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回复: 2

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中唐 · 李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卢坦字保衡。河南人。父峦。赠郑州刺史。坦少孤。初任韩城县尉。历宣城巩河南三县尉。其吏河南知捕贼。杜黄裳为河南尹。谓坦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旧产。公为捕贼。盍使察之。坦对曰。凡居官终始廉白祇入俸钱者。虽历大官。亦无厚蓄以传。其能多积财者。必剥下以致。如其子孙善守之。是天富不道人之家也。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坦以为宜。故不使察。黄裳惊视。因使升就堂坐。自此日加重。及黄裳为吏部侍郎。将授以太常博士。会郑滑节度使李复表请为判官。得监察御史。薛盈珍为监军使。累侵军政。坦每据理以拒之。盈珍尝言曰。卢侍御所言皆公。我故不违也。有善吹笛者。大将十馀人同启复。请以为重职。坦适在复所。问曰。众所请可许否。坦笑曰。大将等皆久在军。积劳亟迁。以为右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为列耶。复告诸将曰。卢侍御言是也。大将惭遽走出。就坦谢。且曰。向闻侍御言。某等羞愧汗出。恨无穴可入。李复病甚。盈珍以甲士五百人入州城。人皆恐骇。坦遽止之。盈珍不敢违。复卒。盈珍主兵事。制以姚南仲代。盈珍方会客。言曰。姚大夫书生。岂将材也。坦私谓人曰。姚大夫外虽柔。中甚刚。又能断。监军若侵。必不受。祸自此萌矣。若从公丧而西。必遇姚大夫。吾惧为所留以及祸。遂潜去。姚果以牒来请。终以不逢得解。及盈珍与姚隙。从事多黜死者。王纬观察浙西。兼盐铁使。请坦为转运判官。及李锜代。请如初。转殿中侍御史。锜所行多不循法。坦每争之。词深切。听者皆为之惧。累求去不得。凡在锜府七年。官不改。锜恶状滋大。坦虑及难。又非可以力争。遂与裴度李约李棱继以罢去。后数年。诏追锜入。锜遂扇兵士。杀留后以留己。因发兵取宣州。为其将所擒送斩死。顺宗皇帝寝疾。王叔文居翰林。决大政。天下懔懔。坦说宰相韦执谊。速白立皇太子。以树国本。执谊深纳其言。将以为殿中侍御史。时御史中丞亦以为请。王叔文使人请坦。将以为员外郎。知杨子留后。坦假他词不受。叔文不悦。故事皆不行。及王叔文贬出。坦遂为殿中侍御史。权德舆为户部侍郎。请为本司员外郎。寻转库部兼侍御史知杂事。未久。迁刑部郎中。知杂事如故。赤县尉有为御史台所按者。京兆尹密救之。上使品官释之。坦时在宅。台吏以告。坦白中丞。请覆奏然后奉诏。品官遂以闻。上曰。吾固宜先命所司。遂使宣诏乃释。数月。迁御史中丞。赐紫衣。分司东都。寻归西台。初上禁绝罢镇节度使等献财货。载于赦条。时山南节度使柳晟浙东观察使阎济美皆罢镇有所献。坦劾奏之。晟济美皆白衣待罪。上召坦对。曰。柳晟阎济美所献皆家财。非刻下。卿勿劾。坦对曰。陛下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者。赦令是也。且两臣首违诏。臣职当举奏。陛下不可以失大信于天下。上曰。朕既受之矣。如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上善之。竟为宰相所寝。李锜之诛。有司将自淮安王之下坟墓皆毁之。宰相不敢言。坦奏曰。李锜与国同族。其反逆不道。身既斩死。并杀其子。罪塞矣。若将追毁祖父坟墓。臣以为不可。淮安王有佐命之功。