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的产生现象是社会环境下的精神产物,作为清朝科举制度下最后一代文人又赴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在清代衰亡和民国成立之时,形成的画学思想理论,研究他的画学思想形成可以借古开今,得到很多启发。本文希望通过对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探究,揭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下产生的绘画美学思想。


    3·研究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文人画家产生原因从而更好理解中国画和中国文化。


    4·本论文是一个开拓性的工作,目前学术界对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研究,多是在他的著作方面进行分析的研究,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会采用综合分析法对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进行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08: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章 贵州的求学经历




    贵州地处偏远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在远古至元代之前的贵州各个民族文化还没有成熟,此时期为贵州文化的孕育期属于前黔文化。明代是贵州文化的形成发展期,明代之前的贵州各少数民族政权分散,缺乏统一的行政领导中心,缺乏文化上的中心认同意识,各个文化民族文化正处于发展阶段。清代在朝廷的重视下,贵州省开始大修交通道路,大量移民迁入,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开始进入繁荣时期。1840年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属于贵州文化的转型期,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人中国,在甲午战争以前,对贵州社会影响不大,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贵州很多仁人志士走出大山,吸收新文化、新思想,促使贵州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与西方新学交融。在新思潮的冲击下,贵州文化进入了新文化的范畴,呈现出与封建旧文化迥然不同的形态。


    姚茫父主要生活在贵州文化的转型期,当时的西方新学刚开始涌入中国。姚茫父名华,字重光,关于他的生卒,有其书写的《述德赋》为记载,姚茫父1876年清光绪二年(丙子)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其好友周大烈为其写的《墓志铭》考证他的卒年为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五月八日(6月8日),享年五十五岁。根据其孙女婿邓见宽编《姚华画论》中有记载姚茫父于1903年赴京赶考,推断出他在贵州生活的时间为27年,于1903年离开贵州赴京。家学教育和学堂教育对他后期的画学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幼年家庭贫寒的经历足够影响他后期坚持生活信念的一生,在贵州接受晚清封建制度下的学堂教育为后期画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扎实的文字基础。


    1·1姚茫父接受的家学教育


    在《弗堂类稿》书籍中可以考察到姚茫父的父亲姚源清,字澄海,“其县江西抚(抚州)人也”①天祖士进公,高祖文志公,曾祖玉德,祖廷辅公,随着他考取进士进京后其父受清廷赠中宪大夫,私谥孝宪先生。编写《述德赋》记载其家族历史也是为了“使后世子孙传而习焉”②,书中记载到姚茫父的五世祖开始都是务农,直到姚茫父成年时由于其父亲开始开始从商,家庭逐渐小康,家族才开始昌盛,其母亲是镇宁县人,费氏(1853-1890)其家境贫寒。关于姚茫父读书识字的家学教育,其孙女婿邓见宽有文记载,姚茫父5岁时,父亲就开始聘请教师到家中教其读书识字,母亲负责督促他的学习。他儿时很喜作水画曾①作《水画歌》回忆儿时爱好绘画的状况“曾忆儿时作水画,持向长者求其名……化工神妙本无物,何必拘墟加丹青。”②文中记叙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对绘画的喜爱,水画是古时就有的绘画表现形式,任由笔墨的行走来描绘对象,这便是记载姚茫父早期探索绘画的依据,诗中也透露出他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的肯定,即是不被身边人认可,自己也会坚持探索的精神。姚茫父在贵州幼时从贵州原广顺学正姚荔香读书,10岁时跟从杨子懿学习长达八年之久,15岁的时候,母亲费氏去世,家庭的负担都落到了父亲姚源清的身上。少年的姚茫父生活清苦,一心好学,闭门苦读,秉烛而思,往往达日。姚茫父天资聪明,体谅父母,从小好学,小时候私塾先生曾让其精读段玉裁注的《说文》一书,姚茫父对此书爱不释手,后苦心研读,此书为他研究文字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姚茫父凭着自己勤苦好学的精神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18岁时得以到县城里读书,母亲的病逝和家庭经济的困难使得姚茫父只能靠学校的一些补助和亲友的支持得以读书,以食“廪饩”图温饱,才能继续求学。《弗堂词·菉猗曲》悼念唐炯的文中可知姚茫父在青少年时期曾多次到唐家做客,观赏到很多书画藏品和书籍,唐炯出生在贵阳世代官宦人家,举人出身,对贵州文化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也深深的影响了姚茫父。贫寒的家庭教育使得姚茫父更加珍视得来不易的生活和学习的时间,也为其以后诗词、艺术创作上注入很深的感情。


    1·2姚茫父接受的学堂教育


    由于贵阳地处黔中腹地,在清末民初时期,书院的教学制度还是老一套八股文制的教学方式。直至1894清光绪二十年调任到贵州的严修③开始,在贵阳开创官书局同时改革书院的体制,引入西学课程,改革书院的体制。有桂诗成的《姚茫父先生传》记载在幼时治小学、经学和博览群书,艰苦苦读的事件后期,“为范孙严先生所提拔,以高材入经世学堂,受经学于雷玉峰先生”④严修初试姚茫父就让其解读《康熙字典》和《说文》,对他的才华很是看重和赏识。严修从各府州县多次严格选拔40名高材生入书院深造,姚茫父以贵筑县廪生入选。在学古书院的学习环境下,打开了姚茫父的眼界,也提高了他的思想认识。他在贵州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学堂教育,影响他最大是严修老师。在严修被委派到贵州主持学政期间,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并且赏识他的才华,便一直帮助姚茫父在生活和学习中解决很多困难。1895年,姚茫父在贵州参加科举考试,依次中秀才和举人。1902年在贵阳学习毕业后,刘显世聘请姚茫父到兴义县(今兴义市)笔山书院担任山长并任教,贵州兴义笔山书院,在姚茫父之前有12任山长,书院为贵州培养了很多贵川进士、举人,还有外省的进士吴成熙、喻鸿钧、桂馥等有名之士。书院里的弟子中王伯群和姚茫父师徒情谊最深,在笔山书院期间编写有《黎峨日记》、《笔山讲录》、《佩文韵注》等书籍。


    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也就是姚茫父24岁时凭借着举人身份赴京会试①,谁料名落孙山,之后他继续在贵州研读,直至清光绪三十年,29岁的姚茫父赴河南开封参加借闱会试,终于中贡生,然后他回到北京参加殿试中三甲第九名,而被皇上赐进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3:32
  • 签到天数: 20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8-22 1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支持、高亮助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8: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8-23 08:24 编辑

    第2章 留学日本


    2.1二十世纪初姚茫父留日的背景


    中国人在经历了甲午战役的惨败后开始醒悟,认为日本因为明治维新的改革而富强,应该快速学习西方的文化,才能改善中国当时的状况,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派出很多留学生留学日本。1639(崇祯十二、宽永十六)年之前的日本,和中国一样实行锁国政策,直至1720(康熙五十九、享保五年),因为吉宗将军的重视,洋学在日本得到推广,以后日本便紧跟着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知识,而此时的中国却无视西方的新文化,甚至抵制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以至于在中国译刊的西洋书籍魏源的《海国图志》在1847年才得到翻译发行,这比日本翻译西方书籍《解体新书》整整迟了74年。由于日本积极重视西方文化,明治时代(1868—1912年),政府带头翻译或翻刻外国的报纸和杂志,好的变革离不开当时稳定政府具有先见之明,日本政府大规模的对外开放,虽然会有些资本流失,但是相比较而言日本是收获满满,日本政府睿智的眼光不全放在吸收西学,而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合日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直到现如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日本明治维新的举措是十分的睿智。


    有记载“1899年增至二百名,1902年达400到500名,1903年有1000名;到了1906年,竟达到一、二万名之多。”①如此声势浩大留学去日本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经历了甲午之战战败,中国希望能够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让中国能够走出当时的困境,中国学生游学日本忍辱负重,期待学成之后,参加到救国的道路中去;在对比日本和欧洲国家的路程上,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路程较近,生活费也教便宜;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思想相似,千百年来日本在思想、文学、制度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留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些翻译人才,②想通过留学日本迅速学习西洋近代文化,把已经翻译的西方书籍再翻译为汉语通过留学生迅速传播到中国,加快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


    从甲午战役中,日本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变成了学习者。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割地赔款后的中国,在惨烈的失败下才意识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向比自己强的国家学习“维新”,国人希望能向日本一样改变国家命运,很多爱国志士为祖国的前进而做出努力。正是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声势浩大的留日浪潮拉开序幕,这就是清政府派遣姚茫父等知识分子留学日本的历史背景。


    2.2日本求学的经历


    在留学日本时期,由于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落后,中国人在外留学受尽侮辱,“小孩子侮辱居留日本的中国人的情景”①图中是两个中国男人在街头公然被一个日本小孩侮辱,辱骂中国人,而日本警察却熟视无睹。



    图2—1日本警察无视中国人



    孙宝暄在《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命驾出诣邮部……乃至邮司,久之,姚一鄂(姚茫父后字一萼),对谈良久。”可以推知姚茫父出国的日期,1904年的9月姚茫父只身赴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班就读,学习法律、经济学等一系列西方新学,继续完成学业,并兼学银行讲习科在1906年秋继续入法政大学学习。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姚茫父开始了他在东京法政速成班的三年学习生活并显露出他多方面才华。1905年二月应日本僧人空海暮秋的邀请,“姚茫父书写了祝贺元兴僧正大德八十寿辰长诗并序,深受日本友人的赏识。”②而在1905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开始驱赶和凌辱中韩留学生,姚茫父有《秋兴》诗篇记录了当时留日艰难的处境。


    留日期间在日本看到经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日益变得强大而独立,他内心非常期盼自己的祖国也能借鉴以用之,他在留学日本学习的期间和法政的同学们一起创办了“丙午社”,编著法政讲义数十册发行国内,希望自己在日本所学的知识能让国人直接学习,先后还编著有《财政学》、《银行论》,一个爱国志士的心,迫切希望祖国立刻学到西方先进的知识文化,当前国势日弱的情势下,日本很多学生对中国人很不友好甚至侮辱中国人。面对这些压力,激起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他希望国家能像日本一样,经过学习西学,国家改革就能实现现代化社会。在他的《丙午署中自日本假归,北京天宁寺集》③可以考察到在“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从日本回国的假期中与同在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同学陈敬弟、范源廉等成立丙午社,社团主要是著述在日本学习的法政、金融书籍,刊印在国内。他在北京期间利用自己的假期积极筹办“黔学堂”,创办“京师贵州旅学同志会”,筹款商办贵州矿务,一颗思乡情怀让他一直挂念着家乡,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帮助到贵州学子在外求学的机会。1907年三月,《民法財产》在日本印刷后发行于天津丙午社,并撰写《经济与中国》发表于《中国新报》第五号,他希望在日本学习的先进文化知识能够尽快传播到中国,改变当时国内的困境。九月份,姚茫父在日本法政大学毕业,《自日本归,过武昌赠陈仲恕》①这首诗是姚茫父和陈叔通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回国时在武昌看望陈叔通的哥哥陈仲怒而作,诗的题目下就记叙着作诗的时间为,“丁末十月二十五日”②可以推敲出先生回国时间就在十月份。诗中抒写出作者从日本归来决意要在祖国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2.3与黄远庸、范源濂、陈敬第、蹇念益、周大烈的交往


    赴日本学习其实就是学习西方文化,姚茫父在日本三年期间,结识了黄远庸、范源濂(静生)、陈敬第(叔通)、周大烈(印昆)、蹇念益。


    黄远庸(黄远生)和姚茫父同为清朝末年的科举进士,一同留学日本友谊深厚。黄远庸在辛亥革命后就参加进步党,积极投身于新闻报社中,用文章揭露着社会的事实,在北京办《论衡》(周刊),聘姚茫父编“文苑”栏,期刊主要是政治评论文章为主,姚茫父著述的《艺林虎贲》在上海办《亚细亚报》期刊上连载五期。1915年12月27号黄远庸因为反对袁世凯的恶行而远走美国而被人杀害,姚茫父作《哭黄远庸》揭露这残暴的事实,文中抒写了黄远庸爱憎分明、洁身自好,不与恶人同流合污的精神,用典故暗示系袁世凯之党派人士逼走黄远庸,在当时国家社会混乱的情况下,姚茫父敢于直面指责反袁的精神是难得可贵的。


