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回复: 3

明谷城林母封太安人姚氏墓志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见素集 [明] 林俊 撰 卷17


    明谷城林母封太安人姚氏墓志铭

    乡抱真守特可敛畏者数人,其一汝敦。汝敦名典,予族也,同趣尚,以今五十年,历六官,在有奇绩,家落落犹常,其固君子哉!其丧太安人也,辍广西按察佥事来奔,前数月,过家为寿,太安人出其半面,观者谓福寿为宜。筮日,奉慎斋公赠京判黄赠安人与太安人封命告祠下,太安人冠帔即次,观者又谓福寿为宜。既礼成,汝敦恋恋未置,太安人强以行。巡右江,方起有风望,问亦寻至。噫!其如何?乙亥,附慎斋以葬。慎斋,予铭也,兹复以请。太安人中沁姚氏,中沁之姚与谷城之林并名家。林世以盛,姚坐陈公继之累谪戍,克忠死于戍,太安人父也。太安人逮事慎斋,秀水分教之行,郡丞公彀与柯宜人已老,安人请身留侍,请太安人以从。举典,举册,举二女。慎斋师儒表律,太安人柔仪有格,以无难刑于之化,引情体义,以意为准,量戚疏贱良,酬施皆合,无替敬,亦无替爱,尽妇尽母,以食子之成。生有封,殁有赠,族里有耀,杨山草树,隐隐然光气。太安人病若无苦,一日属冢妇阅敛衣,遗珥剩服散而尽,人以为早,竟奄奄如梦,正德甲戌九月十七日也。去宣德乙卯,寿八十。孙应祥、应祺、应文,曾孙永通、永迪、永谟,孙女、曾孙女七。呜呼!方慎斋世短孤幼,满前身后事如漆容,知有典今日耶?饮美者宗其原,晋长沙公侃,恭勤忠顺,台人林侍郎鹗,廉慎好礼。湛、程二母之教不诬,抑有感夫成亏之数者矣。络秀屈节于周生顗,李落门以兴姚,同时坐累,其可胜指耶?黄敦信当殁入外弟方郡伯鲤匿其二女,以并适林氏。伯为中丞元甫公母赠淑人。叔为郡丞思承公,配封宜人。子茂达复为宪副,黄亦因以起,以予及见太安人三焉。命物之成,固无得例已之也。铭曰:孰通其源,孰塞其支脉而出之玄津,滭而海枯陆沉温户斯落,作润德门。兰阶有馥,安贞终庆,应地无疆一真斯藏,月耿夜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见素集》 [明] 林俊 撰 卷十七


    明故谷城林母封太安人姚氏墓志铭


    乡里之中怀抱真诚、坚守节操、令人敬畏的人有几位,其中之一就是林汝敦。汝敦名典,是我的同族,我们志趣相投,至今相交已有五十年。他历任六部官职,在任上多有卓异的政绩,但家境却依然清贫如常,这真是一位坚守德行的君子啊!他的母亲太安人去世时,他正担任广西按察佥事,闻讯后离职奔丧。去世前几个月,他回家为母亲祝寿,太安人出来见了大家一面,看到的人都认为她福相寿相俱佳。后来占卜择定吉日,他恭敬地将父亲慎斋公(受赠京府判官)、母亲黄氏(受赠安人)以及太安人自身的诰封诏命,在宗祠中祭告祖先。太安人身着命妇的冠服依礼就位,观礼的人又都说她福寿之相最为相宜。祭礼完成后,汝敦依依不舍不愿离家,太安人却勉励他动身赴任。他在右江道巡察,刚刚建立起威望名声,讣告不久也就送到了。唉!这又能如何呢?乙亥年(1515年),太安人附葬于慎斋公墓旁。慎斋公的墓志铭是我写的,现在汝敦又请我为太安人撰写墓志铭。


    太安人出身于沁水姚氏(中沁姚氏),沁水的姚氏与谷城的林氏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林氏世代昌盛,姚氏却因陈公(陈继?)的牵连获罪被贬谪戍边。姚克忠死在戍所,他就是太安人的父亲。太安人嫁给了慎斋公(林某)。慎斋公前往秀水县担任县学教官(教谕)时,他的父母(郡丞公林彀与柯宜人)已经年迈,他的元配黄安人(汝敦生母)请求留下亲自侍奉公婆,而请太安人(姚氏,侧室?继室?)随行照顾丈夫。太安人生养了儿子林典(即汝敦)、林册以及两个女儿。慎斋公身为儒师,仪表庄重,行为严正;太安人则性情柔顺,仪态有度。因此,慎斋公以礼法教化家人并不困难。太安人通情达理,体察大义,以情义为准则。她衡量亲疏贵贱,待人接物、施予酬答都恰如其分。对长辈不失恭敬,对晚辈不失慈爱,既尽到了为妇之道,也尽到了为母之责,最终得以享受子孙成材的福泽。在世时受封诰命,去世后获得追赠,荣耀了整个家族。连杨山的草木,都仿佛隐隐透着光彩瑞气。