且国贞。又死王事。汉诛霍禹。不毁霍光之坟。房遗爱伏诛。罪不追于玄龄。此前代及圣朝之故事也。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若将易之。无乃罪及良臣。且伤大体乎。上改容曰。非卿言何由知。遂命停毁。仍禁樵采。给五户守淮安王之坟。以示不忘其功。上策贤良方正之士。有怀书策入者。将深罪之。坦奏言。四方不明知所犯。必以为策词抵忤。宜轻其责。上从之。江宁节度使裴垍(一作均)入为仆射。行香时将处谏议常侍之上。坦引故事及姚南仲近例以为證。裴垍怒曰。姚南仲何足为例耶。坦应曰。姚仆射但不是敕使耳。何不足以为例也。遂为垍所排。改左庶子。坦初为殿中。当杜黄裳为相。故累迁。凡二十有三月而至中丞。及居官守道。正言日闻。而人忌其迁之速。数月。宰相裴垍白以为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御史中丞宣州刺史。刘辟反逆。其婿苏强坐诛死。强兄宏为晋州从事。自免归。人莫敢用。坦奏言苏宏有才行。其弟强坐刘辟反诛。宏与强相去三千里。必不通谋。以强废宏。非陛下惜才之志。因请宏以为判官。上曰。假令苏强当时不就诛。尚宜随材而任之。况在其兄耶。遂得请。及在宣州。江淮大旱。米价日长。或说节其价以救人。坦曰。宣州地狭。谷不足。皆他州来。若制其价。则商不来矣。价虽贱。如无谷何。后米斗及二百。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坦乃借兵食。多出于市。以平其直。人赖以生。当涂县有渚田久废。坦以为岁旱。苟贫人得食取佣。可易为功。于是渚田尽辟。藉佣以活者数千人。又以羡钱四十万代税户之贫者。故旱虽甚。而人忘灾。五年冬。迁刑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减冗职八十员。自江之南补置付之。院监使无所与。数月。转户部侍郎。判度支。坦历更重位。以朝廷是非大体为己务。故多所陈请。或上封告。泗州刺史薛謇为代北水运使时。畜马四百匹。有异马不以献者。事下度支。乃使巡官往验之。未反。上迟之。使品官刘泰昕按其事。坦上陈。以为陛下既使有司验之。又使品官往。岂大臣不足信于品官乎。臣请先罢免。疏三奏。上是之。遂追刘泰昕。旧赋于州郡者。或非土地所有。则厚价以市之他境。坦悉条奏。各去其所无。罢宣歙度支米。收其价以移之于湖南。免江南鹿腊。配之鄜汝州。以韩重叶(一作华)为代北水运使。开废田。列栅二十。益兵三千人。岁收粟二十万石。八年。西受降城为河所坏。城使周怀义上言宰相。议徙天德故城。坦以受降城张仁愿所作。城当碛石。得制北狄之要。若避河流。宜退三数里。其费不多。天德故城北倚山。去河甚远。失制虏要地。非便。因使水运使察视远近利病。以图进。上使品官强文彩覆之。文彩言与坦合。上召坦使条陈。将行之。竟为宰相所夺。乃出坦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周怀义数月忧卒。燕重盱代其位。遂移天德故城。军士归怨。因杀重旴。屠其家。初坦与宰相李绛议论多合。绛藉以为己助。及坦出半载而绛罢。坦至东川。奏罢两税及山泽盐井榷率之籍。夷人歌之。锦剑二州有通文成州路。每岁奏发二千兵以防西蕃。其实不过一二百人。坦乃奏于冲地置戍镇之。上诛蔡州。诏发兵二千人于安州。每朔望使人问其父母妻子。其有疾者与之药。故兵士皆感恩而无逃者。及薨。赠礼部尚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翱《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译文和解读:


    译文


    卢坦,字保衡,河南人。父亲卢峦,被追赠为郑州刺史。卢坦年少时丧父。最初担任韩城县尉,历任宣城、巩县、河南三县县尉。他在河南县尉任上负责缉捕盗贼。杜黄裳当时任河南尹,对卢坦说:“某家的儿子与恶人交往,败光了家产。您负责捕盗,何不派人去查查他?”卢坦回答说:“凡是做官自始至终廉洁清白,只靠俸禄生活的,即使做到大官,也不会有丰厚的积蓄传给子孙。那些能积攒大量钱财的,必定是盘剥百姓得来的。如果他们的子孙能守好这些钱财,那就是上天让不仁道的人家富有了。不如放纵他们的不仁道,让钱财归还于民。我认为这样更合适,所以不派人去查。”杜黄裳惊讶地看着他,于是请他升堂入座。从此以后,杜黄裳日益器重他。


    等到杜黄裳升任吏部侍郎,准备任命卢坦为太常博士。恰逢郑滑节度使李复上表请求任命卢坦为判官,于是卢坦得以担任监察御史。监军使薛盈珍屡次干预军政,卢坦总是据理拒绝。薛盈珍曾(对人)说:“卢侍御(卢坦)说的话都出于公心,所以我也不违背他。”有个善于吹笛子的人,十几位大将一起向李复请求,想给这人一个重要的职位。卢坦正好在李复那里,李复问:“大家的请求可以答应吗?”卢坦笑着说:“大将们都在军中很久了,功劳累积,多次升迁,才当上要职。为什么要看轻自己,想和一个吹笛子的少年同列呢?”李复告诉诸将说:“卢侍御说得对。”大将们惭愧得急忙跑出去,向卢坦道歉,并且说:“刚才听到侍御的话,我们羞愧得汗流浃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复病重,薛盈珍带着五百名甲士进入州城,人们都惊恐害怕。卢坦急忙制止了他,薛盈珍不敢违抗。李复去世后,薛盈珍主持军务。朝廷下诏任命姚南仲接替(李复)。薛盈珍正与宾客聚会,说:“姚大夫是个书生,哪里是将才呢?”卢坦私下对人说:“姚大夫外表虽然柔和,内心却很刚强,又能决断。监军如果侵犯他的职权,他必定不会接受。祸患就要从这里开始了。如果我跟着李复的灵柩西归(京城),必定会遇到姚大夫。我怕被他留下而遭祸。”于是偷偷离开了。姚南仲果然发公文来请他(留下),最终因为没遇到而得以脱身。等到薛盈珍和姚南仲有了嫌隙,幕僚们多被贬斥或处死。


    王纬担任浙西观察使兼盐铁使,请求任命卢坦为转运判官。等到李锜接替王纬,也像当初一样请求(留任卢坦)。卢坦转任殿中侍御史。李锜的所作所为大多不守法度,卢坦常常与他争辩,言辞恳切激烈,听的人都替他害怕。卢坦多次请求离开,都未能获准。他在李锜幕府总共七年,官职没有升迁。李锜的恶行越来越大,卢坦担心会祸及自身,又知道不能用强力抗争,于是和裴度、李约、李棱等人相继辞职离开。几年后,皇帝下诏征召李锜入朝,李锜于是煽动士兵,杀害留后以图自己留下,接着又发兵攻取宣州,结果被他的部将擒获押送京城处死。


    顺宗皇帝卧病,王叔文在翰林院掌权,决断国家大事,天下人都感到恐惧。卢坦劝说宰相韦执谊,赶快禀告皇帝册立皇太子,以确立国家的根本。韦执谊深表赞同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准备任命他为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中丞也请求任命卢坦(为殿中侍御史)。王叔文派人请卢坦,准备任命他为员外郎,掌管杨子留后事务。卢坦借故推辞不接受。王叔文很不高兴,先前(韦执谊和御史中丞)提议的任命都没有执行。等到王叔文被贬外放,卢坦才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权德舆任户部侍郎,请求任命卢坦为本司(户部)员外郎。不久,卢坦转任库部郎中,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没多久,升任刑部郎中,仍旧知杂事。有个京畿属县的县尉被御史台查办,京兆尹暗中营救他。皇帝派宦官(品官)去下令放人。卢坦当时在家,御史台的官吏去告诉他。卢坦禀告御史中丞,请求(将命令)复核奏明后再奉诏执行。宦官于是把这事报告了皇帝。皇帝说:“我确实应该先命令主管官员(去处理)。”于是派人宣读诏书后才释放了那个县尉。几个月后,卢坦升任御史中丞,被赐予紫衣(三品以上官服)。分司东都(洛阳)任职,不久又回到西京御史台(长安)。


    当初,皇帝颁布赦令,明文禁止被罢免的节度使等官员进献财物。当时山南节度使柳晟、浙东观察使阎济美都在罢任后有所进献。卢坦上奏弹劾他们。柳晟、阎济美都被免去官职等待治罪。皇帝召见卢坦问话,说:“柳晟、阎济美进献的都是自己的家财,不是盘剥百姓所得,你不要弹劾了。”卢坦回答说:“陛下之所以能在天下布施大信,靠的就是赦令。况且这两位大臣带头违抗诏令,臣的职责就是检举奏报。陛下不能因为这事而对天下失去大信。”皇帝说:“朕已经接受了(这些财物),怎么办?”卢坦说:“把它们拿出来交给主管官员,以彰明陛下的恩德。”皇帝认为他说得好。但最终还是被宰相压了下来。


