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箴 姚元崇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黙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勗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
断句 口箴 姚元崇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 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
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 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
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 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
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 敬之慎之,可大可久。
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 勗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
《口箴》是唐代名相姚崇(姚元崇)所作的一篇关于慎言的箴言,强调寡言、静默的处世智慧。全文以四言为主,节奏铿锵,多用典故,告诫人们谨言慎行,避免祸从口出。
第一节:君子寡言,慎言免祸 原文: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 利口作戒,长舌为诗。 斯言不善,千里违之。 勿谓可复,驷马难追。
注释: 讷(nè):言语迟钝,指谨慎少言。《论语》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吉人:善人、贤者。 利口:能言善辩,此处指巧言令色。 长舌:多言、搬弄是非。《诗经·大雅》有“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驷马难追:化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喻言语不可挽回。
译文: 君子言语谨慎,善人少言寡语。 巧言令色当戒,长舌多言如诗(讽刺)。 恶言一旦出口,千里之外亦招祸患。 莫说可收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第二节:静默修身,去奢守朴 原文: 惟静惟默,澄神之极。 去甚去泰,居物之外。 多言多失,多事多害。 声繁则淫,音希则大。
注释: 去甚去泰:避免极端与过度(出自《老子》)。 音希则大:声音稀少反而宏大(《老子》“大音希声”)。
译文: 唯有静默,方能澄澈心神。 去除过分与奢侈,超然物外。 多言必多过失,多事必多祸害。 声音繁杂则浮滥,稀少则显宏大。
第三节:慎言尊贵,祸从口出 原文: 室本无暗,垣亦有耳。 何言者天,成蹊者李。 似不能言,为世所尊。 言不出口,冠时之首。
注释: 垣亦有耳:隔墙有耳(典出《诗经·小雅》)。 成蹊者李: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喻德行无需多言。
译文: 屋内本无黑暗,但墙外自有耳(慎防泄露)。 天何需言语?李树不言而人自踏出小径。 看似不善言辞,反被世人尊崇。 寡言少语者,可成时代楷模。
第四节:戒舌免祸,敬慎长久 原文: 无掉尔舌,以速尔咎。 无易尔言,亦孔之丑。 敬之慎之,可大可久。
注释: 掉舌:摇动舌头,指多言。 孔之丑:极大的耻辱(“孔”意为“甚”)。
译文: 莫要摇唇鼓舌,以免招致灾祸。 莫轻率发言,否则将蒙羞。 敬畏谨慎,方能成就大业、长久安宁。
第五节:三缄其口,书壁自警 原文: 敬之伊何?三命而走。 慎之伊何?三缄其口。 勗哉夫子,行矣勉旃。 书之屋壁,以代韦弦。
注释: 三命而走:典出《左传》,形容极度敬畏。 三缄其口:出自《孔子家语》,指言语极端谨慎。 韦弦:皮绳(柔)与弓弦(刚),比喻自我警戒(《韩非子》)。
译文: 如何敬畏?如三受天命而惶恐践行。 如何谨慎?如口封三重缄条。 勉励啊君子,践行需自勉。 将此文书写于屋壁,代替韦弦以自警。
主旨与启示 姚崇以简洁犀利的语言,总结出“多言多失,静默为尊”的处世哲学: 言语不可轻发(驷马难追、垣亦有耳); 德行胜于雄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 以慎言修身(三缄其口、书壁自戒)。 唐代版的“沉默是金”,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姚波收集整理 202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