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回复: 2

解讀|《韶溪姚君(淇)墓銘》《書宋故龍川史君姚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4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10 08:15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黄仲元集(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卷二


    韶溪姚君墓銘
    屠維單閼之歲,(屠維,已也;單閼,卯也。)閼逄閹茂之月,(閼逄,甲也;閹茂,戊也。)前福清尉姚勉將葬其父,(張侍中遺言厚葬,晏丞相遺言薄葬,二公俱葬揚翟。元祐中同爲盗,欲伐張壙,金玉克塞,盗喜,列拜而去。宴壙瓦器數十,盗怒,砍棺取合帶,亦木也,以斧砍其骨。厚葬免禍,薄葬致禍。)走隸人以善狀來謁銘,曰:“銘所以繫名傳世。”先生諱淇,字景瞻,世居莆之韶溪,因號韶溪。曰朝嗣者,晦德不仕,曾大父也。曰野庵先生隆,贈朝散大夫者,大父也。曰龍川府君直夫,階至朝奉大夫者,父也。配魏氏。息九人:男君錫、君煥,俱夭;君舉,爲伯貢士元泰後;君厚業於文,勉也。女適魏節。孫益敬、顧成父、郭元善,皆士大夫族。願書之以附繫名傳世之義。銘所以論譔先美。先人蚤讀世書,侍龍川府君之治所,禦寇捍城,士之甚,武之甚。晚學空竺,不牽六欲,自束脩至耆指使,(六十曰耆指使,經云:“嗜稽久之,稱不自用力,繼以指意,使令人。)爲子孝,爲弟弟,於僚友稱長者,於閭巷稱善人。願書之以附論譔先美之義。銘所以志卒葬月日。先人不幸甲戍臘月十七日以疾終。禮踰月而葬,何以緩亂?故勉未即死,危不得葬。今兹筮宅于鳳蹟山,占曰從;卜日癸酉,占曰從。卒窆有期,願書之以附志卒葬月日之義。”淵曰:“嗟嗟乎!景瞻之光系如此,不書,惡惡可?景瞻之爲人如此,不書,惡惡可?嗟嗟乎!景瞻之有子如此,不書,惡惡可?勉以京學進士恩免受初階,屬車蒙塵,承詔扈從,特循一資。景瞻亦㫖贈從事郎。惜景瞻之不及見也夫!”書而予之銘曰:后土濕兮天陰陰,山河在兮草木深。東西兮乞命大王,南北兮校尉摸金。人何生兮可藉?骨何土兮可托?思滄海兮欲傾,歎親朋兮凋落。若景瞻者,積善之餘。死順其正,葬歸其居。淒淒寒風,蒼蒼宰木。泉石有知,護一團玉。


    (注意:文中莆田韶溪姚勉非江西姚勉(號雪坡)宝祐狀元)




    譯文並解讀
    黄仲元集(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卷二


    書宋故龍川史君姚公墓誌後
    公官至二千石,而清貧如韋布士,德彌厚,葬彌薄。後三十載,或猶尋陽翟藏處。張侍中遺言厚葬,晏丞相遺言薄葬,二公俱葬陽翟。厚葬免禍,薄葬致禍。嗚呼!時危世難,干戈接聯,泉下德人,有幸不幸,非關葬厚薄也。公之孫勉偕諸昆弟忍痛更葬,事已,泣曰:“丈夫得一幅汗青足矣。事謬不然,史筆悠悠,昔誌吾祖者,其人最强項。”乃大書曰善人,曰君子,曰循吏,曰老壯窮堅,陵遷谷易,一切毁壞。此纸幸留,吾將重刻宰上,以識吾哀。願徵辭於石陰。余嘗銘公之子景瞻之墓,三嘆兹事,忍書之乎?雖然,自有龍坡,有此山川,人朽名芳,公何憾焉?諸孫雅雅,書種綿綿。時之來兮,當復家氈。如一株桂,散花萬千。秋香未歇,更有年年。維女後之人,慎旃慎旃。詩:旃,之也。歲辛巳後中秋,里後學韻鄉老人黃淵誌。更葬月日不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4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仲元集(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卷二