    李锜被处死后,有关部门准备从淮安王(李神通,李锜祖先)以下的祖坟都予以毁坏。宰相不敢进言。卢坦上奏说:“李锜与皇室同族,他叛逆不道,自身已被斩首,儿子也一同被杀,罪责已经抵偿了。如果还要追毁他祖父的坟墓,臣认为不可行。淮安王有辅佐开国的功劳,而且李国贞(李锜祖父)又是为国事(讨伐叛军)而死。汉朝诛杀霍禹(霍光之子),没有毁坏霍光的坟墓;房遗爱(房玄龄之子)伏法被诛,罪责没有追及房玄龄。这是前代和我们本朝已有的旧例。《康诰》说:‘父子兄弟,罪过不相连坐。’如果改变这种做法,岂不是要罪及良臣,而且有伤大体吗?”皇帝脸色改变,说:“要不是你进言,我哪里能知道这些。”于是下令停止毁坟,并禁止在坟地打柴,拨给五户人家看守淮安王的坟墓,以表示不忘他的功劳。


    皇帝策试贤良方正科的士人,有人怀揣书策(夹带资料)进入考场,皇帝准备严惩。卢坦上奏说:“四方的人不清楚他犯了什么罪,必定会认为是策问的内容有所触犯。应该减轻对他的责罚。”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江宁节度使裴垍(一作裴均)入朝任仆射。在行香(朝廷典礼)时,裴垍将要排在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的前面。卢坦引用旧例和姚南仲(曾任仆射)近期的例子作为证明(仆射应在谏议大夫、散骑常侍之后)。裴垍生气地说:“姚南仲的事哪里值得作为例子呢?”卢坦回答说:“姚仆射(姚南仲)只不过不是由敕使(宦官)护送上任的罢了(裴垍可能是由宦官护送,故有骄态),怎么就不足以为例呢?”卢坦因此被裴垍排挤,改任左庶子。


    卢坦最初任殿中侍御史时,正值杜黄裳为宰相,所以连续升迁,总共二十三个月就做到了御史中丞。等到他身居官位、坚守正道,正直的言论每天都能上达,人们就忌恨他升迁太快。几个月后,宰相裴垍奏请任命他为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御史中丞、宣州刺史。


    刘辟反叛被诛,他的女婿苏强因牵连被杀。苏强的哥哥苏宏在晋州任从事,自行辞职回家,没有人敢任用他。卢坦上奏说苏宏有才能和品行,他弟弟苏强因刘辟反叛牵连被杀,苏宏和苏强相隔三千里,必定没有参与密谋。因为苏强的事而废弃苏宏,不符合陛下爱惜人才的心意。于是请求任命苏宏为判官。皇帝说:“假使苏强当时不被处死,尚且应该根据才能任用他,何况是他哥哥呢?”于是得到了批准。


    卢坦在宣州任职时,江淮地区大旱,米价一天天上涨。有人劝说(卢坦)限制米价来救助百姓。卢坦说:“宣州地方狭小,粮食不足,都靠从别的州运来。如果限制米价,商人就不来了。价格虽然贱了,但没有粮食又有什么用?”后来米价涨到每斗二百钱,商人运米来的船只前后相望。卢坦于是(动用官府储备)借粮给士兵食用,大量从市场上购买(军粮),以平抑粮价。百姓依赖这些措施得以生存。当涂县有长期荒废的江中小洲田地,卢坦认为正值旱年,如果让穷人能靠在这里耕作获得食物和工钱,容易取得成效。于是这些洲田都得到了开垦,靠当佣工活命的有几千人。卢坦又用盈余的钱四十万文,替贫困的税户缴纳赋税。所以旱情虽然严重,但百姓忘记了灾难。


    元和五年(810年)冬天,卢坦调任刑部侍郎,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他裁减了八十个冗职,在江南地区补充设置官员负责(相关事务),盐铁院监使不得干预。几个月后,转任户部侍郎,判度支(掌管国家财政)。