    太安人患病时似乎并无痛苦,有一天嘱咐长媳(冢妇)检视入殓的衣物,将遗留的耳饰和多余的衣物都分送众人。旁人觉得这准备得太早了,最终她安详地离世,如同入睡一般。时在正德甲戌年(1514年)九月十七日。从宣德乙卯年(1435年)出生算起,享年八十岁。有孙子林应祥、林应祺、林应文,曾孙林永通、林永迪、林永谟,孙女和曾孙女共七人。


    唉!回想慎斋公当年早逝,留下年幼的孤儿,身前身后事一片茫然难测,怎会知道能有林典(汝敦)今日的成就呢?饮水思源,当追溯其根本。晋朝的长沙公陶侃,以恭敬、勤勉、忠诚、孝顺著称;本朝台州籍的林鹗侍郎,以廉洁、谨慎、好礼闻名。这证明湛氏、程氏(陶侃、林鹗之母)的母教并非虚言,也让人对世事成败得失的定数深有感触。当年络秀(李络秀)屈身下嫁周家,生下周顗兄弟,使李氏门楣得以中兴;姚氏(太安人)同样因家族获罪牵连(其父戍边而死),其遭遇的坎坷,难道能说得完吗?


    黄敦信(黄安人之父?)临终时,将两个女儿托付给表弟、郡守方鲤。方鲤将她们藏匿保护起来,后来她们都嫁给了林氏(慎斋公)。其中一位(长女黄氏)是(慎斋公元配,生子汝敦),后来成为中丞林元甫公(林俊?待考)的母亲,受赠淑人;另一位(次女?)嫁给郡丞林思承公(林彀?),受封宜人。黄家的儿子黄茂达(黄安人之兄弟?)又官至按察副使(宪副),黄氏家族也因此复兴。就我所知,与太安人(姚氏)相关的黄氏女子就有三位(指黄安人及其姐妹?)。命运成就事物,本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拘泥啊。


    铭曰:
    是谁疏通了那根本的源泉?(慎斋公奠基)
    是谁阻塞了支流,引向那深远的渡口?(太安人辅佐持家)
    泉水奔涌,哪怕海枯陆沉,温润之家(林家)依然昌盛,滋养德义之门。
    阶前兰草散发芬芳,(太安人)安守贞静终获福庆,
    如同大地般广阔无疆。
    这一片至诚深藏于此,
    如月光恒久,长照漫漫长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要点说明 (对原文中难点和背景的解读):


    1.  称谓与关系:
    汝敦 (林典): 墓主姚太安人之子,请铭者林俊的同族好友。
    慎斋公: 姚太安人的丈夫,林典之父,已逝,林俊曾为其撰铭。官职可能为县学教谕(“秀水分教”)。
    郡丞公彀与柯宜人: 慎斋公的父母,即林典的祖父母。“郡丞”是官职(府同知),“宜人”是命妇封号。
    黄赠安人: 慎斋公的元配(或前妻),林典的生母,已逝,受赠“安人”封号。
    姚太安人: 墓主,慎斋公的继室(或侧室?从“请太安人以从”及生养林典等看,应为继室可能性大),受封“太安人”(四品命妇)。
    姚克忠: 姚太安人之父,因受陈继牵连谪戍而死。
    黄敦信、方鲤、黄茂达等: 涉及黄安人(林典生母)的娘家亲属关系。黄敦信可能是黄安人之父,临终托孤于表弟方鲤(时任郡守)。方鲤将黄安人姐妹(“二女”)藏匿并安排她们嫁入林家(慎斋公及其兄弟?)。黄茂达(黄安人之兄弟?)官至按察副使,复兴了黄家。
    林元甫公、林思承公: 林家其他显赫成员,分别官至中丞(都御史)和郡丞(府同知),他们的母亲/妻子是嫁入林家的黄氏女子(黄安人的姐妹)。