    韶溪姚君墓銘
    屠維單閼之歲,(屠維,已也;單閼,卯也。)閼逄閹茂之月,(閼逄,甲也;閹茂,戊也。)前福清尉姚勉將葬其父,(張侍中遺言厚葬,晏丞相遺言薄葬,二公俱葬揚翟。元祐中同爲盗,欲伐張壙,金玉克塞,盗喜,列拜而去。宴壙瓦器數十,盗怒,砍棺取合帶,亦木也,以斧砍其骨。厚葬免禍,薄葬致禍。)走隸人以善狀來謁銘,曰:“銘所以繫名傳世。”先生諱淇,字景瞻,世居莆之韶溪,因號韶溪。曰朝嗣者,晦德不仕,曾大父也。曰野庵先生隆,贈朝散大夫者,大父也。曰龍川府君直夫,階至朝奉大夫者,父也。配魏氏。息九人:男君錫、君煥,俱夭;君舉,爲伯貢士元泰後;君厚業於文,勉也。女適魏節。孫益敬、顧成父、郭元善,皆士大夫族。願書之以附繫名傳世之義。銘所以論譔先美。先人蚤讀世書,侍龍川府君之治所,禦寇捍城,士之甚,武之甚。晚學空竺,不牽六欲,自束脩至耆指使,(六十曰耆指使,經云:“嗜稽久之,稱不自用力,繼以指意,使令人。)爲子孝,爲弟弟,於僚友稱長者,於閭巷稱善人。願書之以附論譔先美之義。銘所以志卒葬月日。先人不幸甲戍臘月十七日以疾終。禮踰月而葬,何以緩亂?故勉未即死,危不得葬。今兹筮宅于鳳蹟山,占曰從;卜日癸酉,占曰從。卒窆有期,願書之以附志卒葬月日之義。”淵曰:“嗟嗟乎!景瞻之光系如此,不書,惡惡可?景瞻之爲人如此,不書,惡惡可?嗟嗟乎!景瞻之有子如此,不書,惡惡可?勉以京學進士恩免受初階,屬車蒙塵,承詔扈從,特循一資。景瞻亦㫖贈從事郎。惜景瞻之不及見也夫!”書而予之銘曰:后土濕兮天陰陰,山河在兮草木深。東西兮乞命大王,南北兮校尉摸金。人何生兮可藉?骨何土兮可托?思滄海兮欲傾,歎親朋兮凋落。若景瞻者,積善之餘。死順其正,葬歸其居。淒淒寒風,蒼蒼宰木。泉石有知,護一團玉。


    (注意:文中莆田韶溪姚勉非江西姚勉(號雪坡)宝祐狀元)










    南宋黃仲元為姚淇(號韶溪)所撰寫的墓誌銘的現代漢語翻譯和解讀。

    原文翻譯:


    《黃仲元集》(莆陽黃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卷二


    韶溪姚君墓銘


    在屠維單閼這一年,(屠維,是天干“己”的別稱;單閼,是地支“卯”的別稱。推算為己卯年,即宋帝昺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在閼逢閹茂這個月,(閼逢,是天干“甲”的別稱;閹茂,是地支“戌”的別稱。推算為甲戌月),前福清縣尉姚勉即將安葬他的父親。(註:張侍中(張安世)遺言要求厚葬,晏丞相(晏殊)遺言要求薄葬,兩位都葬在揚翟。元祐年間(1086-1094)一同遭遇盜墓賊。賊想挖掘張侍中的墓穴,裡面金玉器物堆滿,盜賊大喜,列隊拜謝而去。晏丞相墓穴中只有瓦器數十件,盜賊大怒,劈開棺木想取玉帶,結果也是木頭做的,就用斧頭砍碎了他的屍骨。厚葬免除了災禍,薄葬反而招致了災禍。)姚勉派遣僕人帶著(其父的)生平善行事跡前來請求我撰寫墓誌銘,他說:“墓誌銘是用來記錄名字、傳於後世的。” 先生名諱淇,字景瞻,世代居住在莆田的韶溪,因此自號韶溪。名朝嗣的人,隱藏德行不做官,是姚淇的曾祖父。號野庵先生名隆,被追贈為朝散大夫的,是姚淇的祖父。稱龍川府君名直夫,官階至朝奉大夫的,是姚淇的父親。姚淇的妻子是魏氏。有子女九人:兒子君錫、君煥,都夭折了;君舉,過繼給伯父貢士姚元泰為後嗣;君厚(即姚勉)以文為業。女兒嫁給魏節。孫子益敬、外孫顧成父、郭元善,都出身於士大夫家族。希望(您)寫下這些,以符合記錄名字、傳於後世的意義。墓誌銘是用來論述撰寫祖先美德的。先父早年研讀經世致用之書,在龍川府君(其父姚直夫)的治所侍奉,抵禦賊寇、保衛城池,表現出極高的文士風範和武勇精神。晚年學習佛學(空竺指佛學),不被六欲牽絆,從少年求學直到六十歲受人指使(註:六十歲稱為“耆指使”,經書上說:“嗜好積習已久,自稱不願親自動力,繼而用指意差使別人。”),為人子孝順,為人弟友愛,在同事朋友中被稱為長者,在鄉里街坊中被稱為善人。希望(您)寫下這些,以符合論述撰寫祖先美德的意義。墓誌銘是用來記錄去世和下葬的日期。先父不幸於甲戌年(1274年)臘月十七日因病去世。按禮制應過一個月後下葬,為何拖延這麼久才安葬?是因為遭遇戰亂,所以我(姚勉)未能立即處理喪事,時局危亂無法安葬。如今占卜墓地選在鳳蹟山,占卜結果說吉利(從);占卜下葬日期為癸酉日,占卜結果也說吉利(從)。最終安葬的日期已定,希望(您)寫下這些,以符合記錄去世和下葬日期的意義。”


    我(黃仲元)說:“哎呀!景瞻(姚淇)的家世門第如此顯耀,不寫下來,怎麼可以呢?景瞻(姚淇)的為人如此美好,不寫下來,怎麼可以呢?哎呀!景瞻(姚淇)有這樣的兒子(姚勉),不寫下來,怎麼可以呢?姚勉憑藉京學進士的身份蒙受恩典,被授予初級官階(福清縣尉),正值皇帝流亡(屬車蒙塵指帝王流亡),他奉詔令護駕隨行,因此特別升遷了一級官資。景瞻(姚淇)也因此被朝廷特旨追贈為從事郎。可惜景瞻(姚淇)沒能親眼看到啊!”於是寫下並給予他墓誌銘,銘文曰:
    后土濕潤啊天色陰陰,
    山河依舊啊草木深深。
    東西盜賊啊乞命於大王(指盜墓猖獗),
    南北校尉啊摸金(指官盜亦盜墓)。
    人生在世啊何處可憑藉?
    屍骨埋土啊何處可託身?
    想那滄海啊將要傾覆,
    歎我親朋啊零落凋殞。
    像景瞻這樣的人,
    是積累善行的餘慶。
    死亡順應其正道(壽終正寢),
    安葬歸於其故里。
    淒淒寒風吹拂,
    蒼蒼墓樹生長。
    泉石若有知覺,
    當守護這一團美玉(喻指姚淇高潔的遺骨與品格)。


    (注意:文中莆田韶溪的姚勉並非江西的姚勉(號雪坡)宝祐狀元。)


    解讀:


    1.  時代背景與撰寫動機:
    墓誌銘撰寫於南宋末年(己卯年,1279年),即南宋流亡朝廷覆滅(崖山海戰)的同一年,時局極其動盪(文中“屬車蒙塵”、“緩亂”、“危不得葬”皆指此)。
    姚勉作為前福清縣尉,曾參與護衛流亡的南宋朝廷(“承詔扈從”),因此得到升遷,其父姚淇也因此被追贈官職。
    姚勉在安葬父親之際,深感時局混亂、盜墓猖獗(文中引用張安世與晏殊厚葬薄葬的不同遭遇,以及銘文中“東西乞命大王,南北校尉摸金”的描述),請求黃仲元撰寫墓誌銘,核心訴求有三:記錄家族世系與名字以傳世(“繫名傳世”)、記述父親美德(“論譔先美”)、明確記載卒葬日期(“志卒葬月日”)。