    卢坦历任重要职位,把朝廷的是非得失、国家的大体(根本原则)当作自己的职责,所以经常有所陈述和请求,有时也密封上奏。泗州刺史薛謇在任代北水运使时,养了四百匹马,其中有良马却没有进献。事情下达到度支司(卢坦主管),卢坦就派巡官前去查验。巡官还没回来,皇帝觉得慢了,就派宦官(品官)刘泰昕去查办此事。卢坦上奏陈述,认为陛下既然已经派主管部门去查验,又派宦官前往,难道是大臣不值得品官信任吗?臣请求先罢免(自己的职务)。奏疏上了三次,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召回了刘泰昕。


    过去向各州郡征收的赋税,有些并非当地所产,就需要用高价从外地购买。卢坦详细上奏,免除了各地所不生产的贡赋。他停止从宣歙地区征收作为度支的米粮,将征收的粮款转用于湖南地区。免除了江南地区进贡鹿肉干,改由鄜州、汝州进贡。任命韩重叶(一作韩重华)为代北水运使,开垦荒废的田地,设立二十处营栅,增加士兵三千人,每年收获粮食二十万石。


    元和八年(813年),西受降城被河水冲坏。城使周怀义向宰相报告,商议迁徙到天德旧城。卢坦认为受降城是张仁愿所筑,城池正对着戈壁沙漠,是控制北狄的要地。如果要避开河水,应该后退三五里,花费不多。天德旧城北靠山,离河很远,失去了控制敌人的要地,不便利。于是派水运使去考察远近的利弊,绘图进献。皇帝派宦官强文彩去复核,强文彩报告的意见与卢坦一致。皇帝召见卢坦让他详细陈述,准备施行(卢坦的方案)。但最终被宰相阻挠,于是将卢坦外放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周怀义几个月后忧惧而死。燕重盱接替了他的职位,于是将城池迁移到天德旧城。军士们归咎于他(燕重盱),怨恨不满,因而杀了燕重盱,并屠戮了他的全家。


    当初,卢坦与宰相李绛议论政事常常意见相合,李绛依靠他作为自己的助力。等到卢坦外放半年后,李绛也被罢相。卢坦到东川后,上奏废除了两税以外征收的山泽、盐井等专卖税。夷人(当地少数民族)歌颂他。锦州、剑州有通往文州、成州的道路,每年上奏派二千士兵去防御西蕃(吐蕃),实际上不过用了一二百人。卢坦于是上奏在交通要道设置戍所镇守。


    朝廷讨伐蔡州吴元济时,下诏从安州调发二千士兵。卢坦(对这些士兵)每逢初一十五就派人问候他们的父母妻子,有生病的就给他们药。所以士兵们都感恩而没有逃亡的。


    卢坦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李翱的这篇传记,生动地刻画了中唐名臣卢坦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富有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形象,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能臣、直臣、廉臣的风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解读:


    1.  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拒绝监军干政: 面对监军使薛盈珍屡次干预军政,卢坦“每据理以拒之”,甚至能制止其带甲士入城的威吓行为(“坦遽止之。盈珍不敢违”),连薛盈珍也不得不承认他“所言皆公”。这体现了他在宦官势力日渐膨胀的中唐时期,敢于维护制度、坚持原则的勇气。
        抵制上司不当要求: 在河南县尉任上,面对上司杜黄裳要求调查某家破落子弟的指令,他敢于直言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贪官的钱财“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这种基于公理而非单纯服从命令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杜黄裳的敬重。
        反对李锜不法: 在李锜幕府七年,面对李锜的诸多不法行为,“坦每争之。词深切。听者皆为之惧”,虽官职七年未升,仍坚持抗争,最终为避免祸患而果断离去。这显示了他不依附权贵、坚守道义的风骨。
        不附王叔文: 在顺宗朝王叔文掌权、“天下懔懔”之际,他虽建议立太子以固国本,但当王叔文要拉拢他任要职时,他“假他词不受”,保持距离,不愿卷入激烈的政治漩涡。这体现了他的政治清醒和独立人格。
        不畏宰相裴垍: 在朝廷礼仪排序问题上,他敢于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当面反驳宰相裴垍(“姚仆射但不是敕使耳”),即使因此被排挤外放也毫不屈服。这展现了他维护朝廷纲纪的坚定立场。