    2.  关键事件与背景:
    “姚坐陈公继之累谪戍”: 姚家因受陈继(陈公)案件的牵连而被判流放戍边。
    “安人请身留侍,请太安人以从”: 慎斋公去秀水任职时,元配黄安人主动留下侍奉年迈公婆,让姚太安人随行照顾丈夫。这解释了姚太安人作为继室(或侧室)的身份和随夫外任的原因,也说明了她生养了林典等子女。
    “举典,举册,举二女”: 明确姚太安人生育了儿子林典(汝敦)、林册以及两个女儿。
    “慎斋师儒表律,太安人柔仪有格”: 描述夫妇二人的品德。丈夫是严正的儒师,妻子是柔顺有度的贤内助。
    “引情体义...以食子之成”: 高度赞扬姚太安人持家有道,深明大义,处理人情世故得当,最终享受到子孙成材的回报(林典官至按察佥事)。
    “生有封,殁有赠”: 指姚太安人活着时受封“太安人”,死后得到朝廷追赠(更高的荣誉?)。
    “黄敦信当殁入外弟方郡伯鲤匿其二女,以并适林氏”: 这是交代林典生母黄安人及其姐妹嫁入林家的背景故事,也解释了黄、林两家的紧密联系和黄家的复兴。
    “以予及见太安人三焉”: 林俊说他亲眼见过三位与太安人相关的黄氏女子(可能指嫁入林家的黄安人及其姐妹)。


    3.  时间与年龄:
    去世时间:正德甲戌年九月十七日(1514年)。
    出生时间:宣德乙卯年(1435年)。
    享年:80岁(1514 - 1435 = 79虚岁,按古习惯称80寿)。


    4.  铭辞解读:
    铭文用比喻和典故颂扬姚太安人的德行及其对林家的贡献。
    “通源塞支”喻其辅佐丈夫、持家有方,使林家兴旺(“温户斯落,作润德门”)。
    “兰阶有馥”喻其品德芬芳。
    “安贞终庆,应地无疆”赞其安守贞静,福泽深厚如大地。
    “一真斯藏”指其纯真的美德长存于此墓中。
    “月耿夜长”喻其精神如明月,永照后人。


    这个译文力求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并对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背景和典故进行了必要的解读(体现在注释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林俊所撰的《见素集》卷十七中的《明谷城林母封太安人姚氏墓志铭》。


    原文:


    见素集 [明] 林俊 撰 卷17
    明谷城林母封太安人姚氏墓志铭
    乡抱真守特可敛畏者数人,其一汝敦。汝敦名典,予族也,同趣尚,以今五十年,历六官,在有奇绩,家落落犹常,其固君子哉!其丧太安人也,辍广西按察佥事来奔,前数月,过家为寿,太安人出其半面,观者谓福寿为宜。筮日,奉慎斋公赠京判黄赠安人与太安人封命告祠下,太安人冠帔即次,观者又谓福寿为宜。既礼成,汝敦恋恋未置,太安人强以行。巡右江,方起有风望,问亦寻至。噫!其如何?乙亥,附慎斋以葬。慎斋,予铭也,兹复以请。
    太安人中沁姚氏,中沁之姚与谷城之林并名家。林世以盛,姚坐陈公继之累谪戍,克忠死于戍,太安人父也。太安人逮事慎斋,秀水分教之行,郡丞公彀与柯宜人已老,安人请身留侍,请太安人以从。举典,举册,举二女。慎斋师儒表律,太安人柔仪有格,以无难刑于之化,引情体义,以意为准,量戚疏贱良,酬施皆合,无替敬,亦无替爱,尽妇尽母,以食子之成。生有封,殁有赠,族里有耀,杨山草树,隐隐然光气。太安人病若无苦,一日属冢妇阅敛衣,遗珥剩服散而尽,人以为早,竟奄奄如梦,正德甲戌九月十七日也。去宣德乙卯,寿八十。
    孙应祥、应祺、应文,曾孙永通、永迪、永谟,孙女、曾孙女七。
    呜呼!方慎斋世短孤幼,满前身后事如漆容,知有典今日耶?饮美者宗其原,晋长沙公侃,恭勤忠顺,台人林侍郎鹗,廉慎好礼。湛、程二母之教不诬,抑有感夫成亏之数者矣。络秀屈节于周生顗,李落门以兴姚,同时坐累,其可胜指耶?黄敦信当殁入外弟方郡伯鲤匿其二女,以并适林氏。伯为中丞元甫公母赠淑人。叔为郡丞思承公,配封宜人。子茂达复为宪副,黄亦因以起,以予及见太安人三焉。命物之成,固无得例已之也。
    铭曰:孰通其源,孰塞其支脉而出之玄津,滭而海枯陆沉温户斯落,作润德门。兰阶有馥,安贞终庆,应地无疆一真斯藏,月耿夜长。