    范源廉从日本归国后在清政府学部、民国教育部、北师大任职,是我国近代名望仅次于蔡元培的教育家。清国留学生会馆由留学生领袖范源廉、曹汝霖、蔡鳄、章宗祥等在驻日公使和其他方面的协助下产生的,在1902年建成③,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范源廉任第一任堂(校)长时,请姚茫父教国文,此后,姚在北京多所大学执教,并出任女师校长。他俩在民国初年教育战线上进一步结成亲密的伙伴。范源廉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这影响了姚茫父今后对教育贡献的态度,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这也是爱国的体现。有《题画与范静生》诗中寄托了自己对好友未来的思考,希望好友能珍惜眼前仕途,而为今后作更好的规划。


    陈敬第(陈叔通)在1904年与姚茫父一起留学日本,在东京政法大学同窗三年,共同鼓励学习,民国初期俩人共同在北京工作,一起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工作,而后陈叔通为姚茫父绘画艺术做了积极的传播。清代末年与姚茫父共同开办“丙午社”、“尚志学会”,陈敬第是姚茫父文艺作品的鉴赏家、编辑与出版者,在后来陈叔通《哀姚茫父》中记叙了两人长情的友谊,文中“欣逢初度辰,我亦同丙子”为自己和姚茫父的生辰年欣喜,陈叔通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将姚茫父考订的《史晨碑》、《广武将军碑》影印出版,五十年代,陈叔通在担任国家重任期间,亲自编辑姚茫父书法、绘画、颖拓用珂罗版③。


    蹇[jiǎn]念益作为姚茫父的同乡和生活好友,清末同留学日本,民初任国会议员,在弗堂词中,姚茫父为蹇念益题画词《一寸金》中写到:“愁恨馀生,误了春花又秋月。赖典衣沽酒,琴边得趣,提壶酬影,胸中无物,杯冷肠初热。”②诗词中真实写照了蹇念益的一生,蹇曾经辅助梁启超护国反袁世凯,有“梁谋蹇断”之说,当梁启超、姚茫父先后逝世,蹇念益写上“从容谈笑而去”六字仰药辞世,从中透露出他们友谊之深厚。


    周大烈是他们中最年长的,人称周髯,姚茫父逝世后,周大烈给其著《贵阳姚茫父墓志铭》记载,同入法政大学讲习科学习,相互鼓励完成学业归国。姚茫父在1907年作《沁园春》题画词给周大烈,记录当时游学日本的苦楚,此诗是《十严居图》的题画词,“十严居”是周大烈书屋的名称,文中“篱下三年,日边万里,傲睨江湖怜我才。”③叙述了在日本三年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日本受尽侮辱的三年时光,这是对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愤懑之情,对以后报效祖国和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改变祖国的现状。而后1908年作《题“夏柳图”,为周六印昆大烈》借诗中的夏柳比喻自己正直青春,应该施展抱负为国为民,无奈生不逢时晚清政府摇摇欲坠,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感慨。1914年姚茫父作《甲寅周六印昆同梁壁园长沙观女剧诗后》记叙了和好友周大烈于梁壁园观女剧《后庭花》的感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3: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章 北京的社会活动
    3.1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文化背景
    姚茫父“丁末(1907)自日本归朝,逐留京师”①,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割地赔款,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完全丧失了国家的主权。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疯狂的对中国进行掠夺,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傀儡。当时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投靠了帝国主义,无耻地出卖国家主权并加强对人民的压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把持,使得国内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国家危在旦夕,中国内忧外患,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环视着中国的国土,而中国内部得清王朝也腐败不堪,日益衰败。
    政治上:西方列强勾结着中国封建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的掠夺着中国资源,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袁世凯想方设法占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他在给清朝廷的奏折中写到“义和团比帝国主义还要危险,哪怕是义和团能够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②可见,当时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还妄想着统治中国哪怕是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晚清时的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在形式上打着西方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清政府的虚伪改革希望借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来维护其统治地位,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步入腐败阶段,无法实现改革,实质还是地主阶级控制着资产。经济上:帝国主义在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中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牢牢抓住中国的银行、铁路、对外贸易和新兴工业等资产,“外国资本的扩张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成为供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原料的附属地”③。中国民族企业备受外国列强的资本企业打压,资源被各国列强占据,毫无优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思想文化上:20世纪初的中国,清政府想紧紧抓住西方文化知识希望通过改革能成为统治国家的手段,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大批留学归国之士带来西方科学的知识与民主的思想,旧的封建思想被西方新思想所席卷,清朝统治者开始改革内政,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中国出现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3.2画坛概况
    在20世初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下美术作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是相互影响的,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冲击和碰撞,中国画坛出现前所未有的变革潮流,融合中西绘画思潮,随着国家的衰亡,画坛只能听之任之。西方文化艺术汹涌如潮水般的涌入中国,中国传统美术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期是中外文化真正发生正面交锋的时期。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心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姚茫父,在西方文化思想中能够辨析出自己的方向,作为年轻进步有着西方留学经历的,他该何去何从?
    3.2.1倡导西学改革中国美术
    晚清民初的政治活动家康有为(1858年—1927年)在政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理论和实践亦在书画圈里也引起了震动,他在游历了欧洲,看到西方先进的文化建设和写实性西方绘画中触动很大,在面对19、20世纪初的中国的传统美术在落后的中国没有发展,依然是千百年前的文人画思想而产生了质疑,于是完全否定文人画,希望能用西方的写实性绘画代替中国文人画在中国绘画上的发展,他于1917年公开发表《万木草堂画目》一文,文章指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观点,文中说明了中国从宋朝前,绘画皆是象形的,按照对象的形象进行的绘画也就是写实性绘画,现在欧洲就是写实性的,批评苏轼“谬发高论”后人盲目崇拜而推广到如今田地,直接说明如果中国美术依然守旧按照文人画的发展,“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②的思想,希望国人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学习西方的画学思想,来解决中国目前美术的绝境。文中,康有为特别提出应该引入西方的绘画写实性来改造中国的传统文人画思想,他想用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方式来“改革”中国美术。虽然他们的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有些激变。今天看来西方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不能就因为中国的落后而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思想或者是画学思想,这是很不理智也不可取的。
    吕澂在《新青年》上发表《美术革命》中说道:“呜呼!我国美术之弊,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加革命也。”吕澂在文中开始是概述了西方对“艺术(Art)”和“美术”(FineArt)俩个词在西方的解释,说明形体和空间的重要性。陈独秀在1918年于《新青年》中发表《美术革命—答吕澂》一文,文中提出中国画想要得到改良就必须要“革王画的命”①,文章提倡学习西方的写实主义直接批评王派的画比不上同时期的吴墨井²。徐悲鸿在1918年作《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文章,文中直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西方之物质可尽术尽艺,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提出绘画的要旨就是在于“惟妙惟肖”,“妙”就是“美”,“肖”就是“艺”的概念。③在材料上说明西方绘画的材料比中国绘画材料好表现对象,绘画时间上说明中国绘画比西方绘画耗时长,难形容万物之情比西方绘画淋漓尽致。说明中国画是文人的一个伎俩,智者没有去深入研究而故意为之。在绘画材料上批评现在人绘画用生宣难以表现物象而提倡用熟宣绘画,主张运用写实性绘画方法改革中国美术。
    文化交流是必然的,融合与独立是多么的不易掌控。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一定是动态变化的,一直封闭锁国的状态或者一味的按部就班是不可能正确的向前发展。文化战争是会导致很多文化思想的滞留和错误的人跟随,但是也是激发真理实现的催化剂,从而产生新的思想,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
    3.2.2继承和发展文人画精神
    20世纪初的陈师曾赴日本,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关于西洋画和南画④都有探索和认识。1921年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来到北京,陈师曾、姚茫父和他对于文人画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也促使了姚茫父和陈师曾对国内文人画质疑而必须需要一份文章来肯定文人画的价值。面对当时对中国画衰败和革命的论调,当年陈师曾立刻作《文人画之价值》白话文发表于《绘学杂志》,而后他又于1922年5月发表文言文版的《文人画之价值》,姚茫父紧接着为其文章写序,文章提出“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不是考究绘画时间长短或者描写的技巧性,画是“性灵”、“思想者”、“活动者”的概念,不是“器械”,文中重点指出文人画的要素为“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⑤通篇都没有关于革命的论题,却一直在艺术的范围中强调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这篇文章为文人画正其名,直指文人画重精神的核心,肯定文人画重个性的特点,捍卫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当时画坛的重要地位。
    1921年姚茫父用中国传统的文言文形式诠释了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姚茫父翻译撰写1200余字,文章指出文人画重精神的思想:“画家多求之形质,文人务肖其神情”、“以文人之美,常参造化之权”①,文人画的实质就是其重绘画的精神而不是绘画的表象。此后,姚茫父撰写了很多画论,如《复邓和甫③论书画》和《再复邓和甫论书画》,都是在考察古人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心得。在《题画一得》(三笔)是姚茫父1928年初夏在莲华庵所作,是在发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一文后为更深层次的探索论证文人画在中国传统历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文中考证中国画的题画诗源自汉代之前,而在宋元时期得以兴盛,中国绘画中的题画是画中之眼,在绘画中尤其重要,文人画重绘画表达的精神,不是写实物象。在民国初期姚茫父提出的《题画一得》在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的《艺林旬刊》中连载此文章,可以看出,此文章在当时尤为重要。
    在当时西学思潮高涨的时代,姚茫父和陈师曾坚持文人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书画家的他与陈师曾一直在实践中表明自己对传统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认识,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文人画是包涵了中国千百年来中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而不是像革命派所说的文人画是一种蒙蔽现实的绘画。坚持传统中国画又借鉴先进的西学思想,他们身体力行地推进了中国画的发展,他们成为民国时期传统书画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作为20世纪活跃在北京画坛的姚茫父在艺术战场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姚茫父在许多画家一致认为中国画已经走向衰亡的情况下依然与陈师曾坚持文人画思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必须继承和发展的,不该否定文人画的历史地位,在当时增强了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国画未来的方向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3北京期间主要活动
    姚茫父留日归北京,均住在城南灿缦胡同莲花(华)寺,长达20年。莲花寺位于北京城南(今宣武区)烂缦胡同内,姚茫父在之前寄居该寺,回国后,经过翻修和建筑房屋,一家人都搬入其中,曾在贵州为官的洪亮吉、段玉裁也曾借住在寺中。该寺庙北院为寺,南院为庵,民国初年北京莲花寺是贵州人心目中最向往的治学之地,是任可澄、刘显治、陈国祥、陈幼苏等贵州在京人士常去谈学问和论金石碑帖及古籍书刊的地方。贵阳学古书院同窗黄干夫滞留北京多年,一直寄居莲花寺,他不仅从食宿上尽心照顾,而且在书画修养上进行鼓励。姚茫父的莲花寺一直是贵州人聚会的中心被称为“小贵州会馆”。今见姚茫父作品中“莲华庵”、“弗堂”、“菉猗室”,均是对莲花寺内自己住所的别称。姚茫父回国后主要在北京活动,一方面担任各种社会职务一方面从事艺术活动,无疑是促进艺术方面更深的理解认识。
    3.3.1任职的情况
    1907年自日本归国后,姚茫父在清政府的任命下担任邮传部各类事务。而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而在邮传部工作的姚茫父,似乎这个身在其位的“官员”一直关注着教育,他于民国时期看到很多官员弃官而不能为国奉献,也深知在当时鼓吹西学的改革派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极大。姚茫父作为清朝官员,抱着对国家的希望,清楚认识当时国家时局,对清朝的覆灭抱着坚定的态度,自身仍然洁身自好,为国为民,报效祖国。可是当时的民国初年,国家军阀混乱,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还杀害了很多爱国人士,在这样的状况下,满心抱负的姚茫父只有含恨弃官从教,希望用教育能够呼唤更多和自己有着相同抱负的人,而后一直执着于对金石、诗词、戏曲、书画艺术的探究,于是弃官从教,后期在北京多所高校任职。
    1912年姚茫父作诗《逊政之明日,苏厚盫同年员外舆挂冠去,书此奉别》劝慰辛亥革命后辞官的同事苏厚盫认清清王朝的覆灭,抛弃做遗老的打算,继续投身于国家,为国效力,可是这苏员外并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而作《厚盫和韵》表达自己的决心,之后姚茫父又作《喜厚盫见酬,再用前韵奉寄》再次劝慰姚员外,而姚厚盫说道自己已经没有话对姚茫父诉说了,不是同路之人,不必相言。1912年作《秋草六首》诗词,记叙清政府腐败即将覆灭的景象,文用“城狐”形容为非作歹的清朝官员,也叙述了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一些为虎作张的官员凄惨的下场,支持革命党铲除封建王朝的余孽,用“秋风”来象征欣欣向荣的革命势力,希望祖国能开始走向正确的道路。下表是参考邓见宽所编《姚华年表》列出姚茫父在回国后担任的职务情况。
    表3.11907—1924年姚茫父任职一览表
    时间
    任职单位
    职务