    2.  墓主姚淇(景瞻)生平:
    家世: 莆田韶溪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姚朝嗣(晦德不仕)、祖父姚隆(野庵先生,贈朝散大夫)、父姚直夫(龍川府君,官至朝奉大夫)。
    家庭: 妻魏氏。九個子女:兩子夭折(君錫、君煥);一子過繼(君舉);一子姚勉(君厚,即請銘者,曾任福清尉)。女嫁魏節。有孫輩(益敬)及外孫(顧成父、郭元善)。
    生平事蹟:
        早年: “蚤讀世書”,有經世之志。曾隨父親姚直夫在任所,參與“禦寇捍城”,表現出文武兼備的才能(“士之甚,武之甚”)。
        晚年: 潛心佛學(“晚學空竺”),修身養性,超脫物欲(“不牽六欲”)。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待人寬厚,在鄉里和同僚中口碑極佳(“為子孝,為弟弟,於僚友稱長者,於閭巷稱善人”)。
    卒葬: 卒於甲戌年(1274年)臘月十七日。因宋末戰亂(“緩亂”、“危不得葬”),五年後(1279年)才得以安葬於鳳蹟山,占卜結果吉利(“筮宅…占曰從;卜日…占曰從”)。


    3.  銘文解析:
    開篇意境: 描繪了安葬時的環境氛圍(“后土濕兮天陰陰,山河在兮草木深”),營造出淒涼、肅穆之感,也暗喻了南宋山河破碎、王朝傾覆的大背景。
    亂世悲歎: 強烈控訴了當時盜墓橫行的社會現實(“東西兮乞命大王,南北兮校尉摸金”),無論是民間盜賊還是官方人員(用曹操設摸金校尉典故),都在挖掘墳墓。這引發了作者對人生無常、死後難安的深刻悲歎(“人何生兮可藉?骨何土兮可托?”)。
    滄桑之感: “思滄海兮欲傾,歎親朋兮凋落” 既指個人親友零落,更隱喻南宋王朝如滄海將傾,大廈將崩。
    對墓主的讚頌: 在亂世中,突出姚淇是“積善之餘”的典範。他得以壽終正寢(“死順其正”),並最終魂歸故里安葬(“葬歸其居”),這被視為善行的福報。
    結尾寄託: 以淒涼的寒風和蒼翠的墓樹作結(“淒淒寒風,蒼蒼宰木”),表達哀思。最後希望天地山川有靈,能守護墓中這位如美玉般高潔的逝者(“泉石有知,護一團玉”),這是對姚淇人品的高度讚美和對其身後安寧的深切祈願。


    4.  黃仲元的評價與情感:
    黃仲元對姚淇極其推崇,認為其顯赫家世(“光系如此”)、高尚品德(“為人如此”)、以及培養出忠孝的兒子姚勉(“有子如此”),都值得大書特書(“不書,惡惡可?”連用三句反問強調)。
    他特別提到姚勉因扈從流亡朝廷而得官、姚淇因此獲贈官職,表達了對姚淇未能親見此榮耀的深深惋惜(“惜景瞻之不及見也夫!”),這也流露出對南宋末世的無奈與悲涼。
    銘文充滿了對亂世的控訴、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對逝者美德的讚頌和對其安息的祈禱,情感真摯而深沉。


    5.  歷史價值:
    這篇墓誌銘是研究南宋末年莆田地區(特別是韶溪姚氏家族)歷史、社會風貌(尤其是喪葬觀念與盜墓現象)、以及士人在王朝覆滅之際心態的寶貴史料。
    它生動記錄了宋末戰亂對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響(如喪葬被迫延遲五年)。
    明確區分了莆田姚勉(此文墓主之子)與江西狀元姚勉(雪坡),具有重要的史料辨識價值。