    2.  体恤民情,施政惠民:
        宣州救灾的智慧: 在宣州遭遇大旱时,他反对简单的行政限价(“若制其价,则商不来矣”),而是通过保障市场流通(允许商人运粮)、动用储备供给军队(“借兵食”)、增加市场投放(“多出于市”)来平抑粮价,最终“人赖以生”。同时,他组织开垦荒废的洲田,“藉佣以活者数千人”,并“以羡钱四十万代税户之贫者”。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深刻的经济洞察力和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最终使百姓“忘灾”。
        废除苛捐杂税: 在户部侍郎判度支任上,他改革赋税,“各去其所无”,免除百姓不产之物的贡赋负担。在东川节度使任上,他“奏罢两税及山泽盐井榷率之籍”,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赢得了“夷人歌之”的民心。
        关爱士卒: 在安州兵被征调讨蔡时,他“每朔望使人问其父母妻子。其有疾者与之药”,这种关怀使得“兵士皆感恩而无逃者”,体现了其带兵之道在于恩义,而非单纯的强制。


    3.  深谋远虑,富有智慧:
        预见姚南仲与薛盈珍之祸: 他准确判断姚南仲的性格和薛盈珍的跋扈必然导致冲突,并预见到自己可能被卷入,于是“潜去”避祸,显示了他对人性和官场风险的深刻洞察。
        洞察李锜必反: 他早已察觉李锜“恶状滋大”,预见到其必生祸端,因此“虑及难”,提前抽身。这体现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
        边防策略: 在锦剑二州防务上,他洞察到每年虚报兵额、劳民伤财的弊端,提出在战略要冲设置永久戍所,既节省开支,又有效防御。这显示了他的务实精神和战略眼光。
        对西受降城迁徙的远见: 他力主受降城应坚守原址或稍作内迁,反对迁到失去战略价值的天德旧城。他派员详查、绘图进奏,并得到宦官复核的确认。虽然最终被宰相阻挠,但后来燕重盱迁城导致军士怨叛被杀的事实,完全印证了他的正确判断。这体现了他对国家边防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坚持。


    4.  坚守原则,维护法度:
        维护赦令尊严: 他坚决弹劾罢任后违禁进献的柳晟、阎济美,即使皇帝以“家财”为借口开脱,他也据理力争,强调“赦令”是国家的“大信”,皇帝亦不能失信于天下。这体现了他将法律和制度置于皇权私意之上的原则性。
        维护司法程序: 在处理赤县尉案件时,他坚持御史台应“覆奏然后奉诏”,反对皇帝直接派宦官干预司法程序。最终皇帝也承认自己程序有误(“吾固宜先命所司”)。这体现了他对司法独立性和程序正义的维护。
        反对罪及先人: 他力谏不可因李锜之罪毁其祖坟,引经据典(汉霍光、唐房玄龄例),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古训,认为追毁祖坟是“罪及良臣”、“伤大体”。他的谏言成功保护了开国功臣淮安王李神通的坟墓,并使之得到妥善保护。
        反对以言定罪: 在贤良方正科考生怀挟书策案中,他建议“宜轻其责”,避免因内容敏感而被误解为“抵忤”,体现了对士人的保护和对宽松言论环境的重视。


    5.  知人善任,惜才爱才:
        他拒绝大将们为吹笛少年谋要职的请求,维护了军职的尊严和晋升体系的严肃性。
        他敢于任用因亲属犯罪(刘辟女婿之兄)而无人敢用的苏宏为判官,认为其弟之罪不应累及有才干的兄长,并成功说服皇帝(“假令苏强当时不就诛。尚宜随材而任之。况在其兄耶”)。这体现了他唯才是举、反对株连的用人观。


    总结:


    李翱笔下的卢坦,是唐代中后期一位难得的能臣、诤臣和循吏的典型。他身处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朝政纷争的复杂时代,始终秉持公心,以“朝廷是非大体为己务”。他刚直敢言,不畏权阉、不附权相、不惧强藩;他体察民瘼,救灾有方,革除弊政,深得民心;他富有远见,洞察时弊,在军事、边防、经济上均有卓越建树;他恪守原则,维护法度尊严和司法程序,反对株连;他知人善任,爱惜人才。虽然他也因刚直而屡遭排挤,但其卓著的政绩、高尚的品格和深远的见识,使他成为中唐历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重要人物。李翱的传记,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和生动的对话,成功塑造了一位立体丰满、光彩照人的贤臣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 20:15 , Processed in 0.1178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