    1907.
    邮传部、邮政司
    船政司主事、建核科科长

    1910.
    邮传部铁道部、川粤汉铁路筹备处
    主事、教师,教授日本留学生中文

    1910.
    邮传部铁路管理所、京师第一蒙养院保姆研究科
    管理类和财务方面的授课、历史教师

    1911.
    清华学堂、邮传部邮政司建核科
    中等科国文教师教授国文、科长

    1912.
    临时参议院
    贵州参议员负责教育部读音统一文字编写工作

    1914.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校长和校务管理兼授课

    1915.
    中华大学、政事堂礼制馆
    教授国文课、编纂管制

    1917.
    法制局
    法律调查

    1918.
    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
    北京大学造形美术研究会
    教师
    出任会长、导师。

    1924.
    私立京华美术专料学校
    校长

    3.3.2参加的社团与研究会
    姚茫父从日本回国后积极参加很多社团,在社团中编著书籍发行于世,早期参加社团多与日本所学的法政相关,目的在于希望将翻译后的西学思想能通过书籍等方式,尽快将先进和科学的新学在国内传播。可是面对当时的改革乱像,本来想在政界中施展抱负的他无奈于当时的腐败的清政府,在军阀混乱的民国初期,转而专心治学将爱国情怀寄托于文学艺术上,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在当时也是尤为重要。在以后,他参加的多是与艺术相关社团,在社团中参与书画辨析,书籍、金石的真伪等。
    表3.2姚茫父参加社团与研究会
    时间
    社团
    成员
    内容

    1906年
    丙午社
    陈汉第、陈敬第、范源濂等
    编著法政讲义数十册
    印行国内,编著《财政学》《银行论》。

    1906年
    “黔学堂”、京师贵州旅学同志会。
    贵州籍在京的学生
    在京期间筹款商办贵州矿务。

    1907年
    天津丙午社《中国新报》
    陈汉第、陈敬第、范源濂等
    编撰《民法財产》、撰写《经济与中国》。

    1910年
    尚志学会政法学堂
    陈叔通、邵仲威、范源濂等
    教授法政知识。

    1915年
    宣南画社
    余绍宋
    创作、研讨绘画。

    1920年
    中国画学研究会
    金城、姚华、陈师曾等。
    共同研讨中国画。

    1922年
    日本东京第二届中日绘画联合展
    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
    举办画展。

    1923年
    造(形)型美术研究会
    蔡元培

    1924年
    1、参加第三届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2、贵州会馆创办展览。
    3、北京美术界举行欢迎茶会。
    1、渡边晨亩、荒木十亩、小室翠云等。
    2、凌文渊、陈半丁、王梦白。
    3、泰戈尔、凌文渊、陈半丁、齐白石。
    1、诗《三月三十日,谒长陵,次小室翠云韵》记载。
    3、有画馈赠泰戈尔,增进了中印民间交流。