    總結:
    黃仲元的《韶溪姚君墓誌銘》不僅是為姚淇個人樹碑立傳,更是在南宋王朝覆滅的歷史關頭,為一個身處亂世、秉持傳統道德的地方士紳及其家族留下的一份珍貴記錄。它通過記述姚淇的生平、家世、品德及其子姚勉的忠節,讚頌了傳統的孝友、忠義、積善等價值觀,同時也強烈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際社會的動盪、盜墓的猖獗以及士人內心的悲愴與無奈。銘文情感濃烈,文辭古雅,兼具史料價值與文學價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4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10 08:24 编辑

    黄仲元集(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卷二


    書宋故龍川史君姚公墓誌後
    公官至二千石,而清貧如韋布士,德彌厚,葬彌薄。後三十載,或猶尋陽翟藏處。張侍中遺言厚葬,晏丞相遺言薄葬,二公俱葬陽翟。厚葬免禍,薄葬致禍。嗚呼!時危世難,干戈接聯,泉下德人,有幸不幸,非關葬厚薄也。公之孫勉偕諸昆弟忍痛更葬,事已,泣曰:“丈夫得一幅汗青足矣。事謬不然,史筆悠悠,昔誌吾祖者,其人最强項。”乃大書曰善人,曰君子,曰循吏,曰老壯窮堅,陵遷谷易,一切毁壞。此纸幸留,吾將重刻宰上,以識吾哀。願徵辭於石陰。余嘗銘公之子景瞻之墓,三嘆兹事,忍書之乎?雖然,自有龍坡,有此山川,人朽名芳,公何憾焉?諸孫雅雅,書種綿綿。時之來兮,當復家氈。如一株桂,散花萬千。秋香未歇,更有年年。維女後之人,慎旃慎旃。詩:旃,之也。歲辛巳後中秋,里後學韻鄉老人黃淵誌。更葬月日不書。






    南宋黃仲元為其友人姚直夫(龍川府君)墓誌銘重刻所寫的跋文《書宋故龍川史君姚公墓誌後》的現代漢語翻譯和解讀。


    原文翻譯:


    《黃仲元集》(莆陽黃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卷二


    書宋故龍川史君姚公墓誌後


    姚公(姚直夫)官位高至二千石(指州郡長官級別),但清廉貧寒如同穿粗布衣服的寒士(韋布士)。德行越發深厚,葬禮卻越發儉薄。去世後三十年,或許還有人(指盜墓者)在尋找陽翟(此處代指墓地)的埋藏之處。(註:張侍中(張安世)遺言要求厚葬,晏丞相(晏殊)遺言要求薄葬,兩位都葬在陽翟。結果厚葬的免除了災禍,薄葬的反而招致了災禍。)唉!時局危難,世道艱險,戰亂接連不斷(干戈接聯)。九泉之下的有德之人,有的幸運(免禍),有的不幸(遭禍),這與葬禮的厚薄並沒有必然關係啊!


    姚公的孫子姚勉,與諸位兄弟們強忍悲痛為祖父遷葬(更葬)。事情辦完後,姚勉流淚說道:“大丈夫能有一幅載入史冊(汗青)的文字就足夠了。然而世事乖謬,往往不能如願。歷史的評判(史筆)悠遠難測。當初為我祖父撰寫墓誌銘的那個人,他的品格最為剛直不屈(最强項)。”於是他(姚勉)鄭重地寫下(或指重刻墓誌時強調):姚公是“善人”,是“君子”,是“循吏”(守法循理的良吏),是“老壯窮堅”(年老而志氣愈壯,貧窮而操守愈堅)。然而,陵谷變遷(喻世事巨變),一切(指原有的墓誌或墳塋)都已毀壞。唯有這篇墓誌銘幸運地留存下來(此纸幸留),我將把它重新刻在墓碑之上(重刻宰上),用以表達我的哀思。希望(黃先生您)能在這碑石背面(石陰)再寫些文字(徵辭)。