    ---


    译文与解读:


    一、墓主身份与作者关系
    墓主: 姚氏,被封为太安人(明代五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是谷城林氏(其夫林某,号慎斋)的妻子。
    作者: 林俊(号见素),明代大臣。他与墓主之子林典(字汝敦)是同族,且志趣相投,相交近五十年。


    二、赞颂其子林典(汝敦)
    林典(汝敦)是乡里几位真正持守节操、令人敬畏的人之一。
    他历任六种官职,政绩卓著,但家境依然清贫(“家落落犹常”),林俊称赞他确实是位君子。
    母亲去世时,他正担任广西按察佥事(省级司法官员),立刻离职奔丧。
    几个月前,他回家为母亲祝寿,母亲只露出半张脸(可能因病或年老),观者都认为这是福寿之相。
    在选定下葬日期后,林典在祠堂举行仪式,告慰其父慎斋公(已赠京判、黄赠安人)和母亲(封太安人)的在天之灵。当时太安人(可能指其画像或牌位受祭)身着冠帔(命妇礼服),观者再次称颂福寿。
    仪式结束后,林典依依不舍不愿离去,是母亲(的遗志或灵前)强令他回去履职。他在巡行右江道时,刚刚建立起声望,讣告就追到了。林俊对此深表惋惜(“噫!其如何?”)。
    乙亥年(1515年),姚氏与丈夫慎斋合葬(“附慎斋以葬”)。林俊之前已为慎斋写过墓志铭,这次又应林典之请为姚氏撰写。


    三、姚氏生平事迹与德行
    1.  出身与家世: 姚氏是沁水(中沁)姚氏之女。姚氏与谷城林氏都是当地望族。林家世代兴盛,而姚家因受“陈公继”(可能指景泰朝大臣陈循或其族人)案件的牵连,被贬谪戍边。姚氏的父亲姚克忠死于戍所。
    2.  嫁入林家: 姚氏嫁给了林慎斋。在慎斋被任命为秀水县教谕(县级学官)赴任时,慎斋的父母(林彀,曾任郡丞;母亲柯氏,封宜人)已年老。慎斋的原配夫人(“安人”,指慎斋前妻或姚氏初嫁时身份)请求留下侍奉公婆,而让姚氏(当时身份应是侧室或继室,后因子贵封太安人)随夫赴任。
    3.  相夫教子:
    生育: 姚氏为林家生下儿子林典(汝敦)、林册(名字见于后文孙辈)和两个女儿(“举典,举册,举二女”)。
    相夫: 慎斋作为儒师(“师儒”)为人师表、恪守礼法(“表律”)。姚氏则性情温柔、仪态端庄有法度(“柔仪有格”)。夫妻和睦,姚氏能自然地顺应丈夫的教化(“以无难刑于之化”)。她处理事情能体察人情、合乎道义(“引情体义”),以心意(良知)为准则(“以意为准”)。
    持家: 她对待亲戚,无论亲疏、贵贱、良善与否,都能恰如其分地应对和施予(“量戚疏贱良,酬施皆合”)。对丈夫既不失敬重,也不乏恩爱(“无替敬,亦无替爱”)。
    教子: 她尽到了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尽妇尽母”),最终得以享受儿子成才的成果(“以食子之成”)。
    4.  荣封与逝世:
    在世时受封太安人,去世后得到追赠(“生有封,殁有赠”),为家族和乡里增光添彩(“族里有耀”),连埋葬她的杨山的草木都仿佛笼罩着祥瑞之光(“杨山草树,隐隐然光气”)。
    她患病时显得并无痛苦。去世前一天,嘱咐长媳(“冢妇”)检视入殓的衣服,并将自己的耳环和剩余衣物分送众人(“遗珥剩服散而尽”)。人们觉得她准备过早了。最终她如睡梦般安详离世(“奄奄如梦”),时间是正德甲戌年(1514年)九月十七日。
    她生于宣德乙卯年(1435年),享年八十岁(“寿八十”)。
    5.  后代:
    孙子:林应祥、林应祺、林应文。
    曾孙:林永通、林永迪、林永谟。
    孙女和曾孙女:共七人。