    1925年
    聊园词社
    汤定之、溥心畲、刘含章
    作《聊园填词不达意图》长卷。

    此表是参考邓见宽所编《姚华年表》以及姚茫父生前著作的书籍中按时间的顺序整理而出,这对于研究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部分。
    3.3.3与陈师曾、王梦白、梁启超、王瑶卿、程砚秋、梅兰芳的交往
    3.3.3.1书画艺术的切磋
    陈师曾早期学习绘画艺术,在日本从事美术的研究。姚茫父与陈师曾交往中,俩人不谋而合,俩人被誉为“民国初期北京画坛的双子星座”。姚茫父深受陈师曾在中国绘画的影响,加之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校长大村西崖经常访华。陈师曾、大村西崖和姚茫父,三人就文人画的问题做了很多深入探讨。“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由于西方美术的倾入,日本民族美术也受到过猛然冲击”,也在近代美术史上有过传统与现代化的争论。认为日本美术在20世纪初的成功转型,将文人画一直发展前行,这就是日本艺术界的部分具有长远眼界的人既坚持传统又合理发展文人画的功劳。这些思想让姚茫父借鉴到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更加坚信中国传统文人画也能继承和发展,想要发展则必须深挖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内核。
    1916年姚茫父作《朽画赋》赞颂陈师曾书画艺术,文中反复强调中国画的绘画精神,说明书法是绘画的基础,详细的概述了书法的用笔在绘画的表现,《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品评陈师曾的一幅行书“衡恪书臻纯古,艺含重有,学之艰深,思到通博。”③的评价,和这样的益友在一起,姚茫父的艺术创作也是很有提高。《弗堂类稿》中录入多篇关于姚陈二人切磋画艺,相互赠画的诗篇和题画诗。
    姚陈两位画家取材于历史画、风俗画、故事画的人物画,在运用汉唐古人的运笔、造形,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绘画,美术理论界评论他俩熔金石刻划于当代绘画的贡献是我国近代绘画的巨大成就。姚陈合作《古欢图》,其他画幅上两人创作的作品甚多。《古欢图》从画上落款便知晓此图是姚茫父1914年(甲寅)冬月十一月为贺寿73岁的父亲姚源清而作,画中绘画了梅花和兰花,而好友就给画面添了牡丹和竹子,给画面增添了很多生气,画面饱满,红色的花瓣和嫩黄的竹子和整个画面相互呼应。画中的器皿画得很是精妙,用比较写实的手法画出,有颖拓的影子,牡丹花的花瓶上的底座,还可以清晰的看到黄山二字,大概是作者游览黄山时所带回的珍爱器皿。对图中器皿的细致刻画加之写意的梅、兰、竹、牡丹,姚茫父用篆书写古欢图三字,而后三行小行书落款错落有致,最后在盖上自己平时所用的朱文和白文印章,画面饱满,构图则是精心设计的S型构图,画面的右下角还署上陈衡恪补花竹,后在画面的左下角加盖两方印章,与右下角笔墨平衡。姚茫父的绘画作品中有许多陈师曾的笔墨,由此看出姚陈二人的来往频繁更是在绘画艺术上相互切磋而砥砺知己。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976/wps2.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976/wps3.png
    图3—1姚陈合作
    姚茫父有《王梦白小传》一文,介绍画家王梦白①,评价好友王梦白“才情殆天授,非关学耶”②,指出他是天赋极高的画家,也具有自身绘画的特色,在画论中共收录王梦白所作的九首题画诗。王梦白精于画动物,画论中记录了他画牛、猴、螳螂、黄蜂、猪还有仕女图。1925年姚茫父和王梦白、陈师曾合作《猴技图》,王梦白画猴人立而骑羊的杂技表演,陈师曾为画面施色,姚茫父为人物勾脸,三人合作,使得这幅画更具有诙谐色彩,令人更多遐想。而后作诗:“梦白画猴,人立而骑羊也,衣保则师曾所为,余更补面具………”此题诗中可知王、姚、陈三画家的作画经过,王梦白的《猴技图》经陈师曾施彩即人格化,又经姚茫父补面具更戏剧化,意韵独具后又由姚茫父题诗,真是诗书画俱全。后姚茫父诗《王梦白破斋》记叙好友王梦白在艰难的生活处境中,依然恃才傲世的个性。
    1913年4月,梁启超邀诗人、书画家、演员等四十余人于北京万牲园(三贝子园),举行集会,姚茫父有诗《癸丑上巳梁任公招集三贝子园,分得带字二十韵》记叙了当时集会的盛况,到会者吟诗、弹唱,相互交流感慨当时的社会。姚茫父也有文发表于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志,先后连载他的文学著作《书适》、曲论《曲海一勺》、戏曲理论《菉猗室曲话》。姚茫父五十岁生辰时,邀好友梁启超到会共聚,梁有《祝姚茫父五十寿诗》诗词祝贺,而后姚茫父作的《乙丑四月。五十初度,依韵答饮冰兼呈同座诸公》酬谢诗与众客人,从中可看出梁姚之交。
    3.3.3.2与梨园界往来
    王瑶卿、程砚秋、梅兰芳等著名京剧演员对姚茫父很是尊重。他们不断向姚茫父请教戏曲、音韵,学习古典诗词,还向他学习书画。姚茫父用书画同源的观点阐述京剧脸谱的演变,他说:“绘画与面具,辗转相师”,还详细阐述过面具的产生发展而成钩脸。姚茫父的戏曲理论、文学、美术、声韵等诸多方面的造诣,对推动民国初年北方京剧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弗堂类稿》中记叙了姚茫父和陈师曾馈赠诗画和墨盒给程砚秋、梅兰芳,在《玉霜演“一口剑”弹词,余赠诗,师曾信笔写剑,奇迹也。即为释龛所得,师曾没,寓书征题,且以为双棠馆一宝矣》诗中记载了姚茫父受梅兰芳的好友李释龛的邀请在双棠馆观看程砚秋演《一口剑》,临走时赠诗予程砚秋,1911年有诗《王瑶卿墨菊,为同翰卿题》二首记录王瑶卿作题画诗,也描述着对王瑶卿笔下的墨菊在风霜的吹打下存活的感慨。《旧书《长恨歌》于墨盒子,刻成玉霜得之,属题尾》是1923年姚茫父刻铜墨盒赠予京剧演员程砚秋而作的诗,透露出了他们在艺术追求上的共同交往,《鹧鸪天》是姚茫父赠菊花图给李释龛时作的一首词,该诗词中说明了中国花鸟画用没骨法夸张的表现折枝的秋菊,描绘其傲霜迎寒开放的独特个性。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观看了姚茫父、王梦白、陈半丁、凌直支4位画家在贵州会馆举办的画展。泰戈尔问梅兰芳为何绘画中国画时,梅兰芳直说姚茫父为自己的老师。
    3.3.4撰写文章和创作艺术作品
    姚茫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文字学、文论、戏曲理论、书画、艺术工艺品上都有很多成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产。
    3.3.4.1文字学
    《书适》是姚茫父根据许慎的《说文》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基础上做的一部古文字学概论,今邓见宽编姚茫父著的《书适》著作将《小学问答》、《书适》和《黔语》编为一本,原《书适》文中包含了一篇自序,六篇文章,一篇续篇,文章最后以《与盗儿论书书》结尾。文中可知作者于“甲寅上元”①1914年阴历正月十五给文章作序在文章中,姚茫父文中主要说明了文字的起源,在第六篇里主要说明书写工具的发展,文中列举了董其昌、吴大激②、陈寿卿③、潘祖阴、顾炎武等明代和清代的书画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思想家、学者,让读者更好理解运用书写工具的重要性。在《续篇》中主要阐述了书契的递变,“秦隶递变”、“后汉分书,始见顿挫,蚕头雁尾”、“隶草二法,兼并混一,以成今隶。”①记叙了书法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文中姚茫父根据自己书法经验“惟以刚毫进摹古迹,易得矩獲”用刚毫摹钟鼎铭文,石刻碑文等,容易得到法度,姚茫父制颖拓多用刚毫,他的书法作品形象古朴。晚年姚茫父释贵州方言,以古诞今,以俗证文,将贵州常用词语的源流、递变,旁及习俗、风尚、民情,详细写进《黔语》一书,并图阐明贵州方言是汉语的组成部分,又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原型。这是一部颇有价值,值得重视的语言学潜作。姚茫父在文学学方面的文章还有《<说文>三例表》、《菉猗杂笔》、《论文字》、《金石系》、《翻切今纽六论》、《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序》等。
    3.3.4.2绘画理论
    《姚茫父画论》收入姚茫父的11篇绘画论著和收集了姚茫父题画诗、颖拓画论。《艺林虎贲》为姚茫父最早公开发表的艺术论文,文中鉴别、品评绘画,提出了“先熟掌故,后辨沿革”⑥文中简介了书画的历史渊源,考辨书画,为他后期绘画奠定基础。
    《题画一得》一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撰写《题画一得》的目的,“画须题也。不题,则画史矣”⑦,作者运用笔记的形式总结了我国绘画艺术特点,以书入画的实践心得,中国画(包括雕刻)应当注重诗、书、画相结合。文中第二、三、四部分是“一笔”“二笔”、“三笔”的展开论述,实质还是支持文人画的观点。“一笔”中提出了“题画非画,而实与画同物”、“题必使画能由浅而加深,深而加远,将自有形以即于无形”的观点,题画诗词是绘画的一部分,在绘画中起到点睛的作用,将绘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题画其实难于绘画,题别人的绘画其实又是难于自己绘画之画,明确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学观点。“一笔”中还举例说明如《方氏墨谱》、《十竹斋画谱》的题画都是很精妙的,可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文章又说明题画繁杂的弊病,不要以多题字以为贵。作者又结合自己收藏的《玫瑰图》来说明题画的重要性,说明在绘画作者没有署名时补题和代补款时怎么处理画面的情况,列举了好友陈师曾的绘画,自己给他的绘画题字,这就类似于古人画,陈师曾的《蕉叶梅花》幅,绘画上部分较满,下部分极虚,画面左部分有蕉身到底,那么题字就是右下角,经营好位置后就应该注重画面的气韵来题字,因题七言绝句紧依右边,在以小行书写上年月姓名即可。姚茫父结合自己为好友题画的经验,希望读者可以借鉴学习。“一笔”中举例了顾恺之的《列女传图》中的左图右史,《六朝则束魏武定元年清信士合道俗九十人造像》、赵子昂的《九歌图》、文衡山的《西厢图》等。作者推荐了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和戴鹿叔《习苦斋画絮》供读者参阅。“二笔”中主要是叙写了好友陈师曾和儿子姚整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详细描写了身边好友绘画的题字落款的形式追求,让读者得以借鉴。“三笔”主要是品评画家的作品来分析题画诗载绘画的重要意义,文章以点评的方式欣赏各个名作,列举了许道宁《雪岭盘车图》、马远《落照图》、刘松年《渊明还莊图》、赵松雪《着色山水小景》、井西道人《乱山藏寺图》、王叔明《兰雪斋图》,文中作者面对当时流行的西洋画,否定粤人郑君(留日归国)主张的画不须题的主张,文中说明了西画大部分都是把绘画的物像表现在正中央,这和中国画的取势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不应该就生搬硬套给中国画。文中列举的很多绘画的题字都是为了说明在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统一和谐的美学观点,这篇文章在当时是尤为重要的。
    姚茫父著《中国图谱流源考》文章是北大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论文的首篇,文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美术史。该文章代表了二十年代我国美术评论和美术史的水平,影响了北京大学美术研究会研究者和创作者,文中说明了中国图谱源流必将以“考古”为首当其冲,“姑断代为三;第一,上古三代,第二,秦汉至唐,第三,宋至清。”、“夫学者事事务求分晰,艺事特务为变化”。①文中不仅说明了图谱的流源还提出了作为文人该具备的诗书气质。
    3.3.4.3诗词
    《姚华诗选》是邓见宽采选姚茫父著作《弗堂类稿》、《五言飞鸟集》及他代表性的遗作诗篇汇编和对诗篇的选注合成的一部书籍。姚茫父早期以诗文名于事,他擅长韵文,他在当时与各诗派都有联系,他的同窗周大烈,是提倡汉魏六朝和盛唐的湖广派诗人王阅运的学生,他与主张诗界革命的梁启超诗文也经常往来。
    姚茫父诗作多喜用典故,在文中多有引入他的诗词在这就不在多列举,《五言飞鸟集》是根据郑振铎译印度诗人太戈尔《飞鸟集》运用我国古近体诗的五言句式创作的诗作共二百五十六首,姚茫父自序诗三首,文中“淫洗有忧患,清新起腐朽。演作“国风”辞,喃喃亦尔汝”①表明了憎恶强权,怜爱弱小,希望国家能依靠知识走向富强,当时中国和印度两国诗人经常往来交流,也不断交换艺术作品。他的改写,引起文学界的赞许,叶恭绰、林志钧、周大烈等纷纷写诗作文评论此文章是我国翻译界用中国古典五言诗独特的形式翻译外国文学的创举,泰戈尔把姚茫父的画带回到山梯尼克登陈列在他们的美术馆里,推进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
    3.3.4.4词曲理论
    姚茫父生活在清末民初,大部分词作于民国初期,从词中记叙和反映着民国初期的很多历史重大事件,依托词来寄托对生活的感悟。姚茫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继承了爱国词人的优秀传统,他的词和诗作都是反军阀、支持革命的创作,曲主要是考审古代戏曲的历史而重新编写的论著。姚茫父在清末撰写《曲海一勺》和《菉猗室曲话》,而后邓见宽收录他的优秀词曲编入《弗堂词·菉猗曲》中。
    《菉猗室曲话》是姚茫父考查明代毛晋刻《六十种曲》的,这是一部关于古代戏曲考审的的论著,这部论著奠定他在戏曲理论家的地位。《菉猗室曲话》侧重论述杂剧戏曲,考订元曲版本,对民国初年我国京剧改革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与王瑶卿、程砚秋、梅兰芳等著名京剧演员的往来中,也起着指导和推动词曲的创作。《曲海一勺》是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曲的源流、艺术特点和现实价值的书籍,它系统地介绍了曲学知识,侧重从诗的发展阐述如何“翻词入曲”的,兼论曲(包括诗词)的社会功能,提出从“礼、刑、乐、政”四个方面去考察曲的论点;姜德明将姚茫父的诗歌与我国进步作家鲁迅、茅盾、夏衍等人相捷并论,与王国维等清来民初曲家齐名。30年代贵州编辑《黔南丛书》的学者,专集姚茫父词曲,在序跋中评价姚茫父是历代贵州文坛上最后出现又最有成就的词曲大师,甚至在近代中国词曲家中也是佼佼者。从这些评论分别看出他的学术与文学创作的各个侧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起来看,姚华是一位博学多才多艺的词曲研究家、文学艺术创作家。姚茫父一生校勘、铨释元曲上百种,耗费了许多心血。他的曲论著作对挖掘整理古代戏剧本,指导戏剧实践起推动作用,至今仍有人用以借鉴。
    3.3.4.5书画艺术
    姚茫父以绘画为馀事,学术界公认他为近现代画家中著述丰硕的画家,善于画山水、花卉,也能作古佛、仕女。他会传摹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断片和唐的刻砖,付之版刻,很受时人的喜爱,考察姚茫父书画集,可看出姚茫父四十岁之前不常作画,只是赠好友时画几笔,在四十岁时和好友登泰山泛西湖之后,有感而绘画了很多山水画,绘画花鸟画将自己的情感投入于书画之中,诗人徐志摩在《五言飞鸟集》序中对姚茫父这样说道:“只是只有半边身子是活的了”,可是他仍然“在书斋里危然坐着,作书作画”,可见其对书画艺术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他用功尤勤,研究古代刻石造像和广泛学习古今名家作品,姚茫父谙习画理,在绘画创作上成功的把传统技法和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在《弗堂类稿》里提出“不必时时复古”,须吸收前人的风格来突破创新,其画常配诗书令人读后寓意深长,在《千里寒皋诗意图》中,读画上的提拔,可知,其画是与“印昆”(周大烈)于幸酉(1921年)二月十六日雪后造访天宁寺后所作,图中萧瑟的丛林、寺庙、远山和大雁的景象都刻画得意境深远。刘海粟曾评到:“其画得力于书,得境于是,得虚实相生于印,得活脱不羁之气于写生”。
    图3-2《千里寒皋诗意图》
    姚茫父的书法继承我国书法传统,成为学者型,有个性,富有创新力的书法家,具有强烈的创作力,在正、草、篆、隶皆有高深造诣,姚茫父在幼时严修老师要求其在学业上用纯篆作文,长期的训练使得他书法上用笔是手到擒来。幼年时他曾受贵州家乡莫友芝和郑珍的篆书影响,后坚持临摹古人字画,而后一直坚持练习书法。他精于文字学的研究,认为书法是文字的载体,勤学苦练下,促进他的书法的进步。姚茫父在书画的道路上一直探究,不断地临摹、考证、颖拓古人经典的作品,这提高了他的书法眼界。他的篆书书体古拙,富有刻石的韵味,这与他后期的颖拓艺术无不相关。姚茫父的楷书以颜真卿、欧阳询为基础,他曾说:“颜书是学人中枢,学颜则四通八达皆可是适也”。他用笔墨的形式表达文学才华,在其很多书信中都是用小楷或者隶书作文,为后人留下很多珍贵的手迹。在隶书上,他提出“意在笔先,不囿一格”的书法观点,逐渐形成其楷书方圆并用的隶书风格。在楷书上,他的书法融隶于楷的书风,颇重金石意味。在《弗堂类稿·与邵仲威论书书》中有:“金石相禅,不数义献,昌梨评谓俗书,真是巨眼……义献正堂太柔,自唐以来,系名千年,未有一破其围者,顾终不得人意,而北宋又纯以刚正反之,又何怪其凿柄耶!”的观点,提出“与时因革,不囿一格”的书风,在书法上倡导具有时代性的精神。
    图3—3姚茫父书法作品
    3.3.4.6颖拓和刻铜
    姚茫父一生论著涉及古文字学,戏曲理论,文论,创作出大量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作品,后期创作书画作品,开创颖拓。
    颖拓①是古代临摹碑帖的一种方法,姚茫父运用双钩书法作颖拓,实则很有效的临摹作品,可以放大作品的细节,颖拓不是单纯的临摹,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郭沫若曾赞道:“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陈叔通曾精选姚茫父的颖拓作品,编印成书籍公开发行,传播颖拓作品。1908年姚茫父颖拓黄山谷《忪风阁诗帖》此目前所知存世最早颍拓作品,有诗词记载颖拓的方法由来,在颖拓山谷《忪风阁诗帖》诗中写到:“秋来养静百无关,画剩诗余只是闲。乞得涪翁七个字,‘惊涛’乱点米家山”①,“米家山”是北宋画家米芾用水墨点作山水画,这里实则是借指自己受到水墨画的点法启示而开创了颖拓法。后来运用颖拓方法临摹下了很多具有考古意义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3-4《秦·泰山残石廿九字》
    姚茫父颖拓《秦·泰山残石廿九字》长卷,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今藏于贵州省博物馆,颖拓具有书画艺术的欣赏性,他融合金石碑刻的手法,创作颖拓作品,用画法作颖拓,用渴笔略加浅墨取润的方法,有“米家山”的方法,用绘画的方图3—4《秦·泰山残石廿九字》式拓出作品,可以放大和缩小需要的作品,这比一般的拓画更显得别开生面。作品中的29个字均是姚茫父细心颖拓下的,原文是竖幅,作者可以根据收藏而颖拓为自己需要的横幅,这也是颖拓的优点,作品中单字的大小为5.8*7.3厘米,可以根据需要放大和缩小字体,其中注入了绘制者对原作的理解才能精妙的表现出具有原作精神风貌的作品,这事实上就是考验着创作者对艺术品的全方面修养,才能创作出绝妙的作品。
    姚茫父是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和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的学者,他创作的书画铜制品内容丰富多彩,姚茫父的刻铜,在铜上刻画不同于水墨画,他是这样概括:“(书铜)枯笔燥墨,奏刀随之,不厌精心,益为时贵”②刻铜的工艺主要是作画者所具有的书画修养层次决定,刻铜的步骤中,先打磨铜墨盒光滑,在撒上一层轻薄的白粉,由于铜制品本身不吸收水墨,这使得作画者细心刻画,姚茫父习惯用硬毫秃笔作画,这可能是墨比较容易保存在铜墨盒上,在刻画中注重虽是枯笔而表现具有生命力的画面。铜制品经过作者的构思创意,书画结合谋划然后再经过雕刻而成,这就很讲究作画者的经营画面和书法功底,姚茫父善小楷和双钩书法这就有利于雕刻铜画,能具有书画创作的铜刻艺术家在当时的北京也是很少的。学者兼书画家创制的书画铜艺术,他将诗文写进书画铜制品中。在铜墨盒《山溪新霜》作品中利用平远法绘制一幅山溪图,图中左下角为前景中,画面右边为中景,溪泉在画眼部分让人豁然开朗,在这咫尺之间的铜墨盒上构思出很精细而写意的山水画很是出奇,画面完整,落款和印章都构思将传统国画的皴法和谐的刻制在铜制品上,观之就如在宣纸上一般,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法和篆刻的熟练。《松十二屏》镇尺中由十二条镇尺组成一幅松树的形象,姚茫父在铜制品刻上“贞松耐岁寒”五字在落款和刻上印章四枚,画面和谐而符合美的规律,每一块镇尺都富有变化,十二块镇尺看似很多,但是组合而成的一幅松树图却很雅致。
    图3—5姚茫父刻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0: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8-28 10:04 编辑