    我(黃仲元)曾經為姚公的兒子姚景瞻(姚淇)撰寫過墓誌銘,對此(指姚直夫薄葬遭劫、子孫忍痛更葬)再三歎息,又怎忍心再寫呢?雖然如此,自從有了這龍坡(可能指姚直夫墓地所在,或姚氏家族居地),便有了這片山川相伴。人的形體會腐朽,但名聲卻能流芳百世(人朽名芳),姚公又有什麼遺憾呢?他的孫輩們(諸孫)文雅出眾(雅雅),讀書的種子綿延不絕(書種綿綿)。時運到來的時候(時之來兮),姚家必定能重振書香門第的榮耀(當復家氈,用“青氈”喻士人故家舊物或儒業傳承)。就像一棵桂樹(喻姚直夫或姚氏根基),能散發出千萬朵桂花(喻子孫繁衍昌盛)。秋天的香氣(喻德行功業)還未消散,未來年年還會有新的芬芳(喻後繼有人)。後世子孫們啊,你們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啊!(維女後之人,慎旃慎旃。註:詩經中“旃”是語氣詞,相當於“之”。)


    歲在辛巳年(即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中秋之後,同鄉後學韻鄉老人黃淵(黃仲元自號)記。遷葬(更葬)的具體月日沒有寫。


    解讀:


    這篇跋文是黃仲元在姚直夫(龍川府君)的孫子姚勉等人為其遷葬(更葬),並重刻墓誌銘後,應姚勉之請寫在碑石背面的文字。它延續了前一篇墓誌銘(《韶溪姚君墓銘》)中對薄厚葬問題的討論,並在宋元易代的背景下,表達了更為深沉的感慨和對姚氏家族的期許。


    1.  重申薄葬與德行的關係,批判時運:
    開篇再次強調姚直夫雖官至“二千石”(俸祿優厚的高官),卻一生“清貧如韋布士”,德行深厚卻葬禮儉薄。
    重提張安世厚葬免禍、晏殊薄葬遭禍的典故,但這次黃仲元明確指出:在“時危世難,干戈接聯”的亂世(指南宋末年戰亂),九泉之下的“德人”(有德之人)遭遇幸與不幸(指是否被盜掘),關鍵在於“時運”(幸不幸),而不在於葬禮的厚薄本身(“非關葬厚薄也”)。這是對前文觀點的深化,將個人遭遇歸結於無法抗拒的時代悲劇,充滿了無奈和悲憤。


    2.  姚勉遷葬與重刻墓誌的意義:
    姚勉等孫輩在姚直夫去世三十多年後(經歷了宋亡的巨大變故),“忍痛更葬”(遷葬)。這一行為本身可能就與亂世中墳塋受損或為求更安穩有關。
    姚勉在遷葬後的話語感人至深:
        價值觀: “丈夫得一幅汗青足矣”——大丈夫一生所求,不過是青史留名。體現了傳統士大夫追求不朽名聲的價值觀。
        對史筆的無奈: “事謬不然,史筆悠悠”——世事往往乖謬難如人意,歷史的評判(史筆)也飄渺難定。流露出對世事無常和身後名難以把握的感慨。
        讚譽原撰者: “昔誌吾祖者,其人最强項”——盛讚當初為祖父撰寫墓誌銘的人(身份不詳,應為當時名士)品格最為“强項”(剛直不屈,如東漢董宣)。這暗示原墓誌銘秉筆直書,真實記錄了姚直夫的德行,也為重刻提供了依據。
        重刻的宗旨: 姚勉決定將原墓誌銘中對祖父的核心評價——“善人”、“君子”、“循吏”、“老壯窮堅”——鄭重地大書特書(“乃大書曰”),並將倖存下來的銘文重新刻碑(“重刻宰上”)。其目的不僅是保存文獻(“此纸幸留”),更是為了銘刻家族的哀思和對祖父品德的永恆紀念(“以識吾哀”)。