    四、感慨与议论
    1.  家族兴衰: 林俊感慨,当年慎斋公早逝(“世短”),留下年幼孤儿,身后之事一片茫然(“如漆容”),谁能预料到会有林典(“典”)今日的成就呢?饮水思源,家族兴盛有其根源。
    2.  类比先贤:
    提到晋代长沙郡公陶侃(以恭谨勤勉忠顺著称)。
    提到同乡(台州)的林鹗侍郎(以廉洁谨慎好礼著称)。林俊认为,姚氏教育儿子成功,如同历史上湛氏(陶侃之母)、程氏(程颢程颐之母)的母教一样真实不虚(“不诬”)。这让他对事物成败兴衰的定数(“成亏之数”)深有感触。
    3.  家族命运对比:
    用典故:西晋络秀(李络秀)屈身嫁给寒门周浚(生周顗、周嵩、周谟),振兴了周氏;而李络秀的母族李氏却反而衰落了(“李落门以兴姚”)。林俊感叹:姚、林两家都因受他人连累(“同时坐累”)而遭遇不幸(姚家戍边,林家慎斋早逝),这样的事例难道还少吗(“其可胜指耶”)?
    姚林联姻的后续: 提到姚家另一支(黄氏?):姚克忠(太安人之父)的妹夫(“外弟”)方鲤(官至郡伯,知府),在姚克忠去世后,收留并藏匿了他的两个女儿(即姚氏的姐妹),并将她们都嫁给了林氏家族。
        大姐嫁给了后来官至中丞(巡抚)的林元甫(其母被赠淑人)。
        妹妹嫁给了郡丞林思承(其妻封宜人)。
        方鲤的儿子方茂达(“子茂达”)也官至宪副(按察副使),方家也因此兴盛(“黄亦因以起”,此句“黄”字疑有误或代指方家)。
    林俊说自己就亲眼见过三位这样的太安人(指姚氏本人及其两位嫁给林家的姐妹?或指姚氏及林元甫母、林思承妻?)。
    4.  总结: 万事万物能够成就(“命物之成”),固然有其缘由和过程(“固无得例已之也”),不能简单地类比或强求(指姚林两家的复兴各有其道,并非简单重复)。


    五、铭文(赞颂与祝福)
    铭文用诗化的语言,充满象征和哲理:


    1.  溯源与分流: 谁能探明(德行)的源头?谁能堵塞(厄运的)支流,而让(福泽)从玄妙的渡口(“玄津”)涌出?(赞颂姚氏德行深厚,改变了家族厄运)
    2.  德泽长存: (她的德行)如同泉水奔涌(“滭”),即使海枯陆沉(沧海桑田),她温暖的门户(指林家)依然昌盛(“温户斯落”),滋润着这个有德之家(“作润德门”)。
    3.  家声芬芳: 门庭台阶上散发着兰草的芬芳(“兰阶有馥”,喻子孙贤德)。
    4.  安贞有庆: (她)安于正道(“安贞”),终获福庆。
    5.  福泽绵长: (她的福泽)如同大地一样广阔无垠(“应地无疆”)。
    6.  美德永藏: 那纯真美好的品德(“一真”)就珍藏于此(指墓中)。
    7.  精神不朽: (她的精神)如同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漫漫长夜(“月耿夜长”),永垂不朽。


    总结:


    这篇墓志铭详细记载了明代太安人姚氏的一生,重点突出了她作为贤妻良母的德行:
    1.  坚韧与奉献: 出身名门却遭遇家难,嫁入林家后相夫教子,支撑门户。
    2.  持家有道: 性情柔顺,深明大义,处理家事人情练达,敬爱丈夫。
    3.  教子成功: 培养出正直有为的儿子林典,是母教的典范,为家族带来荣耀。
    4.  福寿善终: 享高寿,得封赠,儿孙满堂,安详离世。


    林俊通过记述姚氏生平,不仅颂扬其个人美德,也展现了姚、林两个家族在政治风波(“坐累”)中的兴衰沉浮与相互扶持(联姻),并借此感慨世事变迁与家族复兴的不易。铭文部分则用优美的词藻和象征手法,对姚氏的德行和福泽进行了升华,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和对其精神永存的祝愿。文章结构清晰,叙事与议论结合,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4 08:38 , Processed in 0.1090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