    第4章 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形成及影响


    目前有周新凤《姚华绘画艺术思想研究》和邓见宽编《姚茫父画论》对姚茫父的绘画艺术思想进行阐述和总结,文中多是摘录他的文集和艺术创作的题画诗词来提炼出其绘画美学思想。文中指出姚茫父的绘画美学思想是源自我国历代画论,以诗、书、画一境的传统文人画思想。姚茫父提出了“心能写,意多远,岩岩气象是还非。”主张绘画为传情达意的工具,“以不美为美”、“美不在于性质,而惟精神是求”提出艺术之美不是其外表,而是其精神最求,美只是相对的存在,美没有绝对的概念。最后提倡艺术的追求在于“纳妍妙于高古之中”,主张艺术一定是高古而含蓄的,艺术之美一定是高古的传统思想。①姚茫父用文字理论来支持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精神,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也是在艺术实践中慢慢成熟,在他所著的《姚茫父画论》中的文章和诗词,都可观其绘画思想、书画经验、艺术创作的方法、题画的心得,从中可知他在理论指导艺术创作的艰辛历程。


    4.1形成原因


    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留学日本的中国最后一批文人士大夫,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画学思想理论。姚茫父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在清朝末年封建制度下家境贫寒的姚茫父在贵州接受传统和严格的文化教育,为他将来曲折的人生积累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和积极的求学态度;其次,20世纪初在日本的求学和交友打开了姚茫父的眼界和思想,坚定后期投身于祖国文化教育之中的信念;最后,民国初期中国军阀混乱、国家腐败、中国文人画遭到国内改革人士的抨击,坚持正义的姚茫父用文字和艺术作品来安抚烈士和揭露社会的现实,支持中国文化的发展。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之自身实践而发展形成,主要从社会环境外因和其自身努力的内因相互作用形成,外因上与当时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影响离不开,内因上与姚茫父自身修养境界的提高和个人绘画实践的总结而形成的画学思想。


    4.1.1深受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


    在家庭教育中,姚茫父的父母辛勤劳作,生活俭朴、吃苦耐劳的品德,造就他生性坦荡,为人真诚、直率的性格。幼年家贫多苦难,胞弟姚芗逝世后,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封建教育制度下,姚茫父的少年时期都是与书本为伴。为此,学古书院的同窗给他赠号“茫茫”,是赠予他待人接物真诚可靠,他四十以后都以“茫茫”、“茫父”为号。1902年作《将之藜峨除弟服》这首诗也是现存于世最早的一首诗,后续作《述梦》文中:“无端楚楚泪纵横”①这两首诗词都是怀念家中故人,忆起幼时胞弟姚芗的手足之情。


    在学堂教育中,处于清朝末年的贵州依然是奉行着封建教育制度。在幼时主要接受的是旧式的文人思想,接受过中国封建制度科举考试的严格训练,这严格的教育制度为姚茫父积累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严修在贵州的三年,很是看重他,将自己从北京带回贵阳的书籍都借予他,由此打开眼界,奠定了他旧学与新学的基础。早年受许慎《说文》的影响而于1900年写成的《小学答问》古文字学概论,这篇著作成为他在贵阳和兴义授课的教材,是早年对文字学的心得,为而后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2年在刘显世的聘请下姚茫父赴兴义县(今兴义市)笔山书院执教,路途遥远,他将路途所见所闻写成诗词,在笔山书院期间编写有《黎峨日记》、《笔山讲录》、《佩文韵注》等书籍。如《晓行发清镇二首》清镇县是他西行笔山书院的第一站,后又作《五马坡》、《石瓦》、《安平晓发》、《界路》、《山行浃旬,花开更落,始知春已深矣》、《竹枝辞》四首、《池上步月作》、《步月口占》等诗篇记录行旅中的感受,这些诗词也成为了他后期思念家乡而创作的绘画题材。在贵州的学习和实践让姚茫父积淀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并投身于社会教育中,在封建制度严格的教育下也使他对文字学和诗词作赋都是手到擒来,为他后期诗词、曲的创作积累了扎实的文学素养。


    《黎峨日记》是姚茫父去贵州兴义县笔山书院任教时路途见闻写成的一部诗集,他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诗,收入《藜蛾小草》,该诗集叙写了从贵阳到兴义县的美丽风景,诗中也记下路途中的民俗风情,反映了诗人对贵州山水的热爱,为他日后表现故乡景物的中国画积累了很多素材。在《安平晓发》中写道:“步出城南门,登舆趣前徂。山势忽洞开,绿野净如敷。山墟疏复连,林木清而腴……曾闻花江恶,来程险夷殊。如斯平陂理,观之足省吾。”②诗中记叙了从崎岖的山路到忽见地势平坦的绿野,作者自己感叹还要有很长的行程,望着这平坦的景色,珍惜眼前的风景,自我反省未来的路更加艰险也要独自走下去。此诗长29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10句描写了路途中的风景,中11句叙写了面对安平风景所感,后8句述写此后的路程更加艰险,面对平坦的路途应该反省自诫自律迎接曲折的路途和人生。《山行浃旬,花开更落,始知春已深矣》:“一晌春深尚不知,好花吹放几多时。只是东风忙结果,未曾经雨已空枝”①诗中抒写了作者去往兴义笔山书院已经行走了十多天,望着花开花落才知道已经春深,花开都是要经历风雨的,更何况是教育,面对着即将抵达的书院自己深知教育之路任重道远。《竹枝辞》一共四首,第一首诗“行从石隙道巑此,打杵如篙下旱滩。信口同呼舅子路,问君何处小姑山!”②诗中描写出峡谷行人、舆子打杵行路艰难,一面走,一面咒骂的情景。第三首诗“黔道艰难过蜀道,巴人棘仆亦相怜。黎峨风土谁曾识,浪语传呼小四川。”诗中记叙贵州的山区道路堪比蜀道,风土人情也是一般,前方道路崎岖,自己依然为教育坚持在路上。


    《小学答问》为文字学概论性论著,是姚茫父早年受许慎《说文》的影响而于1900年写成的古文字学概论。这篇著作成为他在贵阳和兴义授课的教材,是早年对文字学的心得,为而后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书一共28章,书中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向人们阐释如何学习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学习中国古文字,在《小学答问》第一章《论门径》中他借用朱熹讲学来分析人们读书如何入门的方法,提出“学有两宗。一宗讲幼仪朱子小学,一宗讲文字周官保氏六书适”③,讲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身修养的学习和后期学习文字的方法,文中主张文化教育和人自身品德问题的重要性。在第十八章《论六书之例》中提出“六书”⑥的名目,中用篆书书写八个字来说明文字的“象形”,用图中八个字来对比分析象形字,文中说明象形字可分为如图4—1、4—2中“日”、“月”二字的字形就已经是表现了其物体的象形字,看图就能分析表现的是何字,图4—3、图4—4、图4—5、图4—6就不能根据图来认字,图4—7从图形中识别管字,图4—8中可以看到左边是个田字,根据字里的象形意义来推敲此字的意思,但是考察字典中又没有此字,只是在书法中有此字,所以可以根据象形来推敲此字的意义,不必纠结于字的读音。




    图4---1姚茫父绘象形字


    《说文三例表》全书将许氏《说文》分类归纳后还列举其出处。无疑这是一部如何使用《说文》及帮助阅读古文的参考书,也深受青年及士人欢迎。这两部文字学著作均未刊行。《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曾评论姚茫父的《弗堂类稿》时写道“然终华之身,不欲以艺人名世,所学甚博,而尤精于许氏说文”,“义证新辟,确有心得”①重点点评他在文字学方面的成就。


    姚茫父在贵州接受封建的四书五经,其画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史的影响,姚茫父满腹诗文,而后又进士出身,对中国的文字,诗词歌赋加之自己的努力,作诗词更不在话下。在贵州恩师严修的教导下,继承传统文人的思想。思想文化的形成是日益的积累,姚茫父长期探究、考辨和分析,古诗词、戏曲、书画而积累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这为后期的艺术实践提供很多理论依据。姚茫父为门人羡涔提拔时云:“予岂能画?诗而已,书而已”认为诗书胜于画,深受传统文人思想影响的他始终谦逊的投入于古文字诗词中。


    4.1.2旧学与新知:日本留学时期接受西学


    4.1.2.1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


    1904年姚茫父在清政府的派遣下留学日本,在中国经历甲午战争的惨败后,大量送出的留学生之一。去日本之前有《留别日本庄司昌造,予以春试将之开封借闱二首》中就对日本改革维新思想的认识,在日本寄人篱下的留学生活中,姚茫父勤奋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希望将西学中的法律和经济学知识通过翻译为汉语,改变当时国家的现状。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刻的感受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日益变得强大而独立。后有《雪夜课了归寓,道中口占》记叙女房东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照,深感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在日本留学时期,姚茫父积极投身于社会团体中,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长期交流。1904年作《晨光阁望海》抒写与好友同游日.本京东大森海岸,感受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新气象,望着大海,希望将一颗赤子之心交与中国。往返于日本和中国,融合中西文化,使他的文化思想和爱国情感得到提升。1905年作诗《泷之川红叶晚眺,示翊云宝钟》记录游日本东京郊外看红叶,回忆起北京的往事。在不断吸收当时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思想,希望能适合中国国情,学习日本以挽救中国现状为目标。接受西学的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变革后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在日本亲身感受着这些变化,对他后来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也起到促进的作用。