    3.  黃仲元的回應與感慨:
    情感上的不忍: 黃仲元提到自己曾為姚直夫的兒子姚淇(景瞻)寫過墓誌銘(即前一篇《韶溪姚君墓銘》),對姚家接連遭遇(薄葬被擾、子孫忍痛遷葬)已“三嘆兹事”,內心實在不忍再寫(“忍書之乎?”)。
    精神上的慰藉與期許: 儘管不忍,他還是寫了,並給出了超越現世苦難的慰藉和對未來的期許:
        山川永在,名德不朽: “自有龍坡,有此山川,人朽名芳,公何憾焉?”——龍坡(墓地或家族所在地)與山川同在,姚直夫的形體雖朽,但他的美名(“名芳”)將如山川般長存,他本人又有什麼遺憾呢?這是以空間(山川)的永恆對抗時間(人朽)和亂世(毀壞)的悲劇。
        子孫賢良,家聲可續: “諸孫雅雅,書種綿綿”——讚揚姚勉等孫輩文雅出眾,讀書的種子(“書種”)在家族中綿延不絕。這是家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預言復興,勉勵後人: “時之來兮,當復家氈。如一株桂,散花萬千。秋香未歇,更有年年。”——預言時運好轉之時,姚家必定能重振書香門第(“復家氈”,用“青氈”典故)。將姚氏家族比作一株根基深厚的桂樹(“一株桂”),雖經歷風霜(亂世),但必將再次繁花似錦(“散花萬千”),德澤馨香(“秋香”)永不消散,且代代相傳(“更有年年”)。這是對姚氏子孫極大的鼓勵和美好的祝願。
        殷切叮囑: “維女後之人,慎旃慎旃”——最後語重心長地叮囑姚氏的後代子孫:你們一定要謹慎啊!謹慎啊!(“慎旃慎旃”,重複強調)。這“慎”字包含多重含義:謹慎持身以保家聲,謹守先人德業,謹記亂世教訓,謹待復興時機。


    4.  時代背景與遺民心態:
    寫作時間是“歲辛巳後中秋”(1281年中秋後)。此時南宋已亡(1279年崖山之戰),元朝統治已初步建立。黃仲元自號“韻鄉老人”、“里後學”,以遺民自居。
    文中“時危世難,干戈接聯”、“陵遷谷易”(陵谷變遷,喻指改朝換代的巨大變故)、“一切毁壞”等語,無不浸透著故國淪亡、文明遭劫的深哀巨痛。姚直夫墓誌的損毀與重刻,成為時代浩劫的一個縮影。
    黃仲元對姚氏“書種綿綿”、“當復家氈”的期許,不僅是對一個家族的祝福,更是在異族統治下,對漢文化傳統、士大夫精神得以延續不絕的深切期盼。他將文化傳承的希望寄託在如姚氏這樣堅持讀書明禮的士族後代身上。
    “人朽名芳”的論斷和對“史筆悠悠”的感慨,也反映了遺民在無法抗爭現實政治的情況下,轉而追求精神不朽、名垂青史的心態。


    5.  與前篇《韶溪姚君墓銘》的聯繫:
    此篇是為姚直夫(父)墓誌重刻所寫的跋,前篇是為其子姚淇(景瞻)所寫的墓誌銘。兩篇相互關聯,共同勾勒出莆田韶溪姚氏家族在南宋末年的境遇。
    前篇詳細記載了姚淇的生平家世,並提及姚淇因兒子姚勉扈從南宋流亡朝廷而得追贈(“景瞻亦㫖贈從事郎”),以及姚淇因亂世而延遲下葬的情況。
    此篇則補述了姚淇之父姚直夫死後三十年(跨越宋亡)遭遇墓葬被擾、子孫被迫遷葬的悲劇,並由黃仲元在宋亡後發出了更為沉痛的時代之歎和對文化傳承的期許。


    總結:
    《書宋故龍川史君姚公墓誌後》是黃仲元在宋亡元興之際,為友人姚直夫墓誌重刻所撰寫的一篇深情而深刻的跋文。它通過記述姚直夫清廉薄葬卻在亂世中遭劫、子孫忍痛遷葬並重刻墓誌的事件,表達了對個人命運與時代浩劫交織的深沉感慨(“非關葬厚薄也”),對剛直史筆的推崇,以及對逝者“人朽名芳”的堅定信念。更重要的是,在故國淪亡、文明傾頹的背景下,黃仲元將深厚的感情寄託於對姚氏子孫“書種綿綿”、“當復家氈”的殷切期許和“慎旃慎旃”的諄諄囑咐之中,這實質上是對中華文化命脈在亂世中得以維繫、在未來得以復興的深切祈願。文章情感真摯,思想深沉,是研究宋元之際遺民心態和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12 01:02 , Processed in 0.108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