    日本直至明治中期(1882—1895),日本的有识之士掀起了日本文化的文艺复兴,这同时也是艺术复兴,是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的大回合,虽然没有材料证明这影响了姚茫父以后对文人画的坚守,但是这样的历史一定会对他在回国以后面对国内美术界思想时,自己坚守中国文人画阵地的理论具有指导意义。日本也曾一度陷入西洋画和日本传统绘画的旋涡中,而日本做得最好的就吸收和融合本土文化发展更好的现代化。他亲眼目睹日本的改革变化。西方文化流入日本,而日本又能很好的融合和发展,他希望借用这样的实例来改变中国的现状。“采取教授近代日本画与近代西洋画并重的方针”①因此,在20世纪前叶(1900—1945)日本美术“通过对西方美术的消化和传统美术的革新,开拓新世纪现代美术的道路”②两者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所以,这给姚茫父带来了很多想法,也希望自己能改变祖国的命运。


    4.1.2.2唱出共同的志向


    姚茫父在日本三年期间结交了黄远庸、范源濂、陈敬第、周大烈、蹇[jiǎn ]念益。黄远庸辛亥革命后参加进步党,而后被人(袁世凯党派人士)杀害,这也刺激了姚茫父的反袁精神。是他的内心更加憎恨于当时混乱的军阀,范源廉从日本归国后在清政府学部、民国教育部、北师大任职,在民国初年与姚茫父在教育战线上进一步结成亲密的伙伴,范源廉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这影响了姚茫父今后对教育贡献的态度,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这也是爱国的体现,同时促进了思想的进步。陈敬第在东京政法大学与姚茫父是同窗,共同鼓励学习,民国初期俩人共同在北京工作,一起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工作。蹇念益作为姚茫父的同乡及生活好友,民初任国会议员,蹇曾经辅助梁启超护国反袁世凯,有“梁谋蹇断”之说,与蹇念益的交往也更加明确他在政治上的坚持。姚茫父和周大烈同入法政大学讲习科学习,相互鼓励完成学业归国。姚茫父的诗词中很多关于记载与周大烈之交,在前文中也有论述,与周大烈和范源廉的交往使得他更加坚信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姚茫父、陈敬第、蹇念益、范源廉都是出生于丙子年,以同为丙子年出生的苏轼具有多方面才华而傲立,他们是民国初期拥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有志青年,他们共同唱出了“千年丙子穷不死,化身乃为百东坡”④的志向,在1906年姚茫父与陈汉第、陈敬第、范源濂等共同筹办“丙午社”,编著书籍发行在国内。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主张,拥有正确的政治倾向、治学以及志趣爱好,是至关重要的,这深深的影响姚茫父以后积极投身于诗词、曲、书画创作的人生道路。在日本三年期间结识的这些好友,对他以后的政治倾向、治学以及志趣爱好,都是至关重要的。


    4.1.2.3探索新知识希望文化救国


    姚茫父留学日本的三年里,在日本所接受的西方先进知识影响他的认识,希望能用所学知识尽快回国改变中国的现状。在日本经历的一切让姚茫父目睹一个和中国一样拥有传统历史的国家经过改革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这影响了他追求改革的道路,也希望通过保持传统融合西学的方式发展自己的祖国。


    1904年作《送刘叙五归国二首》:“功名衰世薄”①诗中憎恨于清政府的腐败,自己也无意于功名利禄,立志学以致用,匡时济世,即使被人误解为狂人也不惜要效仿乱世中的狂士楚人陆接舆,希望能改变祖国的现状,从此诗中已经能透露出后期姚茫父弃官从艺之路。在出国前,姚茫父对诗词也是有一定的探索,留学期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他看到只有文化才能救中国,于是他创立社团,自作诗词寄托自己理想抱负。一方面接受西方知识,一方面又是封建制度相互融合,而如何去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来融合中国的国情,这是赋予思考的问题。个人的意识思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也是支持一个人信念的源泉,拥有正确的方向,才能顺利的走到人生的高峰。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这个青年清楚地看到日本的强大是在文化支撑下发展起来的,这也是姚茫父后期弃官从艺的原因之一。


    4.1.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科学文化的互融和发展


    姚茫父后期在北京的二十三年(1907—1930年),正处于清朝衰亡,民国政府刚刚成立。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之路国人都各执己见,而对于他来说,此时期也是他人生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在民国建立之初,军阀混乱之时,他借诗词字画愤然的揭露着袁世凯的暴行,传达着对祖国富强的夙愿。面对苦难的生活和思乡之情,他也唯有寄情于诗词艺术创作之中,将苏轼作为坚持的方向,画学思想也是在这其中渐渐成熟,由于他55岁离世,令人扼腕叹息,使得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此搁笔,不然一定会有更多的造诣。


    4.1.3.1弃官从文:用文章与艺术创作揭露社会的现实


    回国后,在清政府改革虚假,军阀混乱不可收拾,作为邮政司建核科科长、参议院议员,他官卑职小,无由施展抱负。在诗篇《满江红》中记载到,姚茫父作为参议院议员又是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知道当时政府根本就没制定宪法。而政府就先将总统选举法提出另订,这是袁世凯党派人士私下强行制定的策略,姚茫父感慨国会已沦为袁世凯的工具而痛心作此词,词中写道“月墨星沉,英雄恨,太行千叠……开国谁翻前史例,到头悔负侯骨。望中原、暗淡几龙蛇,堪愁绝。”①诗中对辛亥革命给予了肯定,对于创建民国到现在的制度是前无所例,然而创建民国的孙中山却悔失临时大总统职务,遥望着中国被迫交出权力的杰出人士内心多是愁虑。


    对清政府的腐败和无奈他也只能将自己投入到文学艺术创作之中,借诗词、戏曲、艺术创作寄托志向。在北京的文化生活中,深受环境和生活的影响,深深意识到文化救国。周大烈有文记载到“所谓议会政治,竟未尝参与。乃愤然尽弃所学,仍居破寺中,理其旧业,更恣意作书画。”②,诗中记叙着姚茫父知晓当时无意义的议会选举制,不去参加政治党会,放弃自己日本所学,看透官场,将爱国之心投入于书画艺术之中,将对未来的希望都寄托于文学艺术创作中。文中的破寺,就是他当时在北京郊外的莲花寺北殿,后他署名“莲华寺”在书画艺术中,为专心于古文化研究寻求一块安静宝地,著述着对国家未来的愿望。


    姚茫父写下许多首对军阀不满的诗篇,1915年八月,在袁世凯极力想改国号、称帝的情况下,针对杨度、孙毓筠等成立的“筹安会”,公开鼓吹帝制,姚茫父作《国庆日对菊书怀》愤恨的痛斥此复辟倒流的逆行。1926年阴历二月六日的前一天晚上阳历三月十八日,北京爱国学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要求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八国侵犯我国主权的集会游行,结果遭到卫兵的枪击,死伤二百余人,这就是“三一八”惨案,姚茫父闻讯悲愤的挥毫写下《二月六日雪》悼念此案牺牲的烈士和揭露着军阀的残暴,又作《二女士》悼念自己的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位烈士,谴责当时军阀政府腐败屈于帝国主义的武力。在《二月六日雪》中他写到:“留得一冬雪,春来两度看。为因埋战血,较觉作花寒。未霁仍将积,施消若已残。不成惠连赋,愁思动长安。”③文中的“雪”字来悼念此事件牺牲的烈士们,他心中的悲愤难以平复,唯有铭记此事件,后人们自会知晓烈士牺牲的原因,成为历史的见证。1927年“四二九”事件中北京美专的学生方伯务(舟)毕业后从事工会活动,反对军阀统治,惨遭张作霖的杀害与李大钊同时遇难。闻讯的姚茫父愤恨的题词纪念方伯舟,并出《衡山方舟画集》支持学生的举动,表现出对军阀的不满和支持革命青年正义行动的坚定态度。


    留日归来,姚茫父在莲花庵处安身,加之他早期文字功底扎实,学识渊博,精通文学、艺术诸方面,在北京琉璃厂结识书商、古董家、篆刻家,以至木刻水印高手、刻铜专家,所见的古籍、金石碑刻众多,积久触发其炽热的艺术创作热情,结识的知己好友都相互激励。而在政治态度上也深受身边好友的影响。姚茫父在日本时的同学周大烈其实是陈师曾的老师,与周大烈的交往下而结识对他一生影响颇深的陈师曾,姚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对坚持文人画的态度可谓是知己,而后结识画家王梦白,共同在艺术绘画上进取而相互鼓励,在与梁启超的交往中更加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在与戏曲名伶王瑶卿、程砚秋、梅兰芳等著名京剧演员的往来中,对其考究词曲获得更大的空间。


    4.1.3.2生活的希望:用文章与艺术创作寄托志向


    家庭生活的困苦也只能让姚茫父在书画作品中寻求一丝安慰。家庭生活中连丧子女四人,加之其弟早丧,仅遗一女也早自己而去,还有好友陈师曾也先自己而去,这些痛苦的事件只能让姚茫父在书画艺术中找寻一丝慰藉。居住在莲花寺20多年的姚茫父,从日本归国后,一直在北京城南莲花寺潜心修行文字和艺术领悟人生的真谛。


    考察姚茫父的文章,为家人书写了大量诗词文章有《鐜儿买得墨盒子刻兰著予款,伪迹也,因题》诗词记载五子姚鐜收藏墨盒子是高雅书画爱好者的举措,夸赞了墨盒子雕刻的兰叶细致而灵动,也鉴赏了姚整所得的墨盒子是个赝品,《廿三日鉴生,十有六岁,书此篇》记叙六子姚鑒陪伴的欢乐,诗词《暗香》、《点绛唇》追忆女儿姚銮随父习画的旧事,《与鋈儿论书书》是姚茫父1916年正月十七用秃笔书写,写给长子鋈的一封家信,当时姚鋈在日本学农学,姚茫父希望姚鋈在日本也要认真专研书法,信的开头便说明了我国古代书法就以金石、碑帖、龟甲等方式流传至今,文中大量文字说明运笔的方式和方法,笔法在学书中的重要性,执笔正确,运笔灵活,强调学书融碑铸金,“执笔欲死,运笔欲活”的经验,文中只有“勿念”二字表示思念之情,可看出姚茫父对姚鋈平日里的严厉,文章语言简洁明了,以楷书书写家信,读后富有启示。






    图4—2手稿其一


    离家多年的姚茫父对故乡之情只能诉说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1917年作《诉哀情》二首诗词,“寻梦影,怨西风,听霜鸿。秦淮呜咽,点点乡心,留到江东”①叙述身在异乡的苦楚,只能在梦中寻找慰藉一颗思乡之情,怀念贵阳城南的景色,也只能留在心底,而后作《水调歌头·重阳和惜春》在重阳节,文中提到贵州省贵阳市自己曾经居住的家乡,还念东山和城南南明河岸上的翠微楼,思乡之情只能寄托于诗词之中,文中“万里饥鸿影,添怨复成怜”②由思乡之情又哀愁到因国家连年战事和天灾,家乡产生大量饥民,表示同情和无奈,也是希望祖国富强,人民安康,将乡愁和对人民的愁苦都借诗词抒发感情。


    1911年有诗《五月初三日清华园道中》、《廿四日清华园道中》记录着姚茫父从北京城南到北京西北郊清华学堂授课路上想着等待自己的学生正如这路边蓬勃的风景而作的诗篇,前一首诗篇中抒写了夏日雨后清华园道中早晨的风景,一路朝气蓬勃的景象,后一篇诗词中是姚茫父冒雨而去清华学堂授课的情景,都是象征着清华学堂等待他的学子们对将来憧憬着美好的希望。


    在姚茫父的诗集中《赤壁赋后十四壬戌,要同师曾、半丁、翼牟、宗孟作图赋诗,皆与东坡同生丙子者也》中写到:“千年丙子穷不死,化身乃为百东坡。”③指代我们这些人和东坡同生于丙子年而自豪,这也是这次聚会的缘起,题《五言飞鸟集》手稿诗中称赞着苏轼的文学成就,希望自己也能追随先生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托于诗词之中。在1924年苏轼生日时写下《(甲子)东坡生日》:“四十九年看欲尽,才留旬日待尸公。”①用苏东坡的一生自拟,激励自己在挫折和苦难面前仍然坚持艺术的决心。


    图4-3《五言飞鸟集》手稿之一


    姚茫父创作的诗词也记载了绘画的感受,如《鹧鸪天》,“眼底湘波眉外山,眼情眉意有无间。未除豪气归难得,向老诗魂去复还。”为姚茫父为答谢酬画者而写的一首关于创作水墨画方法和感想的诗词,诗中揭示了绘画创作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眼底”有物,观察生活;第二是“眼情”就是对生活有所感想;第三“诗魂”就是寄托情感于物象,表达明确主题,把情感流露于笔尖。①《艺林旬刊》初创时邀姚茫父题诗,他便提出“绘事由来清净业,近多恶道转嚣尘。一幢高树人须见,待救诸天七返身”②于载该刊物创刊之上,表明了自己对绘画的认识。


    由于深受幼时文字学和身边好友的影响,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观念一直在姚茫父内心扎根,他在绘画实践和艺术理论中体现着文人画的特征。他的画学思想理论一直支撑着他绘画的实践,作为实践者对古代传统的理解而产生的文人画思想。从他的交友和社团活动中可知四十岁以前他主要是对文字学的研究和探索,四十岁之后有了很多感悟才开始大量在艺术道路上创作。姚茫父用画学思想理论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而艺术品的形成也是展现了画学思想,相互影响和发展形成绘画美学思想理论。


    在与陈师曾、王梦白这样的画家在一起,姚茫父的艺术创作也是很有提高,姚茫父在北京参加宣南画社、中国画学研究会、造(形)型美术研究会、举办日本东京第二届中日绘画联合展,这些活动都促使他大量的绘画创作的形成,而后又在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北京大学造形美术研究会、私立京华美术专料学校担任教师,这些美术学校任教。姚茫父绘画多取材于历史画、风俗画、故事画的人物画,在运用汉唐古人的运笔、造形,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绘画,美术理论界评论他熔金石刻划于当代绘画的贡献是我国近代绘画的巨大成就。他以绘画为馀事,学术界公认他为近现代画家中著述丰硕的画家,善于画山水、花卉,也能作古佛、仕女。在他四十岁后和好友登泰山泛西湖之后,有感而绘画了很多山水画,绘画花鸟画将自己的情感投入于书画之中。


    1913年姚茫父绘《秋霁图》,画上提拔可知,此画是他拟吴门画派陈裸之意而创作,画作清晰、自然,提拔中表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对时间的珍惜,图中树木挺拔,山势险峻,山石用披麻皴刻画,画面用花青烘染将秋天萧瑟的景色表现得耐人寻味。《指画兰菊图》图中作者用行书落款引用了傅山的两首禅诗作提拔,画中表露出如是“石动则草静”的思想,意思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溪山傍居图》根据绘画作品就可知是1924年所作,图中皴擦很丰富,绘制了一幅山间小屋依山傍水而居的田园生活,让人向往。此画作的山石皴法与《秋霁图》画作都为古人常用皴法,对山势的塑造把握到位,寄情于山水之间,用实践坚持着文人画的发展。姚茫父后期一直投入到艺术创作上,专研古字词、戏曲、诗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很多著作。在1919年春时,姚茫父与友人陈叔通、张仲仁、周印昆等南下登泰山、游西湖。开始收集大量素材,感慨于祖国大好江山,前期的文学和书法功底促使了他绘画的心,从而影响了姚茫父对后期绘画的坚持,后作《曲游春》诗篇,记录游西湖的情景“问讯东风乍,看柳黄初吐,游丝难识。误搁梅期,只花馀偷过,万红尘隙,一树寒香隔。”①可见其对身边美好风景细微的感受,用细腻的文字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面对国家的现状,他小小官职无能为力去改变,在西学大量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和国人对文人画的质疑下,他始终坚守住文人画的阵营,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回应那些呼声高昂的改革者。




    图4-4姚茫父书画


    4.2意义和影响




    姚茫父在民国初期致力于教育,在文字学、画论、戏曲、工艺,绘画书法上,都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他考察中国文字的发展,探究戏曲渊源的和沉醉于书画艺术上的创作,而形成绘画美学思想理论,其画学思想理论所蕴含的意义为: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文字学、诗词、戏曲、书画艺术和美术工艺品的学习研究;其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贡献,首先,他用文字理论和绘画实践肯定了文人画的价值;再次他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开创颖拓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很多艺术珍品;最后他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是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作为清朝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志士留学西方,在清末民初形成画学思想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4.2.1坚守传统文人思想


    姚茫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文字学、诗词、戏曲、书画艺术和美术工艺品的学习研究。


    在文字学上,姚茫父根据许慎的《说文》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基础上撰写《书适》这一部古文字学概论,此后他根据对古文字的研究采用问答的形式,于1900年编撰《小学问答》又一部独特的古文字学概论,后考察清末民初贵州省贵阳市地区方言,民风民俗的语言体系,编写《黔语》一文,说明语言文字在地区中的不同意义,方言在汉民族言语的重要性。姚茫父在文字学方面的文章还有《<说文>三例表》、《菉猗杂笔》、《论文字》、《金石系》、《翻切今纽六论》、《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序》等。


    在诗文中,姚茫父喜借用典故比拟事物,在诗篇创作上的三个时期:青年求学时期,他多借景抒情,寄托对国家抱负和人生理想的追寻的思想;留日期间和辛亥革命归国后,诗篇就表达出对新社会态度的肯定,诗篇也代表着当时文人士大夫复杂心情的处境;民国六年以后,是他诗作创作高峰期,面对军阀混乱的现状,他不畏权贵和生死揭露着腐败的封建制度残留势力,对军阀专制的态度表示批判,支持革命的学生,同时将对戏曲、书画艺术的认识都写入诗作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可考证历史的诗篇。


    在词曲上,姚茫父在清末撰写《曲海一勺》和《菉猗室曲话》。《菉猗室曲话》是姚茫父考查明代毛晋刻的《六十种曲》是一部关于古代戏曲考审的论著,这部论著奠定了他在戏曲理论家的地位。《菉猗室曲话》侧重论述杂剧戏曲,考订元曲版本,对民国初年我国京剧改革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王瑶卿、程砚秋、梅兰芳等著名京剧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曲海一勺》是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曲的源流、艺术特点和现实价值,将曲学知识系统的介绍,侧重从诗的发展阐述如何“翻词入曲”的,兼论曲(包括诗词)的社会功能,提出从“礼、刑、乐、政”四个方面去考察曲的论点。他的曲论著作对挖掘整理古代戏剧本,指导戏剧实践起推动作用,至今仍有人用以借鉴。


    书画艺术和美术工艺品中,姚茫父作为文字学家、诗人、戏曲家、工艺美术大师。姚茫父在北京时醉心于诗书画印,辞世前半年,论著、校勘、书画甚勤,晚年他为万鹏九祝寿写序,阐发他对人生的看法:“法乎自然之则已耳。世之学仙者妄矣,以学仙之心学佛妄之尤甚矣。予崇老子自然说,虽不但臆揣无生之旨,当亦以自然为归”①。他崇尚老子的“自然说”,就是用纯真的感情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但是一定是注入有目的的情感抒发于绘画之中,追求和谐自然的绘画为上品。《莲花庵写铜》收录姚茫父大量的刻铜艺术品,主要为铜墨盒和镇尺。姚茫父将中国绘画中的题材,山水、花鸟、人物都刻制于小小的铜墨盒和镇尺上。民国初期北京琉璃厂的铜墨盒、铜镇尺都是书画家喜爱的艺术品,姚茫父以自己对文学和书法绘画功底大量刻制了很多铜墨盒、镇尺艺术品,还开创颖拓艺术,鲁迅在《鲁迅日记》中记载着自己收藏姚茫父的铜墨盒。姚茫父绘画,以诗、词、曲等文章入画,以自己与苏东坡同生丙子年而荣,在绘画上以追求自然为逸品。他在多种复杂的因素下沉醉于书画艺术之中,用诗词、戏曲和书画传达着自己的理想抱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中一路前行,其精神难能可贵,是可供后人学习借鉴。他用绘画美学思想理论指导绘画艺术创作的形成。在理论指导绘画的创作,他所绘的中国画最能代表他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探究,在文学诗词上颇有建树的他最后开始实践于中国画之中,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书画作品。《山谷阴霾图立幅》是1914年姚茫父所作,从提拔上可知,是面对凉风突然的状况,山间突然变得阴沉,水气缭绕,作者有感而发的创作了此幅,画中用古法创作山水画,取“Z”字型构图,赭石色的远山与前景中的花青色山石形成了强烈的比,将阴冷的天气塑造得很微妙。


    图4—5《山谷阴霾图立幅》




    4.2.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姚茫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首先,他用文字理论和绘画实践肯定文人画的价值;其次,他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开创颖拓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很多艺术珍品;最后,他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是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4.2.2.1文字理论和绘画实践肯定文人画的价值


    清末民初时期,由于中国不稳定的国情和西方新学涌入中国,出现改革呼声很高的的群体。中国传统文人画受到很多质疑,被认为是落后与不科学的象征,在这样的情况下,姚茫父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美学意蕴和利用创作实践来回应反对传统文人画的声音。他坚守住文人画的阵营,于此同时他还大胆创新,在画学理论中,提出大量新思想,而不是保守派的顽固思想,积极的促进中国文人画的发展。


    在文人画的发展上,姚茫父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文人士大夫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他坚持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很好的融合和吸收西学,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面对当时混乱的文化现象上,他出版的各类书籍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稳定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姚茫父先后编著文字学文章,创作大量诗篇,为中国词曲的研究和考察编著大量文章,公开发表在当时的进步书刊中。姚茫父人品高尚,学养深厚,诗书画印兼通,在民国初期肯定和宣传文人画的价值,增强了当时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他所作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与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互为补充。此后,姚茫父撰写了很多画论,都是在考察古人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心得,后作《题画一得》文中考证中国画的题画诗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文人画重绘画表达的精神,不是写实物象,姚茫父在20世纪初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姚茫父在绘画理论中写到“茫父论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胸无古人,则无藩蓠;目无今人,则无瞻徇。此纯是为我之学,兴趣一来,便尽力为之。一旦搦管,但自写胸臆,平时材料。听其自然奔赴而已。”①上述姚茫父画论中,不仅是艺术箴言,亦可供文学创作.治学写作借鉴。他主张正确处理传统与发展、古人与今人、共性与个性、野与雅之间的关系,主张以我为主、反映客观为主、以情为主而创作,言之成理,用之有益。姚茫父用艺术理论指导绘画实践相结合产生具有超前和时代性的画学思想理论,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着中国传统文人画。他在绘画实践中以诗、书、画、印、曲,入画,全方面的发展中国传统文人画思想,注重文人内在气质上的表现和精神层面的表达最后抒发于绘画艺术品之中。


    文人画被曲解的原因,是因为文人画不求形似的气质特征,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具体,是精神上的自我追求,所以在20世纪初期被革命派强烈打压。在20世纪初汹涌澎湃的西化的激流中,姚茫父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用理论和创作实践回应新文化运动大流中的“文人画衰颓”论,试图力挽狂澜,可谓逆流而行。所幸曲高并未和寡,姚茫父的坚守得到陈师曾、王梦白等一批同道传统画家的支持与应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传统的文人画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为现代中国国画艺术的繁荣昌盛留下珍贵的艺术遗产和可贵的历史经验。


    4.2.2.2开创颖拓艺术


    姚茫父积极参加很多社团,在社团中参与书画辨析,书籍、金石的真伪等,本来想在政界中大干一场的他无奈于当时的腐败的清政府,后在北京郊外的莲花寺北殿修葺后作为弗堂,为栖身之地。而后在莲花寺处绘制出大量的美术作品,同时还开创颖拓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留下很多艺术珍品。姚茫父的颖拓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集书画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是他对中国文化和书画实践上开拓创新的艺术品,是利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手法加上绘画的经验而创新实现的。






    图4—6《颖拓古砚》


    《颖拓古砚》为姚茫父于1920(庚申)年所颖拓的古砚,此原砚创作于清代,此画作颖拓出原砚台背面的字画,砚上方是许遇的一首诗“危坐觉蒲团,不是逃禅醉。片石旧精魂,三生成妙谛。秋月印禅心,春云凝道气。抱膝寂无言,谁解西来意。”中间则画着一位老僧坐在蒲团上抱膝读经的场景,文中左部分落款颖拓此砚的目的是此砚台当时是休宁朱韵人收藏,而自己好友张卡未有此拓本而创作。画面中运用留白的效果展现了砚台上的文字和绘画,这对于创作者而言必须得具备良好的书法功底和绘画基础才可能拓出此效果,特别是人物头像部分。颖拓砚台时,他还特意形象的给右边的砚台留了一道不规则的边,使得观众能更好观察此砚台原相貌,此留白的颖拓方法一旦笔墨失误则不能挽救,从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布置和高超的颖拓手法,画面左白右黑,形成强烈对比,左部分的落款也刚好映衬了有部分的颖拓作品,此种绘画方式保存珍贵的藏品是可供后人借鉴的。颖拓作品《颖拓碑帖团扇》中,利用秃笔细心描绘历代珍贵的碑帖,便于后人的收藏,这也是姚茫父考释书法作品的方式,团扇的上部分是他记载考释字帖的出处和提拔,颖拓即是保存和考释原帖,又可看为是一幅绘画艺术作品。


    姚茫父画学思想理论支撑着艺术创作的实践,作为实践者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形成独特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用画学思想理论开创颖拓艺术,而艺术品的形成也是呈现出其绘画美学思想,相互影响和发展形成的画学思想理论,用理论支撑实践最终开创颖拓艺术,在当代具有借鉴的作用。


    4.2.2.3近现代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变中的重要影响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作为当时全国享有声望的学者、教育家、诗人、戏曲理论家、曲学家、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大师,被称之为“旧京都的一代通人”的姚茫父。在画论中,《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一卷中国传统美术:1896—1949》文中共收录姚茫父的,《题画一得(三笔)》、《题陈师曾拟汉(故事)书扇面》、《题颖拓《汉·满君颂》并《任恭碑》(摘要)》。姚茫父在绘画美学思想上主要提出“胸无古人,目无今人”提倡艺术必须创新的新思想,“心能写,意多远,岩岩气象是还非。”提出文人画重精神的内涵,“以不美为美,盖纳妍妙于高古之中”、“美不在于性质,而惟精神是求”²提出美不是对艺术唯一的评判标准,美只是相对的存在。姚茫父考察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融合新学的思想,最终形成画学思想理论体系,在当今的时代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以诗、词、曲入画,创作出大量的美术作品。在诗文上,散文家姜德明的《书边草》其中评价认为他诗文多为反军阀而作,具有进步倾向,可补充近代文学史之佚。在词曲上,其《弗堂词》被录入叶恭绰编《全清词钞》,《菉猗曲》被全录入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可见其词曲被看作是清朝末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里需要说明,他的词曲大部分作于民国初期,将其词曲录入清朝有点牵强。而后,王运熙、顾易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中评价到,姚茫父与王国维、吴梅被评为一代曲学大师。


    绘画艺术创作中,《中国现代绘画史》:“姚茫父晚年在北京画坛十分活跃,常与陈师曾、王云及其他画家往来,并协助推动“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活动,出版了《艺林旬刊》,并在多所美术院校执教,对北京画坛有特殊的贡献”。③他的画作被收录于《中国现代绘画史》第二卷(1912至1949年)共收录五幅代表性国画,《浅绛山水图》被收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陈叔通在《姚、汤、杨三家书画集》中曾评价到:“茫父泽古深,随意抒写而书味盎然。”①鲁迅、邓振铎均认为姚茫父是民国前期有代表性的画家,学术界公认姚茫父是近现代画家中著述丰硕的画家。对此,鲁迅在19世纪30年代中与郑振铎书信中写道:北京书画界“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各路名家名人,对姚茫父都有高度的评价。姚茫父以进士身份参与工艺品的制作,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


    姚茫父对贵州艺坛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姚茫父是贵州仅次于“杨龙友”的一名教育家,画家、书法家。姚茫父在世时就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在北京莲花庵学习,成为弗堂弟子。文静川,光绪己丑科进士,有文“文静川的子侄多人,拜姚茫父为师”⑥。姚茫父在教育事业中,将其绘画思想通过学校的方式琢育大批艺术人才,如刘开渠、雷圭元、王石之、谌亚逵、刘寄踪、方明炎等。贵州的很多画友及后学,都得到其推奖、启迪和沾溉,对贵州艺坛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威风、黄干夫,门人王渔父、邱石冥,以及后学谢孝思、方小石、孟光涛及宋吟可等。他的学生邱石冥、王渔父,对贵州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都有很大贡献。为纪念姚茫父,贵州“茫父杯”书法双年展成为贵州书法界档次最高,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活动,在当代贵州艺坛上姚茫父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


    陈传席对姚茫父的推崇,在《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郑午昌、姚茫父》中说到姚茫父在画史画论上有巨大贡献,绘画在当时也为世人所重视,而如今却很少有人提及,感慨如今的画人“无学问,无文化,所以他们对姚茫父也不重视,此一时,彼一时,悲夫”。姚茫父在清末民初时代背景下,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指导和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画学思想理论,对于后人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他对古代文字、诗、词曲、书画和工艺品的辨析和考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0: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如今我们这个快客时代应当反思的问题,姚茫父作为封建制度下最后一批文人士大夫,其画学思想理论是在清末民初时代背景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融合西方自然科学文化的精神产物。姚茫父用绘画美学思想理论支撑着绘画实践,最终开创颖拓艺术,能在20世纪初的北京画坛中占据一片天地,他的画学思想理论的形成是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的。


    清朝末年考取进士的姚茫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后留学日本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文化促使他具有时代性的开创精神。在民国初期,国家衰弱,大部分国人都对中国文人画的存在价值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时,姚茫父用文字理论和艺术实践捍卫文人画在当时的地位,坚守住文人画的阵营。他积极吸收先进的文化知识,深入的对古代文字、诗、词曲、书画和工艺品的进行辨析和考察。挖掘着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姚茫父以诗、词、曲入画,创作出大量的美术作品。他诗文多为反军阀而作,具有进步倾向,可补充近代文学史之佚。在词曲上,姚茫父考查古代戏曲侧重从诗的发展阐述如何“翻词入曲”,兼论曲(包括诗词)的社会功能,提出从“礼、刑、乐、政”四个方面去考察曲的论点。他的曲论著作对挖掘整理古代戏剧本,指导戏剧实践起推动作用,至今仍有人用以借鉴。后期在北京时,高校任教的姚茫父,给学生传道受业将其画学思想传授与学生并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姚茫父,融会贯通的将中国艺术向前推进,在画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创颖拓艺术。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和中国文人画在二十世纪中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贡献。


    中国文人画作为典型的东方艺术,在现当代之所以能于众多美术门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与清末民初具有先进思想的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国家衰败、军阀专制、西学涌入、国人对文人画持否定和质疑时,他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画学思想理论和绘画实践坚守着文人画的阵营是离不开的。姚茫父坚守的中国传统文人画,探索挖掘古代传统理论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发表很多文章和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增强了当时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挖掘和认识,激发了当时国人的爱国情怀。


    如今,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把目光投注在风格明显、成就突出的艺术家之中,而能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踪迹的艺术家是很少的,中国的艺术文化发展是离不开那些有志青年的支持和探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4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0: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姚华著,邓见宽编.姚茫父书法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
    [2]姚华著,邓见宽编.茫父颖拓[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姚华著,邓见宽选注.姚华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姚华著,邓见宽编.姚茫父画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5]姚华著,邓见宽校注.弗堂词·蒙猗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6]姚华著,邓见宽编.莲华盒写铜[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7]姚华著,弗堂类稿[M].北京:中华书局,1930.
    [8]姚华著,邓见宽点注.书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9]王红光编.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精选姚华书画作品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1]黄万机田原.黔山灵秀钟人杰——历代英才与贵州文化[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12]李守明.贵阳文史[M].贵阳:贵阳文史编辑部,1996.
    [13]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邵岩.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珍本方志解题[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姚华评介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M].贵阳:贵阳信誉印刷包装厂印刷,1986.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M].贵阳:贵阳信誉印刷包装厂印刷,1989.
    [17]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8]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19]刘正成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成都:天地出版社,1989.
    [20]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21]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2]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刘晓路.日本美术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4]刘晓路.20世纪日本美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5]叶渭渠.日本绘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6]王宝平主编.晚清东游日记汇编,1中日诗文交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7]TheMeijirestoration(英)威廉.G.比斯利著,张光、汤金旭译.明治维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8]陈·伊·莫洛克维·阿·奥尔洛夫编,耿淡如译.世界近代史文献卷21870-1918第2分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9]蒋延蔽.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0]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31]李希凡、陈绶详编.中华艺术通史清代卷·下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2]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一卷中国传统美术:1896—1949[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33]吴晓明.民国画论精选[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3.
    [34]杜鹏飞.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35]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6]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37]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38]林木.论文人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9]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0]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第二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1]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1922.
    [42]卢辅圣.中国文人画史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二、期刊文章:
    [1]张勇,何兰.姚茫父书画艺术刍议[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01):54-56.
    [2]张子谦.姚华交游考[J].中国书画,2015,(11):83-86.
    [3]顾雪涛.民初北京画坛的双子星座——姚华与陈师曾[J].贵州文史丛刊,2014,(04):68-72.
    [4]陈传席.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郑午昌、姚茫父[J].国画家,2009,(02):10-11.
    [5]苏华.姚华:旧京都的一代通人[J].书屋,1998,(03):40-43.
    [6]顾朴光,顾雪涛.北京画坛领袖姚华[J].当代贵州,2013,(33):60.
    [7]文洁若.姚茫父——位有气节的现代文化名人[J].贵州文史天地,1996,(02):40-42.
    [8]刘恒,崔丽.犹道东风落柳华——姚华对文人画的坚守与传承[J].文物天地,2015,(05):49-54.


    硕士论文:
    [1]徐传法.姚茫父书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周新凤.姚华绘画艺术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狄祥伟.姚华曲论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三、图录
    图1—1姚华著,邓见宽点注.书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90.
    图2—1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121.
    图3—1王红光编.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精选姚华书画作品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图3—2鲁风主编.姚茫父书画集[C].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6:10.
    图3—3邓见宽编.姚茫父书法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11/5/12.图3—4邓见宽编.茫父颖拓[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05:7/47.
    图3—5邓见宽编.莲华盒写铜[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23.
    图4—1姚华著,邓见宽点注.书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52.图4—2邓见宽点注.书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53.
    图4—3邓见宽编.姚茫父书法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124.
    图4—4王红光编.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精选姚华书画作品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0/22.
    图4—5王红光编.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精选姚华书画作品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图4—6邓见宽编.茫父颖拓[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30 15:00 , Processed in 0.1744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